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张志  冷志巍 《吉林林业科技》2008,37(1):27-28,31
利用25.0%吡虫啉、1.8%阿维菌素4、.5%高效氯氰菊酯、40.0%丙溴磷和25.0%灭幼脲3号5种药剂进行防治危害桑树的桑蓟马和叶螨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40.0%丙溴磷对桑蓟马和叶螨的防治效果最佳,施药7 d的防治率分别达到85.40%和88.16%,施药15 d的防治率分别达到99.15%和98.67%;丙溴磷具有良好的速效性、稳定性和持效性,是防治桑树害虫桑蓟马和螨类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榕树蓟马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榕树蓟马的生活史、生活习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榕树蓟马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13-15代,代重叠相当严重,每代所需时间依季节不同,越冬现象不明显。用1000倍水胺硫磷溶液防治效果较好,24小时死亡率达98.4%,48小时死亡率达100%。  相似文献   

3.
榕属的4个亚属在西双版纳均有分布,目前已报道榕树69种、亚种和变种,占全国已报道榕树种类的69.4%,其中榕亚属23个种和变种:白肉榕亚属4个种:聚果榕亚属2种和变种;无花果亚属41个种、变种和亚种。在榕树隐头果内生活着种类专一的传粉榕小蜂和一些非传粉小蜂。西双版纳地区目前已分类鉴定29种榕树的30种传粉小蜂和170多种非传粉小蜂,其它榕树种类及其隐头果内的小蜂种类还未获得活体标本而没有确切的分类定名。传粉小蜂与非传粉小蜂以及各种非传粉小蜂之间相互影响,并影响着榕树与传粉小蜂形成的共生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榕树隐头果内复杂的小蜂群落。对榕树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都集中在传粉小蜂的研究上,非传粉小蜂的研究国内外都较少,且对于各种小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榕树之间的关系,还需更深入、具体的生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4.
朱红毛斑蛾是一种重要的榕树食叶害虫。通过对深圳、惠州、东莞、广州4个城市的街道进行随机抽样,实地调查朱红毛斑蛾于2017年在4个城市爆发程度。在调查结果中以受害榕树的叶片损失率作为指标衡量受害程度。发现在4个城市中,榕树受害程度最严重的两个城市为深圳和东莞,广州和惠州的受害程度相对较低。受害的榕树品种为垂叶榕和小叶榕。其中垂叶榕的受害程度在调查地区普遍高于小叶榕。分析结果表明朱红毛斑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同一时间段不同地区的爆发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又名黄小蓟马,属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是热带地区大叶相思、双翼豆等树种苗期的主要害虫。新梢受害后,叶片严重变硬并纵卷成条状(见图l:f,h),受害苗生长极缓慢。国内未见有此虫的研究报道,笔者于1982年在我所引种苗圃的大叶相思树上对该虫进行了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6.
对全国 2 5个省 (市、区 )的 2 8个大中城市园林蓟马天敌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 ,鉴定出我国园林蓟马天敌 90种 ,列表说明了天敌分布及捕食和寄生对象。  相似文献   

7.
爬山虎幼苗在生长初期或多年生爬山虎植株在幼叶刚生长时期,幼茎和幼叶上出现一种分泌团。对这种分泌团进行显微技术观察和描述分析,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植物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8.
用三种电泳方法连续四年对银杏雌雄株及形态上尚未分化出性别的苗木进行同工酶的测定,实验规模达数百株次,发现雌雄株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存在着有规律的差异,即雌株幼叶较雄株有较多的条带。形态上尚未分化出性别的植株幼叶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也有两种类型;一种与雌株中的相同,一种与雄株中的相同。酯酶同工酶谱在不同性别间,没有明显的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可能成为鉴定银杏苗木性别的生理指标,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其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特点,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5种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运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含量和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芳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41%,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芳樟醇、樟脑、石竹烯、桉叶油醇等;异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99%,主要为异橙花叔醇、芳樟醇、桉叶油醇、樟脑等;油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67%,主要为桉叶油醇、芳樟醇、松油醇、樟脑等;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73%,主要为樟脑、芳樟醇、石竹烯、桉叶油醇等;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4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61%,主要为龙脑、芳樟醇、左旋乙酸冰片酯、樟脑等。5种化学类型樟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有所差异,鉴定出的共有成分有25种,主要为芳樟醇、桉叶油醇、松油醇、樟脑等,但是含量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古榕吞庙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以榕命名,因榕闻名。全县境内榕树不计其数,其中百年以上古榕树就达1000多株,中幼榕树1200多株,分布在县境内的村头寨尾,河畔溪边。在  相似文献   

