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编者 《广东园林》2021,43(3):I0002-I0009
自然教育能使人自发地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城市中的动物园是广大市民的科普教育基地,更是我国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广州动物园在不断地对其动物的栖息地及环境进行升级改造,不仅注重从动物的生理生态需求模拟自然环境使动物得以更好的保护,也越发重视动物园对市民尤其是对儿童的动物保护教育,引导儿童认识自然,感受美好的风景园林景观,并探索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教育是研学旅游营地的重要建设内容,利用城市棕地开展自然研学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响应城市双修的直接表现。以曾为采石场的武汉古姆山为例,基于对场地现状的解读和使用群体的调研,从营地构成要素出发,引入采石文化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资源再生、景观空间和研学旅游3个方面提出修复自然环境、传承采石文化、塑造自然教育空间、选择生态环保材料、设计近自然式游学设施、路径科学化和课程全龄化设计策略,实现自然教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年龄层人群提供本土、多样化、专业化的自然研学体验。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缺失症”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阻碍儿童健康成长的新的社会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儿童参加户外活动的机会缺失或时长不足。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长期处于大自然缺失状态下的儿童会出现异常行为,甚至会产生身体和心理疾病。文中阐述亲自然教育的理念及其意义、分析我国儿童大自然缺失症的主要表现与后果,提出亲自然教育理念对开展儿童户外活动的启示。为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家、园、社三方应开展有质量的儿童户外活动,以亲自然教育理念为指导,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积极鼓励儿童开展户外活动;幼儿园应构建新型培养模式,开发亲自然教育课程;社会力量可协同创建知识环境,践行有质量的亲自然教育活动。研究可为幼儿园、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提供亲自然教育方法论的借鉴,以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亲自然教育方式,弥补儿童的自然缺失,使得儿童能够在可触、可闻、可感的自然环境中获得身心放松和精神滋养,从而降低儿童在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发病率,进一步培养儿童的生态文明观念。  相似文献   

4.
自然优先是指在景观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以自然为中心和主体,通过自然做工促进场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既能保障自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又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和服务。以广西金钟山自然教育基地设计为例,选择自然场地为基址,尊重和适应场地景观格局,因借自然展开总体布局;展馆建筑规格和造型与场地空间尺寸和山林轮廓线相呼应,整体景观与山林环境融为一体;采用边坡、植被和水系生态修复及就地取材等技术途径,探讨将自然优先理念融入自然教育基地的方法,以期为自然教育基地规划与建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动物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已经是动物园普遍遵循的基本理念。现代动物园更加强调动物生活环境的生态自然性,把动物放在第一位,尊重动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和心理需求,力求展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本来面貌,向人们传达关于动物的自然信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及原有植被等生态环境,将园林景观融入动物园中,是邢台市动物园规划设计的突出特点。为动物创造更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规划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现代生态意识必须与传统生态意识相融合,才能真正具有实践指导和历史发展的意义.为此,在阐述哈萨克族概况及其民族风俗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哈萨克族民俗中崇拜、禁忌、装饰图案、清洁卫生和衣食住行等的生态价值,指出无论是哈萨克族古老的自然崇拜还是其贯穿于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都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指出哈萨克族民俗的生态价值对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并基于此提出民俗生态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多样化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步提高,我国的自然教育行业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自然教育作为补充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认知教育,能够在新时期为景观行业拓展新内涵。对自然教育理论体系和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和景观设计三者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自然感知、认知参与和系统学习的新设计理念,结合千岛湖小黑鱼儿童乐园和唐山皮影主题乐园开展的实践,提出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主题、规划符合自然教育逻辑的场地、应用多样化的自然教育科普媒介和强调公众参与的后期运营的融合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一)高校为什么要开展环境教育1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资源和环境劳务的能力是无限的,所以可以随意地支配他,人类对自然、社会和后代无所谓责任,对人类的环境系统无所谓管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干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化,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只有依赖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一是生态平等,即人类在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时,应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二…  相似文献   

9.
欧洲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体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丹  阎凯  金云峰 《广东园林》2020,42(4):20-25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体系的发展变迁是相辅相成的,其蓬勃发展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家公园进入了一个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成熟阶段。通过研究欧洲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以及生态保护与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并通过举例德国巴伐利亚森林公园在环境教育领域的发展,尤其"国家公园学校""少年游侠"和"自愿生态年"项目计划,归纳了欧洲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的发展特点,通过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体系,提升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得公民更早地意识到应如何与自然和平相处,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是多学科融合的激发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正确环境价值观的教育。国际上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环境教育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环境教育监测和法律体系完善等领域。在实践方面,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出现相对多样化的环境教育模式和较为健全的环境教育评价与法治管理体系。典型的有美国黄石公园设置的少年巡逻员岗位项目、英国的野外环境教育培训基地和日本的生态自然体验露营地等。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关注了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环境教育提出原则性、策略性的建议等。文中在分析国际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环境教育评价和法律体系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