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针对现有液体密度检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音叉式液体密度测量方法。根据音叉的振动频率随音叉叉臂间的液体密度改变而改变的原理,利用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用电压信号驱动激励压电陶瓷来使音叉振动,同时拾振压电陶瓷拾取振动信号并转化成方波信号。通过测量该方波信号的频率就能测出液体密度,并据此设计了一套音叉式密度测量仪。该音叉式密度检测方法较适合于液体密度的检测,检测精度高、且直接在检测点上将液体密度转化成了频率,便于数字化,且精度高,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可以满足高精度液体密度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溶剂主要是水和油两种。通常水只能溶解像食盐一类的无机物,而油只能溶解油类的有机物。那么有没有一种液体既可以溶解无机物又可以溶解有机物而且使两者能比较好的发生化学反应呢?有,那就是这种可爱的液体-离子液体。  相似文献   

3.
选择普通株型的玉米品种农大108,在设置固定的3种密度前提下,通过调整株行距种植比例,探索不同密度产量水平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的产量较低密度下有较大的增产,大小行种植对于普通株型的农大108来说,产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产量与密度有密切相关性,与种植模式没有太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优化氮源种类及碳氮比对阿魏菇液体种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阿魏菇液体培养过程中氮源种类及碳氮比的优化研究,为阿魏菇生理活性物质代谢、分析与提取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为野生菌种质资源的保护、菌株保存和驯化提供方法.[方法]选择6种有机氮源、2种无机氮源以及8个碳氮比梯度,采用液体培养技术通过菌球直径、菌球密度、菌丝生长量等生物量指标测定,反映阿魏菇液体培养的氮代谢特性.[结果]不同氮源种类及浓度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了阿魏菇液体种的生长.黄豆、黄豆芽是阿魏菇液体种培育的良好氮源,菌球密度分别达到26.67;和24.00;,是对照的145;和131;.其次是蛋白胨、酵母片,甘氨酸与硫酸铵、硝酸钾之间差异不显著,尿素是最差的氮源.2.5;黄豆芽和黄豆均可以获得阿魏菇液体种最高的生物量,是可以取代蛋白胨的有机氮源.适宜阿魏菇液体种生长的碳氮比是20∶1.[结论]阿魏菇液体种培养过程中存在氮源的选择性差异,天然有机氮源优于其他形式的各种氮源,同时氮源浓度的变化极显著影响了液体种的生产能力,阿魏菇液体种培育过程中对氮源浓度的要求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对6个基因型马铃薯产量和大中小薯个数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6个不同用途基因型马铃薯(副处理)两因素裂区设计,通过方差分析、线性拟合、多重比较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基因型对产量、大中小薯个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对中薯个数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产量、大小薯个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Duncan多重比较)。密度和不同基因型之间不存在互作。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大中小薯个数增加,但薯块平均重量在降低。【结论】为了获得数量多的小整薯个数不同的品种有最适宜的密度。不同密度对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呈规律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马铃薯大中小薯块茎个数和总薯个数。  相似文献   

6.
种薯大小及播种密度对马铃薯青薯9号种薯繁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种和一级种薯为材料,研究青薯9号种薯不同大小和播种密度对其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原种繁育中,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出苗时间较早,出苗率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降低,一级种繁育中,出苗时间没有差异,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出苗率与原种繁育一致,而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出苗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2)原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薯块产量比种薯大小17.5~20.0 mm高,播种密度17.5万株/hm~2可获得最大薯块产量;一级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4.5万株/hm~2。(3)原种繁育中,获得最高薯块数量的最佳播种密度是17.5万株/hm~2;一级种繁育中,种薯大小45.0~55.0 mm和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7.5万株/hm~2则是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4)提高播种密度对增加中小薯个数占比具有促进作用,原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12.0株/hm~2、一级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6.0万株/hm~2时均能获得较理想的中小薯数量比。(5)综合以上各因素,有利于青薯9号小整薯种植模式的种薯繁育最佳播种密度推荐为原种17.5万株/hm~2、一级种整薯和切块薯块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正"油"是人们每天必吃的食品。一天,小明同学在做炝锅面时,发现当把热好的油放入汤中时,油总是漂在汤的上面,用筷子搅拌后也还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明同学猜想:可能是油的密度比水小,因为密度小的液体总是漂在密度大的液体上面。