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沙冬青种子总生物碱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检测沙冬青种子总生物碱的毒性,进行了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试验设高、中、低3个剂量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试验组每天按照剂量用金属胃导管灌服沙冬青生物碱提取物,连续28d,空白对照组自由采食饮水.每天观察各组小鼠的饮水、食欲、精神状态,测定小鼠体质量、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束后进行剖检,观察组织器官及其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沙冬青总生物碱低剂量组对小鼠的行为、饮水、采食、主要组织器官形态结构及血液生化指标等均无明显影响,沙冬青种子总生物碱对小鼠安全无毒副用的剂量为14.72mg/kg.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产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研究青蒿琥酯纳米乳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将10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分别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青蒿琥酯纳米乳,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主要脏器的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各给药剂量组对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血液生理指标、肝肾功能和重要脏器系数均未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病理学检查大鼠心、肝、脾、肺、肾、胸腺、肾上腺等器官也均未发现有明显的毒性损伤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复方止痢中药制剂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利用其对大鼠进行长期毒性试验,将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6.66、22.20、66.60 g/kg)和对照组(生理盐水20. 00 m L/kg) 4组,每组40只,雌雄各半。保证每天给药1次,每周给药6 d,连续给药6个月。记录大鼠的临床症状和体质量,并分别于给药第3个月和第6个月进行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并进行系统尸检以及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灌胃复方止痢中药制剂后,大鼠均存活,饮水、采食等行为活动表现正常,体质量明显增加;各剂量组血液学及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且停药2周后各指标也均无显著性差异;剖检观测各脏器组织位置、质量和脏器系数均正常,部分脏器质量有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大鼠未见明显与给药相关的异常病理和毒性改变,恢复期停药后未见延迟性毒性。因此,长期服用复方止痢中药制剂对大鼠未见明确的毒性反应,停药后亦无延迟性毒性反应,说明复方止痢中药制剂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肠杆灵散(暂定名)是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中草药制剂,为了明确该制剂在禽病防治上的安全性,根据国家《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指导原则》,用昆明小白鼠按最大给药量(生药)0.4 mL/10 g进行急性毒性试验(MTD),均无明显的毒性反应。用大鼠(SD品系)按10 g/kg5、g/kg、2 g/kg设高、中、低3个给药剂量组,连续灌药5周后,以最大程度暴露其毒性,对其凝血系统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各主要器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等检查,结果表明:除Cr具有一定的差异外,其他未见异常,各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在不同给药变化未见明显规律性,且与给药剂量未见显著相关性,从而推测该制剂无毒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恩拉霉素对大鼠的慢性毒性作用,为其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240只SPF级Wistar大鼠为试验动物进行恩拉霉素的慢性毒性试验,根据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设高剂量组(1000 mg/kg)、中剂量组(200 mg/kg)、低剂量组(10 mg/kg)及空白对照组,按高、中、低剂量分别将恩拉霉素添加至大鼠饲料中加工成定制饲料,每天饲喂1次,连续饲喂6个月,通过临床观察、血液学分析、血清生化检测、脏器系数和病理学检查等评估恩拉霉素对大鼠的慢性毒性作用.[结果]在整个试验周期(6个月)内,各恩拉霉素剂量组的大鼠饮食饮水、大小便均正常,精神状况良好,被毛光泽,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各恩拉霉素剂量组大鼠体重均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及给药时间的延长,恩拉霉素仅对大鼠中性粒细胞数有一定影响,对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及白蛋白等血清生化指标有轻微影响.在脏器系数方面,连续给药6个月后,仅高剂量组大鼠肝脏和脾脏的脏器系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其他的脏器系数均无显著变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及给药时间的延长,恩拉霉素对大鼠的肝脏、肺脏、肾脏和心脏等器官组织会产生轻微影响,主要表现为: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中央静脉周围的细胞呈轻微肿胀;肺脏组织有一定程度的淤血,肺间质轻微增宽;肾脏组织轻微充血,且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微肿胀;心肌纤维轻度萎缩,心肌间质增宽.[结论]恩拉霉素的毒性极低,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及给药时间的延长,其对大鼠的慢性毒性作用非常轻微,即恩拉霉素的临床用药安全性极高.  相似文献   

6.
