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橡胶小蠹虫的危害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为害橡胶树的小蠹虫如角面长小蠹,小杯长小蠹、锥尾长小蠹、对粒材小蠹、橡胶肩角粉蠹、短鞘长腹筒蠹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提出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长小蠹聚集信息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小蠹属(Platypus)昆虫是危害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严重时可造成林木大面积枯死。聚集信息素可用来监测长小蠹的种群密度,进行大规模诱捕和中断交配行为。本文从长小蠹属昆虫的聚集行为,聚集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聚集信息素的化学组成以及应用等方面综述了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3.
滇东南橡胶树寒害后次期性害虫危害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2011年1月云南滇东南橡胶树遭受特大寒害后,引发了以橡胶树小蠹虫类为主的次期性害虫的严重发生和危害,共调查橡胶树6541株,其中受小蠹虫危害株418株,橡胶树虫蛀率6%,共采集成虫标本232头,种类分属小蠹科Scolytidae、长小蠹科Platypodidae、锯谷盗科Siovanidae、露甲科Nitidulidae等4科4属5种,暗翅材小蠹(Xyleborus semiopacus)和对粒材小蠹(Xyleborus perforans)为优势种;调查还对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和长年的营养失衡导致橡胶树群体衰退是橡胶林次期性害虫大发生的潜在和根本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需要对滇东南植胶环境重新研究和评价,对植胶半个多世纪所依循的技术体系和经营体制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实现重大变革,使滇东南植胶业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发基于(S)-(-)-小蠹烯醇诱捕橡胶小蠹虫的安全高效诱捕技术,系统开展了不同(S)-(-)-小蠹烯醇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的(S)-(-)-小蠹烯醇海绵诱芯和无纺布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最好,整个试验周期内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分别为69.16头和66.22头,田间诱捕效果先逐渐增加,3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60 d后显著下降,1~60 d的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分别为75.22~120.45头和70.69~112.22头。储藏瓶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也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为24.85头,田间诱捕效果先逐渐增加,至1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至30 d后显著下降,1~30 d的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为48.53~64.66头。上述3种诱芯对严重危害橡胶树的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效果尤为显著,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数量占诱捕害虫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8.36%和47.89%、46.89%和40.48%、40.45%和40.24%。1~90 d的淀粉颗粒状缓释型诱芯和环糊精糊状缓释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无显著性变化,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均在10头以下,诱捕效果差。上述结果表明,自制的(S)-(-)-小蠹烯醇海绵诱芯、无纺布型诱芯和储藏瓶型诱芯均可广泛用于有效绿色监控橡胶小蠹虫,海绵诱芯、无纺布型诱芯的田间有效期为60 d,储藏瓶型诱芯的田间有效期为30 d。  相似文献   

5.
云南橡胶树小蠹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植胶区橡胶树小蠹虫为4个科17个种的小蠹虫群体,是主要蛀食橡胶树死亡组织的次期性害虫,长期生存在橡胶林中。1990年后,橡胶树小蠹虫为害逐渐明显,表现大量发生,虫害树快速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经2000-2007年的研究表明:橡胶树小蠹虫种群结构已发生重要变化,活蛀性的角面长小蠹(Platypus secrelus Sampson)、小杯长小蠹(P.calicutus Chapuis)已发展成为优势种,致使橡胶树小蠹虫种群从次要害虫逐渐变为主要害虫,成为橡胶树衰退重要的促进因素(Contributing factors);橡胶树衰退,特别是过度的乙烯利刺激割胶导致的橡胶树衰退,是促变小蠹虫群体结构并逐渐发展成为主要害虫的主要诱因。因此,提高管理水平,调控生产技术,使胶林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才是有效地控制橡胶树衰退趋势和控制小蠹虫为害于经济阈值之下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6.
陈青  梁晓  伍春玲  陈谦  张哲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12):2432-2439
本研究旨在明确12种聚集信息素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采用常规田间害虫调查结合统计学分析的方法,比较12种聚集信息素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12种聚集信息素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在田间诱捕器不同间距、不同悬挂高度存在显著差异,间距20、35和50 m的诱捕效果均显著高于间距65和80 m,悬挂高度2.0、2.5 m的诱捕效果均显著高于1.5、3.0和3.5 m,其中(S)-(-)-小蠹烯醇、(S)-(+)-小蠹二烯醇、(4S)-顺式-马鞭草烯醇诱捕效果最好,间距20、35和50 m的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56.89、59.06和56.42头,54.69、57.38和53.89头,51.27、54.81和50.36头,悬挂高度2.0和2.5 m的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57.89和59.06头、53.77和57.38头、50.63和54.81头;对粒材小蠹(Xyleborus perforans)和循胸材小蠹(Xyleborus aquilus)的诱捕数量分别为诱捕害虫总数的48.28%和41.12%、47.89%和41.08%、47.69%和41.05%,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28.51和23.69头,27.48和23.00头,26.14和21.95头。α-蒎烯和二甲基小蠹诱对橡胶小蠹虫也具有较好的诱捕效果,间距20、35和50 m的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19.24、22.16、18.12头和18.42、20.96、18.12头;悬挂高度2.0和2.5 m的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18.23和22.16头、16.32和20.96头;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数量分别为诱捕害虫总数的47.26%和40.02%、47.12%和40.02%,平均单日诱捕虫数分别为10.47和8.87头,9.88和8.39头。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12种信息素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呈现先逐渐增加,至3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至60 d后显著下降。(S)-(-)-小蠹烯醇、(S)-(+)-小蠹二烯醇、(4S)-顺式-马鞭草烯醇对橡胶小蠹虫诱捕效果最好,α-蒎烯、二甲基小蠹诱对橡胶小蠹虫也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上述5种聚集信息素诱捕橡胶小蠹虫的适宜田间间距为35~50 m,适宜悬挂高度为2.0~2.5 m,有效期为60 d。  相似文献   

