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 1 996~ 1 999年在 4 0个检疫性斑潜蝇监测点的调查研究 ,摸清了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在贵州的发生分布 ,并结合其发生为害情况和地理环境等 ,将南美斑潜蝇的发生为害划分为 4个发生区 ,即黔西南、黔南、黔中重发生区 ;黔中、黔东南中等发生区 ;黔北、黔东轻发生区 ;黔西北零星发生区。将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为害划分为 3个发生区 ,即黔中重发生区 ;黔北、黔东、黔南及黔西南中等发生区 ;黔西、黔西北轻发生区。为检疫性斑潜蝇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农作物病虫基数、品种布局以及气侯趋势,结合病虫历年发生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四川省植保站近期预计2012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8亿亩次。其中,小麦病虫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2000万亩次;油菜病虫害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200万亩次;水稻病虫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6500万亩次;玉米病虫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1900万亩次。以条锈病、赤霉病、麦蚜、油菜菌核病、稻瘟病、稻曲病、水稻螟虫、稻飞虱、玉米螟和西藏飞蝗等为主。  相似文献   

3.
2007年,湖北省棉花病虫为中等偏重发生年份,病虫并重,其中:棉铃虫主害代第4代在我省在部分棉花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烟粉虱江汉平原及鄂东局部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斜纹夜蛾第4代在鄂东及江汉平原局部大发生;枯黄萎病在江汉平原大发生,鄂东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国2004年一代草地螟大发生,危害面积达6666.7万hm2,二代发生稍轻,危害面积约200万hm2。结合2004年草地螟发生危害特征,越冬虫源调查和主要发生危害区环境因素的分析预测,2005年一代草地螟发生危害面积约166.7万hm2,其中以冀北、晋北、内蒙古中西部以及东北西部等地受害较重。  相似文献   

5.
<正>12009年全国农业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2009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水稻螟虫、马铃薯晚疫病等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偏重发生,但水稻害虫发生程度总体上轻于2008年。截至2009年10月份,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0.73亿hm2次,比  相似文献   

6.
昭平县稻瘿蚊发生为害逐年减轻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10多年来昭平县稻瘿蚊的发生概况,并根据其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昭平县稻瘿蚊自2000年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减轻。其原因有:一是耕作制度改变,降低了越冬虫源;二是塑盘抛秧栽培新技术,抑制了稻瘿蚊的发生;三是除草剂及高效、长效农药的科学使用;四是田间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五是稻瘿蚊的天敌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1996年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局部发生严重,整个麦区呈区域性流行,病害发生程度属中度偏重发生年,发病面积16.7hm以上。发生特点是突发性流行,流行期偏迟,4月上、中旬仅个别地块发病,6月上旬后,该地小麦条锈病普遍发生,部分重病田普遍率和严重度达到“双百”。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新的毒性小种上升,导致生产品种抗性丧失;气候条件有利于条锈病发生;1996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且早于陇南,为陇南麦区提供了大量菌源。  相似文献   

8.
6月29日~7月1日,省植保总站组织17个市、州,相关县(区)植保站(局)和相关专家对下半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根据各地调查的病虫基数,结合病虫发生规律、种植结构、作物长势及气象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下半年我省农作物主要病虫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二化螟、纹枯病等常规病虫偏重发生;稻飞虱主害代偏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偏轻至中等发生;稻瘟病在山区丘陵常发区和感病品种上、稻曲病在迟熟中稻上,局部流行几率高。草地贪夜蛾在夏玉米上中等发生,在迟播夏玉米、秋玉米上大发生。棉花、柑橘、茶树、蔬菜等作物上病虫害大部分发生平稳,与常年相当。  相似文献   

9.
1644-1911年宁夏西海固干旱灾害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对1644-1911年西海固地区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等级序列以及驱动力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44-1911年西海固地区有记载的干旱灾害82次,平均3.27年发生一次;旱灾以春旱和夏旱最多,占发生次数的38.5%和25.3%;西海固地区的干旱灾害划分出四个等级序列,共发生轻度旱灾24次,占旱灾总数的29.3%;发生中度旱灾50次,占旱灾总数的60.97%;发生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共8次,占旱灾总数的9.73%;西海固发生干旱灾害可分为5个阶段:旱灾的多发期包括:1710-1770年代、1800-1860年代(1820年代除外)。少旱灾期包括:1640年代-1700年代、1780-1790年代、1870-1910年代(1890年代除外);这一时期的中期西海固发生干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旱灾高发区主要集中在西海固与陕西交接的南部,其中固原发生干旱的频次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影响干旱灾害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包括气候、生态和人口因子,其中气候因子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搜集史料,对明清时期晋北地区蝗虫灾害发生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其它灾害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晋北地区蝗灾分布呈不均衡性,发生次数较多的时段为1340~1359,1520~1539,1560~1579,1640~1659,1820~1839;1520年之后蝗灾发生频率较高,1380~1520年出现一个"无灾"期;晋北蝗灾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具体为农历的五、六、七月间,夏秋蝗灾可能会连续发生;晋北蝗灾主要发生在大同府、保德州、定襄、五台等地;旱蝗相继,关系密切,时常引起饥疫等灾荒。从典型个案分析,蝗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反复成灾,灾情严重。  相似文献   

