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以亚心形扁藻为实验对象,分别以NaNO3、CO(NH2)2和(NH4)2SO4作为氮源,KH2PO4和NaH2PO4作为磷源培养亚心形扁藻,并进行观察和计数,探讨不同氮源和磷源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液中NaNO3、CO(NH2)2、(NH4)25O4、KH2PO4和NaH2PO4都能促进亚心形扁藻的生长,以CO(NH2)2和NaHl2 PO4实验组促生长效果较为明显,亚心形扁藻的生长速率CO(NH2)2(0.0 512)>(NH4)2SO4(0.0 325)>NaNO3(0.0 306);在正交实验中,以CO(NH2)2和NaH2PO4为氮、磷源的营养盐组合能够显著促进亚心形扁藻生长,该实验组指数末期藻细胞浓度达到6.1×105cell/mL,是亚心形扁藻作为生物饵料的理想投喂浓度.  相似文献   

2.
营养盐因子对孔石莼和繁枝蜈蚣藻氮、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混合均匀试验设计方法,考察氮、磷营养盐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孔石莼和繁枝蜈蚣藻氮、磷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范围内,2种海藻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均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NO3-N×NH4-N交互作用影响2种海藻对NO3-N的吸收;NO3-N×PO4-P交互作用影响孔石莼对3种氮、磷营养盐的吸收,还影响繁枝蜈蚣藻对NH4-N的吸收;NH4-N×PO4-P交互作用影响孔石莼对磷的吸收;藻质量对2种海藻营养盐的吸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磷(P)质量浓度营养盐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s)生长和碳(C)、氮(N)及磷(P)组成的影响,试验通过配制0.005 4、0.054、0.54、2.7、5.4和8.1 mg/L共6个不同初始磷质量浓度梯度的培养液组,同时设置无磷BG11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结果显示:斜生栅藻的单位体积干重及生长率随着磷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斜生栅藻的最佳生长磷质量浓度范围为5.4~8.1 mg/L;磷质量浓度为0.005 4、0.054 mg/L时是斜生栅藻的生长限制因子,在磷限制的情况下,斜生栅藻单个细胞个体显著增大;斜生栅藻的C、N、P含量则随着磷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不同磷质量浓度下,斜生栅藻的C∶N比差异不大(11∶1~14∶1);C∶P比及N∶P比随着磷质量浓度的增高而急剧减少。研究表明:不同磷质量浓度对斜生栅藻的生长、藻体的化学组成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提要 本文以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为材料,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了L1、PES、F1、f/2以及ESNW等五种培养液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去除氮或磷成分的L1培养液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外加浓度氮和磷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五种培养液中,L1培养液最有利于萱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培养28天后,丝状体生物量增重倍比可达560.48%,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6.88%,孢子囊直径为18.95μm;(2)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最适添加NO3--N浓度为6.00mg/L,在此NO3--N浓度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最快,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6.78%,孢子囊直径可达18.78μm。在添加NO3--N浓度为0.00mg/L和高氮(96.00mg/L、192.00mg/L)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均相对较慢,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分别仅为0.00%、9.06%和7.65%,孢子囊直径仅9.00~10.00μm;(3)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最适外加PO43--P浓度为1.32mg/L,在此PO43--P浓度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最快,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7.12%,孢子囊直径可达18.89μm。外加PO43--P为0.00mg/L时,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仅为10.12%,孢子囊直径仅有9.78μm。外加PO43--P高于15.84mg/L时,均没有孢子囊枝的形成。研究证明,在萱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选择一种合适的培养液以及适时地控制硝酸盐与磷酸盐的浓度,使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促进萱藻丝状体的快速生长,提高其孢子囊枝比例、增大孢子囊直径。  相似文献   

5.
