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8月对尤溪街面水库的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8科13属16种,其中枝角类5科7属8种,桡足类3科6属8种。枝角类优势种为突额湖仙达蟤和长肢秀体蟤,桡足类优势种为广布中剑水蚤。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43.58ind/L,平均生物量为477.43μg/L。浮游甲壳动物种数由蓄水前的8种增加到16种,广布中剑水蚤和透明温剑水蚤在蓄水后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顾玲 《水产养殖》2009,30(12):8-11
河蟹的胚胎培育和大眼幼体培育是目前河蟹繁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两个环节。现在许多繁育厂家或多或少的使用桡足类、枝角类等作为河蟹繁育的主要饵料。当自然水温超过15℃时,捕获上来的桡足类、枝角类不容易储存和运输,即使采用加冰控温,也很难保证桡足类、枝角类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3.
三道河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湖北省三道河水库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现存量的时空变化。三道河水库6个采样点(Ⅰ ~Ⅵ)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8科、13属、21种,其中枝角类5科、9属、14种,优势种为简弧象鼻蟤(Bosminacoregoni)、短尾秀体蟤(Diaphanosomabrachyurum)和透明蟤(Daphniahyalin);桡足类3科、4属、7种,优势种为广布中剑水蚤(Microcyclopsleuckarti)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dorrii)。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密度为92.6个/L,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36.9个/L和55.7个/L;平均生物量为1.126mg/L,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0.737mg/L和0.389mg/L。浮游甲壳动物现存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密度和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差异明显,采样点的密度和生物量由高到低为Ⅱ >Ⅵ >Ⅲ >Ⅰ >Ⅳ >Ⅴ。  相似文献   

4.
大河水库及月子庄水库池沼公鱼的饵料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河水库及月子庄水库浮游植物分别为145.8万个和134.7万个/L,浮游动物分别为1406个/L和1518个/L,属中等供饵能力的中-富营养型水库。两库浮游生物组成较为合理,可提供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年产量各为162kg/ha和160.5kg/ha。两水库的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是池沼公鱼的主要饵料基础。它们在1991年公鱼总产量中,为大河水提供了4099kg,占81.9%,为月子庄水库提供了12  相似文献   

5.
1cm的大口胭脂鱼幼鱼主要以小球藻为食,小球藻占所摄食食物总量的77.1%。2~6cm的幼鱼。枝角类是其主要食物,分别占所摄食食物总量的66.2%、53.08%、67.78%、81.62%和63.19%,桡足类和枝角类是其次要食物。7cm的幼鱼的主要食物仍然是枝角类,占所摄食食物总量的51.37%,同时其也开始摄食底栖生物。8~9cm的幼鱼底栖生物取代枝角类成为其主要食物,分别占所摄食物总量的49.2%和62.24%,枝角类和桡足类是其次要食物。  相似文献   

6.
初孵的大银鱼仔鱼全长为4.90~5.10mm。孵化后第3天口裂形成,消化道与外界相通,肠管开始蠕动。第10天开食,在池塘中,仔鱼卵黄存留时间为26~31天,前期以轮虫为食,后期兼食枝角炎和桡足类。幼鱼期主食枝角类和桡足类,兼食摇蚊幼虫。成鱼期直至性成熟,部分以小型鱼虾为食,多数仍大量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  相似文献   

7.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在海洋中自然环境条件下,主要以口腔和肩板上的许多吸口来摄取小型浮游生物,其中以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贝类幼体等为主,饵  相似文献   

8.
本文实验研究了月鳢仔鱼期的摄食特点。月鳢仔鱼在孵化后84h开口摄食。此时尚残存22.7%的卵黄、32%的油球;仔鱼期月鳢的主要饵料经历了由轮虫→小型桡足类→小型枝角类→中型枝角类的转变;摄食选择性指数分析表明月鳢仔鱼有明显的选食性,且选食性呈阶段性变化,提出其摄食选择性特点,决定于其摄食方法(吞食)和摄食机能的发育变化(由弱到强),同时其摄食选择性的变化规律符合最佳索饵理论。  相似文献   

9.
滇池浮游动物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琼英 《水利渔业》1995,(6):22-24,26
1994年对滇池浮游动物进行4次采样调查,经镜检有浮游动物37科52属。其中,原生动物17科23属;轮虫9科14属;枝角类5科8属;桡足类3科7属。浮游动物的数量年平均31038个/L,生物量年平均20.36mg/L。浮游动物的最大鱼产车为465kg/ha。  相似文献   

10.
陆光泽 《内陆水产》2001,26(10):6-6
1库区环境条件东兰县地处广西西北部,东经107°5′~107°43′,北纬24°13′~24°51′,县内库区面积达4533公顷,河道长94千米,年平均水温20.4℃。水库底质为砂砾及淤泥底,库水的透明度在0.25~5米,水质较肥,浮游生物丰富,pH值为7.1~8.2,呈微碱性,溶氧量6.6~9.08毫克/升。水库内含丰富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为太湖新银鱼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饵料来源。库区库汊众多,其中坡豪库汊、大同库汊、信河库汊比较大,是太湖新银鱼在汛期避汛的好场所。水库内敌害鱼类较少,天然生…  相似文献   

