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目前研究报道,香菇(Lentinus ededos)室内生产周期较长,产量低。特别是在新疆水质硬、矿物质多、气候干燥的情况下,更是难以推广。为了选育早熟、高产、成本低、易推广的香菇菌株,我们以三明真菌研究所的香菇Cr-07(F_1)为材料,根据遗传的基本规律即自由组合规律的原则,进行单孢分离及分离后单孢菌丝配对;又对107个单孢菌丝配对组合进行了熟料瓶栽试验。以棉籽壳为主要材料,从接种到收获子实体为40~50  相似文献   

2.
当前香菇生产发展速度很快,代料栽培的面积日益扩大。为了提高香菇的产量和质量,我们对从省外引入的八个品种,采用熟料和生料栽培,比较测试栽培周期和经济性状等,筛选出了适于熟、生料栽培的良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材料品种有7402(辽宁省外贸)、Cr-02三明真菌所)、7402东(沈阳市)、793(上海马陆香菇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木屑等代料栽培香菇的产量,我们于1985年对引进的8个香菇菌株进行了品比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供试菌种有7402、8001和793,引自上海食用菌所;Cr-02和LB 引自三明真菌所;广47和大光引自广东微生物所;  相似文献   

4.
三明真菌研究所蔡行山、黄秀治等人经过四年多的努力,选用由国外引进的“7402”菌株与三明中村野生香菇LC—01菌株进行品种间杂交,培育出Cr—01、Cr—02优良菌株。经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生产单位的专家、教授、专业工作者20人鉴定,认为该菌株具有产量高、香味浓、朵型园整、菌柄较短、菌肉脆嫩、菰峰明显、出菇整齐等特点。适于  相似文献   

5.
一、材料和方法 1、参试菌株我们从引进筛选的种质资源库库存72个菌株中,根据品种的质量指标和北方气候特点对香菇温型的要求,确定了苏香1号、L-26、申香4号、939、135、241(以上6个菌株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Cr-04(引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香菇菌株Cr—20,Cr—62选育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r-20、Cr-62是以引进香菇菌株7917和本地菌株L-21为亲本,采用不预先测定极性,由单孢菌丝直接杂交组合的方法,经初筛、复筛和生产性试验获得的香菇新菌株。与首批杂交菌株Cr-02相比,Cr-20和Cr-62具有朵形较大,菌肉肥厚等优点。已获得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樊泉源  林晓峰 《食用菌》1994,16(2):17-18
笔者自1983年以来的10年间,从各方面进行了探索,研制出一套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行之有效的生料发酵压块栽培香菇的新工艺。现将研究情况归纳如下: 一、试验材料 (一)供试菌种 Cr01、Cr02、Cr-20、Cr04引自福建三明真菌厂;8500、B、303、建2,引自福建农科院;8001、7402、465引自上海农科院;大光引自广东省微  相似文献   

8.
香菇135品种是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早年从日本引进的香菇品种,因其具有花度好,菇脚锥形、短小,菇盖圆整且菇体大等优良性状,深受广大菇农和消费者喜爱,已成为我国香菇主栽品种之一,每年应用量在3~5亿袋左右。香菇135是典型的弱抗品种,菌龄要求达180d以上,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种性有所退化,近年夏季烂棒十分严重,产量也有所降低,总体趋于淘汰。但由于该品种产  相似文献   

9.
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技术具有省工、高产、优质、高效等优点,现已成为香菇反季节栽培的主要技术模式。但目前生产中由于所用的品种较混乱,乱编号,致使产量品质差异较大,甚至出现了由于品种选择不当给菇农生产造成损失。为此,我们于1999~2000年对5个香菇品种进行反季节覆土栽培品比试验,以筛选出适宜本地区反季节覆土栽培的香菇品种。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有 Cr04、Cr02、L26(中高温型)引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武香1号(高温型)引自浙江武义真菌研究所;621(高温型)引自福建南平市农科所。以Cr04为对照。1.2 培养基配方 母种培养基为PDA。原种、生产种、栽培  相似文献   

10.
烟草废料和紫茎泽兰栽培金针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辟食用菌生产原料,我们进行了烟草废料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 phorum)栽培金针菇试验。材料与方法1.供试菌株金针菇三明一号,引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808和0517为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获得了香菇新杂交菌株0912(辽抚4号)。通过拮抗试验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菌株辽抚4号进行遗传特性研究。拮抗试验结果表明:亲本菌株808和0517之间、亲本菌株808和杂交菌株0912之间的拮抗线都明显,均为褐色拮抗线,但亲本菌株0517和杂交菌株0912之间拮抗线较弱。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个菌株分析表明:杂交菌株0912既含有亲本菌株808的一条特异性条带又含有0517的一条特异性条带,可以判定0912为亲本808和0517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2.
本所自1980年列题开展香菇代料栽培研究,经过几年来的小型试验和中间生产性试验,取得较好的结果,现初步总结于下。材料和方法一、香菇菌种GS 菌株由7402菌分离选育得到;B菌株由淳安微生物所引进;908、7925菌株由江西铜鼓石桥香菇场引进,ZA菌株由浙江省农科院引进,Mu-1由福建引进。  相似文献   

