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垃圾堆放场地下水的氮污染及其存在形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垃圾渗沥液及地下水进行实际监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分析研究了垃圾渗沥液中的污染成分和垃圾特定水环境条件下氮污染物及主要存在形态。该项研究对预防垃圾场地下水的氮污染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唐山市赵各庄垃圾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垃圾场周围土壤、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点状污染源的污染特征不仅受垃圾场地的地层岩性、地层结构、地下水径流条件和污染时间的影响,还受各污染组分的降解、吸附机理和含量等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在土壤和土壤水中,还是在地下水中,大部分污染组分的浓度都呈现出随距垃圾场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趋势,污染范围〈20 m;个别污染成分随着距离的增大其浓度由小变大再变小;粘性土的阻滞作用明显大于砂性土。本研究结果这为点状污染源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防止地下水污染,保护地下水水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川中小流域地下水硝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通过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对川中丘陵区小流域地下水中氮素各种形态的监测分析,研究了该流域地下水硝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川中小流域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特征与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污染强度约从6月开始上升,一直持续到10月,集中在降雨丰富的时段。夏季3个月(6月—8月)是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高发季节,这与年雨量的60%集中于该季节而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有关。小流域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强度中以小流域上部为最高,明显高于该流域的中下部。小流域上部的塘边井样点地下水硝态氮浓度平均达11.26mg·L-1,最高值达14.23mg·L-1,超过WHO所规定的生活饮用水NO-3-N浓度上限的42.3%;小流域中下部地下水硝态氮的污染水平相对较小,以张飞井为最低,平均浓度仅为1.03mg·L-1。小流域地下水中氮素存在形态以NO3--N为主,平均占97.6%,最高达99.4%。  相似文献   

4.
沈阳市垃圾填埋场周边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沈阳市垃圾渗滤液对垃圾填埋场周边水环境的污染状况.[方法]以大辛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在其周边布设采样点,检测水环境污染状况并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评价.[结果]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已经受到垃圾渗滤液的污染,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属于超Ⅳ类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挥发酚;垃圾填埋场附近地表水体九龙河属于劣V类水体,主要污染物质包括有机物、磷、氨氮及粪大肠菌群.[结论]垃圾渗滤液对周边水环境存在污染,需要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阜新市垃圾处理场采用卫生填埋方式进行处理。在垃圾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通过对垃圾填埋场工艺及周围现状监测结果的介绍,指出了垃圾卫生填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阜新市垃圾处理工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的3座生活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2013年对3座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除B垃圾填埋场的亚硝酸盐和高锰酸盐指标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水标准要求外,其余2座垃圾填埋场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水标准要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座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水质均为未污染,但存在污染的风险,建议进行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7.
小麦-玉米轮作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世卫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25-11526
[目的]为确定河北省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情况。[方法]选择山前平原的小麦-玉米轮作区为主要调查区域,采集120个地下水样,测定其硝态氮含量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及污染原因。[结果]120个样点地下水均检测到硝态氮,平均硝态氮含量为4.03mg/L。山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总体质量较好,无大面积污染。地下水埋深及施氮量对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都有明显的影响。各样点间硝态氮含量变异很大,含量最高的样点在新乐县(23.94mg/L),含量最低的样点在辛集市(0.09mg/L)。新乐县有部分样点硝态氮污染明显,正定、栾城两县都有一定浓度的硝态氮积累,这表明农田面源污染对地下水质有较大威胁。[结论]该研究为河北平原地区的饮水安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奎河铜山段两岸地下水的氮污染状况及3种不同植被系统的氮平衡。结果表明:河水对氮污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两岸渗流系统对氮的去除率很高,污染河水对两岸20 m外的地下水氮污染影响很小;两岸不同植被系统地下水氮污染的程度表现为:蔬菜系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树林系统,其中前两个植被系统地下水氮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施肥。  相似文献   

