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连黄对沙门氏茵耐药基因aph(3')-Ⅱa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深入探讨连黄降低沙门氏茵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作用机理.采用竞争性RT-PCR法定量分析了连黄作用前后的沙门氏茵耐药基因aph(3')-Ⅱa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连黄作用后的沙门氏菌耐药基因aph(3')-Ⅱa的mRNA表达量降低.进而降低了沙门氏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河南地区猪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及不同的耐药基因类型,为临床防治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从河南地区规模化猪场中分离鉴定的23株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选用21种抗生素药物对大肠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用PCR方法对耐药质粒DNA进行扩增,并对氨基糖苷类(aac(3)-Ⅳ、aph(3′)-Ⅱ)、四环素类(tetD、tetB)、β-内酰胺类(TEM、SHV)、大环内酯类(ermB、ermC)等4类耐药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2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多西环素、氟哌酸、氨苄西林等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100.0%,91.3%,86.9%,78.2%,78.2%,73.9%和73.9%,且均在70%以上。23株大肠杆菌检出的耐药基因包括氨基糖苷类aac(3)-Ⅳ和aph(3′)-Ⅱ、四环素类tetD和tetB及β-内酰胺类SHV、大环内酯类ermC等6个基因型,其与GenBank 数据库中相关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7% 以上,未检出TEM和ermB。【结论】河南地区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类型多而复杂,耐药性严重并存在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河南地区猪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及不同的耐药基因类型,为临床防治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从河南地区规模化猪场中分离鉴定的23株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选用21种抗生素药物对大肠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用PCR方法对耐药质粒DNA进行扩增,并对氨基糖苷类(aac(3)-Ⅳ、aph(3′)-Ⅱ)、四环素类(tetD、tetB)、β-内酰胺类(TEM、SHV)、大环内酯类(ermB、ermC)等4类耐药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2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多西环素、氟哌酸、氨苄西林等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100.0%,91.3%,86.9%,78.2%,78.2%,73.9%和73.9%,且均在70%以上。23株大肠杆菌检出的耐药基因包括氨基糖苷类aac(3)-Ⅳ和aph(3′)-Ⅱ、四环素类tetD和tetB及β-内酰胺类SHV、大环内酯类ermC等6个基因型,其与GenBank数据库中相关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7%以上,未检出TEM和ermB。【结论】河南地区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类型多而复杂,耐药性严重并存在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耐药性及其与血清型、基因型的相关性,在前期已鉴定血清型和ERIC基因型的基础上,采用K-B纸片法对21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21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利用PCR技术对耐药菌株进行32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总耐药率为100%(21/21),耐2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占76.19%(16/21),多重耐药谱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其中耐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类别最多,耐药率最高达100%(21/21)。21株沙门氏菌均检出耐药基因,涉及blaPSE、sul1、strA、blaTEM、sul2、tetA、tetB、aph3-Ⅱa和catⅠ9种,其中blaPSE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85.7%(8/21)。可见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最强,与其携带blaPSE基因有关;耐药表型测定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耐药性与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血清型、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实验室分离的2株狐源沙门氏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调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采用K-B法检测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并通过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2株沙门氏菌对头孢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和多粘菌素较敏感;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四环素、氨苄西林、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氯霉素全部表现为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株沙门氏菌均检测出aac(3')-Ⅱc、aac(3')-IV、aadA1、tet(A)、tet(C)、cat2、blaTEM-17种耐药基因。由此可知,2株沙门氏菌呈现出多重耐药现象,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严重影响了抗生素的使用,对临床用药治疗造成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耐药性及其与血清型、基因型的相关性,在前期已鉴定血清型和ERIC基因型的基础上,采用K-B纸片法对21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21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利用PCR技术对耐药菌株进行32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总耐药率为100%(21/21),耐2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占76.19%(16/21),多重耐药谱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其中耐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类别最多,耐药率最高达100%(21/21)。