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近距离传播,在已有的单项传播、圆形传播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模拟某一较短时间(数小时)内多风向、变风速共同作用所致的子代病害椭圆形传播模型。它是统计该段时间内的主风向及相应的侧方向风和反方向风,以其风速之比确定椭圆形分布的长短轴半径的比例以及分布中心在长轴上的位置,建立一种偏心椭圆锥体模型。其横截面为一个个椭圆,椭圆轨迹可模拟病害的等密度曲线,高度代表病情,锥体体积可模拟病害总量。
把组建的子模型已有的时间动态模型串联或结合起来,组建了病害时空动态综合模型"XRZD-2"。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葡萄霜霉病流行空间传播动态规律,对葡萄霜霉病的传播梯度和空间分布进行定时定株系统调查。应用OriginPro 2019软件中曲线方程拟合程序分别构建病害的直向和多向传播梯度模型,并推导获得病害最大传播距离和传播速率。结果表明,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初期病株集中在菌源中心附近,且单株病情指数偏低;随后菌源中心四周病株的病情指数急剧增加,且水平方向上单株病情指数呈现明显钟罩状分布。病害直向传播曲线呈中心式传播。Exponential模型是病害直向传播梯度的最佳模拟模型。病害在平行于(或垂直于)垄向的传播呈现典型的偏正态分布,由于风向和风速的不同,发病中心分别向北向和东向发生了一定的偏移。病害多向传播梯度呈钟罩状非对称分布,Gaussian曲面模型是拟合病害多向传播的最佳模型。利用Exponential模型可较准确预测出东、西、南和北4个方向上的最大传播距离为19.3~41.1 m,日均传播速率为0.18~0.45 m/d。  相似文献   

3.
玉米灰斑病空间流行动态模拟模型组建及传播距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接种灰斑病菌,在田间形成不同发病梯度,分析病害传播的空间流行动态,利用SAS9.13统计软件分别构建病害传播梯度的一维、二维和三维模型。结果表明:1.指数模型和GOMPERTZ模型是沈阳地区玉米灰斑病单向传播梯度的最佳模拟模型;2.高斯模型是模拟病害平行于垄向和垂直于垄向方向传播的最佳模型;3.含有(x2+y2)形式的圆形模型和含有a (x2+y2)+bx+cy+d形式的椭圆形模型是模拟病害在二维平面上传播过程的最佳模型。通过模型推导得到病害的传播距离约20~50m。  相似文献   

4.
植物病害时空流行动态模拟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描述在二维空间中单一种植或混合种植的植物群体内病害时、空流行动态的计算机随机模拟模型构建完成。模型由寄主、病原2个组分和病斑产孢、孢子传播、孢子着落、孢子侵染、病斑潜育、寄主生长、病害控制等一系列代表病害流行生物学过程的子模型构成。模型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用C++语言编写,能以病害流行曲线图、空间分布图、数据列表等方式显示模拟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模型能反映植物病害流行过程的本质规律,既可作为植物病害流行学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规律和不同因子对病害流行的影响,也可以作为研究工具,对流行学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水稻纹枯病时间流行动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产量损失一般为15%~20%,重病田可达60%~70%。历史上该病在南方稻区较重,近年来由于气候、品种及栽培等因素的变化,东北稻区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加重。目前,有关水稻纹枯病病原学、抗性评价和综合防治等领域研究较多,而流行学研究仅集中于侵染速率、初侵染模型构建和空间传播结构心等方面,北方稻区纹枯病时间流行动态和模型构建研究则鲜见报道。本研究连续3年系统调查了辽宁盘锦地区水稻纹枯病病情,并构建了病害时间流行动态及病情指数与病株率之间的数学模型,以期为病害测报和适期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个描述在二维空间中单一种植或混合种植的植物群体内病害时、空流行动态的计算机随机模拟模型构建完成。模型由寄主、病原2个组分和病斑产孢、孢子传播、孢子着落、孢子侵染、病斑潜育、寄主生长、病害控制等一系列代表病害流行生物学过程的子模型构成。模型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用C++语言编写,能以病害流行曲线图、空间分布图、数据列表等方式显示模拟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模型能反映植物病害流行过程的本质规律,既可作为植物病害流行学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规律和不同因子对病害流行的影响,也可以作为研…  相似文献   

