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御台风暴潮灾害研究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公共安全领域的优先课题。生物防浪林在防御台风暴潮上具有显著效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均较少。本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防浪林带宽度对消浪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浪系数随着防浪林带宽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在增长到一定宽度后明显变缓,至1.5m宽度,消浪系数基本不再变化,达到0.70~0.89。这与颜学恭等人有关对防浪林的实际观测结果相吻合,说明31排的左右的防浪林是能够达到约80%的消浪效果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嫩江佰大街堤防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因素对嫩江干流防浪林消浪效果的影响以及合理设计防浪林优化布局。方法根据重力相似准则,通过合理的比尺缩放将研究区防浪林缩小至实验室水槽中,构建合适的防浪林物理模型,模拟防浪林植被与波浪的作用过程。其中波浪由造波机生成,防浪林采用模型树模拟。物理模型的实施方案,主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通过单因素变化的方法,选取防浪林林带宽度、排列方式、密度、树型、滩地波高作为消浪影响因素,进行分组实验,模拟某一因素变化下,防浪林消浪效果的变化,确定各个影响因素对防浪林消浪效果的影响;并根据实验结果,综合一些较为复杂的影响因素,提出防浪林优化设计方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防浪林树型条件下,30 ~ 40 m的防浪林林带宽度的消浪系数在30%以上,继续增大防浪林林带宽度,消浪系数增加并不显著。考虑到经济合理等因素,40 m的防浪林带宽度较为合理;等边三角形的排列方式的防浪林消浪效果相对较优,并且能满足更大的行株距,更适于防浪林生长的光照条件。植被密度的增加能够提高消浪系数,但当防浪林密度大于0.17株/m2时,消浪系数提高不显著,当防浪林密度采用0.17株/m2时能够充分的保证行株距,更有利于林带的生长。同时防浪林树冠部分的消浪效果最佳,并且当波高处于树冠位置时,波高越大,消浪效果越好。结论因此,在合理的树型条件下,研究区防浪林林带宽度采用40 m,排列方式为等边三角形,密度为0.17株/m2左右时为防浪林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3.
防御台风暴潮灾害研究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公共安全领域的优先课题.生物防浪林在防御台风暴潮上具有显著效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其相关研究也是目前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尽管人们对植物的工程措施如防浪林防风消浪、滞流落淤、固滩护岸的作用已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但是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均较少,现有的研究一般是针对概化模型进行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针对现实模型的系统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防御台风暴潮灾害研究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公共安全领域的优先课题.生物防浪林在防御台风暴潮上具有显著效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其相关研究也是目前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尽管人们对植物的工程措施如防浪林防风消浪、滞流落淤、固滩护岸的作用已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但是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均较少,现有的研究一般是针对概化模型进行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针对现实模型的系统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长江中游防浪林进行了详细调查,以防浪林数量化防浪指数,防浪林消浪效果,防浪林落淤效果、林木生长过程、平台高程、气候土壤条件,生态环境以及经济效益分析为依据研究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防浪体系,制定了生态经济型防浪林系结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植物护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辉  蔡树伯  刘金来 《现代农业科技》2010,(17):248-248,250
传统的护岸方式主要应用工程措施,植物护岸作为新兴的技术方式,通过在岸边滩地合理、有计划地种植植物,起到防止水土流失、消浪促淤、保护土壤、避免水土流失、固滩固岸、防浪护堤的作用,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从固坡理论及技术应用两方面介绍了其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正>齐齐哈尔市嫩江城防大堤全长90.75 km,按堤防建设规划在迎水面距堤脚5~55 m、背水面距堤脚8~38 m内全面造"防浪林"、"护堤林",在堤顶平均宽度40 m内造"风景防护林"。嫩江大堤现有立地树木约130 000余株,能够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浪消能、净化空气、提供负氧离子等生态功能。护堤  相似文献   