高温条件下营养盐对江蓠生长与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种大型红藻菊花江蓠和脆江蓠为试验材料,开展为期30d的养殖试验,通过分析江蓠的生长和氮、磷变化特征,研究在25℃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氮(磷)营养盐——1.65(0.23)mg/L、4.12(0.57)mg/L、8.24(1.14)mg/L、12.35(1.71)mg/L、16.5(2.28)mg/L对江蓠生长和去除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整个试验周期各组菊花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段研究发现,各组相对生长速率均有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氮(磷)质量浓度超过8.24(1.14)mg/L各试验组的脆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在养殖超过10d后,表现为负增长,并随着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升高出现负增长加快的趋势。各试验组氮、磷去除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盐质量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菊花江蓠对磷的去除效率显著高于脆江蓠(P<0.05);两种江蓠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时段均主要集中在0~10d。营养盐质量浓度对两种江蓠的氮、磷吸收速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吸收速率随氮、磷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在25℃及氮(磷)质量浓度小于8.24(1.14)mg/L时,菊花江蓠对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且能维持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6-2007年威海湾4个航次营养盐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海水中无机氮(DIN)、磷酸盐(PO43--P)和硅酸盐(SiO32--Si)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典型相关性。结果表明,NO3--N是DIN的主要存在形式,比例达50%以上。营养盐季节性变化明显,秋冬季DIN和PO43--P浓度较高,春夏季较低,SiO32--Si的变化则相反。四季DIN和PO43--P浓度均大于浮游植物生长阈值,仅冬季SiO23--Si浓度低于浮游植物生长阈值。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是Si,其他季节具有P限制的潜在性。营养盐和环境因子具有较大的典型相关性,其中,盐度、pH和NO3--N、PO43--P、SiO23--Si相关性最大,典型相关系数达到0.979。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通过营养水平和水草的差异设计了4个浅水湖泊模拟系统,对草、藻型湖泊间隙水营养盐特性的差异进行研究。2007年9月,采用平衡浓度法测定了各系统间隙水的营养盐浓度,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或认识:(1)上覆水中,各系统营养盐浓度比较均一,垂向上梯度变化不明显;与藻型系统相比,草型系统上覆水PO43--P浓度较高,NH4+-N浓度较低;(2)在泥水界面处,各系统PO43--P和NH4+-N浓度均存在极陡的浓度梯度,随泥深增加浓度迅速升高;(3)由于底泥营养负荷高等原因,间隙水中的PO43--P和NH4+-N浓度明显高于上覆水;(4)水生植物生长对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具有“低促高抑”的特性,即降低重污染沉积物间隙水中PO43--P和NH4+-N的浓度,增加微污染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5)藻型系统中,NH4+-N和PO43--P浓度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这两种成分均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饵料微藻—亚心形扁藻快速生长,对其最适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别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光照、温度、氮源以及四种主要营养盐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亚心形扁藻的最适氮源为尿素,最适生长条件为光照强度3 000 Lx,温度28℃,尿素浓度0.0 375 g/L,Na HCO3浓度0.09 g/L,Fe Cl3·6H2O浓度5mg/L,KH2PO4浓度8.4 mg/L。在此条件下,亚心形扁藻的生长情况良好,生物量最大吸光度(OD680)可达0.686,是优化前的2.18倍。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4年8月~2005年5月4个航次对唐岛湾网箱养殖区海水营养盐(NH4 -N、NO3--N、NO2--N和PO34-P)含量的监测结果,分析讨论了其含量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种新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式,评价了唐岛湾的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含量随养殖进程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受网箱养殖活动和浮游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调控;养殖区N/P值的年平均值为46.45,表明网箱养殖区水体缺磷,春、秋、冬季都以磷为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限制因子,春季尤为严重。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为:除春季达到磷限制中度营养水平外,其他季节均处于贫营养水平,表明该养殖区的营养水平较低,水质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批次培养方式研究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在不同碳(C)、氮(N)、磷(P)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以期为养殖尾水的原位处理筛选优良藻种(株)。结果表明,这7种微藻的比生长速率与C、N、P浓度总体呈正相关。相较对照组,C对旋沟藻、骨条藻和拟微绿球藻比生长速率的促进作用分别为35%、19%和19%,P对比生长速率的最大促进作用介于25.01%~446.60%,硝酸盐为16.54%~77.52%,铵盐为15.79%~88.82%,尿素为25.16%~71.43%。7种微藻的最大比生长速率与细胞体积总体呈负相关,棕囊藻的比生长速率最高,拟微绿球藻和扁藻最大比生长速率与其他藻华种相比无显著差别。微藻的氮磷吸收速率随细胞体积增加呈升高趋势,单位氮磷利用效率随细胞体积增加呈降低趋势。培养液中P吸收速率显著高于N,氮磷比均呈升高趋势。眼点拟微绿球藻和亚心形扁藻可用于养殖尾水氮磷的快速去除。  相似文献   

11.
