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测定木橑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明确各虫态的耐寒性。[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木橑尺蠖1~6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大小顺序为1龄幼虫[(-10.01±0.24)、(-9.75±0.13)℃]、2龄幼虫[(-11.24±0.15)、(-10.89±0.16)℃]、3龄幼虫[(-12.64±0.23)、(-12.01±0.24)℃]、成虫[(-14.39±0.20)、(-13.76±0.22)℃]、4龄幼虫[(-14.56±0.15)、(-13.94±0.21)℃]、5龄幼虫[(-15.36±0.17)、(-14.85±0.18)℃]、6龄幼虫[(-17.87±0.13)、(-16.93±0.17)℃]和蛹[(-20.95±0.09)、(-19.78±0.19)℃]。木橑尺蠖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冰点都低于雄成虫,木橑尺蠖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4.56±0.18)、(-14.61±0.19)℃,雄成虫分别为(-14.22±0.22)、(-12.91±0.25)℃。[结论]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温湿度对马铃薯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定温试验结果表明:在15~30℃范围内,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uculata(Mots.)卵、幼虫(各龄期)、蛹的发育速度与湿度呈线形上升关系,卵巢发育在27℃以上受阻,发育速度下降.不同湿度下饲养结果表明,卵在RH50%以下不能孵化;各虫态发育适宜的RH卵为90%,1~3龄幼虫为65%~75%,蛹为65%.4龄幼虫对高湿敏感,但在RH35%~75%条件下发育历期无差异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4251,9.4831,9.3460℃;有效积温分别为68.6587,239.2038和75.1445日度.越冬虫态的过冷却点及体液冰点分别为(-7.52±2.80)℃和(-5.05±2.85)℃.试验结果提示高于27℃的温度可能是影响该虫化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大入侵害虫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对快速冷驯化和长时冷驯化的响应以及3个地理种群(湖北省武汉市、海南省海口市和安徽省安庆市)的耐寒性,为明确该虫在我国高纬度地区定殖的潜在可能性提供参考。【方法】将海南三叶斑潜蝇种群蛹和成虫在-12、-14、-16、-18、-20、-22和-24℃低温暴露30 min,选择存活率为15%—30%的温度为识别温度。设置5℃为快速冷驯化的驯化温度,12℃为长时冷驯化的驯化温度,将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置于5℃下1—6 h或置于12℃下1—6 d,再置于识别温度下30 min检测存活率,未驯化的蛹和成虫也置于识别温度下30 min作为对照,比较其冷驯化后低温存活率的差异。另外,设置5个靶标温度,分别为0、-5、-10、-15和-20℃,将3个地理种群的三叶斑潜蝇蛹在靶标温度下冷暴露2 h,比较其存活率差异。最后,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3个地理种群蛹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进行测定。【结果】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暴露于-20℃下30 min后,其存活率分别为15.0%、19.6%、21.0% (介于15%—30%),因此将-20℃确定为三叶斑潜蝇的冷驯化识别温度。短时间的5℃低温暴露提高了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的耐寒性,成虫对快速冷驯化的响应更加积极。1 h和2 h的冷驯化效果最好,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驯化效果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在6 d内,不同时长的12℃低温暴露均会提高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的耐寒性且经历不同时长冷驯化后其耐寒性差异较小。在5、0、-5℃的低温暴露下,海南种群与安徽、湖北种群蛹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在-10、-15、-20℃的低温暴露下,海南种群蛹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安徽和湖北种群。安徽(-22.19℃)和湖北(-22.19℃) 种群蛹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海南种群(-21.06℃)。【结论】三叶斑潜蝇的耐寒性可以通过快速冷驯化或长时冷驯化获得增强,这可能是三叶斑潜蝇逐步向我国高纬度地区扩散的原因之一。湖北和安徽种群表现出的耐寒性较海南种群强。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三叶斑潜蝇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区域,指导其监测预警及防控。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饲喂黑点切叶野螟,观察不同温湿度下其发育期状况,测定过冷却点和平均冰点,并于2009年调查湖北省孝感市城区西郊该虫在水花生上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相对湿度(RH)为75%、温度为17℃时适宜幼虫和蛹生长发育;27℃下,RH为45%时幼虫发育历期最长,RH为45%~75%时孵化率呈上升趋势;幼虫在1~5龄时,过冷却点低于平均冰点,而蛹期过冷却点高于平均冰点;在室外自然条件下,水花生上的幼虫量于9月中旬达最高峰,成虫数量增长高峰期分别为9月16日和10月24日.一定的温湿度对黑点切叶野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晓静  石萌  马纪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6):1080-1085
