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灵侧耳(Plerotus nebrodensis)商品名白灵菇,栽培技术要求较高,在出菇阶段要求比较严格的温湿度条件和其他相适应的气象因子。有条件的单位,可建造智能化的人工控温的工厂化栽培菇房,人为控制各项气象因子,使之适宜白灵侧耳的生长发育,周年生产,周年出菇。但在不能控温的自然温室菇房条件  相似文献   

2.
白灵侧耳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白灵侧耳的栽培应以棉籽壳为主料熟料栽培。栽培料装量应以350g为宜,菌袋发满菌后在22t5℃进行30—40d的后熟期处理。最佳栽培模式为半脱袋竖向畦栽,覆土至菌棒3/4处。  相似文献   

3.
白灵菇产销现状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白灵菇又称白灵侧耳、白阿魏蘑、白阿魏菇、白阿魏侧耳、刺芹侧耳白色变种等,是近年来大面积进行商业性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其菇体肥大、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投放市场后深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白灵侧耳菌丝生长与培养条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Inzengae)Quel)也称白灵菇,是南欧、北非、中亚内陆地区春末夏初发生的品质极为优质的一种大型肉质珍稀食用真菌.我国野生的白灵侧耳主要生长在新疆荒漠戈壁里极为少数的阿魏滩上,寄生在药用植物阿魏的腐烂根茎上,曾经被人们称为西天白灵芝[1].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增大,人们对白灵侧耳栽培技术研究也不断加大,但人工栽培白灵侧耳产量一直不高,在大面积生产中生物学效率只有25%~30%[2].现就培养基pH、含水量和培养温度对白灵侧耳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白灵侧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混料配比的设计方法,研究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栽培料的最佳配比.以棉籽壳、麦麸、玉米芯和木屑为主料,以产量和栽培周期为主要考核指标,设计4因素15种配方,分别建立产量、栽培周期与配方的回归方程,确定高产配方为:麸皮27.8%、棉籽壳36.2%、玉米芯19.7%、木屑9.3%时,产量可以达到198.3 g;最短周期配方为:麸皮14.0%、棉籽壳18.5%、玉米芯9.3%、木屑51.2%,预计得到最短周期值是146.5 d.配方验证试验表明,混料设计可用于白灵侧耳栽培配方优化.  相似文献   

6.
茅盛浩 《食用菌》2004,26(3):34-35
白灵侧耳又名白灵菇,由于近年来市场价格较高吸引了不少食用菌栽培者。但是不少栽培过白灵菇的栽培者反映。种白灵菇不赚钱。不赚钱主要原因是白灵菇出菇率低.不能保证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在多年野外菇棚和工厂化可调温菇房内栽培白灵菇的生产实践中,我们也碰到过类似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摸索了一套白灵菇高出菇率栽培  相似文献   

7.
白灵菇又称白灵侧耳、白阿魏蘑、白阿魏茹、白阿魏侧耳、刺芹侧耳白色变种等,是近年来大面积商业性栽培的一种珍稀食用菌。其菇种肥大、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随着白灵菇的周年生产和栽培规模的日益扩大,其病虫害也日趋严重,已成为生产中非常突出的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菇农的经济效益和种菇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白灵侧耳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白灵侧耳可以在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多种培养料上生长。以棉籽壳(50%-30%)与木屑(50%-70%)混合培养料菌丝生长最快,子实体产量最高,白灵侧耳培养料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充分发菌后的菌袋于4℃低温下保存1年仍可以出菇;若保存于常温下,则必须经过2个月以上的菌丝后熟期才能出菇,生物学效率(鲜品)可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白灵菇,又名白灵侧耳,学名Pleurotus nebrodensis(lhzen-gae)Quei(卯晓岚),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珍稀菇品,在国内外市场受到青睐。然而在大面积商品化栽培中,常出现对该菇种性  相似文献   

