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控制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大集中、小分散"理论为指导,在治理实践中创建了陡坡地"槽带式"、缓坡地"网格式"、坡耕地"宽带式"、沟壑"全方位式"、河道"双龙"式相互连接、网络化治理体系,提高了治理措施的群体功能。同时,寓开发于治理中,建立了经济林果产业、农果结合型产业、资源高效利用型产业和农、林、牧、副综合发展型产业模式等,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的中国,因压力型行政治理体制弊端、村民自治组织履职能力弱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原因导致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的工作对接存在"脱轨式"、"错位式"和"扭曲式"问题,为此应从改进乡镇治理制度、提升村民自治组织履职能力和提高镇村干群综合素质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水土流失治理是促进老西沟小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建设措施。本文从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其在老西沟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路径,总结了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的应用效果,着力探索出一套适合小流域生态可持续型经营的水土流失治理方略,为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类似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明显的内部分化,其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分化基础并扩散至职业、经济、权力等多个方面,这种状况在资源型村庄内尤为明显,对乡村秩序维系和基层村庄治理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资源型乡村内部职业、经济和权力结构的分化现状以及村庄"多元型""合作型""有限型"治理模式的实践进行探究,梳理了村庄内部分化"破"的现状与村庄治理"立"的转型尝试之间的互动逻辑关系,进而分析资源型村庄的治理变迁和内部的治理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沿海发达地区的村庄治理兼顾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特性和以秩序维持为核心的治理特性,本研究将这种治理样态称为发展型治理,并阐释其理论基础、现实背景、基本特征和潜在困境。结果表明,多维发展观而非发展主义是其理论基础;沿海发达村庄面临的快速、赶超型的区域发展背景是其现实基础;治理与发展的选择性亲和,兼顾知识、关系和行动的企业家型领导,亏钱式管理的治理策略,跑步前进式的资源获取方式是其基本特征。然而,发展型治理也面临着诸如阶层怨恨的累积、过度经营和公共性消解等潜在困境,建议塑造一个专业的职业村干部群体、构建"三位一体"协商性机制及理顺阶层流动和沟通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农业人才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如何多途径助力农业人才培养,对实现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农业人才培养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规则—治理目标(4G)分析框架,运用多案例分析法,分析农业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剖析其运行机制。研究表明,实践案例中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产品导向型、职业学徒式、研学一体化和利益共享制4种典型模式,培养了大批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的绿色生产型、经营管理型和技能服务型农业人才,提升了人才的生态环保能力、职业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各个典型模式已形成多元主体互动衔接协同、差异化培养方式逐渐适配契合、培养规则不断完善规范趋同、提高管理效率目标与追求经济利益双重治理目标为导向的多中心治理运行机制。为了进一步优化与推广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单一政府主导转变为与市场和社会主体协同、推动多元主体治理方式不断契合衔接、促进多元主体创新规范治理规则趋同一致、兼顾管理效率与市场效益的双重治理目标导向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水环境恶化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大包大揽"式的全能型农村水环境治理策略逐渐式微,成效不显著,甚至出现了"边治理、边污染、忙应对"的恶性循环。基于农村水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及当前治理困境,认为只有通过优化政府动员方式,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形成中国"善治"意义上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方式才能突破困境,使得农村水环境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一定的改善成为可能,实现可为。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产业兴旺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抓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中提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经济是稳固乡村治理的基石,只有农村产业振兴,集体经济发展良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才能为乡村治理有效实现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9.