11.
加州鲈不同发育阶段的食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加州鲈鱼苗喜食轮虫、大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活体动物饵料,培育成活率可达85.2%~96.8%,但食用微颗粒饲料时其成活率只有7.7%。夏花鱼种也喜食活体动物饵料,成活率达100%,体重增长率为900%。当活体动物饵料不足时,对新鲜的动物性蛋白也较喜食,成活率80.8%,体重增长率221%。夏花鱼种不喜食颗粒饲料及经过加工的动植物蛋白,成活率只有60%~78%,体重增长率0~5.2%。3寸(10cm)鱼种喜食鲜活的动物性蛋白,成活率达95%,体重增长率85%,对颗粒饲料,鱼种也不喜食,体重呈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12.
陆水水库的浮游甲壳动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水水库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库。为了合理开发利用陆水水库的渔业资源,于1991年1月、4月、7月、10月共四次调查了陆水水库的浮游甲壳动物。陆水水库有浮游甲壳动物43属92种及亚种,其中枝角类24属61种及亚种,桡足类19属31种,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数量为76.2ind/L,年平均生物量为1.379mg/L,每年可提供浮游动物食性鱼类6.7×10^5kg。  相似文献   

13.
1.根据淡水小龙虾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合理搭配饲料小龙虾处在稚虾和虾种阶段时,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水生昆虫幼体,因而应通过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培养大量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水生昆虫幼体,供稚虾和虾种捕  相似文献   

14.
水珠是渔民对池塘中浮游动物的俗称,其中有原虫类、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以及有些水生幼虫等微小动物。这些动物原为鲤、鲫、罗非鱼等许多鱼类的优良活饵,尤其在养殖苗种阶段为甚。但随着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在高度密放精养模式的条件下,这些水珠  相似文献   

15.
枝角类和桡足类在河蟹育苗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枝角类和桡足类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及内陆咸水水域,俗称水蚤、鱼虫、虾仔,它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尤其是海水种类体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是鱼、虾、蟹幼体的重要饵料。枝角类主要种类为裸腹蚤;桡足类主要种类为海产猛水蚤和哲水蚤及淡水中的镖水蚤。这些种类中绝大多数均可作为河蟹育苗不同阶段各期幼体的适口饵料。1999~2000年在河蟹人工育苗中,我们用该饵料部分或全部替代代用饵料及卤虫卵,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及较好的经济效益。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本试验设备采用天然海水人工育苗场进行河蟹育苗的原有设备,枝角类和桡…  相似文献   

16.
郭从霞 《齐鲁渔业》2007,24(9):25-26
白斑狗鱼分类学上隶属鲑形目、狗鱼亚目、狗鱼科、狗鱼属。白斑狗鱼自然条件下生活于寒冷地带的河川、湖泊中,适温0~30℃,最适生长温度20~23℃,幼苗阶段以轮虫、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食,稍大即捕食其他鱼类。饵料不足时会自相残食,为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原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该鱼呈金黄色,  相似文献   

17.
利用蚤类二段法养殖革胡子鲶1993年6月,我们与曹庄镇西洪河渔场合作,利用当地丰富的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等作为饲料,进行了革胡子鲶的养殖试验,经过三个月的精心饲养,获得成功,折合亩产2632.5公斤,经济效益明显,投入产出比1:2.44。现将试验...  相似文献   

18.
柳叶湖浮游动物调查报告(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3—1985年11次采样观测的结果,柳叶湖浮游动物有98种,其中原生动物占39%,轮虫占33%,枝角类占19%,桡足类占9%。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4.44(2.27—5.76)毫克/升;其中原生动物3.4%,轮虫占29%,枝角类占43%,桡足类占24.6%。本文根据浮游动物生长期生物量估算了鳙鱼生产潜力。一、工作方法柳叶湖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19.
一种小球藻的新型培育方法及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云水  代惠洁 《河北渔业》2010,(2):41-42,54
1原理概述 小球藻是水产育苗与养殖的初级生产力,是“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盐水丰年虫”等浮游动物的优质饵料,小球藻适宜于有机质含量丰富且氮含量相对高的水域中生长。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0‰~36‰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在10-36℃温度范围内都能迅速的繁殖生长,最适生长温度是25~30℃,适宜的酸碱度是7.5~8.5,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最适光照强度在10000lx左右。  相似文献   

20.
大亚湾桡足类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12月~2004年9月对纬度22.617°以北的大亚湾海域进行4个航次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的资料,对大亚湾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数量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记录的54种浮游桡足类中,以红纺锤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微刺哲水蚤和锥形宽水蚤的数量最丰富。桡足类种类数和丰度均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通过这次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大亚湾桡足类种类较多,是浮游动物第一大类群,但数量上次于毛颚类和枝角类;夏、秋2季是桡足类数量的高峰期,都以红纺锤水蚤占绝对优势;该次调查中大亚湾出现的浮游桡足类分属热带大洋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和广布类群,种类组成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边缘区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