7.
辽宁花生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及流行时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辽宁花生产区栽培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差异及病害发生流行规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五点调查法对不同花生品种疮痂病田间发生情况和时间流行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8个品种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栽品种白沙1016病情指数最高,可达34.5,新花2号病情指数最低,仅为15.7.根据花生疮痂病相对抗性评价标准,供试品种整体分为3类,高感品种4份,感病品种6份,中抗品种8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病害发生规律表现为:7月初为始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病害盛发期,8月末至9月上旬为病害衰退期.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随时间的流行动态,依据模型公式也推导出主栽品种白沙1016的病情指数最大,日增长量为0.89.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西藏林芝地区气象因子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6年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C(p)统计法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病情指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建立了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林芝地区,温度X_1、湿度X_2均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Y呈极显著相关,降雨量X_3与病情指数Y呈显著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482.5991+19.7494X1+3.7974X2-0.8439X3。根据模拟情况选择的病害流行动态方程为Y=1/e~((0.914t+0.385)),决定系数为0.952,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够为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梨黑星病流行动态模拟模型(PSSM)能以一日为一个步长模拟整个生长季节梨黑星病的流行动态。PSSM的计算机程序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模型中,梨园每一天的状态,如寄主、病原物的相对数量,果园环境的温度、湿度,果园管理措施等,由一个果园状态对象表示。果园状态对象由18个子对象和10个子模型构成。18个子对象分别表示寄主、病原物的相对数量、果园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等。10个子模型模拟孢子传播、侵染、病斑显症等病害流行动态过程。模型运行时,子模型根据果园前期状态和当日环境,计算获得数据,创建表示当日果园状态的对象,并依次类推。程序结构清晰自然,能较好地再现病害发生与流行的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混发流行过程及其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人工接种试验,分析比较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单独及混合发生的流行过程及对花生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病害混发初期,病害间无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病情加重,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大并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病害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生育期接种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在开花初期和盛花期接种,褐斑病和网斑病的病情较重,而在开花末期接种的病情较轻,但都能表现病害间的抑制作用。病害混发时造成的产量损失小于各病害单独造成损失之和,对白沙1016和四粒红接种2种病菌,病害混合发生所造成产量损失约为各病害单独引起损失之和的77.2% ~ 85.7%和76.1% ~ 79.6%。在不同生育期接种2种病菌,2个品种产量的损失均随着侵染时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2-2014年田间小区试验,对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并对影响葡萄霜霉病流行动态的气象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的季节流行曲线是典型的单峰S形曲线。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明确了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同时,推导了病害流行阶段:指数增长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下旬,该时期为最佳药剂防治时期;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衰退期为8月下旬至葡萄生育末期。不同生长季病害发生日期、流行阶段天数和最大病情指数虽各不相同,但与Logistic模型推导趋势基本一致。各个流行阶段病害的表观侵染速率表现为:始发期>盛发期>衰退期。始发期和盛发期的是决定整个生长季葡萄霜霉病流行程度的关键时期。气象因素对葡萄霜霉病的流行有明显影响,其中表观侵染速率与7 d平均相对湿度、7 d累计降雨量和7 d叶面湿润时数成显著正相关,而与7 d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以上4个气象因素是影响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2.
 当传播后新发病总量Z和梯度系数b可经预测面得知时,小麦条锈病之类的气传叶部病害的一次传播距离可以利用梯度模型Xi=a·d-b而导出。其中,还需先根据Z、b等已知项推导出a值。本文推导了三种方法以预测传播距离,并用田间实测数据进行了检验。初步认为:"中心区病情法"可能较为实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尚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纹枯病流行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者根据小麦纹枯病在冬麦区发生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特点,利用1984~1993年连续10年在纹枯病常发区山东省文登市的多品种、多地点的病情系统调查数据,采取统计学和流行学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具有预测秋苗冬前发病率和返青后生长期病情指数的回归模型。并通过对小麦纹枯病普遍率和病情指数相关性的研究,将二阶段的模型耦联,完成对小麦整个生长期的病害流行动态全过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三种叶斑病混发时的流行过程及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的田间小区人工接种试验,观察比较了玉米大斑病、弯孢叶斑病和灰斑病单独及混合发生时的流行过程及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病害混发初期,病害间无明显的负相关性,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大并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病害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病害混发时造成产量损失并不完全等于各病害单独造成损失之和,其中大斑病和弯孢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和灰斑病混合发生所造成的损失约为各病害单独造成损失之和的76%~88%,大斑病和灰斑病混合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可近似看作两种病害各自引起产量损失之和,3种病害同时发生时最终损失率约为各自造成损失之和的67%~72%。  相似文献   