以Wistar大鼠为动物模型开展了不同浓度(0.5、1.0、2.0和5.0 g/mL)金连菊复方制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90 d试验期间,所有供试Wistar大鼠未见死亡和明显的中毒症状,生长活动基本正常;各给药剂量组Wistar大鼠除个别检测指标较对照组(CK,灌服蒸馏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或降低变化外,整体上其体重增长速率、脏器系数、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主要脏器组织结构与CK相比无明显变化。说明长期服用金连菊复方制剂对Wistar大鼠无亚慢性毒性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以Wistar大鼠为动物模型开展了不同浓度(0.5、1.0、2.0和5.0 g/mL)金连菊复方制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90 d试验期间,所有供试Wistar大鼠未见死亡和明显的中毒症状,生长活动基本正常;各给药剂量组Wistar大鼠除个别检测指标较对照组(CK,灌服蒸馏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或降低变化外,整体上其体重增长速率、脏器系数、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主要脏器组织结构与CK相比无明显变化。说明长期服用金连菊复方制剂对Wistar大鼠无亚慢性毒性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对桑杜口服液进行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小鼠以最高浓度(4.0 g/mL)、最大给药容积(0.2 mL/10 g)于24 h内灌胃3次桑杜口服液,小鼠体质量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毛色光亮,饮水摄食正常,给药后7 d内未出现中毒和死亡情况,表明桑杜口服液对小鼠无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试验:取4周龄Wistar大鼠(清洁级)80只,随机分为4组,3个药物剂量组分别灌胃4.0、1.0、0.25 g/mL桑杜口服液1.0 mL,空白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给药30 d,每天观察大鼠的给药反应。每周称质量,计算周增质量,并于给药30 d结束时,每组取10只大鼠(雌、雄各半)采血,进行血液细胞学检查、血清生化检查,计算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卵巢子宫、睾丸的质量及脏器系数。结果显示,大鼠体质量、脏器系数、血液细胞学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无异常,表明桑杜口服液对大鼠无长期毒性。  相似文献   

9.
为申报一种新兽用止泻复方制剂,对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进行了检测,对该复方制剂进行了亚慢性毒性研究。采用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经口给药,剂量分别为3 000、1 500、750、0 mg/kg体质量,连续灌胃30 d。试验期间观察一般临床状况,每周测量大鼠体质量并据此调整染毒剂量。试验结束后测定试验动物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并进行病理解剖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除高剂量组个别大鼠心、肺、睾丸(♂)出现轻度瘀血外,其他各剂量组的实质器官未发现异常变化;血液学指标中除了高剂量组的嗜中性细胞绝对值水平显著升高(P0.05)和单核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率、红细胞压积水平显著下降(P0.05)外,其余各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未发现该制剂对大鼠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短期重复应用至少在1 500 mg/kg体质量饲喂条件下无亚慢性毒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新型伊维菌素纳米乳对靶动物牛的安全性。将24 头牛随机分成4 组设空白对照、1 倍推荐剂 量3 倍剂量5 倍剂量处理各处理6 头牛分别按照0,0.2,0.6,1.0 mg/kg 体重给药,二次给药后于颈静脉采集全血和抗凝血进行血液生化和血液学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试验牛在给药后的各项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均在正常值范 围内各项指标变化差异不显著。各处理试验牛的心、肝、肺、肾等实质器官病理检测结果无明显异常。试验结果表 明,该新型伊维菌素纳米乳制剂对牛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以大白鼠为试验动物,对复方盐酸吗啉双胍注射液进行了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应用0.25mg/kg剂量的复方盐酸吗啉双胍注射液,对大白鼠的生理活动、生理生化指标、主要组织器官无不良影响,说明该制剂未表现毒性,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小鼠体内重组犬α干扰素急性毒性反应,进行重组犬α干扰素临床安全用药试验。结果表明:在连续观察14 d内,各组小鼠外部表现及行为特征均正常,体温和体重的变化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内脏病理解剖无器官病变情况,血液生化指标检查;注射1.0×106IU/只雌性小鼠ALT为(85.2±5.2)U/L,较正常对照组高,其他各组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该试验设定的最高剂量1.0×106IU/只及其以下剂量对小白鼠均无明显毒性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该重组犬α干扰素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茶组植物新资源元宝山茶(Camellia yungkiangensis var.Yuanbaoshanica)的饮用安全性,为该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元宝山茶资源的鲜叶固定样和红茶工艺样为材料,参照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通过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Ames试验和慢性喂养(30 d)亚急性毒性试验对其毒理学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元宝山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及可可碱含量,但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元宝山茶鲜叶固定样提取物对ICR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5.123 g/kg,其红茶工艺样提取物对小鼠的LD50为7.573 g/kg;元宝山茶(红茶工艺样提取物)各剂量组在添加S9与不加S9时均未导致测试菌株(TA97a、TA98、TA100和TA102)出现致突变作用,即Ames试验结果呈阴性;在5.00 g/kg剂量(相当于人体推荐食用量的144倍)条件下,元宝山茶(红茶工艺样提取物)对小鼠骨髓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表明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呈阴性。