[目的]了解新疆荒漠甲虫准噶尔小胸鳖甲幼虫耐寒性的发育阶段性变化.[方法]对新疆荒漠甲虫准噶尔小胸鳖甲各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进行测定.[结果]同一虫期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不同虫期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其中1龄的过冷却点最低(-19.4~-24.1℃),且个体差异不大.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个体差异较大,其中7龄幼虫中过冷却点在个体间差异达到15.7℃(-5.6~-21.3℃).[结论]老龄幼虫最有可能是该虫在荒漠环境地区越冬的虫态.  相似文献   

6.
为初步探究枣实蝇耐寒能力,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 Costa)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及体液结冰点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枣实蝇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不同,同一虫态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虫龄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差异显著,表现为随着虫龄的增加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降低。其中枣实蝇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平均值为(-9.75±0.64)℃,体液结冰点平均值为(-5.53±0.46)℃。枣实蝇30日龄蛹过冷却点平均值为(-22.71±1.21)℃,1日龄蛹平均值为(-7.28±1.08)℃;而枣实蝇30日龄蛹的体液结冰点平均值为(-17.01±2.34)℃,1日龄蛹平均值为(-5.49±0.56)℃。可见,栆实蝇过冷却点较低,具有很强的耐寒性,极有可能适宜在中国大部分枣产区生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美国白蛾(Hypantria cunea Drury)的食性与低温驯化和抗寒性的关系,选取沈阳地区的美国白蛾种群,对美国白蛾幼虫的取食偏好、饥饿天数、低温驯化与其过冷却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种不同的寄主树木中,幼虫取食率差异极显著,幼虫对龙爪槐的取食率最大(42.12%),对山杏的取食率最低(4.01%);不同饥饿天数处理对5龄幼虫的取食率和过冷却点都会产生极其显著的影响;取食不同寄主树木的幼虫过冷却点不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白蛾越冬蛹在5.0,-15.0,-18.0℃温度条件下,进行24h和0.5h的低温驯化,在-18.0℃,24h组合条件下其过冷却点和冰点最低(-17.50℃和-8.15℃);在5.0℃,0.5h组合条件下其过冷却点和冰点最高(-13.00℃和-3.24℃),但各温度和时间组合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美国白蛾越冬蛹在供试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低温驯化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黑点切叶野螟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空心莲子草为食料,测定不同温度(17、22、27、32℃)下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温度参数;测定该虫卵、1~5龄幼虫、蛹发育及成虫产卵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该虫除卵期以外其他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卵、1~5龄幼虫、蛹及卵到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80、11.19、13.28、13.20、12.31、15.28、12.10、0℃,有效积温分别为77.67、70.78、46.24、35.65、40.15、27.39、101.70、267.17 d·℃.1~5龄幼虫和蛹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5.57±3.14、-15.74±3.58、-12.72±4.30、-7.68±3.57、-6.75±3.69、-14.67±3.70℃,体液结冰点分别为-13.80±3.09、-11.75±4.95、-4.28±1.95、-2.03±1.20、-1.62±1.17、-5.47±2.60℃.