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亚心形扁藻为实验对象,分别以NaNO3、CO(NH2)2和(NH4)2SO4作为氮源,KH2PO4和NaH2PO4作为磷源培养亚心形扁藻,并进行观察和计数,探讨不同氮源和磷源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液中NaNO3、CO(NH2)2、(NH4)25O4、KH2PO4和NaH2PO4都能促进亚心形扁藻的生长,以CO(NH2)2和NaHl2 PO4实验组促生长效果较为明显,亚心形扁藻的生长速率CO(NH2)2(0.0 512)>(NH4)2SO4(0.0 325)>NaNO3(0.0 306);在正交实验中,以CO(NH2)2和NaH2PO4为氮、磷源的营养盐组合能够显著促进亚心形扁藻生长,该实验组指数末期藻细胞浓度达到6.1×105cell/mL,是亚心形扁藻作为生物饵料的理想投喂浓度.  相似文献   

2.
营养盐因子对孔石莼和繁枝蜈蚣藻氮、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混合均匀试验设计方法,考察氮、磷营养盐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孔石莼和繁枝蜈蚣藻氮、磷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范围内,2种海藻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均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NO3-N×NH4-N交互作用影响2种海藻对NO3-N的吸收;NO3-N×PO4-P交互作用影响孔石莼对3种氮、磷营养盐的吸收,还影响繁枝蜈蚣藻对NH4-N的吸收;NH4-N×PO4-P交互作用影响孔石莼对磷的吸收;藻质量对2种海藻营养盐的吸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磷(P)质量浓度营养盐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s)生长和碳(C)、氮(N)及磷(P)组成的影响,试验通过配制0.005 4、0.054、0.54、2.7、5.4和8.1 mg/L共6个不同初始磷质量浓度梯度的培养液组,同时设置无磷BG11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结果显示:斜生栅藻的单位体积干重及生长率随着磷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斜生栅藻的最佳生长磷质量浓度范围为5.4~8.1 mg/L;磷质量浓度为0.005 4、0.054 mg/L时是斜生栅藻的生长限制因子,在磷限制的情况下,斜生栅藻单个细胞个体显著增大;斜生栅藻的C、N、P含量则随着磷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不同磷质量浓度下,斜生栅藻的C∶N比差异不大(11∶1~14∶1);C∶P比及N∶P比随着磷质量浓度的增高而急剧减少。研究表明:不同磷质量浓度对斜生栅藻的生长、藻体的化学组成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提要 本文以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为材料,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了L1、PES、F1、f/2以及ESNW等五种培养液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去除氮或磷成分的L1培养液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外加浓度氮和磷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五种培养液中,L1培养液最有利于萱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培养28天后,丝状体生物量增重倍比可达560.48%,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6.88%,孢子囊直径为18.95μm;(2)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最适添加NO3--N浓度为6.00mg/L,在此NO3--N浓度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最快,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6.78%,孢子囊直径可达18.78μm。在添加NO3--N浓度为0.00mg/L和高氮(96.00mg/L、192.00mg/L)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均相对较慢,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分别仅为0.00%、9.06%和7.65%,孢子囊直径仅9.00~10.00μm;(3)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最适外加PO43--P浓度为1.32mg/L,在此PO43--P浓度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最快,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7.12%,孢子囊直径可达18.89μm。外加PO43--P为0.00mg/L时,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仅为10.12%,孢子囊直径仅有9.78μm。外加PO43--P高于15.84mg/L时,均没有孢子囊枝的形成。研究证明,在萱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选择一种合适的培养液以及适时地控制硝酸盐与磷酸盐的浓度,使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促进萱藻丝状体的快速生长,提高其孢子囊枝比例、增大孢子囊直径。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6-2007年威海湾4个航次营养盐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海水中无机氮(DIN)、磷酸盐(PO43--P)和硅酸盐(SiO32--Si)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典型相关性。结果表明,NO3--N是DIN的主要存在形式,比例达50%以上。营养盐季节性变化明显,秋冬季DIN和PO43--P浓度较高,春夏季较低,SiO32--Si的变化则相反。四季DIN和PO43--P浓度均大于浮游植物生长阈值,仅冬季SiO23--Si浓度低于浮游植物生长阈值。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是Si,其他季节具有P限制的潜在性。营养盐和环境因子具有较大的典型相关性,其中,盐度、pH和NO3--N、PO43--P、SiO23--Si相关性最大,典型相关系数达到0.979。  相似文献   

6.