11.
榕树趣谈     
榕树,桑树科,榕树属。有印度榕、泰国榕、黄心榕、高山榕、垂叶榕等树种。榕树高大雄伟,自繁成林,根系盘踞,四季常青,是亚热带独特的树种。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生化类型的樟树叶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C-MS联用仪和GC对樟树2-32#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樟叶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出19个组分,主要为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及其氧化物,其主要成分为6-芹子烯-4醇,含量高达69.39%。根据相关文献表明,6-芹子烯-4醇型是樟树叶油中的一种新的生化类型。  相似文献   

13.
榕树趣谈     
榕树,桑树科,榕树属。有印度榕、泰国榕、黄心榕、高山榕、垂叶榕等树种。榕树高大雄伟,自繁成林,根系盘踞,四季常青,是亚热带独特的树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南方,人们对常绿乔木中"长寿老人"的榕树并不陌生,随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无论在河畔湖滨,还是在街边路旁,甚至在古老砖屋的外墙缝隙和潮湿的外墙根,都能看到它生机勃勃的长势。南方人很喜欢榕树,也很敬重榕树。他们喜欢它婆娑常绿,庄重慈祥,枝干粗壮,体魄刚强。一些地方的人们还把老榕树当成"神树"来供奉,祈求自已和家人得到"榕神"的庇佑。榕树为亚热带的特有树种。冠以榕树名的有细叶榕、高山榕、柳叶榕、垂叶榕、花叶垂叶榕、黄金垂  相似文献   

15.
怎样使橡皮树枝叶葱绿橡皮树系桑科榕树属常绿类观叶树,叶长椭圆形,幼叶内卷,叶厚、革质、有光泽。性喜阳光,也耐荫。要使橡皮树生长健壮应满足以下几点。①培养土的配制:腐叶土3份、沤制腐熟木屑2份、河砂2份、田园土2份、基肥1份,高温季节混合堆闷一月余,经...  相似文献   

16.
将绿僵菌掺入温室中栽培非洲菊的珍珠岩基质中,观察其防治苜蓿蓟马的效果。试验采用绝对和相对方法监测蓟马和真菌。3种方法的2种结果表明,采用绿僵菌处理后4~6个月,蓟马虫口数量减少,此后虫口数量极剧增加。试验中观察到,每克土壤的分生孢子下降。采用昆虫致病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防治苜蓿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ils)  相似文献   

17.
榕树和传粉榕小蜂是世界上目前所知互惠共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生物,它与丝兰和丝兰蛾、蚂蚁和金合欢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典型的3类协同进化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而榕树和榕小蜂又比后两类协同进化关系更为密切,已经发展到一对一的高度协同进化程度,即一种榕树只允许一种榕小蜂传花授粉,一种榕小蜂也仅只为一种榕树传花授粉,罕见有例外。这样高度的协同进化也意味着一种物种的消失,面临着另外一种物种也同时灭亡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刘俊华 《云南林业》2002,23(1):16-16
榕为桑科树木,四季常青,具有庞大的树冠和离奇的气根,是盆景制作和城镇绿化的好材料。榕树家庭成员很多,全世弄有1000多种,主要竹布于热带、亚热带。我国约有榕树120种,南方各省均有分布,而以云南晏多,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思茅、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州的亚热带和热带雨林中。 榕树适应性强,极易栽培成活,常用人工插枝方法繁殖。沟了满足人们对培植榕树的需求,现将榕树的人工繁殖栽培方法简介如下: 选种 每年8~9月,上山采回成熟的榕树果实,摊开晒干,捣碎后取出细粒种子,将其放在水里浸泡约15 h,然…  相似文献   

19.
以促进农药减施和提高果实质量为目的,探究避雨栽培条件下6种物理防治措施对西昌市‘克瑞森’葡萄主要虫害的防效。结果表明:在单独实施的6种物理措施中,有5种对夜蛾的防效>40%,以灯光诱杀效果最好;3种对实蝇的防效>62%,以纱网阻隔效果最好;2种对蓟马的防效>43%,以性信息素诱杀效果最好;仅有挂色板1种措施利于粘杀蚜虫,但防效<25%;6种措施对螨类和蚧壳虫的防效<10%。综合实施6种物理措施防控,葡萄虫穗、虫叶、虫果的发生率分别比对照低49.8%、44.35%、49.5%;优等果率比对照高74.64%,中等果率和次果率比对照低36.04%、46.53%;增收3 945元。综合实施物理防控比单独实施的虫叶率、虫果率平均防效高57.14%、50.74%。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园行道树景观是展现校园风貌的重要载体,它构成了校园绿化景观的基本框架,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绿色空间。文章对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6所高校主要道路行道树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常用行道树共有23种,隶属17科,22属;应用频率最高的5种乔木依次是白千层、榕树、蒲葵、白兰和大叶紫薇,它们的频率总和占总频率的50.32%。文章对行道树的生长状况及行道树景观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对高校行道树绿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