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低碳·高效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模块建设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建设一套满足我国当前水产养殖业工业化、节约化需求的养殖系统。[方法]对现有养殖池塘进行改造,结合工程化施工,建造3条流水槽;利用气提式推水装置营造流水养鱼的效果;通过沉淀池及微滤器作用将养殖鱼类代谢废物收集、压缩、重新利用;在套养鱼区利用滤食性鱼类进行水质净化。[结果]每条流水槽均可单独饲养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鱼类;养殖池塘水循环利用,整个养殖周期内达到污水零排放;经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水源水标准。[结论]该养殖系统具有养殖水体循环利用、可进行高密度精养、降低生态环境压力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养鱼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1.放养品种搭配 池塘天然饵料生物提供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鱼产量,最高限量一般为400千克左右。要大幅度提高产量应靠加大吞食性(吃食鱼)鱼类的放养比例、提高饵料质量和强化增氧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开展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的研究,以湿地(芦苇、香蒲、菱角)、水生动物(梭鱼)净化塘、水生植物(凤眼莲、蕹菜)净化塘作为净化功能区,构建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按照养殖池塘与尾水处理系统面积比为9.8:1设置,在试验周期内,对13个养殖池塘(5 hm2)排放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进行尾水处理系统各级...  相似文献   

4.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建立以水生植物、固化了的土著微生物群落、滤食性鱼类及贝类等组成的人工净化体系可有效地降低养殖用水中的营养物质,减轻其富营养化程度,增加水质的稳定性。对比体系建立前后各主要水质指标的结果显示:未建立的2008年,净化区域的POrP、NH3-N、NO3-N、NO2-N、浮游植物总量的年均值分别比养殖区域高出5.44倍、1.35倍、4.03倍、2.55倍、12.77倍;而已建立该体系的2009年却相反,净化区域分别比养殖区域低了122%、146%、144%、412%、417%。2009年,水生经济植物吸收了水体中N0.2088kg、P0.2673kg、K0.0225妇的营养元素;滤食性鱼类、贝类提取了2229.5kg鱼(贝)重的营养物质。系统Alk、PO4-P、NH,-N、NO3-N、NO2-N、浮游植物总量的变异系数对比2008年分别降低了8.43%、26.98%、62.33%、17.01%、0.01%、35.55%。  相似文献   

5.
80:20池塘养殖模式是美国奥尔本大学教授史密托博士设计的,与传统的混养模式相比,该养殖模式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的技术基础就是饲养单一的主体鱼类,其产量约占收获时养殖产量的80%,同时还能额外生产出20%的滤食性鱼类,这些滤食性鱼类主要摄食的浮游植物是由主养鱼的排泄物肥水产生。80:20养殖技术所用的饲料是营养平衡的全价配合饲料,适用于池塘精养。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生物絮团作为滤食性鱼类饲料的营养价值,以鳙为研究对象,以配合饲料为对照,养殖后56 d测定鳙的生长指标、肌肉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结果显示:生物絮团组鳙平均尾末质量和增重率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分别提高了8.67% (P<0.05)和141.49% (P <0.05);生物絮团组鳙终末总重和肥满度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生物絮团组与配合饲料组的平均尾末体长、内脏比、肝脏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物絮团组和配合饲料组的鳙肌肉中水解氨基酸组成均含有16种氨基酸,其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5.249 ±0.557)%、(15.175±0.780)%,差异不显著(P>0.05);生物絮团组鳙肌肉中4种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质量分数为(6.215±0.136)%,与配合饲料组相比提高了1.57%.说明生物絮团可以作为滤食性鱼类鳙的一种新型饵料,促进其生长,且氨基酸组成及其总量可满足鳙鱼养殖所需的各种氨基酸成分,还可以提高鲜味.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壅菜—鸭—鱼""池塘—净化池—水湿生植物"和"池塘—‘四水’(水禽、水产、水生蔬菜、水稻)生态种养"3种类型的人工湿地,明确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了各人工湿地模式治理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的效能;建立了江苏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和避免随意排放造成水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8.
草鱼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家鱼"之一,形体细长、生长快、肉质好、易销售,是大宗水产品.2020年在3335m2池塘内放养规格为410~420g/尾的草鱼3000尾(注射过疫苗),同时通过套养滤食鲢鱼、鳙鱼及掠食性鳜鱼,以对养殖水体进行生物调控及控制小型低值野杂鱼类,探讨池塘养殖草鱼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收获草鱼8050kg,平均规格2.91kg,成活率92.2%,投入产出比1:1.21.  相似文献   