高温条件下营养盐对江蓠生长与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种大型红藻菊花江蓠和脆江蓠为试验材料,开展为期30d的养殖试验,通过分析江蓠的生长和氮、磷变化特征,研究在25℃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氮(磷)营养盐——1.65(0.23)mg/L、4.12(0.57)mg/L、8.24(1.14)mg/L、12.35(1.71)mg/L、16.5(2.28)mg/L对江蓠生长和去除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整个试验周期各组菊花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段研究发现,各组相对生长速率均有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氮(磷)质量浓度超过8.24(1.14)mg/L各试验组的脆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在养殖超过10d后,表现为负增长,并随着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升高出现负增长加快的趋势。各试验组氮、磷去除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盐质量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菊花江蓠对磷的去除效率显著高于脆江蓠(P<0.05);两种江蓠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时段均主要集中在0~10d。营养盐质量浓度对两种江蓠的氮、磷吸收速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吸收速率随氮、磷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在25℃及氮(磷)质量浓度小于8.24(1.14)mg/L时,菊花江蓠对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且能维持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饵料微藻—亚心形扁藻快速生长,对其最适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别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光照、温度、氮源以及四种主要营养盐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亚心形扁藻的最适氮源为尿素,最适生长条件为光照强度3 000 Lx,温度28℃,尿素浓度0.0 375 g/L,Na HCO3浓度0.09 g/L,Fe Cl3·6H2O浓度5mg/L,KH2PO4浓度8.4 mg/L。在此条件下,亚心形扁藻的生长情况良好,生物量最大吸光度(OD680)可达0.686,是优化前的2.18倍。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4年8月~2005年5月4个航次对唐岛湾网箱养殖区海水营养盐(NH4 -N、NO3--N、NO2--N和PO34-P)含量的监测结果,分析讨论了其含量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种新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式,评价了唐岛湾的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含量随养殖进程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受网箱养殖活动和浮游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调控;养殖区N/P值的年平均值为46.45,表明网箱养殖区水体缺磷,春、秋、冬季都以磷为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限制因子,春季尤为严重。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为:除春季达到磷限制中度营养水平外,其他季节均处于贫营养水平,表明该养殖区的营养水平较低,水质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批次培养方式研究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在不同碳(C)、氮(N)、磷(P)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以期为养殖尾水的原位处理筛选优良藻种(株)。结果表明,这7种微藻的比生长速率与C、N、P浓度总体呈正相关。相较对照组,C对旋沟藻、骨条藻和拟微绿球藻比生长速率的促进作用分别为35%、19%和19%,P对比生长速率的最大促进作用介于25.01%~446.60%,硝酸盐为16.54%~77.52%,铵盐为15.79%~88.82%,尿素为25.16%~71.43%。7种微藻的最大比生长速率与细胞体积总体呈负相关,棕囊藻的比生长速率最高,拟微绿球藻和扁藻最大比生长速率与其他藻华种相比无显著差别。微藻的氮磷吸收速率随细胞体积增加呈升高趋势,单位氮磷利用效率随细胞体积增加呈降低趋势。培养液中P吸收速率显著高于N,氮磷比均呈升高趋势。眼点拟微绿球藻和亚心形扁藻可用于养殖尾水氮磷的快速去除。  相似文献   

10.
孔石莼和角叉菜对硝酸氮、磷的吸收及其生化组成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150L容器中添加氮、磷营养盐本实验研究了大型海藻孔石莼和角叉菜去除硝酸盐和磷酸盐营养盐的效果,以及营养盐硝酸盐浓度对大型藻类藻类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硝酸盐浓度(30mg/L;N30)下海藻生长速度速率低于低浓度硝酸盐浓度(10mg/L;N10)。2种硝酸盐浓度下,孔石莼的生长速率均明显著大于高于角叉菜。高硝酸盐浓度N30下2种海藻对硝酸盐态氮的平均去除率均显著高于低硝酸盐浓度N10下(P<0.05);低硝酸盐浓度N10下两种海藻对硝酸盐态氮的平均去除率无显著差异(P>0.05),高硝酸盐浓度N30下角叉菜去除率显著高于孔石莼(P<0.05)。2种藻类对磷酸盐态磷的平均去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孔石莼和角叉菜去除水中的硝酸盐和磷酸盐过程。,并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经10 d培养后添加氮、磷培养的2种海藻体内水分含量变化不大,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有所增加。;并且高浓度硝酸盐N30培养海藻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略高于低浓度硝酸盐培养海藻。  相似文献   

11.
