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深圳梅林山公园乡土植物群落景观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理应用乡土观赏植物,营造"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是当今园林绿化的发展趋势。深圳市梅林山公园具有丰富的植被类型和植物资源,绿化设计根据现有植被类型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改造和恢复方法。对于生态和景观效益好的沟谷季雨林、低地常绿季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采用封山育林的策略,促进其自然演替;对于人工林、果林、灌草丛、防火林和采石场,有针对性的选取优良乡土植物进行改造和恢复;对于景区和登山路的绿化设计,采用乡土和园林植物相结合,营造自然、美观、保健和生态的群落景观。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仿拟天然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启动自然调节机制,并根据自然演替的关键环节采用功能群替代或目的物种导入等辅助的人工措施,促进土壤和群落功能的修复,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尽可能利用乡土树种定向恢复以大径级、高经济价值林木为目标的森林群落.根据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现状、类型及其特点,提出4种恢复重建的组合模式:1)封禁保护原始老龄林;2)封育重建严重退化生境;3)封育调整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定向恢复调控;4)封育改造低效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3.
封山育林,就是把尚且存在的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加以保护,使之自然恢复,加上某种人工促进措施,使之尽快演替起来符合培育目的。介绍了封山育林的意义、对象以及封山育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封山育林指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能力,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恢复和保护森林和灌草植被。封山育林是一项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的森林资源培育方式。与人工造林相比,封山育林恢复的森林植被生态功能和效益更好,更能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呼  相似文献   

5.
元谋植被演替与干热河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元谋考古、植物区系研究、植被和气候的古今差异分析和元谋植被逆行演替的论证,阐明了元谋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是该地区干热条件下植被逆行演替相对稳定的终极。演替的原因并非人为活动干扰和火灾,它是外因气候性演替改变基质性质、改变生境条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对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古寨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研究了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古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演替过程一般遵循下列演替规律: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稀树灌草丛灌草丛次生裸地;群落生活型以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为主,叶级以小型叶和中型叶占绝对优势,表明保护区植被属于次生群落类型;该保护区3种次生季风林及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乔灌草,而其他植被类型则均表现为灌乔草;各群落均匀度指数则较无规律,且多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保护区各植被组成种类的均匀性不高;物种间的重要值差值较大,优势种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筛选出适合修复荒漠化的喀斯特地貌先锋植物和耐旱的乡土植物,为喀斯特荒漠化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以石漠化严重的天等县驮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该区域内随机选取了2个500 m2的样方,调查分析其野生植被资源和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发现,该区域植物群落主要为草丛、灌丛、偶尔藤刺灌丛;群落正由草丛→灌丛演替,少部分由灌...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普定县喀斯特地形区的森林植被类型调查入手,通过分析喀斯特石漠化地形区的各种森林植物,探讨森林群落植物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对封山育林地、人工促进封山育林地、人工造林地等进行调查分析,针对不同立地类型,提出了采用封山育林措施,利用人工促进封山育林及人工造林的方式,补充植物种质资源,是快速恢复和培育草灌型、灌木型、乔灌型和乔木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形区森林植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对门头沟区采石场废弃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并结合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研究了该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将42个样方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结合采石场自然恢复年限,将不同群落类型划分为不同的演替阶段,分别为草丛群落阶段、草丛群落向灌丛群落过渡阶段、灌丛群落阶段.在废弃地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之增加,但其分布的均匀程度先增加后减小.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自我修复在实践上是可行的,但要对规划和布局等提供更多依据,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的植被组成和自然演替情况。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46种,隶属于20科37属,以菊科(12种)、禾本科(9种)最多。废弃地的初期演替状态可以总结为:裸地→草丛→草灌丛→灌丛,在演替早期(10 a),植被主要物种多为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体的先锋植物群落,演替中期(10 a~20 a)的植物群落构成则较为稳定的草本灌木优势群落,而到了演替后期(20 a~30 a),植物群落则形成了大量的灌丛。随着演替过程的进行,植物的多样性总体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草本植物多样性相对稳定,而木本植物多样性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发现磷矿废弃地自然演替过程和植物多样性变化与其他矿种废弃地的植被演替是类似的,说明不同矿种废弃地的初期植被演替过程是大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定海松林及更新层的调查,发现多数松林在皆伐后演替为落叶阔叶林,少数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和灌、草丛。更新树种共计34种,占优势的仅9种,且多为落叶阔叶树种。针对演替类型及更新树种存在单调贫乏的现状,结合海岛具体实际,提出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树种选择的方向性建议,将为松村线虫病除治迹地的更新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杨维  李慧婷  季海明 《林业调查规划》2024,49(3):124-132,146
为探讨西宁市南北山典型造林树种的土壤水分特征,揭示不同树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 选取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区为典型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作为对照,通过采集土壤样 品,并测定其含水率及物理性质,分析不同造林树种下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 类型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大小依次为天然草地(15.40%) >人工灌丛( 14.19%) >人工油松林 (13.01%) >人工云杉林(12.16%) >人工杨树林(11.77%),土壤物理性质表现为人工杨树林>人工 油松林>人工云杉林,且0~100 cm 土层内土壤水分随林龄、林分结构及立地条件改变而存在差异, 并出现土壤水分亏缺现象。根据西宁市南北山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采取合理 的乔灌草搭配模式进行人工造林是维持土壤水分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废弃采石场绿化树种选择及其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废弃采石场以及裸岩山地自然植被的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市石宕及裸岩的主要有乔木树种有20种,灌木树种30种,草本11种,层外植物6种。经过试验,废弃采石场绿化表现优良的乔木树种为马尾松、枫香、青冈、乌冈栎、山桐子、冬青、化香、木荷等,灌木树种为山矾、夹竹桃、栀子等,藤本植物为爬山虎、凌霄、常春油麻藤、葛藤、山荠麦等。