1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不同的发病梯度,分析连续2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动态。利用SPSS统计软件构建了此病害的传播梯度模型,结果表明指数模型是沈阳地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的最佳模型。接种2个月,掖单1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最佳模型是x=9.606×EXP (-0.2829×d),海试16最佳模型是x=7.154×EXP (-0.2351×d)(x:病情指数,d:距菌源中心的距离)。预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2个月最远传播距离为28 m;传播速度为0.4~0.5 m/d。  相似文献   

16.
小麦黄矮病田间分布型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黄矮病系麦蚜传播的病毒病害。研究其空间分布,不仅有助于确定或改进精确而有效的抽样设计方案,而且对深入了解病害的发生蔓延,以致流行的动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稻纹枯病流行动态、药剂防治时期及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害系统观察,药剂试验及产量损失测定表明,水稻拨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朝横纵二方向扩展,此时施药防治效果最佳。腊熟期病情指数与拔节期病丛率或病株率、产量损失率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
根据上述关系,便可由早期(拔节期)病情预测最终(腊熟期)病害严重度及产量损失率,进而依据经济阈值定义,组建了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四个经济阈值的动态模型,提出了在该地目前生产条件下,杂交稻和常规稻不同产量水平的经济阈值,即拔节期防治的指标,为大面积药剂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模拟植物病害流行时间动态的通用模型——Richards函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Richards生长函数及其在植物病害流行时间动态模拟中的应用。该函数的微分形式为(dx)/(dt)=rx((1/x)1-m-1)/(1-m),式中r为病害发展的速率,x表t日期的病情值率(0 < x < 1),m为流行曲线的形状参数。当m=0,m→1,m=2和m→∞时,从理论上证明Richards函数成为单分子、Compertz、Logistic和指数函数模型。以水稻纹枯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进展曲线进行摸拟分析发现,当m取值适当时还可获得较Gompertz或Logistic更逼真的Richards病害曲线拟合模型,而适当m取值的Richards模型比小分子模型对玉米粗缩病的拟合性也更好。因此认为,Richards函数是植病流行时间动态的通用模型。  相似文献   

19.
甜菜褐斑病试验调查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剂防治甜菜褐斑病试验病情调查分级方法 ,采用以株为单位、对小区内除两边行外随机调查60-80株、根据每株病害发生严重程度分0、1、3、5、7、9级的方法进行病情分级调查 ,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药剂在减轻发病严重程度方面的作用 ,准确地反映药剂防效。统计分析以将病情指数、防效的相应反正弦转换值利用新复级差法进行方差分析为宜  相似文献   

20.
应用数学模型模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影响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并应用数学模型模拟该病的发展动态,直观地反映了该病的病情走势,对于分析其发展过程,及时进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