[结论]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利用黑点切叶野螟防治空心莲子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人工霜冻模拟箱 ,对南美斑潜蝇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南美斑潜蝇蛹的过冷却点温度为 - 1 2 .2 7℃ ,结冰点温度为 - 1 1 .0 1℃ ;随着蛹的发育 ,其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说明发育初期蛹的抗寒能力最强 ;秋季蛹的抗寒能力略强于夏季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端尖食植瓢虫、柳蓝叶甲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对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1~3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端尖食植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2.83±0.25),(-12.14±0.14)℃]、成虫[(-15.45±0.20),(-13.67±0.24)℃]、2龄幼虫[(-16.26±0.21),(-14.73±0.15)℃]、蛹[(-18.87±0.23),(-16.65±0.18)℃]、3龄幼虫[(-22.65±0.09),(-19.67±0.09)℃]。柳蓝叶甲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略低于端尖食植瓢虫,其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3.74±0.15),(-13.15±0.24)℃]、2龄幼虫[(-16.12±0.21),(-14.28±0.16)℃]、3龄幼虫[(-17.05±0.15),(-15.73±0.20)℃]、蛹[(-19.57±0.13),(-17.25±0.16)℃]、成虫[(-22.73±0.12),(-19.69±0.10)℃]。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都低于雄成虫,端尖食植瓢虫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5.67±0.19)、(-14.81±0.22)℃,雄成虫分别为(-15.23±0.21)、(-12.53±0.26)℃,柳蓝叶甲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8.66±0.21)、(-18.11±0.22)℃,雄成虫分别为(-18.24±0.19)、(-17.23±0.26)℃。[结论]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2种昆虫各自的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瓜叶菊上美洲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及蛹的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温室花卉瓜叶菊上饲养的美洲斑潜蝇在15、20、25、30、35℃时全世代的发育历期为47.0、25.0、15.5、12.5、12.0 d;瓜叶菊上美洲斑潜蝇的卵、幼虫、蛹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9.8、10.2、10.4℃,有效积温分别为52.7、75.8、158.5、262.2 d.℃;美洲斑潜蝇在宁夏露地瓜叶菊上一年发生7代,温室中全年发生。温室中美洲斑潜蝇在瓜叶菊、翠菊、黄瓜、豌豆上的发育历期长短顺序为黄瓜〉翠菊〉瓜叶菊〉豌豆,而蛹的羽化率顺序为豌豆〉瓜叶菊〉翠菊〉黄瓜。在10、0、-15、20℃时美洲斑潜蝇蛹存放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宁夏露地美洲斑潜蝇不能越冬。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草蛉自然种群预蛹耐寒性的季节性变化及机制。【方法】测定大草蛉自然种群预蛹的蛹重、过冷却点(SCP)和结冰点(FP)、体内含水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等耐寒性指标。【结果】大草蛉预蛹的SCP和FP在2010年1月(越冬中期)达到最低值为-17.53和-7.14℃,在2010年7月(生长期)达到最高值为-8.21和-3.65℃;2009年9、10月(越冬前期)的SCP和FP均低于2010年4、5月(越冬后期),SCP和FP值在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间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体内水分、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SCP的变化相似,也呈先减后增的趋势,而脂肪含量在越冬初期即达到最高,为46.81%,越冬期间逐渐减少,但仍高于其它时期,2010年7月(生长期)降到最低,为31.07 %。【结论】大草蛉预蛹的耐寒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越冬预蛹的耐寒性显著高于夏季和越冬后预蛹,自然种群预蛹耐寒能力的变化规律与预蛹体内的水分和主要生化物质的含量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CLIMEX与GARP的三叶草斑潜蝇在中国的潜在分布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适生性分析软件CLIMEX与GARP对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CLIMEX预测结果显示,全国638个气候站点中有415个站点的生态气候指数Ei﹥0,分布于30个省(或地区),在这些地区三叶草斑潜蝇存在定殖的潜在性。同时,GARP预测认为三叶草斑潜蝇的适生区主要覆盖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将两个软件预测结果进行叠加分析显示预测结果基本吻合。潜在适生区叠加区域位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以及华南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属于三叶草斑潜蝇的高度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4.
