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为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相似文献   

2.
盐度升高对中华绒螯蟹几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逐步增盐法, 结合生物酶学测定, 研究了从淡水升高盐度到 7、14、21、28和35对二秋龄雌、雄中华绒螯蟹血清总蛋白、氧合血蓝蛋白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随着盐度的升高, 中华绒螯蟹的血清总蛋白、氧合血蓝蛋白含量逐渐降低; AKP活性先略升高, 而后逐渐降低; 与雄蟹的PO活力逐渐降低相比, 雌蟹的PO活力先降低, 当盐度高于21后维持稳定水平; SOD活性先略降低, 盐度高于21被激活。除SOD外, 雌蟹血清各测定指标均显著高于雄蟹(P<0.05)。研究结果表明, 盐度接近或超过28将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3种免疫酶的活性及总蛋白和氧合血蓝蛋白的含量, 进而影响其免疫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再忠 《水产学报》2005,29(5):630-634
采用磷酸苯二钠法在520nm波长测定了未成熟、早熟和正常成熟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与性腺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结果表明:(1)各组蟹肝胰腺ACP和ALP活性都显著高于性腺;(2)早熟蟹肝胰腺中ACP活性都显著高于未成熟蟹而低于正常成熟蟹,在各发育阶段没有性别差异,但是,早熟雌蟹和正常成熟雌蟹卵巢中ACP活性都较早熟雄蟹和正常雄蟹精巢低,早熟与正常成熟个体没有差异;(3)早熟雌蟹肝胰腺ALP活性显著高于未成熟和正常成熟雌蟹,而与三组雄蟹处于同一水平,但是,早熟和正常成熟雌雄蟹的性腺中ALP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得出结论:(1)性腺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动员或合成主要与肝胰腺ACP有关;(2)性早熟的发生与肝胰腺中ACP和ALP活性的显著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6-2017年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感染簇生蟹奴(Polyascus gregaria)对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的影响及其时空特征。结果显示,被感染的雄蟹发生寄生性去势,5月和8月被感染中华绒螯蟹的头胸甲长与正常成蟹无显著差异,而11月被感染个体的头胸甲长显著小于正常成蟹;雌蟹和雄蟹的总体寄生率分别为17.31%和6.80%,雌性显著大于雄蟹,其中8月和11月雌蟹的寄生率分别为54.54%、46.40%,显著高于其它月份,而5月和11月雄蟹的寄生率较高,分别为11.72%和13.40%;携带簇生蟹奴外体的中华绒螯蟹主要分布在九段沙东南部,偏好盐度15~20、温度10~15℃的水域。研究表明,簇生蟹奴对中华绒螯蟹的幼蟹和繁殖群体均具有感染力,本研究可为研究中华绒螯蟹资源变动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养殖性能评价、攻毒实验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方法,比较了2个种群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在成蟹阶段的早期养殖性能[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成活率(SR)和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攻毒后的死亡率和免疫性能.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扣蟹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和SGR显著短于野生扣蟹(P<0.05),而2种来源扣蟹的SR和WGR均无显著差异(P>0.05);(2)野生扣蟹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一直低于池塘养殖扣蟹,攻毒96h后,野生扣蟹累计死亡率(28.3%)明显低于养殖扣蟹(50.0%);(3)比较肝胰腺组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发现,无论雌蟹还是雄蟹,野生扣蟹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养殖扣蟹,野生雄蟹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雄蟹,而野生雌蟹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养殖雌蟹;(4)比较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发现,野生扣蟹NO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扣蟹,而养殖扣蟹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野生扣蟹.此外,野生雌蟹血清中的血蓝蛋白(Hc)含量、T-AOC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活性显著高于养殖雌蟹,而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活性显著低于养殖雌蟹.综上所述,2种来源蟹种各有优势,池塘养殖扣蟹具有较好的早期养殖性能,野生蟹种具有较强的免疫性能,有关其质量差异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同一年度、同一饲养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六月黄"和后期成蟹雌、雄个体肝胰腺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六月黄"的肥满度与雌性成蟹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六月黄"肝胰腺中水分和灰分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成蟹(P0.01),两种蟹的粗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检测到的17种氨基酸中,除"六月黄"雄蟹肝胰腺中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其雌蟹及雌、雄成蟹外(P0.05),其他16种氨基酸在"六月黄"与成蟹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六月黄"和成蟹的肝胰腺中含量最高的4种脂肪酸均为C18:1n9c、C18:2n6c、C16:0和C16:1,其总和分别占"六月黄"和成蟹肝胰腺中总脂肪酸的72.13%和69.02%(雌、雄蟹平均值)。"