氮、磷、铁对牟氏角毛藻生长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瑾  蒋霞敏  梁洪  邵力 《水产科学》2006,25(3):121-124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N、P、Fe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单因子试验中,N、P、Fe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显著,其中N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正交试验中,在N质量浓度为35mg/L和P质量浓度为1.5mg/L时,牟氏角毛藻生长最快,而此时受N的影响,Fe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氮磷时空分布及形态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洞庭湖水体营养盐形态结构与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4年8月(丰水期)和2015年1月(枯水期)在入湖河流、湖体、出湖口设置16个代表性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氮、磷营养盐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洞庭湖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为1.60~3.65 mg/L,平均值2.25 mg/L,总磷(TP)含量为0.060~0.359 mg/L,平均值0.138 mg/L;颗粒态总氮(TPN)含量为0.07~1.39 mg/L,平均值0.25 mg/L,颗粒态总磷(TPP)含量为0.003~0.172 mg/L,平均值0.05 mg/L;2时空分布上,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出湖口最高,东洞庭湖高于西、南洞庭湖,入湖河流差异大的特征,颗粒态氮磷呈现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与悬浮物(SS)的空间分布一致;3形态组成上,洞庭湖水体中氮磷以溶解态为主(TDN/TN为88.0%、TDP/TP为66.7%),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前后,洞庭湖磷营养盐形态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由以颗粒态磷为主(TDP/TP 20.0%~35.6%)转变为以溶解态为主,而氮营养盐形态组成基本未变;4营养结构上,洞庭湖大多数断面TN/TP在10~22,且氮、磷浓度远高于水体富营养的限制阈值,比较适宜藻类生长。相关分析显示,洞庭湖TN、TP、TDN、TDP均与Chl-a相关性不显著,因此认为洞庭湖氮、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限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N/P(1∶1、5∶1、12.5∶1、30∶1、50∶1、80∶1)对菱形藻的生长速率、营养成分含量及氮磷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N/P对菱形藻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其中N/P为12.5∶1时,比生长速率最大,当N/P5∶1和N/P50∶1时,菱形藻的生长较慢,比生长速率为0.3~0.6/d;(2)藻细胞营养成分的含量也受N/P的影响:在N/P为12.5∶1时,叶绿素的含量达到1.81g/ml,总脂肪、蛋白质、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的含量分别占干质量的29.9%、17.8%、15.3%、14.2%,高于其他N/P下的营养成分含量;(3)培养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明显下降,TN的利用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率均超过55%,最高为30∶1,达78%,TP的利用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高于90%。  相似文献   

14.
滇池氮磷浓度变化对蓝、绿、硅藻年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滇池水体中藻类变化规律及营养盐对浮游藻类结构的影响,在滇池草海和外海共设10个采样点,于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每月监测藻类变化及氮、磷含量。结果表明,草海在每年9月至来年2月,蓝藻、绿藻呈互为消长的变化趋势,硅藻生物量在8-10月和2-4月含量较高,变化范围5.81~44.80 mg/L;外海以蓝藻、绿藻为主,两种藻类在每年的11月至来年1月呈互为消长,而来年2种藻5-7月逐渐升高、10月开始又逐渐降低。草海和外海水体中的总磷均以在5-9月含量最高,变化范围分别为0.82~3.37 mg/L和0.20~0.51 mg/L;总氮全年变化剧烈,草海总氮为2.85~11.7 mg/L,外海总氮为1.05~4.89 mg/L。总体上看,草海的氮、磷含量高于外海,说明草海富营养化水平高于外海;而水体中绿藻生物量高于蓝藻成为绝对优势藻种,且绿藻生物量远远高于外海,表明高氮、磷水体中绿藻比蓝藻有更强的利用优势,致使在超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不占优势。滇池水体中氮磷比较低的月份,水体中蓝藻和绿藻共存;在高氮磷比的时间段,绿藻生长占优势,说明滇池水体中绿藻比蓝藻更适合高氮磷比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海链藻对氮磷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初步研究了海链藻对氮磷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以等摩尔氮的NH4Cl、NaNO,和NFLNO3作为氮源时,选择NH4NO3为氮源可以获得较快的生长率并维持较长时间的指数生长期;氮源浓度的最适范围在0.54-1.08mmol/L之间。而2.16mmol/L以上的高浓度NH4NO3则对海链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磷浓度(0.015-0.12mmol/L)的条件下,海链藻保持大致相同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沉水植物对水体磷的富集和生物沉积能力,为湖泊生态修复中沉水植物优势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沉水植物为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Vell)Verdc],每个锥形瓶4~5株,鲜重约1 g;锥形瓶中装有含无机碳和磷的培养液200 mL。外加无机碳为NaHCO_3,添加浓度1.5 mmol/L;无机磷为K_2HPO_4,添加浓度0.1 mg/L。添加药品后溶液的pH值通过1 M的HCl和1 M的NaOH调整到8.2~8.3。试验时间为1周,培养结束后检测植物全磷、植株灰分磷及灰分磷的组成。结果表明:菹草培养12 h后,溶液pH显著上升,pH漂移值显著高于粉绿狐尾藻;无机碳含量低于粉绿狐尾藻培养液,无机碳浓度显著性影响了△pH和溶液最后的无机碳含量,但磷浓度对△pH和无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无机碳添加和磷水平均显著影响了菹草的灰分总磷,但无机碳的贡献百分比(55.34%)高于磷(26.73%);无机碳添加显著影响了粉绿狐尾藻灰分总磷,而磷水平显著影响植物干重全磷。无机碳和磷浓度均显著影响了2种沉水植物灰分磷中H_2O-P百分比,但无机碳的影响占比更高(菹草46.16%,粉绿狐尾藻75.78%)。