10.
白灵侧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白灵侧耳的分类地位、遗传学、栽培技术、营养生理、营养成分与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提高白灵侧耳产量和质量、促进产业发展等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白灵侧耳菌袋不同后熟期对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灵侧耳菌丝体发满的菌袋,在20~22℃条件下,经30天的后熟期,白灵侧耳生长良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王玫 《食用菌》2003,25(1):38-38
白灵侧耳Pleurotusnebrodensis又名白灵菇 ,其肉质肥厚、口感细腻、味似鲍鱼 ,有“素鲍鱼”之美称 ,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近年在华北地区发展很快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销售价格下滑。有菇农反映 ,生产白灵侧耳产量低 ,成本高 ,不赚钱。产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出菇不整齐 ,不能保证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 ,我们摸索出一套搔菌管理模式 ,不仅使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 ,且出菇快、整齐 ,朵形好 ,是提高白灵侧耳产量的好方法。现将搔菌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 搔菌的时间 栽培菌袋发满菌后 ,继续培养 ,菌…  相似文献   

13.
白灵侧耳菌筒覆土或浸泡再出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表明,出完头潮菇的白灵侧耳菌筒,采用浸泡或覆土措施,能顺利出完二潮菇,提高产量42.19%~83.38%,使白灵侧耳总体生物学效率达到46.70%~94.39%。  相似文献   

14.
张俊会  王谦 《中国食用菌》2005,24(5):49-50,61
以白灵侧耳为出发菌株,以葛根作为发酵基质中的中草药添加物,观察了葛根对白灵侧耳液体发酵的影响。果蝇寿命实验及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葛根发酵产物较纯药及普通发酵物有更强的果蝇寿命延缓能力及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牧草料栽培金顶侧耳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34,自引:11,他引:23  
应用国际上通用的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对牧草料栽培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子实体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评价,并与稻草料和棉籽壳料栽培金顶侧耳的子实体蛋白质进行比较。分析表明,牧草料栽培金顶侧耳的必需氨酸总量最高,占其氨基酸总量的40.8%,化学评分(CS)、氨基酸评分(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营养指数(NI)分别为38.2、60.0、79.8、75.2和35.5,均居三种参比培养料栽培金顶侧耳的第一位。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为77.9,居第二位,优于棉籽壳料栽培金顶侧耳的子实体蛋白质。这些结果证实,牧草料栽培金顶侧耳的子实体蛋白质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牧草是栽培金顶侧耳的优良培养料。  相似文献   

16.
大棚栽培元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尹永林  王志学 《食用菌》2004,26(4):38-38
元蘑即亚侧耳,又叫晚生侧耳、冻菌、冻蘑。20世纪80年代延边农学院杨淑荣对它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栽培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为笔者进行大棚栽培元蘑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用木屑栽培侧耳的试验,以及侧耳在不同培养料上的产量试验,评价侧耳的营养成分以及其中含有的常量,微量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白灵侧耳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为各种农林副产品和作物秸秆,如棉壳、木屑、玉米芯、稻草、麦秆等,由于在这些原材料中自然匿藏着大量杂菌或虫卵,是造成生产失败的成因之一,防止杂菌污染是栽培食用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目前在生产上,一般均采用先对培养料进行堆制发酵后,使  相似文献   

19.
木糖渣栽培白灵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灵菇 ,又名白灵侧耳〔P·nebrodensis (lnzen gae)Quel〕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珍稀菇种 ,其菇体肥大洁白、肉质细腻脆嫩 ,味道鲜美可口。富含多种氨基酸及药用成分。常食用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生理平衡的作用。并对肝脾肿大 ,腹部肿块 ,脘腹冷痛等有治疗作用。是集食、药用价值于一身的天然保健食品。为开发这一菇中珍品、充分利用本地充足的工业下脚料木糖渣资源 ,笔者自1999年来 ,开展了利用木糖渣为主料栽培白灵菇的技术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与栽培试验 ,筛选出了以利用木糖渣为主料栽培白灵菇的理想配方。经反复试验和规模化栽培 …  相似文献   

20.
白永莉  李军 《北方园艺》2007,(4):236-236
白灵菇,又名白灵侧耳[P.nebrodensis(lnzengae)Quel]是一种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珍稀食用菌,它不仅肉嫩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