11.
长春花疫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口F1代长春花上疫病 (Phytophthora nicotianae)是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 ,危害较重。经对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药剂筛选及防治等方面研究 ,结果表明 ,该病的发生与长春花生育期及湿度等密切相关 ,RH>80%时病害迅速发展。现蕾期至初花期为病害易发期 ,克露等3种药剂对其防效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对窄缘施夜蛾的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窄缘施夜蛾在马铃薯种植后70 d开始发生为害,随后块茎受害率不断上升,90 d块茎受害率快速递增至44.1%,此后块茎仍日益受害至收获;上年发生严重的种植地,翌年依旧发生严重;黑地膜覆盖的田间小气候适宜窄缘施夜蛾发生为害;马铃薯品种间存在对窄缘施夜蛾抗性差异,供试马铃薯品种抗虫强弱为红美>紫色马铃薯>陇7号>大飞红>吉仓1号>桂农薯1号>闽薯1号>陇8号>陇10号>费乌瑞它,在生产上,选种抗性强的品种红美、紫色马铃薯、陇7号、大飞红,可以作为主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3年皖南中籼单季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多年测报资料分析表明,近3年稻纵卷叶螟发生表现出明显的新特点:发生期提早;四(2)代迁入量减少,发生程度略有降低;五(3)代居留量增大,发生程度显著加重;重发世代增多,总体发生程度上升,对水稻为害进一步加剧。迟栽、早迁是发生程度加重的关键性因子,而水稻品种的优质化,天敌控制能力的降低,害虫主动适应性的提高对发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海农田主要杂草田间发生消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72—79年调查研究了上海农田杂草的发生和消长。在野外调查189种农田主要杂草自然发生情况,提出了四个发生型:以藜等为代表的早春发生型;以马唐、稗草等为代表的春、夏发生型;以看麦娘等为代表的秋、冬发生型;以小藜等为代表的春、秋发生型。同时,明确了在不同年份,不同茬口、不同耕作情况下,因环境条件的变化,杂草发生也有差异。掌握它们的发生规律和生长发育特点,为防除杂草及合理、适时应用除草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21年全国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病虫源基数、种植结构和气象预测等,预计2021年我国粮食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累计发生面积约1.4亿hm2次.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域涉及我国黄淮海及以南玉米种植区,长江以南发生面积占比80%;小麦条锈病秋冬季发生时间早、范围广、病情重;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蚜虫、棉铃虫等重大病虫预计偏重发生;黏虫主要在黄淮、华北和东北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清代开封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该时期开封地区的洪涝灾害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等级及其成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封地区从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间的268a中,共发生洪涝灾害78次,平均每3.4a发生一次;轻度涝灾21次,占涝灾总数的26.9%;中度涝灾发生46次,占涝灾总次数的59.0%;大涝灾发生6次,占涝灾总数的7.7%;特大涝灾发生5次,占涝灾总数的6.4%;清代开封地区洪涝灾害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在1644-1780年之间,平均2.4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最频繁阶段;第2阶段在1781-1870之间,平均5.3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较少阶段;第3阶段在1871-1911之间,平均13.7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最少阶段。涝灾频次变化显示,开封地区洪涝灾害从清代早期到晚期具有明显的波动递减的趋势。兰考县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其次为开封市。该地区洪灾类型可分为河决型、河溢型和降水型,河流容易决堤泛滥、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以及高度集中是该区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吴利民 《植物医生》2010,23(1):35-35
<正>小麦全蚀病,又名根腐病、黑脚。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有报道,为河南省补充植物检疫对象。目前我国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已有发生,尤以山东省发生重,为害大。河南省豫北、豫西麦区均已发生该  相似文献   

18.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05,自引:2,他引:10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新品种推广,我国玉米病害的发生也有所改变。在春玉米区,丝黑穗病仍然持续严重为害,大斑病呈加重趋势;在夏玉米区,局部地区小斑病发生较重,而矮花叶病普遍发生较轻;以往的次要病害已成为重要病害:如,南方锈病在夏玉米区南部严重发生,瘤黑粉病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土传病害日益加重,细菌性病害发生渐多。对玉米主要推广品种、近年国家和主产省份审定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表明,在北方春玉米区,由于品种抗性水平降低、个别感病品种的推广及病原菌致病力变异,大斑病在近年仍将呈现较重发生趋势;丝黑穗病的发生则由于推广抗病品种和种子包衣技术而有所减轻,但局部地区仍会严重发生;由于缺乏抗病品种,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将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在北方夏玉米区,小斑病暴发的可能性较小,但已有强致病力菌株出现;由于推广品种普遍对茎腐病抗性水平较低并受耕作制度的影响,茎腐病和苗枯病将成为主要病害;多数品种对南方锈病缺乏抗性,南方锈病发生面积将继续扩大,发病程度也将增加。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太湖流域主要稻虫发生规律的历史资料,结合未来水稻品种规划、耕作制度改革、主要杀虫剂的取代趋向和气候变化等制约因素的推测;通过综合定性分析,预计今后5~10年内,该区稻虫种群的结构和发生程度将有较大的变化:属高频率大发生型的有褐稻虱;属回升发生型的有三化螟、稻象岬;属低谷发生型的有灰稻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属中等以下发生型的有二化螟;属偏轻发生型的有稻蓟马、黑尾叶蝉、大螟:白背稻虱和纵卷叶螟的大发生频率将与八十年代初期持平。  相似文献   

20.
近200年来关中地区干旱灾害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对1800-2000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和干旱变化趋势拟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近200年共发生干旱灾害94次,平均2.14年发生一次;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可分为四级,其中发生轻旱灾24次,占旱灾总数的26.6%;中等旱灾47次,占旱灾总数的48.9%;大旱灾19次,占旱灾总数的20.2%;特大旱灾4次,占旱灾总数的4.3%;从1900年代开始,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有明显的增加;旱灾以夏旱和春旱最多,占发生次数的32%和28.1%;关中地区中部和东部为旱灾的高发区,其中渭南地区干旱的发生次数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从19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拟合曲线有增加趋势;40年代至今旱灾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