21株沙门氏菌均检出耐药基因,涉及blaPSEsul1strA、blaTEM、sul2、tetA、tetB、aph3-ⅡacatⅠ 9种,其中blaPSE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85.7%(8/21)。可见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最强,与其携带blaPSE基因有关;耐药表型测定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耐药性与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血清型、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常见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后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变化。[方法]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21种临床常见抗生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5种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选取敏感药物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5个标准菌株均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鼠伤寒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敏感。与标准菌株相比,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耐药菌株中均检测出新出现的相关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arE在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标准菌株和耐诺氟沙星菌株中检测出,gyrB基因仅在肺炎链球菌的标准菌株和耐氧氟沙星菌株中检测出。在大肠杆菌中均检测出CS31A毒力基因,此外标准菌株中检测出fimH基因,耐多西环素菌株中检测出afa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标准菌株未检测出毒力基因,耐药菌株中均检测出oma87和tbpA基因;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仅在标准菌株中检测出毒力基因。[结论]说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更容易诱导菌株产生耐药基因,而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无明显的相关性。细菌获得耐药性后,其毒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连黄(精提、粗提)对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基因AcrA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深入探讨中药复方制剂连黄(精提、粗提)抑制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的作用机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分析了中药复方制剂连黄(精提、粗提)作用前后的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AcrA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精提和粗提的中药复方制剂均能降低Acr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且精提制剂较粗提制剂对Acr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及对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并建立快速检测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多重PCR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增菌培养,并提取DNA作为模板,以nuc基因作为菌属鉴定基因,mecA基因作为MRSA检测基因,aac(6')-aph(2')及aph(3')-Ⅲa基因作为耐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妥布霉素的检测目的基因,建立四重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及灵敏度评价;利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株。结果表明:对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PCR检测结果与纸片扩散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以快速检测出MRSA,并对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耐药菌株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当前西藏地区牦牛源沙门菌耐药性与分子特征,本研究对源自西藏地区内的30株沙门菌牦牛粪便分离株,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相关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三大类共22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采用PCR扩增的方式检测bla-TEMbla-CTXbla-CMY等18种耐药基因,并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和费希尔精确检验(Fisher)分析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的相关性,将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应用序列综合分析软件(CLC Sequence Viewer 7.5和MAGA7.0)分析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rmA)编码翻译相关的氨基酸关键位置点位差异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分离的30株沙门菌对于β-内酰胺类存在比较严重耐药现象,30株沙门菌对苯唑西林(OX)耐药占比最多,为60%,对青霉素(PG)、哌拉西林(PRL)、阿莫西林(AMX)、氨苄西林(AM)、羧苄西林(CB)、头孢氨苄(CN)、头孢呋辛(CXM)、头孢曲松(CRO)、头孢拉定(RAD)、头孢他啶(CAZ)、头孢哌酮(CFP)和头孢唑林(CZO)耐药率分别为56.67%、43.33%、40.00%、53.33%、53.33%、46.67%、56.67%、53.33%、50.00%、46.67%、56.67%和30.00%;对喹诺酮药物均为敏感;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中的链霉素(SM),耐药率为60.00%,卡那霉素(KAN)、妥布霉素(CAS)、阿米卡星(AKM)耐药率分别为13.33%、33.33%和30.00%。2)30株沙门菌的优势耐药谱型为PG/OX/PRL/AMX/AM/CB/SM。3)β-内酰胺类相关的耐药基因bla-TEM携带率较高(53.30%,16/30),且bla-TEM与β-内酰胺类药物对青霉素(PG)、苯唑西林(OX)、哌拉西林(PRL)、阿莫西林(AMX)、氨苄西林(AM)、羧苄西林(CB)、头孢氨苄(CN)、头孢呋辛(CXM)、头孢拉定(RAD)、头孢他啶(CAZ)和头孢哌酮(CFP)的耐药性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相关(P<0.05),氨基糖苷类相关耐药基因armA携带率为60%(18/30),且与妥布霉素(CAS)、链霉素(SM)、阿米卡星(AKM)的耐药性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相关(P<0.05)。