7.
荔枝是岭南佳果,素来被誉为“果中之王”.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县是荔枝著名产区,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病虫害的为害,使荔枝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导致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低的局面难以改变。长期以来荔枝果蛀虫,霜霉病和茶材小蠹是为害和威胁荔枝生产的三大主要病虫害。荔枝果蛀虫和霜霉病通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的努力,现已得到控制,但茶叶小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整套理想的防治措施.加上果园长期失管,花而不实,连年失收,已造成恶性循环,该虫的发生也日趋严重,成为了荔枝生产的大难题,该虫也成为威胁荔枝生产的最为主要…  相似文献   

8.
基于MaxEnt模型的对粒材小蠹的适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粒材小蠹(Xyleborus perforans Wollaston)是天然橡胶产区重要的危险性害虫之一,是世界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利用MaxEnt和GIS软件预测该虫在中国范围内气候条件适宜存活的区域,在此基础上结合寄主分布特征,定量地获得了对粒材小蠹的潜在发生区。预测结果显示:对粒材小蠹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加勒比海沿岸、非洲西部和东部、大洋洲北部、美国南部和墨西哥部分地区;在中国,该小蠹能广泛分布在华南地区和西南的部分地区,并提供了ArcGIS 适生区预测分布图;最湿润月降水量、年温度变化、最热季度降水量和昼夜温差月均值是影响对粒材小蠹空间分布的4个主要环境因子,计算结果经ROC 曲线分析法验证,MaEnt生态位模型的AUC值为0.936。表明预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此研究可为对粒材小蠹的检疫及防治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 (Ferrari)]是2019年新入侵海南的一种严重威胁全世界咖啡生产的害虫,对海南甚至全国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为尽快了解咖啡果小蠹的习性,以及为今后该害虫的防控技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观察了咖啡果小蠹的假死行为和耐饥能力,并探讨短时高温对其致死效应。结果表明:24h不饲喂任何食料对咖啡果小蠹成虫的假死行为无显著影响;45℃短时高温处理2 h显著提高了咖啡果小蠹成虫出现假死反应的比例和时长,假死反应出现比例达72.0%,假死时长为320.33 s,显著高于26℃下的假死时长(43.26 s)。咖啡果小蠹成虫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在不提供任何食料的情况下,其最长存活时间可达204 h,平均存活时长达90.17 h。咖啡果小蠹成虫经短时高温处理后,处理温度与处理时长均显著影响其存活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死亡率逐渐增加。45℃处理6 h后校正死亡率达94.92%;处理12 h的死亡率达100%;36℃和39℃处理6 h及以下时长对咖啡果小蠹的存活能力影响较小,36℃和39℃处理6 h,处理后24 h的校正死亡率分...  相似文献   