六月黄"的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成蟹(P0.05),但其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PUFA)均显著高于成蟹(P0.05)。"六月黄"肝胰腺中Σn-6 PUFA的含量也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而Σn-3 PUFA含量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六月黄"的Σn-6/Σn-3 PUFA比率(1.42~1.44)低于成蟹(0.85~0.92)。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六月黄"的营养价值较高,其肝胰腺的营养品质好于成蟹,"六月黄"养殖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免疫性能是评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蟹种质量的重要指标,采用攻毒实验和非特异免疫指标测定方法,以常规养殖未经遗传选育的养殖群体蟹种为对照组,评价了河蟹2龄早熟、晚熟选育群体第2代(G2)扣蟹的攻毒成活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1)嗜水气单胞菌攻毒注射后,整体上未选育组扣蟹的死亡率略高于两选育群体,但是雌雄个体间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2龄晚熟群体雄蟹和2龄早熟群体雌蟹攻毒后死亡率分别最低;(2)就肝胰腺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而言,无论雌蟹还是雄蟹,2龄早熟群体肝胰腺中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2龄晚熟组(P0.05);此外,两个选育组雄体肝胰腺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龄早熟G2雌体肝胰腺中的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雌体;(3)就血清中非特异免疫指标而言,无论雌蟹还是雄蟹,2龄早熟G2扣蟹血清中的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龄晚熟G2扣蟹血清中的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扣蟹,此外,2龄早熟G2雌蟹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T-AOC活性均显著高于2龄晚熟G2。综上,两个选育群体子二代扣蟹具有较强免疫性能及抗病力,其中2龄早熟群体扣蟹的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略强于2龄晚熟选育群体。  相似文献   

8.
不同增养殖水体中华绒螯蟹一般营养成份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对不同增养殖水体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一般营养成分营养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华绒螯蟹成熟的10月,粗蛋白雌、雄蟹分别为19.48%、16.17%,与其他甲壳类水产动物蛋白质含量相当,粗脂肪雌、雄蟹为13.21%、10.91%,显著高于其他甲壳类水产动物。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雌蟹大于雄蟹,水份、灰份雌蟹小于雄蟹。不同增养殖水体10月份中华绒螯蟹粗蛋白含量呈现养殖水体(湖泊网围、池塘养殖)大于增殖水体(湖泊放流、长江野生)态势。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规格对其子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在相同的养殖环境下将4种规格河蟹亲本(规格I:雌90~110 g、雄140~160 g;规格Ⅱ:雌115~135 g、雄160~180 g;规格Ⅲ:雌140~160 g、雄220~240 g;规格Ⅳ:雌190~210 g、雄290~310 g)所产的大眼幼体养殖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最终产量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的河蟹亲本,其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豆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成活率以及增重倍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在豆蟹至扣蟹养殖阶段,各组幼蟹的生长速度差异大体上与其亲本规格的差异相一致,其中Ⅰ组幼蟹在8—10月期间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低于Ⅳ组(P<0.05);(3)养殖效果方面,各组扣蟹平均规格和最终产量均随着亲本规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Ⅳ组扣蟹的最终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Ⅰ组扣蟹(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Ⅳ组扣蟹2.00~3.99 g规格的比例显著低于另外3组,而≥6.00 g规格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亲本规格对其后代的养殖性能存在影响,大规格河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生产阶段生长速度快、养殖效果好,因此建议在生产上选择大规格亲本的后代用于扣蟹养殖。  相似文献   

10.
