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家禽》2007,29(6):59-59
许多鸟类都是雌雄单态的。对于雌雄单态的鸟类,尤其是幼鸟,很难通过外观形态鉴定其性别。对雏鸟而言,通常不能用形态学方法来确定其性别。但鸟类性别的鉴定却是开展鸟类育种及进化研究的先决条件。通过充分运用性别决定基因的相关知识,家禽育种计划就有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雌雄单态鸟类常用的性别鉴定方法有翻肛鉴别、腹腔镜检、粪便类固醇检测以及核型分析等。  相似文献   

2.
根据鸟类性染色体连锁基因EE0.6在Z、W染色体上长度的不同,通过选择6对不同的引物,同时设置4种不同的反应条件,分别采用PCR技术对丹顶鹤、黑鹳、琉璃金刚鹦鹉、绯红金刚鹦鹉、鞭苔鹞鹚、戴冕鹤、火烈鸟的Z、W染色体上的EE0.6基因进行了特异性扩增。结果显示,某些引物组合能从雄鸟样品中扩增出1条片段(EE0.6Z,190bp),而雌性鸟样品则能扩增出2条片段(EE0.6W和EE0.6Z,分别为250bp和190bp),但4组引物对6种鸟类EE0.6基因的扩增效果不同。证实,利用PCR技术能对鸟类进行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3.
鹦鹉是雌雄单态的鸟类之一,从外观上难以直接对它们的性别做出判断。鹦鹉以其靓丽的羽毛以及能够模仿人类语言等特点,被大多数人欣赏和爱护,因而经常被人们作为宠物饲养。鹦鹉性别鉴定,尤其是幼鸟时期的性别鉴定意义重大,是开展鹦鹉育种、濒危鹦鹉物种保护工作以及进化研究的基础。总结了目前鹦鹉性别鉴定的常用技术与方法,在立足于雌雄鸟类自身激素分泌不同的基础之上,为鹦鹉性别鉴定方法提出了新的构想,旨在为鹦鹉性别鉴定以及育种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牙釉质基因鉴定麇鹿性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会娟  张林源  王文  孟浩  李凯  高庆华 《野生动物》2012,33(4):177-179,195
性别鉴定是调查野生种群雌雄性比的重要方法,对野生动物种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而牙釉质(AMEL)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在鉴定动物性别方面得到了应用,本次试验采用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15头糜鹿组织样本,其中11个来自雄性麇鹿鹿茸,4个来自雌性糜鹿静脉血液。对所取样本分别进行基因组DNA提取、AMEL基因片段PCR扩增、纯化、测序。得到了AMEL基因鉴定和实际雌雄性别个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雌性麋鹿产生1条322 bpX带和1条N带,雄性麋鹿则产生322 bpX带和277 bpY带以及1条N带,雄鹿(10/10)和雌鹿(4/4)性别鉴定结果分别都与实际性别符合,所以,使用鹿茸角和血液样本进行AMEL.基因扩增电泳分析可以对糜鹿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5.
鸟类性别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性别鉴定对鸟类特别是濒危珍稀鸟类的饲养管理、人工繁育、遗传疾病的防治和进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总结了以往鸟类性别鉴定形态学和细胞生物学方法,分析比较了现行的较为先进可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指出与其他鸟类性别鉴定方法相比, PCR鉴定方法尤其是CHD-W基因鉴定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简单快捷、准确可靠的鸟类性别鉴定的途径,在未来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此文简要回顾了果蝇、鸟类、有袋目动物和真兽亚纲动物的性别系统。禽类多倍体、非整数倍体和雌雄嵌合体的材料表明,鸟类性别由Z与常染色体比例决定,。限性性状可能同时受细胞自主和激素的双重控制。为确定鸟群的非整倍体,用一个与许多鸟群的Z和W染色体体连锁的CDNA克隆筛选鹦鹉科鸟,发现5只带有非典型的了限制性带型。用腹腔镜检查了其中两只,发现是雌雄间体。这些初步观察的结果表明,Z、W染色体的结构变化会导致性  相似文献   

7.
鸡性别决定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和  潘玉春 《中国家禽》2004,26(23):51-53
性别决定和分化现象普遍存在的生物体中,其决定机制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对脊椎动物而言,性别决定受遗传和环境因素所控制,其中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性别决定受遗传因素所决定。同哺乳动物所具有的XX:XY雄异型性染色体系统不同,鸟类具有ZZ:ZW性染色体系统,并且在雄性为ZZ,雌性为ZW,性染色体组成呈雌异型。  相似文献   

8.
鹈鹕是一种雌雄同态鸟类,外观上难以区分。从鹈鹕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参照近缘鸟类性染色体上的CHD基因和EE0.6序列,筛选了3对引物进行特异性扩增,其中2对引物组合成1个组(A/B)进行双重PCR扩增。结果表明,2组引物在雄性个体中均扩增出1条片段,在雌性中扩增出2条片段;待测群体中雄性个体2只,雌性个体8只。本试验首次确立了利用PCR技术对鹈鹕性别进行鉴定的分子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9.
牛的性别控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科学家们对精子及早期胚胎进行性别控制及性别鉴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将牛性别控制的途径、方法和结果作一概述。1 性别控制的途径 目前有两条途径,即胚胎移植时的性别鉴别和人工授精时的性别控制。1.1 胚胎移植时的性别鉴别 目前最为准确的方法是通过检查性染色体组成来鉴别性别,性染色体只能从处于分裂的细胞中看到。各种家畜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如牛的染色体数目为60条,其中58条为常染色体,形态一致,很难区别,而另外两条性染色体的形态与常染色体不一样,其鉴别相对较容易。雄性胚胎的性染色体为XY型,雌性胚胎…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优化PCR条件,建立快速性别鉴定方法为目的,从家鸡雏鸡血样、鸡胚羊水和尿囊液中获得DNA进行性别鉴定.通过对家鸡的两个性别鉴定候选基因CHD1和xho Ⅰ重复片段进行PCR扩增引物筛选和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显示CHD1基因PCR法可稳定、准确地用于鉴定家鸡性别,该体系经改进和优化后,缩短了鉴定时间,提高了鉴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利用12.5日龄鸡胚羊水和尿囊液建立了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体系.该方法为家鸡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批量化的快速操作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同时也为鸟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