10.
以高粱和苏丹草为试材,对旗叶鞘长及穗柄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仅旗叶鞘长符合加性,为部分显性,基因效应的方差分量分析结果显示,旗叶鞘长以加性效应为主,占92.8%;穗柄长除加性外另有35.7%的非加性效应,二者都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穗柄长的杂种优势值高于旗叶鞘长。二者在遗传以 型上均无显著相关性。旗叶鞘长在F2平均值与事亲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变异程度小。二者在高粱×苏丹草F2中有细胞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小圆胸小蠹的分布、寄主、危害、生物学特征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更进一步了解其发生危害特点,达到控制其扩大蔓延和危害,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云南河口植胶区继严重寒害后首次发生橡胶树小蠹虫严重为害,经调查证实橡胶树遭严重寒害是诱发小蠹虫大发生的直接原因;通过生产性防治试验,提出新的、有效实用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40,50,55,60℃高温下及-5,-10,-15,-18℃低温下分别对大理窃蠹卵,幼虫,蛹,成虫各虫态100%致死的时间,结果表明,高低温度对大理窃蠹秒虫态的致死时间的长短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对咖啡黑(枝)小蠹(Xylosandrus compactus)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咖啡黑(枝)小蠹雌、雄成虫之间触角形态、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成虫触角具有5种感受器:毛形感受器(Ⅰ、Ⅱ)、锯齿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芽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占总感受器的57%,刺形感受器数量最少,仅3%。各种感受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数量显著不同,柄节、梗节感受器数量较少,分别约占感受器总数的4%和3%;鞭节分布的感受器数量最多,约占93%,其中约85%的感受器集中分布在锤状部末端。  相似文献   

15.
咖啡黑小蠹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黑小蠢是近年在兴隆华侨农场严重危害中粒种咖啡的重要害虫。据1989年对4—5年生咖啡树调查,植株受害率100%,枝条受害率29.7—82.5%,虫害枯枝率7.65—17.8%。该虫以雌成虫钻蛀咖啡枝条为害,幼虫和成虫取食蛀道壁上的真菌菌丝。田间种群数量通常在3月上旬开始剧增,3月中下旬为高峰期,7月至10月田间虫口极少,11月以后逐渐有虫口及虫枯枝出现。温度是影响虫口波动的主要因素。2.5%溴氰菊酶、25%杀虫双、40%乐菊酯各兑水1000倍对成虫直接触杀效果显著,死亡率均为100%。48%乐斯本、40%氧化乐果400—800倍液等12种杀虫剂田间喷雾对咖啡枝条蛀洞内的成虫、蛹、幼虫防效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试验用一种生物制剂(浓度为0.000002%、0.00002%、0.0002%、0.002%和0.02%)防治印度西贝卡尔茶园中的咖啡小爪螨。0.02%浓度该制剂处理1h后的死亡率为95%,药效可以持续8天;这种制剂对扑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无影响;从处理茶树上收集的茶样的茶汤中未发现有药物残留,也无异味出现;这种生物制剂可以安全地用于茶树上咖啡小爪螨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杂粮作物》2005,25(3):F003-F003
辽杂12号于2001年12月通过辽宁省审定,2004年3月又通过国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特征特性:该杂交种生育期129d左右,属晚熟杂交种;褐壳,白粒,白米,中紧穗,长纺锤形;株高191cm,穗长32.6cm,千粒重26.3g,穗粒重82.3g左右;蛋白质10.25%,总淀粉75.82%,赖氨酸0.28%,单宁含量0.04%。抗叶病,活秆成熟;抗倒伏,高抗丝黑穗病。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双本插高产原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蘖消长、成穗率、穗长分布,茎秆粗细、穗粒结构等方面探讨了杂交水稻双本插增产原因。结果表明,双本插本田分蘖较少,分蘖成穗率达82.24%;穗长分布倾向大穗,群体穗型质量好,茎秆粗(倒2节)在0.4cm以上的数量占91.6%,且茎租每增加0.1cm,每穗总粒数增加30.15粒,实粒数增加33.23粒,结实事85.18%。  相似文献   

19.
引进长果黄麻品种多点生态适应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国外引进的6个长果黄麻优良品种进行2年5点生态适应性试验与抗病性、品质鉴定。结果表明:引进品种比我国对照增产的有4个,占引进长果种品种的66.66%,其中3个达到极显著水平;O-1丰产性最好,增产19.19%,经济性状优良;稳定性与适应性较好的品种为O—4;纤维高于500支的特优异品种1个为O—6。引进的黄麻品种在抗病能力上与我国品种基本相当,具有高抗黄麻小黑点炭疽病能力的品种有O—2和O—4,没有发现免疫材料。  相似文献   

20.
紧压茶儿茶素和有机酸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云南紧茶、湖北青砖、浙江奉化紧压茶和浙江绿茶的儿茶素和有机酸分析表明,紧压茶加工过程中发酵时间越长,其儿茶素总量、有机酸含量越小;三种紧压茶有机酸含量分别为绿茶的354.6%、319.8%、209.0%,每种砖茶的草酸和琥珀酸的含量占到其有机酸总量的80%;三种紧压茶儿茶素含量分别为绿茶的21.8%、15.3%、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