在试验处理条件下,2种植物的钙磷均占比最高,能通过降低水体磷含量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锰离子、铜离子、锌离子和铁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锰离子、铜离子和铁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0~25μg/L、0~5μg/L和0~12 500μg/L时,抑食金球藻的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均随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3种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的继续升高,抑食金球藻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不同质量浓度锌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选取锰离子、铜离子和铁离子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其综合效应。试验结果显示,3种重金属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影响程度为铁>铜>锰。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影响最大的组合为62 500μg/L铁离子、1μg/L铜离子和5μg/L锰离子,但铜离子和锰离子所对应的细胞密度的■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与3种重金属离子吸收量的相关性得出,铁离子与上述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0.577和0.870;铜离子和锰离子吸收量与上述3个参数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因此,铁离子是影响抑食金球藻生长最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re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need for supplemental phosphorus in the diet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as well as to compare dicalcium phosphate and defluorinated phosphate as sources of supplemental phosphorus. Fingerling channel catfish were stocked into 0.04-ha earthen ponds at a rate of 1,000 fish/pond (24,700ha). The fish were fed a feed typical of commercial catfish feeds containing 28% protein and 2.8 kcal digestible energy/g once daily to satiation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April to October). Fish in experiment 2 were overwintered and fed at a rate of 1% body weight twice weekly when the water temperature exceeded 13 C. The basal diet used in experiments 1 and 2, which contained no supplemental phosphorus, had estimated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of 0.26 and 0.20%, respectively. Dicalcium phosphate was added to provide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of 0.34 and 0.41% for experiment 1, and 0.27 and 0.35% for experiment 2. Diets used in experiment 3 to compare dicalcium and defluorinated phosphates contained 0.40% available phosphorus. Data from experiments 1 and 2 indicated that a concentration of dietary phosphorus of about 0.27% was adequate for maximum weight gain and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feed by channel catfish. However, a concentration of about 0.35% available phosphorus was required for maximum bone mineralization in experiment 2.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growth or bone mineralization between fish fed dicalcium or defluorinated phosphate. We conclude that the small increase in bone phosphorus (about 4%) is biologically insignificant, and suggest that 0.3% available phosphorus be adequate for channel catfish raised in earthen ponds. Also, either dicalcium or defluorinated phosphate can be used as a source of supplemental phosphorus in channel catfish diets. However, defluorinated phosphate may be desirable because of its low solubility in water.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温度、光照和营养史对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e)无机磷吸收的影响,在不同条件下培养藻体,于第0小时、第0.5小时、第1小时、第2小时、第4小时、第6小时和第9小时分别测定培养海水中磷(P)浓度,以此来计算藻体对P的吸收速率。培养条件设置为10℃、20 ℃和30 ℃3个温度梯度;0、1 500 lx和6 500 lx 3个光强梯度;营养史通过藻体在不同营养盐浓度下培养96 h后获得,其中不同P营养史设0、5 μmol·L-1和50 μmol·L-1 3个梯度,不同氮(N)营养史设0、10 μmol·L-1和200 μmol·L-13个梯度。结果表明, 羊栖菜对P的吸收速率在20 ℃时达到最大值(0.197±0.005) μmol·(h·g)-1,在10 ℃时最小值为(0.105±0.001) μmol·(h·g)-1;随着培养光强的升高,P吸收速率逐渐递增;随着营养史中P饥饿程度的增加,P的吸收速率递增;而不同N营养史处理的藻体,无氮(0 μmol·L-1)和低氮(10 μmol·L-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高氮营养史(200 μmol·L-1)的藻体具有最高的P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