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了非洲紫罗兰(Saintpaulia ionantha)花色合成的关键酶,F3′5′H的基因。对克隆序列的分析表明,F3′5′H基因序列上非洲紫罗兰与金鱼草(Antirrhinum Kelloggii)、矮牵牛(Torenia Hybrida)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构建了该基因的pCAMBIA1304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叶盘法转化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检测转基因植株类黄酮含量,转基因烟草类黄酮相对含量升高4.0%~16.3%,同时花色向紫色转变。表明该基因对植物花色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可为基因工程蓝色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用RT—PCR和SMARTRACE技术克隆了山葡萄F3’5’H基因的全长eDNA序列。GenBank登陆号为FJ645767,F3'5'HcDNA全长1779bp,包括开放阅读框1527bp,编码508个氨基酸,该基因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56.70kDa,等电点为9.28,是稳定蛋白。该基因属于P450超基因家族,不包含信号肽。氨基酸序列与欧亚种葡萄(DQ786631)、仙客来(GQ891056)、大豆(AY117551)、矮牵牛(Z22544)和飞燕草(AY856345)等植物的F3’5’H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系数分别为98%、81%、76%、76%和71%。  相似文献   

3.
通过品种间杂交和后代筛选,从模式植物矮牵牛中筛选出具有蓝花冠蓝花药的稳定株系。为了明确蓝色花药形成的分子机制,对蓝色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黄烷酮3′,5′-羟化酶(F3′5′H)进行研究,比较不同花药着色的矮牵牛植株中,F3′5′H基因组DNA的PCR扩增模式、基因组序列,以及花发育第3阶段的花药组织中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蓝色花药植株与对照材料间的F3′5′H基因组DNA扩增模式基本相同,都存在两个基因编码位点Hf1和Hf2。在蓝色花药植株中,Hf1位点扩增出两个片段,一个与已公布的Hf1的序列完全一致,另一个是不能编码完整蛋白的假基因;Hf2基因位点也扩增出两个基因片段,其中有一个片段的5′-末端序列与已公布的Hf2序列有96%同源性,另一个是非特异性扩增产物。此外,Hf1基因可以在花药组织中表达,但仅在蓝色花药中有转录,而Hf2基因在花药组织中没有表达。根据上述结果认为,矮牵牛植株中,编码F3′5′H的Hf1基因与蓝色花药的形成相关,这一结论为进一步揭示矮牵牛蓝色花药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紫罗兰花瓣类黄酮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颜色反应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分析紫罗兰白色品种“艾达”(Aida)、红色品种“弗朗西丝克”(Francesco)的花瓣色素,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2种颜色紫罗兰花瓣类黄酮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白色紫罗兰类黄酮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95%乙醇+5%盐酸为溶剂,料液比1:40,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65℃;红色紫罗兰类黄酮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丙酮为溶剂,料液比1:40,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55℃.[结论]该研究为紫罗兰色素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F3′5′H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与矮牵牛遗传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3’,5-’hydroxylase;F3′5′H)是花色素苷代谢途径中的一个关键性酶,能使花色素的合成趋向于形成蓝色的飞燕草色素。从蓝紫色矮牵牛的花瓣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了约1.7kb的F3′5′H片段。F3′5′H的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序列与原序列同源性达到99.34%,开放读码框为1 521 bp,编码507个氨基酸。将推算的氨基酸序列与NCBI登录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与文献报道的存在2个氨基酸差异,氨基酸同源率为99.6%。将此基因构建到含有35S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PBI-F3′5′H上,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粉红色矮牵牛进行了遗传转化,初步鉴定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以H2O2(双氧水)作为马铃薯淀粉漂白剂的漂白工艺,对影响马铃薯淀粉漂白的因素淀粉乳质量分数、氧化剂体积分数、漂白时间、反应温度和溶液pH值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氯化漂白最优工艺参数为:淀粉乳质量分数40%,H2O2体积分数3.0%,反应温度40℃,漂白时间50min,溶液pH值6.  相似文献   

7.