9.
苇田综合高效养殖与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盘锦滨海湿地芦苇优质高产的前提下,利用苇田养殖河蟹、鲈鱼、南美白对虾,实现一水多用、一地多用,芦苇平均产量8 250kg/hm2,蟹、鱼、虾利润2 397元/hm2,总效益4 774.5元/hm2,为盘锦乃至全国芦苇湿地养殖,创造了全新的苇田科学养殖模式,使芦苇湿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滨海芦苇湿地利用广阔的水面,依据芦苇和鱼类的生态学、生物学、仿生学和循环经济原理,应用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物种互惠共生技术及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进行生态养殖,使芦苇湿地实现一水多用,建立了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1.
芦苇资源的生态管理与芦苇的高产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湿地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效益。对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健康诊断,揭示芦苇生长发育和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是维持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芦苇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根据芦苇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需水规律,对苇田实施排灌管理,调整土壤氮、磷、钾比例,是提高芦苇产量的关键措施。此外,芦苇的生长量与年有效积温及无霜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芦苇在高浓度畜禽废水污染胁迫下遗传特性的变化,将人工湿地试验池中生长的,受高浓度畜禽废水长期污染胁迫的和未受到污染的供试芦苇材料各20个单株幼芽分别混合提取DNA,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在160个随机引物中进行筛选。找到3个能够扩增出差异且重复性较好的RAPD引物:S74、S516和S14。结果表明,在高浓度畜禽废水长期污染胁迫下,芦苇在DNA水平上产生了变异,其变异产生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可能与芦苇抗污染基因紧密连锁,芦苇在高浓度畜禽废水污染胁迫下的抗污染旺盛生长特性也可能与这种变异有关。同时,本研究结果能为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人工湿地植物的强去污能力机理和抗污染特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垂直潜流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间歇式进水和垂直潜流湿地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构建了4个人工湿地,即菖蒲湿地、芦苇湿地、混栽湿地(菖蒲和芦苇)及空白对照湿地,针对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及植物种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氮(TN)和氨氮(NH4+-N)的去除,种植植物的湿地以HRT为7d处理效果最好,TN和NH4+-N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9.60%和99.58%。空白湿地中,TN去除率以HRT为6d和NH4+-N去除率以HRT为5d为最好,最高分别达到87.90%、91.80%。对总磷(TP)的去除,4个湿地均以HRT为6d为最佳,去除率均高于93.00%。通过对不同植物的研究,发现植物床对氮的去除效果优于空白湿地,芦苇湿地和混栽湿地的处理效果均优于菖蒲湿地。  相似文献   

14.
高时效地掌握湿地类型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能为更好地保护湿地提供科学依据。选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2005、2015年2期遥感数据,在探索典型湿地类型多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CART决策树分类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湿地类型信息提取方法,对10a间研究区各湿地类型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面向对象的CART决策树可以实现研究区湿地类型精细化分类,分类总体精度均达85%以上。2)10a间研究区内芦苇面积变化最大,从3005.56hm^2增加到5882.40hm^2;水域面积变化最小,从10986.93hm^2减少到10216.46hm^2。3)研究区碱蓬空间格局变化主要在核心区中部,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米草的空间格局变化主要在核心区东部和西南部,呈现不断向东西两向扩张的趋势;芦苇空间格局变化主要在西北和西南区域,呈现不断向西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仝昭昭  王延华  顾中铸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035-8037,8045
采取间歇式进水和垂直潜流湿地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构建了4个人工湿地,即菖蒲湿地、芦苇湿地、混栽湿地(菖蒲和芦苇)及空白对照湿地,针对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及植物种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氮(TN)和氨氮(NH4+-N)的去除,种植植物的湿地以HRT为7 d处理效果最好,TN和NH4+-N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9.60%和99.58%。空白湿地中,TN去除率以HRT为6 d和NH4+-N去除率以HRT为5 d为最好,最高分别达到87.90%、91.80%。对总磷(TP)的去除,4个湿地均以HRT为6 d为最佳,去除率均高于93.00%。通过对不同植物的研究,发现植物床对氮的去除效果优于空白湿地,芦苇湿地和混栽湿地的处理效果均优于菖蒲湿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等水生植物对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再悬浮模拟器,在底泥中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和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并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在0.2~0.5N/m2的切应力下和1~30min的持续搅拌条件下,对太湖原状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开展模拟实验研究。[结果]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各试验组及对照组最终上覆水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大小均为:无植物>覆盖度30%的伊乐藻>覆盖度60%的伊乐藻>密度50株/m2的芦苇>覆盖度90%的伊乐藻>密度80株/m2的芦苇>密度150株/m2的芦苇;各组的SPM浓度均随切应力的增大显著增大;在不同切应力下,各组内SPM浓度均随搅拌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规律,无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更为剧烈,而种植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较为缓和,且种植密度越大该变化越小;种植挺水植物芦苇对SPM浓度的削减程度要明显大于沉水植物伊乐藻,在不同切应力下,增大芦苇种植密度使SPM浓度降低的幅度要比增大伊乐藻覆盖度更大。[结论]通过全面地开展水体沉积物再悬浮特征研究,可以更好地为控制水体环境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等水生植物对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等水生植物对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再悬浮模拟器,在底泥中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和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并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在0.2~0.5 N/m2的切应力下和1~30 min的持续搅拌条件下,对太湖原状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开展模拟实验研究。[结果]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各试验组及对照组最终上覆水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大小均为:无植物>覆盖度30%的伊乐藻>覆盖度60%的伊乐藻>密度50株/m2的芦苇>覆盖度90%的伊乐藻>密度80株/m2的芦苇>密度150株/m2的芦苇;各组的SPM浓度均随切应力的增大显著增大;在不同切应力下,各组内SPM浓度均随搅拌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规律,无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更为剧烈,而种植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较为缓和,且种植密度越大该变化越小;种植挺水植物芦苇对SPM浓度的削减程度要明显大于沉水植物伊乐藻,在不同切应力下,增大芦苇种植密度使SPM浓度降低的幅度要比增大伊乐藻覆盖度更大。[结论]通过全面地开展水体沉积物再悬浮特征研究,可以更好地为控制水体环境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两种浓度畜禽废水(高浓度畜禽废水原水和经一倍稀释的中浓度畜禽废水)胁迫湿地植物芦苇,研究其对芦苇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质膜透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畜禽废水较中浓度畜禽废水对芦苇生理特性的影响更为强烈,两种浓度畜禽废水胁迫均促使芦苇根系活力明显上升、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急速下降后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MDA含量稳中有降、电解质渗漏现象不明显.由此说明芦苇在畜禽废水胁迫下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耐受性,可作为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废水的主要植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人工湿地植物对北京未来科技城污水处理的效果,以芦苇、水葱、泽泻、香蒲、荷花和凤眼莲6种常见的挺水植物为研究对象,设计了2个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芦苇、香蒲和凤眼莲组合最好,对COD,BOD5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9.2%,47.6%和54.4%,综合净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