于是他决定测量一下油的密度,再和水的密度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了。课堂上老师讲的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用天平测质量、量筒测体积,然后利用公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蔺草(Juncus effusus L. var decipiens Bchen,品种:鄞蔺1号)生长、开花及产量对一些栽培措施的反应.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显著影响丛茎数(SPH)、草茎开花率(SFP)、长蔺率(LSP)、短草率(SSP)、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较高的种植密度使整个生育期SPH和产量显著高于低种植密度,但随着密度的增加,LSP显著下降.两种不同母本大小之间的SPH、SFP和产量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即使只有3枚草茎的移栽苗已具有感受环境因子时开花诱导的能力.随着移栽期的推迟,SFP显著增加,但对SPH、平均草茎长度(MSL)、LSP、SSP、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故建议,为减少草茎开花率,蔺草应在晚稻收割后尽早移栽.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13种常见乔木树种的木质部密度、胸径生长速率和树高、冠幅等形态指标,探讨种内种间水平上各性状的变异程度,以及在物种和个体水平上各性状与生长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种内变异大于种间变异;(2)在种间水平上树高、胸径、冠幅以及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显著相关,水平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显著负相关,仅分别有2个树种的树高和胸径与生长速率显著相关,冠幅在个体水平上与生长速率没有显著相关性;(3)在种内、种间水平上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均有显著相关性,且两者的相关性不受个体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沈农265、辽粳263、辽盐16和屉优418为试材,研究不同穗粒型水稻品种结实性的差异及其与着粒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直立密穗型与弯曲散穗型品种间结实性等穗部性状差异明显.一般散穗型品种结实性好于密穗型品种.着粒密度与实粒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实粒率的高与低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着粒密度的大小.一次枝梗结实率在两种穗型间差异不大,主要是密穗型品种二次枝梗结实率尤其是中下部二次枝梗结实率明显高于散穗型品种.因此,提高密穗型品种中下部二次枝梗结实率是提高其结实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卵密度和幼虫密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其种内竞争的密度效应;明确三叶草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L. sativae)在不同1龄幼虫密度下,各自幼虫对食物资源的竞争能力,探索两种斑潜蝇之间的种间竞争取代机制。【方法】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用针刺死三叶草斑潜蝇多余的卵和幼虫,使其形成不同的卵密度梯度和1龄幼虫密度梯度,再继续培养。根据相关文献判定昆虫各种致死因子是否存在密度依存性的方法,令N1为该因子作用前的虫口数,N2为该因子作用后的虫口数。以lgN1为因变量,lgN2为自变量,求回归系数,再以lgN1为自变量,lgN2为因变量,求回归系数。如果这两条直线在b=1的等分线一侧,则认为作用于N1→N2之间的因子为密度依存因子,如果这两条直线在b=1的等分线两侧,则不认为是密度有关因子。选取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各1、2和3对成虫,在固定叶片面积上产卵24 h后,形成不同的卵和幼虫密度,统计后代中两种斑潜蝇的生长状况,分析卵密度和1龄幼虫密度对种间竞争取代的影响。【结果】三叶草斑潜蝇卵期不存在密度效应,卵密度对卵的存活、生长发育以及发育速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实验室饲养条件下三叶草斑潜蝇卵存活率均在91%以上;幼虫期存在明显的密度制约效应,幼虫密度对幼虫的存活率、平均蛹重、化蛹率、羽化率、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在寄主植物矮生菜豆上,三叶草斑潜蝇1龄幼虫密度超过0.87头/cm2时,幼虫死亡率上升,平均蛹重减少,化蛹率和羽化率降低,成虫寿命缩短且繁殖力下降。1龄幼虫密度对三叶草斑潜蝇幼虫和蛹的发育速率没有影响,对羽化成虫的雌性比也没有影响;卵密度对两种斑潜蝇各自的竞争力没有影响,不同卵密度下两种斑潜蝇总的孵化率均在94.25%以上。两种斑潜蝇的幼虫密度越高种间竞争越激烈,在幼虫密度较低时,两种斑潜蝇子代数量相当,幼虫密度较高时,三叶草斑潜蝇子代数量明显的高于美洲斑潜蝇的子代数量。【结论】三叶草斑潜蝇卵密度对其种群消长没有显著影响,1龄幼虫密度过高时种内竞争激烈,对其试验种群的增长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与美洲斑潜蝇相比,三叶草斑潜蝇幼虫的种间竞争能力更大,主要原因是三叶草斑潜蝇的幼虫比美洲斑潜蝇的幼虫拥有更强的抗拥挤能力、适应环境恶化的能力以及对食物资源的占有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5个小麦杂交组合F_1为材料,采用两种培养方武,在不同碳源的三种培养基上进行花药培养。结果表明,用麦芽糖取代常用培养基中的蔗糖,可有效地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提早出愈时间,用葡萄糖代替蔗糖则具有不利影响;固体培养和固体+液体培养两种方式比较,愈伤组织诱导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浅层液体培养与固体培养在生姜脱毒苗继代、生根及移栽过程中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浅层液体培养继代增殖系数、生根长度及株高均优于固体培养;根数、生根率在两种培养方式中没有明显差异;来源于浅层液体培养生根的生姜脱毒苗移栽成活率明显高于来源于固体培养基的脱毒苗;使用浅层液体培养节约化学药品成本66.7%以上,同时减少大量用工;据此认为,浅层液体培养更适合于脱毒生姜种苗的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4.
