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淮海区麦茬旱种稻品种有常规陆稻和杂交稻,陆稻品种具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分蘖成穗率低,大穗大粒,米质较好的特点,而由中国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培育的杂交粳稻,不但具备陆稻品种所有的特点,而且在抗旱性、抗逆性及产量指标等方面远远强于陆稻品种,这是因为 :杂交粳稻双亲之一的恢复系是利用陆稻品种为桥梁亲本,通过耐旱基因与恢复基因重组选育而成,利用含有耐旱基因的恢复系与不育系配组选育出的杂交粳稻组合,耐旱优势强,更加适应了旱种的环境条件,据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同陆稻品种相比,在形态上优势表现 :①根系发达,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优势,杂交粳稻根的数量比陆稻多……  相似文献   

2.
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分中心提供的9个杂交粳稻材料在哈尔滨生态区域进行栽培试验。通过杂交粳稻的物候期、生长发育调查、室内考种及测产等初步认定:杂交粳稻在寒冷地区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与当地普通水稻品种相比杂交粳稻返青早,分蘖能力强,穗粒数多,库容量大,在本年度没有遇低温情况下,产量比对照平均增产接近30%。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长x4>千粒重x8>株高x1>活动积温x3>穗数x7>结实率x6>根干重x2>粒数x5说明提高杂交粳稻产量首先应该考虑大穗,其次是增加粒重,而株数对产量效应较小。在育种上需要加强大穗的选择;栽培上要注意种子的适应区,采取提高温度促进杂交粳稻发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辽宁不同株型水稻品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杂交粳稻黎优57和直立穗型的辽粳5号育成以来,由于杂交稻、直立穗和半直立穗型品种产量高于弯穗型品种,而半直立穗品种的品质优于弯穗型品种、直立穗型品种和杂交稻[1],辽宁省直立穗、半直立穗型的常规品种和杂交粳稻组合增多,并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了产量的提高或品质的改善,水稻育种正向理想株型和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2].  相似文献   

4.
杂交粳稻苏优22在中等地力条件下进行不同施氮量和相同施氮量不同运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1)杂交粳稻苏优22获得700kg/667m2产量,施氮量16kg/667m2,氮肥的运筹前、中期7:3产量最高,主要是穗粒协调,结实率较高,LAI适宜,茎生上3叶配置合理;施N量过多,因结实率和粒重降低,产量不高,效益低。(2)杂交粳稻苏优22属大穗型品种,结实率较常规粳稻低,肥料运筹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为主,穗肥应看苗适当施氮,防早衰。  相似文献   

5.
1河南省杂交粳稻生产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提高粳稻品种的产量潜力,河南沿黄稻区开始种植杂交粳稻.当时主要引种了黎优57等品种,到1985年全省发展到1.6万hm^2,新乡、许昌、平顶山、濮阳、开封等地均有种植,杂交粳稻发展达到一个小高潮。但是由于产量优势不强.品质次于常规粳稻品种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杂交粳稻种植面积开始下滑.  相似文献   

6.
盐优57系江苏省徐州农科所1982年以滇型盐粳902不育系与C57V恢复系配组成的杂交中粳新组合。该组合1984—1986年参加全国北方杂交粳稻区域试验,表现生育期适中、穗大粒多、产量优势突出、米质优良等特点。三年平均商产为594千克,较对照品种京  相似文献   

7.
毕粳 3 9是毕节地区农科所根据黔西北高寒粳稻区稻作生产实际 ,按照育种目标要求采用多元复合杂交育成的粳稻新品种 ,该品种经多年试验示范表现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抗逆性强、穗大粒多、适应性广等优点。 2 0 0 0年 1 1月通过毕节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选育经过及产量表现1 989年冬用杂交组合 84 1 5 /加农Si Pi661 0 2 0之F2 做母本、84 2 2 /T2 0 40之F1做父本进行杂交 ,于1 991年选育出优良株系“PSE0 0 1” ,在组合红优早 /C90 5 0 / /赫章黄腊谷的F3中选得“45 2” ,1 991年冬在海南用PSE0 0 1与V45 2杂交 …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杂交粳稻在江阴市发展较快,但由于杂交粳稻在品种间、年度间、种植农户间结实率变幅较大,使得产量不稳.正常年份栽培条件下,杂交粳稻结实率为80%~90%,不正常年份为70%~80%.分析其原因,结实率不高是影响杂交粳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找出影响结实率的因素,提高杂交粳稻结实率,是挖掘杂交粳稻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杂交粳稻的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以5个千粒重介于23.5~27.4 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40个千粒重介于18.7~31.2 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5×40 NCⅡ设计方式,配制200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单株谷重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7**,0.63**,0.53**,0.35**),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r=0.15**);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每穗实粒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2个性状是杂交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其次是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相互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率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33**,0.25**)。产量性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大,通过筛选,可以将高产、优质的性状聚合到同一杂交组合中。  相似文献   