瓜叶菊上美洲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及蛹的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植物为宁夏西夏区甜菜所温室大棚种植生长良好的瓜叶菊、黄瓜、翠菊、豌豆等。供试昆虫是用上述大棚种植瓜叶菊在实验室饲养的美洲斑潜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紫薇绒蚧1龄若虫、2龄若虫、蛹和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按过冷却点值由低到高依次为2龄若虫、蛹、雌成虫、1龄若虫,分别为(-22.62±0.16)、(-20.85±0.23)、(-17.53±0.22)、(-10.31±0.14)℃。体液结冰点也以2龄若虫最低,为(-22.12±0.21)℃;蛹次之,为(-19.43±0.22)℃;雌成虫、1龄若虫结冰点较高,分别为(-16.21±0.16)、(-9.93±0.15)℃。[结论]紫薇绒蚧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an artificial climate chamber, supercooling point (SCP) and freezing point (FP) in flower and young fruit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nd freezing injuries of floral organs were studied. The apricot cultivars tested were Kety, Golden Sun and Hongheba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lower buds, SCP and FP increased,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ir cold resistance decreased. SCP and FP varied with different floral organs. For different apricot cultivars, it was found that, the lower SCP or FP in floral organs was, the more resistant capacity the cultivar had, and the larger the temperature interval from SCP to FP was. SCP was not a constant value, but a rang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CP in petals was more dispersing than that in stamens and pistils. Floral organs could maintain a supercooling state to avoid ice formation, but they were sensitive to freezing. Once floral organs froze, thev turned brown after thawing.  相似文献   

17.
蚕豆上南美斑潜蝇的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在蚕豆植株上不同恒温条件下发育历期不同,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在10℃,15℃,20℃,25℃,30℃的恒温下,发育历期依次为71.8 d,47.5 d,33.7 d,16.3 d,14.1 d。卵 ,1~3龄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1.5±2.8)℃,(7.6±3.2)℃,(8.8±4.3)℃,(10.3±2.9)℃,(5.3±2.1)℃;日有效积温依次为(39.98±10.6)℃,(45.5±10.4)℃,(29.44±3.9)℃,(21.57±5.5)℃,(169.9±22.4)℃。并得出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6个回归关系式,可用于南美斑潜蝇发生期的幼虫分龄预测、历期预测和有效积温预测。  相似文献   

18.
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是海南地区发生和危害比较严重的2种蔬菜潜叶蝇,通过对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分布调查研究表明:三叶草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数量达到了97%以上,已上升为豇豆上斑潜蝇的优势种;三叶草斑潜蝇主要集中在80 cm以上的空间,种群百分比达到了71.30%,美洲斑潜蝇主要集中在40~120 cm的空间,种群百分比为61.29%。种间竞争使得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空间生态位分布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9.
低温和高温对仓储绿豆象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绿豆象最耐受低温或高温的发育阶段,得到不同温度下完全防控该虫所需时间,为防治仓储绿豆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5和40℃下,分别对绿豆象卵、幼虫、蛹和成虫进行处理,确定最耐受低温或者高温的虫态。在此基础上,对低温(-5、-10、-20℃)以及高温(40、45、50℃)下最耐受虫态做进一步的生物测定,从而得到完全防控绿豆象的时间。【结果】绿豆象幼虫和蛹耐寒能力较强,卵、幼虫、蛹和成虫在-5℃的LT50分别是12.57、24.93、30.54和15.76 h。绿豆象蛹耐热能力较强,卵、幼虫、蛹和成虫在40℃时的LT50分别是4.29、17.76、22.33和14.50 h。绿豆象的蛹在低温-5、-10和-20℃下的LT50 分别是30.54、6.50和0.96 h,LT99分别是189.70、33.81和2.90 h。在高温40、45和50℃下的LT50 分别是22.33、3.64和0.85 h,LT99分别是169.43、17.77和3.71 h。【结论】绿豆象各虫态耐低温和耐高温的能力均为蛹较强,据此得到处于不同温度下完全控制绿豆象危害所需时间。因此,利用低温或高温防控仓储绿豆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