为评判中华绒螯蟹育苗工作亲本投放性比(♀∶♂=2~3∶1)的合理性,通过室内连续交配实验,对雄性个体的生殖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雄蟹具备完成3次连续交配活动的生殖潜力;个体丧失交配能力前,贡献了超过60%的精子(≥6×109个)等雄性产物;多次交配活动并没有对雌蟹的个体繁殖力产生影响;雌蟹抱卵后,纳精囊亦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差;实验条件和基地育苗池个体纳精囊内均还存有一定数量的精子,表明雄蟹提供的雄性产物可以满足雌蟹受精的需要,因此,该性比在实际育苗生产中具有一定合理性,而作为亲本雄蟹的大规格及自身的生殖策略则可能是中华绒螯蟹避免精子限制发生的重要原因,其潜在的精卵比达(1.59~10.86)×10~3∶1。此外,研究成果揭示这个被广泛采用的亲本性比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可以提升至4∶1。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选育第4代(G4)的中华绒螯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情况,以G4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2龄晚熟品系为试验对象,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作对照,比较了这3个群体的扣蟹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性腺发育及最终养殖效果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2个选育品系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始终高于对照组,其中在9月份和11月份,2龄晚熟雌、雄个体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龄早熟雌、雄个体的生殖蜕壳时间均早于其他2组,此外,2龄晚熟雌、雄个体分别在7月25日和8月15日的生殖蜕壳率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5);(3)就性腺发育而言,2龄早熟品系在性腺发育期间的性腺指数(GSI)始终较高,而2龄晚熟品系的GSI始终较低,其中在9月25日2龄早熟雌蟹的GSI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4)2个选育品系成蟹的最终平均体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晚熟雌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就规格分布而言,晚熟雄蟹体质量在145.00~169.99 g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195.00 g以上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晚熟雌蟹体质量在80.00~99.99 g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140.00 g以上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结果表明,遗传选育可以有效控制中华绒螯蟹的性腺发育速度及最终体质量。这一结果为2龄早熟和2龄晚熟新品种的申报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繁殖群体的组成及交配前后的生理特征变化,于2020年12月在长江口水域进行了调查采样。分析了中华绒螯蟹繁殖群体的规格组成、性别比例、雌蟹繁殖状态以及交配前后的肝胰腺指数(HSI)、性腺指数(GSI)和Fulton条件指数K的变化。结果显示,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繁殖群体中,雌蟹整体规格小于雄蟹,雌雄比例为0.39∶1,雄蟹数量显著大于雌蟹(χ2=101.87,P<0.05)。对生理特征的比较发现,不同繁殖状态雌蟹之间的HSI差异显著(P<0.05),其中,抱卵状态下最高,已交配状态下最低。雌蟹在已交配状态下的GSI和K指数高于未交配状态(P>0.05),抱卵状态下雌蟹的K指数最低(P<0.05)。雄蟹的GSI显著低于雌蟹(P<0.05),而K指数显著高于雌蟹(P<0.05)。雄蟹的HSI、GSI与壳宽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雌蟹仅发现HSI与GSI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繁殖交配期生理特征,为中华绒螯蟹资源养护及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华绒螯蟹洄游群体与养殖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长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洄游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系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两个亲蟹群体的38个形态指标。结果显示,通过两个群体雌蟹与雄蟹的逐步判别分析,均筛选获得5个主要因子,分别对其建立了判别公式,雌蟹与雄蟹的平均拟合率分别为94%与92%,中华绒螯蟹洄游群体雌蟹与雄蟹的判别率均高于养殖群体。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体之间有16个形态参数差异显著,其中有8个参数差异极显著,差异系数值范围为0.294~0.614。两个群体的雌蟹间有11个形态参数差异显著,而雄蟹间为12个。外额齿间距和第4步足指节长度跟壳宽的比值是判别长江中华绒螯蟹洄游群体和养殖群体的两个最主要形态参数。  相似文献   

14.
不同增养殖水体中华绒螯蟹肌体矿物元素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增养殖水体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主要矿物元素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9种以上矿物元素,雄蟹矿物元素中平均值以钙含量最高,雌蟹矿物元素平均值以磷含量最高。中华绒螯蟹钾的含量明显高于钠。比较不同增养殖水体雄蟹常量元素含量,固城湖放流与长江野生蟹无显著差异(P>0.05),均较其它水体雄蟹高,雌蟹常量元素太湖网围与长江野生无显著差别(P>0.05),含量都较高,尤以太湖网围常量元素含量为最高。雄蟹、雌蟹微量元素呈现相同规律:铁、锰以金坛池塘、固城湖放流含量较高。铜含量以长江野生为最高。锌含量各水体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天然杂鱼,研究配合饲料替代杂鱼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体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池塘设在上海市崇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特色水产养殖基地,每种饵料设3个平行。试验时间为2010年4月至11月,养殖结束后统计各试验组的存活率、体质量、产量,并随机取样测定各试验组雌雄蟹的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出肉率,同时测定肝胰腺、性腺和肌肉中水分、总脂、粗蛋白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杂鱼组和配合饲料组蟹的存活率、体质量、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出肉率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杂鱼组雌雄蟹肝胰腺及雄蟹肌肉中水分含量极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1);杂鱼组雌雄蟹肝胰腺、性腺及雌蟹肌肉中总脂含量均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杂鱼组雌雄蟹肝胰腺中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但杂鱼组雌蟹卵巢中粗蛋白含量极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1)。