4)部分bla-TEMarmA编码翻译的氨基酸存在可能与沙门菌耐药能力有关的差异位点。综上,西藏地区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耐药情况形势十分严峻,西藏地区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高的原因是因为其携带耐药基因bla-TEMarmA,且与氨基酸位点突变有关。本研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牦牛源沙门菌耐药性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掌握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机制,为牛支原体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微量稀释法对10株牦牛源牛支原体进行了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试验,并对敏感株进行体外高度耐药诱导,同时分别提取敏感株、临床耐药株和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基因组进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靶位分析与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敏感株和耐药株在靶位基因中未检测到相应位点的碱基突变,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M.bovis 3和M.bovis 7发生了A1409G基因位点突变,M.bovis 1和M.bovis 5发生了A1409G和C1192T基因位点突变,M.bovis 4和M.bovis 9发生了A1408T和C1192T基因位点突变;经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不存在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底物的主动外排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不同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其耐药菌株的产生可能与临床长期使用单一抗生素有关。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对大观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产生高度耐药的原因是其耐药基因发生碱基突变,但碱基突变在牛支原体对氨基糖苷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细菌在小鼠体内各器官中的动态分布、细菌体外生长曲线的测定及耐药消除稳定性实验,研究耐药性消除对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复方“连黄”消除沙门氏菌耐药性后其毒力降低,同时使其在体内存活与扩散的能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鸡源肠炎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参照Gen Bank中肠炎沙门氏菌特异性序列sdfⅠ设计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鸡源肠炎沙门氏菌的PCR检测方法,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临床样品分离株进行检测,并应用K-B纸片扩散法和PCR方法检测分离株对22种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建立的检测方法可有效扩增出203 bp的目的基因,DNA最低检出量为100 pg/μL,菌液最低检出浓度为4×10~3 cfu/mL,PCR方法检测结果与传统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1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56株鸡源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对22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98.21%)和红霉素(96.43%)的耐药性最高;耐药基因检测发现,tet A、aph(3')-Ⅱa、bla CMY-2、cat1和sul1的检出率较高,均大于50%。可见,建立的PCR方法可有效检测鸡源肠炎沙门氏菌,鸡源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性严重,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耐药菌株中。  相似文献   

14.
中药“连黄”对巴氏杆菌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琼脂平板点种培养法和常规药敏纸片法,观察中药“连黄”对耐药巴氏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其对耐药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经中药“连黄”亚抑菌浓度作用后,耐药巴氏杆菌对链霉素、磺胺等药物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表明中药“连黄”可有效降低巴氏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四川地区临床分离的437株健康动物源及82株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E.coli)的耐药性及其机制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和11种非氨基糖苷类药物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K-B纸片法)。选取至少耐1种氨基糖苷类药的大肠杆菌作为供试菌,通过PCR检测其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rmtE和npmA;对阳性菌株进行质粒接合试验;并用K-B纸片法分析临床菌和接合子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437株健康动物源和82株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9.79%,50.8%和68.72%,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比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75.97%,67.73%和97.02%;其中有134株分离菌至少对1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出耐药性。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除对美罗培兰耐药率较低(为3.66%)外,对其余药物的耐药率在32.93%~100%,且都对至少1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多重耐药分析表明,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主要分布于0~4耐,而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至少耐7种抗菌药物,主要分布于10~14耐。在134株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肠杆菌中,检测到5株含rmtB基因,检测率为3.73%,未检测到armA、rmtA、rmtC、rmtD、rmtE和npmA基因。在82株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中,检测到1株含armA基因,10株含rmtB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22%和12.2%,未检测到rmtA、rmtC、rmtD、rmtE及npmA基因;接合试验的耐药质粒传递率为100%,受体菌接合频率在(9.2×10-9)~(4.8×10-6)。