8.
太湖地区贡湖湾生态修复区围隔系统消浪挡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贡湖湾生态修复区与外太湖连接处7#桥外侧设置双层围隔消浪挡藻系统,结合导流门技术,研究该系统的消浪、挡藻和导流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消浪挡藻效果,波浪消减率达到近30%,藻密度下降幅度达到80%以上,导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广东湛江无瓣海桑红树林消波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红树林内临海边缘25,50,75 m的消波情况的观测,研究红树林的消波效应。研究表明,无瓣海桑人工林的消波率是随着林分空间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波浪经过红树林01~03样地25 m后的消波率分别为34.61%,27.22%,29.75%;波浪减低率随着无瓣海桑林带宽度的增加而提高,无瓣海桑红树林的消波减低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减低。同时,无瓣海桑人工林消波率随着波高的增加而降低的。总体看来,红树林消波消减程度受林分结构主导,消波率随林分地面至胸高处体积密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无压隧洞洞内消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新疆喀什河吉林台一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水力学模型试验,对深孔式无压隧洞洞内消能及消能工型式进行试验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在无压隧洞洞内设置消力池加悬栅的消能工型式。试验表明,悬栅的置入增大了掺气量,并且起到了破碎水跃表面波浪的作用,从而削弱了因池中水波而引发的下游洞内涌浪。该消能工的消能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辽宁沿海防护林营造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辽宁沿海防护林营造关键技术,包括海岸基干林带营造、消浪林带营造、农田林网营造、村镇绿化以及湿地恢复与保护等,旨在为指导造林实践和提升工程质量提供帮助,推动沿海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实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笔者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应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邀请,参加了该所在苏州举行的“东太湖水体农业综合试验研究——浮毯式漂浮植物消浪带的试验研究”成果鉴定会。该试验的内容是用水花生做成浮动防浪物,在水面围成一定范围(该试验面积为100亩),形成人工屏障,解决了自然水面风浪大,不利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水体农业发展的矛盾。试验是  相似文献   

13.
生物防火林带有效宽度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森林火灾实例分析法,通过对2场特大森林火灾林火蔓延规律与火场热力学变化规律研究,得出主防火林带宽度S,至少应达到S≥VM*√2H/G,VM为防火林带建设处最大风速最大值,H为平均火焰高度,G为万有引力常数;利用前式计算副防火林带防火林带宽度S时,VM应为防火林带建设处最大风速平均值;生物防火林带最佳结构为疏透型.  相似文献   

14.
传统消能工对于低水头、大流量的陡槽溢洪道消能效果并不显著。在陡槽溢洪道上设置多孔消能板后,大大提高了陡槽溢洪道的消能率。该文采用物理模型进行试验的方法,对设置多孔消能板的陡槽溢洪道的水流流速及消能特性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到了各个因素对设置多孔消能板的陡槽溢洪道消能率的影响情况,给出了其消能率最高达到80%以上的多孔消能板处理方案,消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根系分布特征有着特殊的生态意义,它反映出林木适应和改善环境的功能。采用土钻法对延安燕沟流域阴坡刺槐根系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①细根集中分布在表层0~60 cm土层,粗根根系密度分布呈"高-低-高"3个密度区,且80~100 cm土层为低密度区;②细根和粗根生物量水平分布均可用"抛物线"描述;③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加,细根根系消弱系数β值逐渐增大,150 cm处β值达到最大,为0.994,而粗根根系消弱系数β在100 cm处达到最大,为0.992;④水平方向0~150 cm范围内,细根根系消弱系数β值(0.992)大于粗根根系消弱系数β值(0.990),说明细根的分布深度大于粗根,这种分布特征扩大了刺槐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6.
高晟 《农业网络信息》2011,(4):15-17,26
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林种之一,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有力地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农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抗浪白鱼是抚仙湖的特有鱼类,资源曾濒临枯竭,2001年澄江市开展了抗浪白鱼人工驯养繁殖的研究,对抗浪白鱼的繁殖、饵料筛选、人工采卵孵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亲鱼培育、鱼病防治等展开深入的研究,最终突破了抗浪白鱼的人工驯养繁殖关,从根本上解决抗浪白鱼的种源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戽流消能的机理,以某水库工程消能工为基础,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和VOF多相流模型对比研究了底流消能与戽流消能时的流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戽流消能主要通过消力池表面漩滚和消力池前的竖向漩滚,加剧了水流的紊动掺气碰撞,从而增大消能效果;相较于底流消能,戽流消能出池流速流态更为均匀,能减轻下游河床冲刷,可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坝上康保地区农田防护林带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观测,对农田防护林带的空间配置方式、树种选择搭配、林带宽度及株行距等进行对比,并对现有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应进行探讨,以寻找合适的农田防护林带配置模式。结果表明,品字形配置方式优于矩形配置方式;乔灌混交配置方式能够兼顾防风效能、防护距离,是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带树种配置的首选;窄林带的林带结构和防护效益优于宽林带;疏透型林带宽度一般不超过10 m,通风型林带宽度应控制在10~15 m范围内;小青杨在研究区适用的株行距为2.5 m×3.0 m或3.0 m×4.0 m。因此,康保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应多种植乔灌混交林,以品字形配置为主,林带带宽选择窄林带更佳。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的方法步骤(一)样地区划河南,防护林带一般是南北向每隔五百米左右设置一条主林带,东西向每隔五百米至一千米设置一条付林带。但张茹集林带设置恰相反:主林带距七、八百米左右,付林带距四、五百米。林带宽度五至三十米不等;付林带只有一行树,宽五米左右;主付林带结合路及排水沟,有二至六行树,宽度可达十至三十米左右。为计算方便:我们设置方形样地,面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