绿化方法以筑巢法绿化、石壁藤本垂直绿化、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绿化法,为今后宁波市石宕绿化的主要方法,在不同的石宕部位,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云浮市东山森林公园14种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套种补植、人工造林2种造林方式和穴状抚育或全面割灌+穴状抚育的抚育方式组合,分析4种经营模式下14种阔叶树种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相同的造林方式时,各树种在全面割灌+穴状抚育的抚育方式下胸径生长较好,但对树高的生长影响不显著;采用相同的抚育方式时,采用套种补植造林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铁冬青(Ilex rotunda)、红苞木(Rhodoleia championii)、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和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胸径和树高生长大于人工造林的,黄槐(Cassia surattensi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和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人工造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大于套种补植的;云浮市东山森林公园建设的适宜基调树种为米老排、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木荷(Schima superba)、樟树、秋枫和降香黄檀,主题树种为铁冬青、黄槐、大叶紫薇(Lagetstroemia speciosa)和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以及应用套种补植结合全面割灌+穴状抚育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土地资源,促进该区域植被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使区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方法】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龙滩流域的植被为研究对象,对该流域11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2种农地、自然荒草地、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灌木林地、5种乔木林地)的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流域内共调查到种子植物56科166属254种,其中裸子植物门3科7属13种,占流域总科、总属、总种的5.36%、4.22%、5.12%;被子植物门53科159属241种,占流域总科、总属、总种的94.64%、98.78%、94.88%。在被子植物门中,双子叶植物纲有50科134属205种,单子叶植物纲有3科25属36种,两纲物种分别占流域总种数的80.71%和14.17%,占该门物种总种数的85.06%和14.9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表现为农地物种丰富度低,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和灌木柠条林地居中,乔木林地(山杏、山毛桃、油松、侧柏、青杨)和天然荒草地高;物种多样性表现为马铃薯农地的物种多样性低,覆膜农地、人工牧草地、撂荒草地及灌木柠条林地居中,自然荒草地和乔木林地比较高;物种均匀度表现为农地、撂荒草地、人工牧草地及灌木柠条林地的均匀度高,自然荒草地居中,乔木林地低。【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演替恢复时间差异是产生植被多样性差异的基础,也是该区域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16.
Patterns of afforestation on abandoned agriculture land in Latv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andonment of agriculture land and subsequent natural afforestation have been common features of the contemporary Latvian rural landscape, particularly in the period since 1990. This process affects the structure, ecology and visual qualities of the landscape. The study examine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fforestation in relation to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Latvia, where there is abundant abandoned agriculture land and a great variety of spatial afforestation patterns. The most typical patterns in this area were linear, mosaic, and continuous afforestation,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afforestation from the forest edg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natural afforestation of abandoned agriculture fields can be very diverse, and do not follow the classical secondary succession model. Afforestation can be delayed by a dense cover of herbaceous vegetation for a period of up to 20?years. There are many interacting factors that affect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afforestation patterns, such as soil properties, size and configuration of fields, previous land use and also the random nature of plant colonization by seed. Further studies on afforestation patterns would help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ir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as well as to determine optimal solutions for the use of abandoned agriculture land.  相似文献   

17.
小叶锦鸡儿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通过对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不同林龄小叶锦鸡儿灌木林进行林分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小叶锦鸡儿灌木林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植物个体死亡情况趋于严重;植物个体生物量随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增加;10年后个体生长缓慢,年生物量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土壤含水量随造林年限增加呈降低趋势。因此,对衰弱的小叶锦鸡儿灌木林要进行人为干预,促进林分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类型及其演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绿色植被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支柱,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有极其重要的防风固沙功能。为了搞好毛乌素沙地南缘盐池中部沙地的生态建设,加快该区植被重建与恢复的速度,引进更适合当地植被重建的树种,营造合理的林分结构,对该地区的植被型与组成以及演替规律的探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盐池中部沙地的植被类型及植被演替特征做了较详细的论述。1 研究区自然概况试验研究区赵家塘位于宁夏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位于37°05′~38°10′N,106°30′~107°39′E,属典型大陆性气候,风大沙多,气候干旱。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造林密度的研究分析,详细阐述了造林密度与水分平衡的关系;造林密度与近自然造林的关系;造林密度与林种的关系。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结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给出该区域小叶锦鸡儿、胡枝子、油松、樟子松、沙地柏、油蒿等几种常见乔灌木树种造林的合理密度范围,为干旱地区造林绿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北京九龙山封育植被群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北京市九龙山封育植被的调查 ,并与 1984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对本地区主要植被类型 (群丛 )及其变化进行了详细描述 ,并指出该地区植被演替规律和趋势。说明九龙山地区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 ,植物群落发生了明显变化。封山育林是一项恢复森林植被 ,形成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