对厚皮毛竹 (Phyllostachysheterocyclacv .Pachyloen)茎秆的结构和维管束的类型、大小和密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茎杆含有未分化型、半分化型和开放型 3种类型的维管束 ,维管束的大小变化规律是外壁上部的维管束最大 ,中部的次之 ,下部最小 ;中壁和内壁下部维管束最大 ,上部次之 ,中部最小 .维管束密度的变化规律是外壁中部茎秆密度最大 ,上部次之 ,下部最稀 .  相似文献   

15.
研究藏山羊不同部位毛囊形态发生的差异及其β-catenin和SHH的表达规律.选择胚龄(Ed)51~89藏山羊胚胎样品,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EnVis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其不同部位毛囊的形态发生及β-catenin, SHH, PCNA, K14的表达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 结果表明,藏山羊胚胎各部位毛囊形态发生的时间、密度、大小等均有差异,这种差异与皮肤下对应的骨骼类型相关.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发现,β-catenin和SHH在藏山羊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有两种模式:分别是一种以间充质为主导的模式(主要见于肢端),另一种是表皮为主导的模式(主要见于躯体大部分部位). β-catenin与SHH在藏山羊胚胎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中至少有两种表达模式,其中以间充质为主导的模式在肢端毛囊形态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观察了棉属(Gossypium)不同染色体组、不同染色体倍性的种间杂种及其加倍后代的28个材料的叶片气孔,测定了气孔密度、气孔保卫细胞的大小及其中叶绿粒数目.结果表明,不同染色体组间、不同棉种间和不同染色体倍性间在这些性状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的总趋势是染色体倍性间>染色体组间>种间>种内.染色体倍性提高,气孔保卫细胞的大小及其中叶绿粒数目增加,而气孔器密度减小.认为叶片气孔保卫细胞中的叶绿粒计数配合保卫细胞大小和气孔器密度的测量,可以用于不同染色体倍性棉花植株的鉴定.  相似文献   

17.
培养基营养成分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培养基有效成分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配制2种液体培养基和5种大米、玉米配比的栽培料,通过菌种培养和栽培比较表明,添加奶粉的培养液培养的液体菌种有利于蛹虫草的生长,不同大米和玉米配比的栽培料对蛹虫草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甘蔗不同种茎的贮藏细胞体积、维管束大小及其密度都有很大差别.原始栽培种的细胞体积大于野生种的;维管束密度以野生种和春尼为高,竹蔗、黑车里本和拔地拉较低;维管束大小顺序则为伊利安>黑车里本>拔地拉>竹蔗>春尼>割手密.从野生种、原始栽培种到这些种远缘杂交和回交培育的生产品种的系统发育中,生产品种的茎贮藏细胞体积居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之间,而维管束则呈增粗且密度变稀的趋势.细胞体积、维管束密度与糖分的相关是有一定范围的.在生产品种和原始栽培种中,细胞体积大于2000000μm~3时,与糖分呈显著负相关;生产品种的维管束密度在小于300条/cm~2时,与糖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甘蓝型生态雄性核不育两系油菜在长沙地区的春播制种中采用露地直播、覆膜直播和育苗移栽3种栽培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覆膜直播法处理的产量最高,露地直播法处理的产量最低.在种植密度为0.8-2.4万苗/667m的范围内,直播方法的制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育苗移栽处理当密度达到2.4万苗/667m时产量反而下降,说明直播方法密植的增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种能源微藻细胞数量和藻液光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验证以光密度法测定细胞生长密度的可行性,为能源微藻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研究提供简便方法与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三角褐指藻Phaeod1actylum tricornutum、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3种能源微藻为生物材料,以添加f/2营养液的人工海水为培养介质,在植物培养箱中利用三角瓶进行一次性培养试验.利用显微镜计数法观测微藻的细胞密度,测定各藻液在680 nm处的光密度值,并进行线性拟合获取回归方程,比较两种测定方法所得的藻细胞密度值.[结果]3种能源微藻的细胞密度与藻液光密度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104个/mL)=1405OD680-59.745,R2=0.9942;亚心形扁藻细胞密度(104个/mL)=216.94 OD680+0.9743,R2=0.9947;海洋小球藻细胞密度(104个/mL )=2170.1 OD680+ 18.569,R2=0.9927.在各微藻生长第5、7和9d中,利用显微镜计数法所得细胞数目和光密度法换算所得细胞数目没有明显差别.[结论]光密度法是一种可测定微藻细胞生长的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微藻的生长、生理生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