陇南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以武都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闫颖慧  靳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78-18079
以武都区为例,在分析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当前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统一规划、分类防治治理模式;两主一多治理模式;线条式与螺旋式并重治理模式;整体-局部和局部-整体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新基建是智慧经济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对称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明确将"区块链"纳入到新基建建设当中,区块链以其强大的数据收集、共享和可追溯等优势被进入到生态治理领域研究视野之中。资源型城市生态问题以其成因的独特性和治理的复杂性是生态治理领域研究的难点。"区块链+生态治理"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高度重视,区块链能够在建立生态资源产权交易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机制等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态经济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和谐发展两难的科学途径。从政治、经济、自然、旅游产业与生态文化、科技创新、环境综合治理、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四化两型"战略下的湖南生态经济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文献综述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江苏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对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弱"N"型变化趋势,说明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治理投资存在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制定长期的环境治理投入计划,重点控制大型污染源,利用新的技术与工艺提高环境治理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量,促进江苏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向倒"U"型转化。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煤炭型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本研究以平朔矿区为例,通过对矿区产业结构框架组成关系、矿区传统土地复垦模式以及产业结构特征与演替规律分析,研究了矿区复垦土地与产业转型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我国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目标导向机制应从"二元主导机制"过渡到"多元并存主导机制",最终实现"多方合作主导机制";平朔矿区产业框架应由粗放型、外延式向精益型、内涵式转变;依产业链不同,平朔矿区产业转型模式可分为两类,一是黑色工业产业链:煤炭开采-煤矸石-电-硅铝-建材工业,可实现矿区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减缓产业转型的环境压力;二是绿色生态产业链:农-林-牧-药-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是依托田园综合体的经济技术原理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使复垦土地功能提升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文献综述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江苏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对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弱"N"型变化趋势,说明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治理投资存在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制定长期的环境治理投入计划,重点控制大型污染源,利用新的技术与工艺提高环境治理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量,促进江苏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向倒"U"型转化。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报告立足"百村观察"的数据平台,试图对S村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和成效进行详细地调查和分析,从中寻找林改实施后在村中所引发的问题和收获的成效,探寻林改后村内农民流动、村庄经济、村庄产业、农民积极性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探讨如何让林改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治理,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上半年,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总体运行良好,在缩小贫富差距、惠农政策、扶贫开发、科技创新、农业装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但仍面临遭受巨灾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流通体系不顺畅及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等问题和压力,下半年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持之不懈地推进"外向型"、"产业型"、"安全型"及"高效型"的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谢家沟小流域为藉河示范区二期项目重点治理小流域,该流域紧紧围绕"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快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坚持走"综合治理夯基础,产业开发增效益"的路子,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产业开发,创新机制,多方参与,4年共新增治理面积12.18 km~2,其中:新修梯田576.44 hm~2,栽植水保林269.33 hm~2,发展优质果园363.82 hm~2,种草8.25 hm~2,配套道路31.8 km,渠道14.9 km,建成淤地坝1座,修建谷坊、沟头防护680道。通过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了小流域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相似文献   

18.
产业融合是当前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背景下,整合优势、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的新型产业发展形态。"十三五"是"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产业扶贫开发要实现脱贫"造血"、精准帮扶的目标,不能走以前"大水漫灌"式发展的老路,只有根据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地选择和整合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发挥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创新"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科技、旅游、电商、金融等产业在扶贫开发中的驱动力,方能助推贫困地区全面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传来消息,由该所果蔬茶创新团队最新研制的轻简型叶菜无序收获机、自走式叶菜无序收获机和手扶式叶菜有序收获机正式亮相。其中,叶菜有序收获技术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满足了市场需要,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赞许与关注。蔬菜产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关乎农民"钱袋子"和城镇居民"菜篮子"。据统计,全国叶类蔬菜种植面积高达1.2亿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背景下的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具有目标的统一性和措施的互补性,实现二者有机衔接意义重大。本文基于贫困治理的历程与特征梳理,结合苏北地区的实地调研,分析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理论上的逻辑基础与实践上的认知偏差,探讨促进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政策着力点。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治理依据瞄准对象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四个阶段,显示出贫困治理方式从"输血式救济"到"造血式开发"转变、扶贫瞄准对象遵循"区域—县—村—户"的顺次由"面"及"点"演变、贫困治理目标由"解决温饱"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民生改善"转变三个特征。当前,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应该遵循以乡村产业为接口,以乡土农民为主体,以乡村创业为手段的内在逻辑。苏北地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探索出一些积极做法。但是,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仍然存在一些认知偏差,表现为以传统工业化思维发展乡村产业,忽视彰显乡村特色;以传统城市化思维实现农民市民化,忽视农民主体地位;以传统城乡二元思维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忽视农民创业能力。因此,需要以农业为基础衍生新业态,以农民为主体提升新能力,以创业为手段积蓄新动能,才能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