[目的]克隆花特异表达启动子PchsA,将此启动子与蓝色基因“F3′5′H”构建新的表达载体,拟以该启动子驱动“F3′5′H”在其他花色中特异表达。[方法]根据GenBank报道的矮牵牛启动子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引物,以蓝紫色矮牵牛总DNA为模板,用PCR仪扩增目的片段。[结果]PCR扩增出的启动子DNA片段长约550bp,回收后连接到PGM-T质粒载体上,经转化、筛选确定重组子,酶切鉴定后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测序,得到片段长度为553bp。经DNAMAN软件分析和GenBank上BLAST序列比对,显示序列与已报道序列同源性为98.55%。应用pcgene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克隆的启动子含有启动子所必须的所有调控元件,这与报道的序列基本一致。[结论]试验成功地克隆了CHSA启动子并将其与“F3′5′H”构建成能够在植物中进行道传转化的表达载体,为培育新型花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薄壳山核桃MADS-box基因的保守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为研究薄壳山核桃花发育相关MADS—box家族基因及其发育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薄壳山核桃品种‘马罕’雄花花序为材料,提取总RNA反转录cDNA,采用RT—PCR克隆MADS-box基因的保守片段,并将其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已知拟南芥的MADS.box家族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获得28条MADS-box基因的cDNA片段,片段长度均为137bp,包含基因起始密码子,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65.7%-98.5%,其推导氨基酸序列中有11个存在差异。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片段分别归人拟南芥MADS.box基因不同亚家族中,包含ABCDE模型中的各类基因。【结论】薄壳山核桃中存在多种MADS.box家族基因,克隆的片段包含ABCDE模型中的各类花发育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果皮颜色中国野生刺葡萄(Vitis davidii)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为中国野生刺葡萄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白色及黑色果实的中国野生刺葡萄、欧亚种葡萄‘白比诺’及‘黑比诺’为材料,利用HPLC-ESI-MS/MS分析不同发育期果皮中花色苷的组成及其含量,通过序列检测分析几种刺葡萄Vvmy-bA1基因序列的不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花色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锦葵色素葡萄糖苷(Malvidin 3-O-glucoside)仅在黑色果实转色后被检测到,其在中国野生刺葡萄黑色果实和‘黑比诺’中的含量分别为0.12~7.14mg/kg与4.90~180.79mg/kg,其他花色苷如矢车菊素3,5-O-双葡萄糖苷(Cyanidin 3-O-glucoside-5-O-glucosid)、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Delphinidin 3-O-glucoside)、花葵素3-O-葡萄糖苷(Pelargonidin 3-O-glucoside)、矮牵牛色素3-O-葡萄糖苷(Petunidin 3-O-glucosid)等在黑、白色葡萄果实不同发育期均能检测到,其含量为0.01~49.28mg/kg。VvmybA1a等位基因在中国野生刺葡萄黑、白色果实中都存在,且序列与欧亚种一致;VvmybA1c等位基因只在中国野生刺葡萄黑色果实中可检测到,与欧亚种相比其序列有33bp的插入片段和47bp的缺失片段。My-bA1基因只在黑色果实成熟期表达;合成花色苷的关键结构基因UFGT在供试葡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但其表达量在黑色果实成熟期显著高于白色果实;F3′5′H、GST及OMT等结构基因也在黑色果实成熟期表达上调,而其他结构基因的表达则在中国野生刺葡萄和欧亚种之间表现出了较大差异。【结论】中国野生刺葡萄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具有特殊结构,与欧亚种葡萄相比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不同果皮颜色中国野生刺葡萄(Vitis davidii)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为中国野生刺葡萄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白色及黑色果实的中国野生刺葡萄、欧亚种葡萄‘白比诺’及‘黑比诺’为材料,利用HPLC-ESI-MS/MS分析不同发育期果皮中花色苷的组成及其含量,通过序列检测分析几种刺葡萄VvmybA1基因序列的不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花色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锦葵色素葡萄糖苷(Malvidin 3-O-glucoside)仅在黑色果实转色后被检测到,其在中国野生刺葡萄黑色果实和‘黑比诺’中的含量分别为0.12~7.14 mg/kg与4.90~180.79 mg/kg,其他花色苷如矢车菊素3,5-O-双葡萄糖苷(Cyanidin 3-O-glucoside-5-O-glucosid)、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Delphinidin 3-O-glucoside)、花葵素3-O-葡萄糖苷(Pelargonidin 3-O-glucoside)、矮牵牛色素3-O-葡萄糖苷(Petunidin 3-O-glucosid)等在黑、白色葡萄果实不同发育期均能检测到,其含量为0.01~49.28 mg/kg。VvmybA1a等位基因在中国野生刺葡萄黑、白色果实中都存在,且序列与欧亚种一致;VvmybA1c等位基因只在中国野生刺葡萄黑色果实中可检测到,与欧亚种相比其序列有33 bp的插入片段和47 bp的缺失片段。MybA1基因只在黑色果实成熟期表达;合成花色苷的关键结构基因UFGT在供试葡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但其表达量在黑色果实成熟期显著高于白色果实;F3′5′H、GST及OMT等结构基因也在黑色果实成熟期表达上调,而其他结构基因的表达则在中国野生刺葡萄和欧亚种之间表现出了较大差异。