13.
为寻求适应我们江西抚州地区条件的高产稳产的香菇菌种,我们于86年下半年对八个香菇品种进行栽培比较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参试菌株香菇Cr02、Cr20(福建三明),大光号(广东),7917(自培),85—63F、85—123F(江西林科所杂交育成),春秋2号,以上海的7402菌株为对照。(二)培养基质配方为;木屑(阔叶树)78%,麸皮16%,红糖1.5%,过磷酸钙0.5%,石膏2%,玉米粉1.7%.尿素0.3%.混合后加水120%拌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香菇Cr - 72杂交优良菌株的选育过程和推广应用的结果。同时 ,也讨论了香菇品种间单孢杂交育种若干技术。  相似文献   

15.
玉木耳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夏季,三明真菌研究所科技人员在仙游县九里湖地区采集到一个野生木耳菌株,经鉴定为木耳属(Auricularia)琥珀褐木耳(Auuicularia fuscosuccinea)。笔者对该菌株进行驯化栽培。在驯化过程中获得一个该菌株的纯白色变异株。经多年栽培,证实该白色变异株的白色性状能稳定遗传,依据其颜色特征命名为玉木耳。  相似文献   

16.
经深层发酵培养的香菇液体菌种,菌龄齐,菌丝体壮,接入栽培料后发菌点多、发菌快,但要使液体菌种的优点充分表现出来,必须采用适合其生理特点的栽培措施。为此,我们对用液体菌种栽培香菇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菌种 1.从香菇7402筛选得到的菌株,经发酵罐深层培养96小时形成的液体菌种。2.香菇7402,按常规法固体制种,作固体栽培对照。3.试验菌株固体制种,作固体栽培对照。  相似文献   

17.
陈君伟  陈作毅 《食用菌》2001,23(1):17-17
竹屑营养成分与木屑相似,是栽培香菇的好原料,竹子自然繁殖,生长快,质地坚硬,利用竹加工厂的下脚料来栽培香菇,对缓解菌林矛盾、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竹屑难免含有尖刺状物,易刺破菌袋,原香菇熟料栽培工艺,培养料装袋后需经高温湿热灭菌,因破袋造成污染率高,而使竹屑无法被利用作香菇的培养料。笔者应用生料灵拌入竹屑、麸皮培养料中,杀灭培养料中的各种杂菌,接入香菇菌丝后,在适温范围内,菌丝生长良好,正常转色、出菇。1 袋 栽①菌株:香菇Cr04,福建三明真菌所提供。②配方:竹屑79%,麸皮20%,石…  相似文献   

18.
香菇菌深层培养及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获得多糖产率高的香菇菌株和提高香菇菌丝体多糖收率,我们从多种香菇菌中筛选出优良菌株。经过设计和深层培养实验,初步地确定了香菇多糖提取工艺。 一、材料和方法 (一)香菇菌株的筛选 对7402、7405、7912、7839、7912、7403、日香5、LD1等菌株,采用测量菌丝在PDA培养基上和甜菜渣麦麸袋栽培养基上的长速,称量在液体培养中菌丝的湿重和干重,测定干菌丝中多糖含量。各菌种分别接种在两种培养基中,每品种  相似文献   

19.
以香菇菌株238与808为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配成异核体菌株,经初筛、复筛及生产鉴定试验,选育而成的香菇新菌株森立17具有菌龄短,出菇温度范围广,适宜陕南秦巴山区秋栽冬出菇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食用菌技术团队首轮项目运行成效及主要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浙江省食用菌技术团队运行的主要成效:一是开发创新香菇定向出菇和羊肚菌人工栽培2项新技术;二是集成提升双孢蘑菇、秀珍菇"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绿色防控技术和黑木耳小孔出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三是示范推广适合农法栽培双孢蘑菇品种W2000、工厂化栽培兼用型蘑菇品种W192、香菇品种浙香6号、短菌龄型香菇品种庆科212、黑木耳早熟品种丽耳3号、小耳单片型黑木耳品种黑山等6个食用菌新品种,并探明品种特性特点,为因种栽培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四是示范优化降低用种成本、基质成本、菌棒制作成本和用工成本等4项节本增效新技术;五是示范菌稻轮作、桑枝条利用、菌糠二次利用技术等3项食用菌生态循环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