按0.87、1.74和3.47 g/kg的剂量经口灌胃红茶工艺样提取物给SD大鼠30 d,试验期间各剂量组大鼠的精神状态、行为活动、摄水、粪便、尿液及各腔道分泌物等均未见异常,也无大鼠死亡;其体重增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指标、血清生化指标、脏器湿重及脏/体比值等除个别指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外,绝大部分指标均无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且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剖检观察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未发现元宝山茶对大鼠产生明显毒性意义的病理变化。【结论】元宝山茶属于典型的高茶多酚、高可溶性糖、高可可碱及低咖啡碱的特异性资源,且具有很高的饮用安全性,按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标准属于无毒级食品,作为代茶饮料植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是云南独有的特产茶,特殊的原料、环境、工艺和贮藏条件赋予了普洱茶独特的品质。迄今,国内外对普洱茶复合成分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报道甚少。研究以云南普洱生茶、熟茶为样本,进行90d亚慢性毒性试验。试验得出2个茶样各剂量组的各项血常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除各剂量组的甘油三酯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外,其他各组的各项生化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普洱茶对SD大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无不良影响,同时可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饮用适宜浓度的普洱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炎咳停口服液对大白鼠的亚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白鼠为试验模型,对炎咳停口服液进行了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其对大白鼠的行为、饮食欲状况、体重变化、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对组织器官和组织学变化及对实验动物的安全性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炎咳停口服液临床应用剂量为0.5g/kg,对大白鼠的生理活动、生理生化指标、主要组织器官无不良影响,大白鼠未呈现毒性,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白鼠体内重组猪α干扰素急性毒性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急性毒性实验原则,将小白鼠分为2大组:腹腔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每组又分高、中、低3个剂量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给药后14 d内连续观察小鼠行为活动等指标和毒性反应程度,取血作血液学检查和生化检查,以获得重组猪α干扰素初步毒性资料,并在实验结束时处死小白鼠进行剖检。[结果]各组小鼠外部表现及行为特征均正常,体温和体重的变化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内脏病理解剖无器官病变情况,血液、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该实验设定的猪α干扰素最高剂量(5.0×10^5 IU/只)及其以下剂量,均对小白鼠无明显毒性作用,在临床上应用重组猪α干扰素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地锦草颗粒的安全性,分别选取昆明种小白鼠、Wistar大鼠进行了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地锦草颗粒对小鼠经口服给药LD505 000 mg/kg b.w.,其毒副作用很小或无毒副作用。亚急性试验结果,连续给药4周,停药后继续观察2周,试验组大鼠生理、生化及病理等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停药后各组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表明地锦草颗粒长期用药对大鼠无明显毒性,是比较安全的制剂。  相似文献   

18.
The results of the preclinical studies of the experimental samples of the prototype immune-biological preparation (Rabies DNA Vaccine) based on the rabies virus glycoprotein genome fragment modified with the signal sequences have been reported. The LD50 values were planned to have been estimated using the results of the observations 24 h, 7 days, and 14 days after the drug administration; however, it appeared impossible to make any calculations because of the low toxicity of the preparation; thus, the vaccine was delivered at the maximum dose comprising 2 g/kg. The intensive growth rates in mice and rabbits confirmed the absence of the toxic effects of the tested preparations on the animal organisms. The live weight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did not decrease as compared to the initial live weight. The complete blood count and biochemical tests in mice and rabbits did not reveal any deviations from the norm. The internal organs were flexible and have an elastic consistence;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weights of the mouse internal organs (liver and brain) was ascertained. In the histological material, no patho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organ cells were reveal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