【结论】中国野生刺葡萄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具有特殊结构,与欧亚种葡萄相比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月季RcLEA基因表达提高大肠杆菌对非生物胁迫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RcLEA基因在月季品种中热诱导表达模式及RcLEA基因对多种非生物胁迫耐性。[方法]将耐热和不耐热月季品种进行38℃/3h热激处理,研究RCLEA基因在月季品种中的热诱导。表达模式;为验证月季RcLEA基因功能,将其转化E.coliBL21,将重组菌株BL21分别置于4℃、50℃及LiCl、NaCl、Na2CO3、CdCl2、H2O2胁迫下,研究重组菌株对高温、低温及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结果]38℃/3h热激处理后,该基因在耐热月季品种‘曼海姆宫殿’(Schlossmannieim,SM)、‘赌城’(Lasvegas,LV)中强表达,而在不耐热品种‘新十全’(Kordes'Perfecta,KP)弱表达或不表达,表明该基因与月季耐热性关系密切。重组菌株提高了寄主大肠杆菌对高温、低温、重金属、高盐、高pH值、氧化等非生物胁迫的耐性,表明RcLEA参与了上述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结论]该研究为后续该基因导入不耐热月季品种提高月季耐热品质及其机理研究提供了思路,也为月季等园林观赏植物的耐热品种筛选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犬瘟热病毒5'端H蛋白,本研究通过参考GenBank中发表的CDVH蛋白基因序列,用Oligo6.0软件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从犬瘟热病毒疫苗毒株CDV3和野毒株CDVSD株提取总RNA,经FIT—PCR扩增得到388bp的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了pET28a—CDV3-H5和pET28a—CDVSD-H5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鉴定、测序、IPTG诱导表达。重组表达载体pET28a—CDVSD—H5在大肠杆菌中成功的表达,目的重组蛋白为22kD,而pET28a—CDV3-H5未能表达。经Ni—NTA洗脱纯化后,rCDVSD—H5蛋白被成功纯化。Western blot分析表叫,表达产物能够被犬抗CDV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矮牵牛梦幻系列红色(Petunia hybrida ‘Dreams Red’)为试验材料,从幼苗抗氧化酶、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及过氧化氢(H2O2)入手,探讨了黑暗对幼苗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在恢复过程中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黑暗处理1、4、15d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13.3%、18.4%、22.9%、MDA、H2O2含量持续升高,MDA含量分别增加28.4%、78.4%及196.4%,H2O2含量分别上升了18.2%、31.3%及33.3%。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后降。黑暗处理后恢复过程中,各值均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且处理4d的植株叶片恢复较快,处理15d植株叶片膜系统受到一定损伤,但仍可缓慢恢复。  相似文献   

14.
以矮牵牛梦幻系列红色(Petunia hybrida ‘Dreams Red’)为试验材料,从幼苗抗氧化酶、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及过氧化氢(H2O2)入手,探讨了黑暗对幼苗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在恢复过程中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黑暗处理1、4、15d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13.3%、18.4%、22.9%、MDA、H2O2含量持续升高,MDA含量分别增加28.4%、78.4%及196.4%,H2O2含量分别上升了18.2%、31.3%及33.3%。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后降。黑暗处理后恢复过程中,各值均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且处理4d的植株叶片恢复较快,处理15d植株叶片膜系统受到一定损伤,但仍可缓慢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萱草属植物杂交F1代花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萱草属植物花部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花菜地方品种‘大同黄花’为母本和萱草品种‘摇篮曲’为父本杂交获得的71株F1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亲本和杂交F1群体花朵直径、外瓣长度、外瓣宽度、内瓣长度和内瓣宽度5个花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萱草属种间杂交高密度遗传图谱对5个花部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5个花部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80%~11.63%,其中内瓣宽度变异系数最大,外瓣长度变异系数最小,这些性状大部分都介于父母本之间呈较好的连续性正态分布趋势,具有极显著的中亲杂种优势,但并未形成超亲优势。而花朵直径和外瓣长度相比杂交亲本表现出了一定的退化趋势。5个花部性状的中亲优势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相关性分析中,内瓣宽度与其余4个性状之间不相关,而花朵直径与外瓣长度、花朵直径与内瓣长度相关性紧密。QTL定位结果显示,共检测到与5个花部性状相关的15个QTLs,分布在8个连锁群上。LOD峰值介于2.06~4.17之间,单个QTL的贡献率为12.5%~23.7%。[结论]本研究结果对萱草属植物种质创新利用与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今后萱草属植物花部性状相关基因发掘及候选基因筛选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于2009年设在黑龙江省克山农场科技园区,土壤类型为淋溶黑土,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土壤有机质含量5.2%,pH值为6.6,前茬为小麦,深松浅翻,深度为40-45cm,具有喷灌条件。供试马铃薯品种为荷兰2—12。  相似文献   

17.