氮、磷、铁对牟氏角毛藻生长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瑾  蒋霞敏  梁洪  邵力 《水产科学》2006,25(3):121-124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N、P、Fe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单因子试验中,N、P、Fe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显著,其中N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正交试验中,在N质量浓度为35mg/L和P质量浓度为1.5mg/L时,牟氏角毛藻生长最快,而此时受N的影响,Fe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氮磷时空分布及形态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洞庭湖水体营养盐形态结构与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4年8月(丰水期)和2015年1月(枯水期)在入湖河流、湖体、出湖口设置16个代表性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氮、磷营养盐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洞庭湖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为1.60~3.65 mg/L,平均值2.25 mg/L,总磷(TP)含量为0.060~0.359 mg/L,平均值0.138 mg/L;颗粒态总氮(TPN)含量为0.07~1.39 mg/L,平均值0.25 mg/L,颗粒态总磷(TPP)含量为0.003~0.172 mg/L,平均值0.05 mg/L;2时空分布上,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出湖口最高,东洞庭湖高于西、南洞庭湖,入湖河流差异大的特征,颗粒态氮磷呈现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与悬浮物(SS)的空间分布一致;3形态组成上,洞庭湖水体中氮磷以溶解态为主(TDN/TN为88.0%、TDP/TP为66.7%),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前后,洞庭湖磷营养盐形态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由以颗粒态磷为主(TDP/TP 20.0%~35.6%)转变为以溶解态为主,而氮营养盐形态组成基本未变;4营养结构上,洞庭湖大多数断面TN/TP在10~22,且氮、磷浓度远高于水体富营养的限制阈值,比较适宜藻类生长。相关分析显示,洞庭湖TN、TP、TDN、TDP均与Chl-a相关性不显著,因此认为洞庭湖氮、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限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N/P(1∶1、5∶1、12.5∶1、30∶1、50∶1、80∶1)对菱形藻的生长速率、营养成分含量及氮磷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N/P对菱形藻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其中N/P为12.5∶1时,比生长速率最大,当N/P5∶1和N/P50∶1时,菱形藻的生长较慢,比生长速率为0.3~0.6/d;(2)藻细胞营养成分的含量也受N/P的影响:在N/P为12.5∶1时,叶绿素的含量达到1.81g/ml,总脂肪、蛋白质、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的含量分别占干质量的29.9%、17.8%、15.3%、14.2%,高于其他N/P下的营养成分含量;(3)培养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明显下降,TN的利用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率均超过55%,最高为30∶1,达78%,TP的利用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高于90%。  相似文献   

14.
滇池氮磷浓度变化对蓝、绿、硅藻年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滇池水体中藻类变化规律及营养盐对浮游藻类结构的影响,在滇池草海和外海共设10个采样点,于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每月监测藻类变化及氮、磷含量。结果表明,草海在每年9月至来年2月,蓝藻、绿藻呈互为消长的变化趋势,硅藻生物量在8-10月和2-4月含量较高,变化范围5.81~44.80 mg/L;外海以蓝藻、绿藻为主,两种藻类在每年的11月至来年1月呈互为消长,而来年2种藻5-7月逐渐升高、10月开始又逐渐降低。草海和外海水体中的总磷均以在5-9月含量最高,变化范围分别为0.82~3.37 mg/L和0.20~0.51 mg/L;总氮全年变化剧烈,草海总氮为2.85~11.7 mg/L,外海总氮为1.05~4.89 mg/L。总体上看,草海的氮、磷含量高于外海,说明草海富营养化水平高于外海;而水体中绿藻生物量高于蓝藻成为绝对优势藻种,且绿藻生物量远远高于外海,表明高氮、磷水体中绿藻比蓝藻有更强的利用优势,致使在超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不占优势。滇池水体中氮磷比较低的月份,水体中蓝藻和绿藻共存;在高氮磷比的时间段,绿藻生长占优势,说明滇池水体中绿藻比蓝藻更适合高氮磷比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海链藻对氮磷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初步研究了海链藻对氮磷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以等摩尔氮的NH4Cl、NaNO,和NFLNO3作为氮源时,选择NH4NO3为氮源可以获得较快的生长率并维持较长时间的指数生长期;氮源浓度的最适范围在0.54-1.08mmol/L之间。