9.
潘涌璋  朱峰  李健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47-5149
通过调查和地下水田间采样,对广州市白云区部分露天蔬菜地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全氮含量为0.122%,属中上水平,菜地地下水的硝酸盐氮浓度范围为0.13~49.84 mg/L,出现超标现象。分析了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过量施肥会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研究波涌灌施肥方式对地下水硝态氮运移的影响,通过肥液(硝酸钾溶液)室内入渗试验,模拟研究了地下水位坪深150 cm条件下,施肥方式对肥液间歇人渗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片式地下水中硝态氮浓度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不同施肥方式地下水硝态氮浓度随地下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地下水硝态氮浓度随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地下水硝态氮浓度的增加幅度随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即入渗结束的增加量>再分布1d的>再分布5d的;地下水硝态氮浓度增加量与地下水深度之间呈负指数函数关系:不同施肥方式在入渗结束、再分布1d、再分布5d后的地下水中硝态氮浓度增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表施>深施>灌施>不施肥.灌施时,地下水硝态氮的增加量比表施和深施小,说明灌施肥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轻氮肥对地下水的污染,生产中应提倡这一节肥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生活垃圾渗滤液对堆填区周边土壤铵态氮吸附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生活垃圾渗滤液对垃圾堆填区周边土壤铵态氮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进入土壤后,大量共存离子的竞争吸附减弱了土壤胶体对铵态氮的吸附能力,而且高浓度铵态氮的存在抑制了土壤的硝化作用,从而使大量的铵态氮未能被土壤胶体吸附转化就随渗滤液继续迁移地下水中,最终导敛地下水严重的铵态氮污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北京海淀区六里屯卫生填埋场内设垃圾填埋模拟柱,对新鲜垃圾产生的渗滤液进行了好氧和厌氧两种条件下的自身循环回灌,对两种条件下渗滤液的产生量、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初步探讨了好氧回灌处理技术对城市垃圾渗滤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垃圾填埋柱中渗滤液产生量较少,填埋体系易形成中性偏碱的环境,温度较高,添加污泥与蚯蚓的作用有利于CODCr和氨氮的降解,比厌氧条件提早进入稳定阶段,进而加快了填埋垃圾的稳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张胜利  刘书  刘丹  马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33-13334,13336
[目的]为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筛选出一种较优的氧化剂。[方法]采用烧杯试验,探讨了强氧化剂NaClO和KMnO4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果。[结果]用于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时,NaClO和KMnO4的最佳pH值分别为9和5。在最佳pH值条件下,氨氮和COD去除率随氧化剐投加量和温度增加而增大,但NaClO对氨氮和COD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当NaClO作为氧化剂时,随反应时间延长,COD去除率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在静置反应时间为75min时出现谷值。[结论]用于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时,氧化剂NaClO是可行的,且其效果优于KMnO4。  相似文献   

14.
高活性沼泽红假单胞菌分离及对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波  赵红卫  张迅  方为茂  熊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22-13324
[目的]选育高活性沼泽红假卓胞菌并对其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能力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平板涂布法从混合茵液中分离筛选出活性较高的菌株,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生长培养基并研究其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能力。[结果]筛选到茵株BL,根据伯杰氏手册(第8版)鉴定其为沼泽红假单胞茵。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NaHCO3 2.0g,CH3COONa2.0g,NH4Cl1.0g,K2HPO4 0.5g,NaCl2.0g,MgCl,0.2g,酵母膏0.5g,玉米浆0.8g,1000ml蒸馏水。在光照厌氧条件下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在配合絮凝剂预处理垃圾渗滤液时CODCr和氨氮去除率分别高达44.8%和46.7%。{结论}菌株BL具有较高的细胞活性,并对垃圾渗滤液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筛选到的新培养基具有简单、易配、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垃圾渗滤液的综合毒性,通过盆栽实验探讨了渗滤液对拟南芥早期、成熟期和后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会影响拟南芥整个生命期的生长情况,低浓度(0.1%)、短时间(24 h)的渗滤液暴露会促进拟南芥早期的萌发及根系生长,分别为对照的256%和324%,而高浓度(10%)、长时间(≥48 h)暴露则产生抑制作用,48 h的抑制效应分别为对照的67%和36%;在相同暴露时间下,芽长随暴露浓度变化不明显,仅在48 h呈现出差异,说明拟南芥幼苗的根系比芽更为敏感。不同浓度的渗滤液还会影响成熟期拟南芥的生长发育,诱导叶片氧化损伤并呈现浓度和时间双重依赖性,进而损伤其抗氧化防御系统。此外,高浓度(20%)渗滤液对晚期阶段拟南芥抽薹率和角果数的抑制效应较为明显(P0.01),在暴露15 d后分别为对照的45%和43%。研究结果说明拟南芥可有效、简单、重复性地监测渗滤液的毒性,为渗滤液的植物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吕利  张路  吴勇  郑美娟  艾晓艳  王大川  魏光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35-3536,3576
介绍了粘土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作用机理和国内外研究概况。通过粘土作为处理介质,重点考察COD和氨氮的变化情况,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进行试验,并通过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土地法等常规处理方法的比较,提出粘土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可行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17.
垃圾填埋场有机污染物运移流固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流固耦合和溶质运移理论,建立了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运移耦合模型;考虑垃圾生物降解效应,通过试验确定了垃圾生物降解衰减曲线;用Galerkin有限元离散法对所建的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利用该数值模型对垃圾渗滤液在地下水中迁移行为进行模拟,预测了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耦合、非耦合模拟结果结合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并对污染晕的大小、分布范围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针对垃圾渗滤液主要污染物的特征 , 通过工程实例,对三级稳定塘在垃圾渗滤液后续处理系统中的主要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在三级稳定塘的实际运行中需考虑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