10.
云粳19号是常规优质粳稻新品种,杂交组合为云粳13号/云粳12号,经4年6代系统选育而成.从集团单株选拔开始,每年对系统材料进行严格的产量、品质、稻瘟病抗性和耐寒性四特性同步鉴定,确保了优良性状定向积累.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广适、多抗等特点.通过对云粳19号株型、穗型、米质以及产量性状等方面进行剖析,认为选育优质水稻品种,应加强优异稻种资源的收集、研究和利用,并开展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以及加强优质稻栽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窄叶青8号(ZYQ8)/京系17(JX17)的13个花培DH株系和培矮64/02428的11个花培DH株系为材料,分析了它们的籼粳分化及其对籼、粳亚种杂交的亲和性。结果表明,无论亲本是否具有广亲和性亲缘,两个DH群体均出现广亲和性良好的株系,且多数株系属籼粳中间类型。这说明虽然广亲和性是遗传的,但是籼粳基因的重组确实可以产生广  相似文献   

12.
<正>新稻19号系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江苏省品种NJ979与我院自育品种豫粳6号杂交,经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2009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09001)。该品种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倒性好、适应性强,深受广大农户和粮食加工企业的青睐,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收获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米质性状的影响,为今后从栽培措施上改良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米质提供理论依据。以2个杂交粳稻和3个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从齐穗后30d开始,每7d取样收获1次,共取样收获7次,风干后统一测定米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期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影响显著,随着收获时期的延后,糙米率、精米率先逐渐增加,在齐穗后65d达到最大值后显著降低,整精米率在齐穗后65d之前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性,齐穗后65d之后显著下降;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常规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差异不显著,5个品种的白度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收获时期对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大多未达显著水平。食味值除丰锦品种在不同收获时期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4个品种随收获时期的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在0.05显著水平上有差异,在0.01显著水平上差异大多不显著。同一收获时期间比较,常规粳稻的加工品质(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优于杂交粳稻,杂交粳稻的白度值显著优于常规粳稻。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的表现上,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在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间并无显著的差异,在最佳收获期上也无显著差异。若要改善加工品质,需适当延后收获,一般在齐穗后58d收获较好;若要改善外观品质,提高食味值,则需适当提前收获,在齐穗后30~37d收获较好。  相似文献   

14.
1材料与方法 参试品种(品系、组合)13个,分别是8优052、ZH222、加04—210、富优1号、申优693、杭糯2号、加优22—5、富优0272、丙03—128、浙优9814、丙03—01、R0325和秀水63(对照)。  相似文献   

15.
粳型水稻形态遗传分化与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9个不同生态类型的50份水稻亲本材料,以生态型为单位进行双列杂交,配制366个组合,依据形态指数研究了各类型粳稻品种的形态遗传分化以及遗传分化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生态型间形态指数差异与其F_1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但形态上籼粳分化的差异是杂种优势产生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康洪灿 《中国种业》2013,(10):73-73
岫粳16号是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抗病、高产、广适、优质的育种目标杂交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新品种,2012年通过云南省审定。介绍了岫粳16号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保种圃法”繁育常规粳稻原种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茂昌 《种子科技》2010,28(7):20-22
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用"保种圃法"繁殖粳稻原种的新方法。该方法以纯系学说理论为指导,以用育种家种子或提纯种子建立保种圃为核心,辅之以单株种植、去杂去劣等综合技术措施。实践证明,"保种圃法"与传统的"三圃法""、株系循环法"相比具有多快好省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洪汝科 《种子》2009,28(12)
滇杂36由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7 A和恢复系南36组配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该组合杂种优势强、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稻瘟病抗性强、适应性广.于200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扬粳4038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培育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植株高98.8cm,株型紧凑,长势旺,分蘖力强,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佳。在稻飞虱、条纹叶枯病特大发生的情况下,示范种植方表现出了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据成熟期如皋市农林局专家组验收:平均穗数262.2万/hm^2,每穗总粒数171.93粒,结实率91.9%,千粒重27g(实测千粒重26.46g),  相似文献   

20.
<正>新稻18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超高产多抗常规粳稻新品种。2007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8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9年9月获国家品种权保护授权。2010年1月获国家超级稻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