【结论】四川地区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对抗生素呈中低水平耐药,多重耐药以4耐及以下为主,占63.84%,主要由rmtB基因引起;而患病动物源大肠杆菌对抗生素则呈高水平耐药,89.02%为10~14耐,主要由rmtB和armA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检测分析,为临床用药指导和该菌的耐药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K-B纸片扩散法对32株无乳链球菌菌株进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采用PCR法检测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32株无乳链球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和新霉素的耐药率依次是100. 0%、100. 0%及78. 1%。新霉素在南宁市、玉林市和柳州市的耐药率依次为87. 5%、100. 0%及53. 8%,差异显著(P 0. 05);链霉素和庆大霉素在3个市的耐药率均为100. 0%。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Ia、ant(3')-I、aac(3')-Ib和aac(6')-Ib的检出率分别为0. 0%(0/32)、75. 0%(24/32)、0. 0%(0/32)及31. 3%(10/32)。ant(3')-I基因和aac(6')-Ib基因在南宁市、玉林市和柳州市菌株中的检出率差异均不显著(P 0. 05)。所检无乳链球菌中同时携带ant(3')-I和aac(6')-Ib基因的菌株占28. 1%(9/32),只携带其中1种耐药基因的菌株占50. 0%(16/32),未检出耐药基因的菌株占21. 9%(7/32)。链霉素耐药表型与ant(3')-I基因符合率为75. 0%,新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耐药表型与aac(6')-Ib基因的符合率依次为36. 0%、31. 3%及31. 3%,新霉素耐药表型与aph(3')-Ia基因符合率为0. 0%,庆大霉素和新霉素耐药表型与aac(3')-Ib基因的符合率均为0. 0%。【结论】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及新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ant(3')-I为主,链霉素耐药表型与ant(3')-I基因之间的符合率最高,其次为新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耐药表型与aac(6')-Ib基因的符合率,新霉素耐药表型与aph(3')-Ia基因、新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表型与aac(3')-Ib基因的符合率最低。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1株从野猪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致病类型及耐药表型,通过野猪粪便大肠杆菌分离纯化、培养特性分析、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分析、药敏试验,对野猪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耐药表型分析。并通过PCR扩增,对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和特定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7份新鲜野猪粪便中分离出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该菌株对红霉素、四环素、头孢拉定、头孢他啶、林可霉素、氨苄西林和氨曲南等多类药物具有抗性。PCR扩增显示,该菌株携带有耐热肠毒素 STⅡ基因及mecA、blaOXA、blaIMP、carO、KPC-2、 ant(4′,4′)、 aph(3′)-Ⅱa、tetA和tetB等耐药基因。结果表明,该野猪粪便分离菌株为多重耐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研究结果为野猪源病源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辽宁地区猪源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采用K-B纸片法对65株猪源大肠埃希菌菌株进行6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同时采用PCR方法对耐药菌株rpsl基因和4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aac(3)-Ⅳ、aad A、aac(6')-Ⅰb-cr、aac C4进行检测及序列分析,并将阳性样品与Gen Bank中登录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辽宁地区猪源大肠埃希菌对链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6.2%、15.4%、18.5%、29.2%、4.6%、21.5%;23株耐药菌株rpsl基因检出率为100%;4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aac(3)-Ⅳ、aad A、aac(6')-Ⅰb-cr、aac C4检出率分别为13.0%、8.7%、69.6%、4.3%。以上结果表明,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耐药性最低的是丁胺卡那霉素,rpsl基因及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普遍存在于辽宁地区猪源大肠埃希菌中。  相似文献   

19.
从四川省不同养殖场分离鉴定出233株鸡源大肠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大观霉素、安普霉素和新霉素等7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233株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较为严重(耐药率范围31%~81%),对不同药物呈单向交叉耐药性,56.6%的菌株呈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苦参碱对结肠癌耐药细胞HT-29/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逐步增加药物浓度的方法建立奥沙利铂耐药结肠癌细胞株HT-29/OXA;CCK-8法测定苦参碱对HT-29/OXA细胞的耐药性逆转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周期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 LRP)和P-glycoprotein(P-gp)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LRP和P-g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苦参碱使HT-29/OXA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增加,耐药性得到部分逆转。奥沙利铂(0.5 μg/mL)和苦参碱(3.0 μg/mL)单独用药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HT-29/OXA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没有影响;联合用药对HT-29/OXA生长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能够通过改变细胞周期引起凋亡(P<0.05)。奥沙利铂(0.5 μg/mL)和苦参碱(3.0 μg/mL)单独用药对HT-29/OXALRP和P-gp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没有影响;联合用药作用后LRP mRNA和P-gp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同时下调了LRP和P-gp蛋白表达(P<0.01)。结论 苦参碱部分逆转HT-29/OXA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LRP和P-gp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