而2.16mmol/L以上的高浓度NH4NO3则对海链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磷浓度(0.015-0.12mmol/L)的条件下,海链藻保持大致相同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沉水植物对水体磷的富集和生物沉积能力,为湖泊生态修复中沉水植物优势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沉水植物为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Vell)Verdc],每个锥形瓶4~5株,鲜重约1 g;锥形瓶中装有含无机碳和磷的培养液200 mL。外加无机碳为NaHCO_3,添加浓度1.5 mmol/L;无机磷为K_2HPO_4,添加浓度0.1 mg/L。添加药品后溶液的pH值通过1 M的HCl和1 M的NaOH调整到8.2~8.3。试验时间为1周,培养结束后检测植物全磷、植株灰分磷及灰分磷的组成。结果表明:菹草培养12 h后,溶液pH显著上升,pH漂移值显著高于粉绿狐尾藻;无机碳含量低于粉绿狐尾藻培养液,无机碳浓度显著性影响了△pH和溶液最后的无机碳含量,但磷浓度对△pH和无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无机碳添加和磷水平均显著影响了菹草的灰分总磷,但无机碳的贡献百分比(55.34%)高于磷(26.73%);无机碳添加显著影响了粉绿狐尾藻灰分总磷,而磷水平显著影响植物干重全磷。无机碳和磷浓度均显著影响了2种沉水植物灰分磷中H_2O-P百分比,但无机碳的影响占比更高(菹草46.16%,粉绿狐尾藻75.78%)。在试验处理条件下,2种植物的钙磷均占比最高,能通过降低水体磷含量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锰离子、铜离子、锌离子和铁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锰离子、铜离子和铁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0~25μg/L、0~5μg/L和0~12 500μg/L时,抑食金球藻的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均随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3种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的继续升高,抑食金球藻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不同质量浓度锌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选取锰离子、铜离子和铁离子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其综合效应。试验结果显示,3种重金属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影响程度为铁>铜>锰。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影响最大的组合为62 500μg/L铁离子、1μg/L铜离子和5μg/L锰离子,但铜离子和锰离子所对应的细胞密度的■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与3种重金属离子吸收量的相关性得出,铁离子与上述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0.577和0.870;铜离子和锰离子吸收量与上述3个参数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因此,铁离子是影响抑食金球藻生长最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温度、光照和营养史对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e)无机磷吸收的影响,在不同条件下培养藻体,于第0小时、第0.5小时、第1小时、第2小时、第4小时、第6小时和第9小时分别测定培养海水中磷(P)浓度,以此来计算藻体对P的吸收速率。培养条件设置为10℃、20 ℃和30 ℃3个温度梯度;0、1 500 lx和6 500 lx 3个光强梯度;营养史通过藻体在不同营养盐浓度下培养96 h后获得,其中不同P营养史设0、5 μmol·L-1和50 μmol·L-1 3个梯度,不同氮(N)营养史设0、10 μmol·L-1和200 μmol·L-13个梯度。结果表明, 羊栖菜对P的吸收速率在20 ℃时达到最大值(0.197±0.005) μmol·(h·g)-1,在10 ℃时最小值为(0.105±0.001) μmol·(h·g)-1;随着培养光强的升高,P吸收速率逐渐递增;随着营养史中P饥饿程度的增加,P的吸收速率递增;而不同N营养史处理的藻体,无氮(0 μmol·L-1)和低氮(10 μmol·L-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高氮营养史(200 μmol·L-1)的藻体具有最高的P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19.
极北海带(Laminaria hyperborea)分布于大西洋东北海域,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有望成为我国海藻资源增值的对象。本研究通过分析极北海带在不同温度下对N、P营养盐的吸收,以及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其对富营养化和重金属的去除能力。结果显示,1)温度为9℃~13℃时,极北海带对N、P的吸收率均最高,其中72 h后其对P的吸收率达到了95%~98%,对氨氮的吸收率为96%,对硝酸氮的吸收率约为42%,表明其对N、P有显著的去除作用。2)极北海带对As5+的富集量为168.33 mg/kg,藻体表面和内部As5+含量无显著差异,分别占藻体As5+总量的55%和45%,As5+处理6 d后极北海带的相对生长速率为–0.92%/d,极北海带生长不正常。极北海带对Cd2+的吸附量为15 mg/kg,且91%的Cd2+位于藻体表面,仅9%的Cd2+位于藻体内部,相对生长速率为5.78%/d,说明其对极北海带生长有抑制。极北海带对Pb2+的吸附量为320 mg/kg,其中96.5%的Pb2+被吸附于藻体表面,3.5%的Pb2+位于藻体内部,其相对生长速率为6.73%/d,表明Pb2+对极北海带的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