豌豆隐性基因的遗传研究及育种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选育优质高产鲜食豌豆品种,利用豌豆隐性基因易纯合、稳定快,其表象易观察,其性状表达易选择的特点,开展豌豆隐性基因的遗传应用研究,提高育种效率。以矮秆半无叶白花硬荚型白色圆粒豌豆品种和高秆普通小叶紫花软荚型麻褐色凹圆豌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杂交,开展半无叶型、矮株、白花、软荚等多个隐性基因遗传研究和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研究结果表明,F1籽粒表现为白色和圆粒籽粒,植株表现为高秆、普通小叶、紫花、硬荚等性状;F2其籽粒颜色和植株表观性状经卡方检测,符合显隐性分离比3:1;叶腋花青斑与紫花颜色具有相同观测值,符合基因完全连锁效应;‘苏豌4号’的成功选育,为豌豆育种提供了多隐性基因的育种材料。综合利用多隐性基因表观选择可较早定向选择目标性状,对目标进行丰产性和抗性等方面的性状选择,以加快育种进程,特别是针对某些性状由一对或两对显隐基因控制的遗传表观选择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蒋昌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344-12346
[目的]研究RcLEA基因在月季品种中热诱导表达模式及RcLEA基因对多种非生物胁迫耐性。[方法]将耐热和不耐热月季品种进行38℃/3h热激处理,研究RcLEA基因在月季品种的热诱导表达模式;为验证月季RcLEA基因功能,将其转化E.coliBL21,将重组菌株BL21分别置于4、50℃及LiCl、NaCl、Na2CO3、CdCl2、H2O2胁迫下,研究重组菌株对高温、低温及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结果]38℃/3h热激处理后,该基因在耐热月季品种‘曼海姆宫殿’(Schloss mannieim,SM)、‘赌城’(Lasvegas,LV)中强表达,而在不耐热品种‘新十全’(Kordes Perfecta,KP)弱表达或不表达,表明该基因与月季耐热性关系密切。重组菌株提高了对高温、低温、重金属、高盐、高pH值、氧化等非生物胁迫的耐性,表明RcLEA参与了上述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结论]该研究为后续该基因导入不耐热月季品种提高月季耐热品质及其机理研究提供了思路,也为月季等园林观赏植物的耐热品种筛选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析梅花(Prunus mume Sieb.et Zucc.)花器官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采用RT-PCR的方法从梅花‘三轮玉蝶’中克隆了APETALE2的同源基因PmAP2,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对PmAP 2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序列分析表明,PmAP2基因CDS区域全长1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含有两个保守的AP2结构域,属于AP2/ERF基因家族。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结果显示,该基因与桃、苹果AP2基因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6%和82%。PmAP2在梅花营养器官、四轮花器官和果实中均有表达,花瓣中的表达量最高;台阁花型梅花花中PmAP2表达量最高,重瓣品种次之,单瓣品种表达量最低。 PmAP2的差异表达可能与梅花的花型进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犬溶菌酶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产物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重组犬溶菌酶的活性及临床应用前景,人工合成犬溶菌酶基因,构建其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PROHTa-rcLYZ,进行原核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犬溶菌酶基因全长396 bp,编码132 aa;构建的表达载体pPROHTa-rcLYZ含有犬溶菌基因完整的ORF;重组犬溶菌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ku;重组犬溶菌酶约占全菌总蛋白32%,纯化后占全菌可溶性蛋白的95%;重组犬溶菌酶最适pH值为6.2,最适温度为38℃,对溶壁微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有较强的溶菌活力,对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枯草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无抑制作用,对人工感染的犬大肠杆菌病有治疗作用。表明本试验获得了有活性的、具有一定潜在应用价值的犬溶菌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