配合饲料组雌蟹肝胰腺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杂鱼组(P<0.05),磷脂含量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卵巢和肌肉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高于杂鱼组(P<0.05或P<0.01),游离脂肪酸和磷脂含量则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或P<0.01);雌蟹肌肉中胆固醇含量配合饲料组极显著高于杂鱼组(P<0.01)。两组饵料雄蟹肝胰腺各脂类组成无显著差异;精巢中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含量为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1),磷脂含量为杂鱼组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雄蟹肌肉胆固醇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低于杂鱼组(P<0.05)。杂鱼组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LOA含量极显著或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1或P<0.05),而杂鱼组雄蟹肌肉中ARA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杂鱼组雌蟹卵巢中LNA、ARA和DHA的含量极显著或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1或P<0.05)。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配合饲料替代杂鱼全程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对其生长发育无显著负面影响,而对其体成分组成及脂肪酸组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实验用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体质量为1.8 g左右.饲料A添加6%鱼肝油和4%大豆卵鳞脂(饲料含4.53%磷脂和1.08%HUFA),饲料B添加10%的猪油(饲料含0.39%磷脂和0.18%HUFA);实验蟹单个体饲养(可防止蜕壳期间蟹相互残杀而获得饲料外的营养源),雌蟹(F)、雄蟹(Lul)各60个,实验周期120 d.结果表明:两组饲料条件下,幼蟹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平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时间及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A组幼蟹肝胰腺和肌肉的总脂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并且A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B组(P<0.05).这表明,在中华绒鳌蟹幼蟹饲料中添加4.53%磷脂和1.08%HUFA对其存活、生长、蜕壳无显著影响,但可使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脂含量降低,而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升高.本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华绒鳌蟹幼蟹的营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生产上幼蟹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不同规格亲蟹池塘生态育苗效果的生产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不同规格亲蟹池塘生态育苗的效果,于2013、2014年采用5种不同规格的亲蟹进行池塘生态育苗试验,并对育苗效果进行比较和生产性评估。5种规格分别是A:雌100~125 g,雄125~150 g;B:雌125~140 g,雄150~175 g;C:雌140~150 g,雄175~200 g;D:雌150~175 g,雄200~225 g;E:雌175~200 g,雄225~250 g。结果显示,2013和2014年5种规格亲蟹的亩均出苗量分别为A:28.37kg、34.91 kg;B:25.05 kg、38.22 kg;C:22.37 kg、39.08 kg;D:46.05 kg、21.20 kg;E:39.00 kg、42.50 kg。两个年度抱卵蟹的个体平均出苗量分别为A:0.62 kg、0.74 kg;B:0.59 kg、0.79 kg;C:0.61 kg、0.80 kg;D:0.92 kg、0.51 kg;E:1.56 kg、1.06 kg。说明大规格亲本的出苗量高,育苗效果好,建议在生产上使用大规格亲蟹(雌≥150 g,雄≥200 g)进行池塘生态育苗。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崇明岛内不同区域大规格河蟹的养成效果,对崇明岛东、中、西部3个区域共12个试验点河蟹的养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试验点雌雄河蟹的平均规格为170.56 g,略高于中部(166.46 g)和西部(164.08 g)试验点。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雄蟹规格上,东部试验点雄蟹规格显著高于西部(P<0.05),而3个区域雌蟹的生长规格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区域河蟹的肥满度非常接近(0.59~0.60),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各试验区域内雄蟹的肥满度均显著高于雌蟹(P<0.01)。3个区域大规格河蟹(雌150 g、雄200 g以上)的平均比例为36.11 %~40.00 %,呈现出从西到东逐渐升高的趋势。通过对3个区域内蟹种放养量及放养规格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当前崇明岛采用的几种不同的蟹种放养量和放养规格均可取得较好的养成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早期判别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结合对生殖腺的组织学研究,对发生性早熟发育与未发生性早熟发育的中华绒螯蟹的22个形态特征参数进行了比较,确定了判别雌、雄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三个形态特征参数,建立了雌、雄蟹性早熟判别公式;对雌蟹的判别准确率达90.9%,对雄蟹的判别准确率达96.9%。  相似文献   

20.
将体质量(127.07±10.92)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成体雄蟹和体质量(86.16±6.80)g雌蟹离水,分别暴露于室温(20~22℃)下0 h(对照组)、8 h、16 h和24 h,随机选取12只蟹(雌、雄各6只)采肝胰腺和肌肉样品,测定组织匀浆清液中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酮酸、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肝/肌糖原比,探讨不同干露胁迫时间对河蟹成体呼吸代谢、能量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雄蟹肝胰腺中LDH活性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24 h时最高;雌、雄蟹肌肉中LDH活性均随干露时间延长而下降,而SDH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8 h时最高;(2)雄蟹肝胰腺中的糖原含量随干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雌、雄蟹肝胰腺中的丙酮酸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24 h最高;雄蟹肌肉中的糖原含量在24 h时最高,而肌肉中MDH活性显著下降;(3)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T-AOC和CAT活性均在24 h时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