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我国森林昆虫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森林昆虫生态学是森林害虫综合管理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森林昆虫生态学的内容。该文从森林昆虫种群动态与环境、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生命表、预测预报、害虫优化管理决策和防治决策专家系统6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森林昆虫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森林害虫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危害特性,将害虫分为间接性害虫和直接性害虫两类。简述了害虫综合治理、全部种群治理和大面积种群治理的不同观点。认为森林害虫治理系统须依据生态学原则,侧重预防策略,兼施防治策略。对间接性害虫宜用害虫综合治理,而对直接性害虫,可采取全部种群治理战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形势,以生态学理论和自然资源生态伦理观为指导,回顾历史,提出了在有害生物综合管理基础上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新的森林昆虫管理思路和方式。探索将森林昆虫管理与民众科学普及、学生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落叶松鞘蛾的研究概况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综述了近20年来有关我国落叶松鞘娥的分类学、发生规律、生态学、天敌、防治技术和种群综合管理的研究结果,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松毛虫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建王振亮,温秀军鄂晓勤,关慧元(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050061)(河北省森防站)路中海(河北省迁西县森防站)目前,森林害虫防治提倡综合管理(IPM)。要完整、全面地实行综合管理,要求详尽的了解林木生长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学的城市森林病虫害治理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讨论城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城市森林病虫害生态防控基本措施,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恢复及保护、城市土壤改良、环城自然林的保护与营建、科学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园林植物管护技术、城市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及城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社会参与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两种菊酯类农药对马尾松林昆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如害虫的抗药性增加,次要害虫的爆发,对非目标生物的不良影响,农药残毒对环境的污染等等。但由于化防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灵活和经济等特点,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恰当应用农药,使它在害虫综合管理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者于1989年4月-1990年4月,对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包括蜘蛛)化防前后的种类和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的抽样调查,旨在分析菊酯类农药对群落的影响程度,对如何评价菊酯类农药防治对昆虫群落的影响和指导害虫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森林生态学观点阐述了马尾松作秀土树种在恢复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先锋作用,开发综合利用的重要地位及其营造技术中应遵循的适地适树原则;并从其自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的内在因素所决定导致森林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从而提出了对其林分改造的树种选择、配置应遵循和模拟森林自然演替进程中某阶段森林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征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1990年12月27~29日,林业部科技司主持了“松毛虫综合管理及赤眼蜂应用技术鉴定会”,鉴定项目有“2~3代类型区马尾松毛虫综合管理研究”、“3~4代类型区马尾松毛虫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利用研究”。 “2~3代类型区马尾松毛虫综合管理研究”是由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安徽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共同主持的,共包括14个子专题。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实施了松毛虫的综合管理。在历年来松毛虫发生资料的基础上,将安徽省安庆地区567万亩试验林进行了不同类型区划分。在此基础上,根据  相似文献   

10.
植物的生态反应往往与其分子水平的适应和调节密切相关.在介绍分子生态学的内涵的基础上,综述了分子生态学在森林植物生态学中的应用,即森林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森林植物种群生态适应和进化、森林植物种群抗逆性、森林植物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展望了分子生态学在森林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文中通过回顾国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的发展历程,指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手段逐渐趋向生态化和综合化,且随着经济社会及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还增加了对防治效果的经济分析,利用实证分析手段,从多维度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率,实现防治工作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介绍美国的科学化防治及德国的生态化防治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的发展现状,提出应通过生态化防治理念、科学化防治手段、效率化防治措施及责任化防治意识推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更加健全,从而实现巩固林业建设成果、保障林业经济发展、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2.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evolution,development and emerging trend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tershed management is an ever-evolving practice involving the management of land,water,biota,and other resources in a defined area for ecological,social,and economic purposes.In this paper,we explor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How has watershed management evolved? What new tools are available and how can they be integrated into sustainable watershed management?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we discuss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through the incorporation of adaptive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We address the numerous benefits from integration across disciplines and jurisdictional boundaries,as well as the incorporation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such as remote sensing,GIS,big data,and multi-level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is,into watershed management strategies.We use three case studies from China,Europe,and Canada to review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in addressing different ecological,social,and economic dilemmas in geographically diverse locations.Althoug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watershed management strategies,there are still numerous issues impeding successful management outcomes;many of which can be remedied through holistic management approaches,incorporation of cutting-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cross-jurisdictional coordination.We conclude by highlighting that future watershed management will need to account for climate change impacts by employ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holistic,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ensure watersheds continue to serve their ecological,social,and economic functions.We present three case studies in this paper a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scientists,resource managers,government agencies,and other stakeholders aiming to improve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more efficiently and successfully achieve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management objectives.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多年来在徐州地区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实践,提出了"精确防治"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阐述天然林多目标综合管理概念、原则、方法和管理程序.天然林多目标综合管理以社会经济信息和资源信息为数据基础,以生态系统评估为依据,以土地利用战略规划为核心,以多部门共同管理为保障,打破传统的针对天然林经营规划的管理方式,实现以天然林区为对象的综合管理方式,把天然林资源的经营与当地林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天然林可持续经营和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双赢.这种管理模式可解决我国天然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发挥天然林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竹广肩小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了解楠竹一竹广肩小蜂一天敌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垦复、施肥、钩梢、合理采伐等丰产栽培管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辅以适时进行化学防治的综合治理技术.经3年实践表明,采用该技术可显著减轻竹广肩小峰对楠竹的危害,立竹密度可增加78.03%,竹材产量增加142.1%,每ha可增产值3918.02元.效益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义乌市生态公益林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义乌市生态公益林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义乌市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生态林建设必须做好建立生态公益林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补偿机制,加强生态公益林采伐管理、林地管理、营林措施和检查监督共7项工作,并提出实现目标考核制度、树立标志、加强生态工程区进出人员管理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是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义乌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阐述了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防治原理及主要措施,并强调各项技术措施均有其优缺点,只有因地制宜,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实施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才能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以来中国林业管理体系变迁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林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林业管理制度与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从中国国家林业管理部门及其变迁、国家林业管理纵向体系、国家林业部门行政主官的政治维度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旨在全面揭示1949年以来中国林业管理体系的发展演变;同时,与美国、德国林业管理体系做简要对比,以期寻求共识为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研究表明:中国国家林业管理部门在70年里数次变迁,前期较为频繁,后期逐渐稳定;其变迁历程基本与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相适应,宏观调控职能不断凸显,直接市场干预逐渐弱化;核心工作职责从经济生产逐步转向生态建设,从单一森林生态系统转变为"三大生态系统一个生物多样性";以"独立"管理林业事务为主,但近年来不断向自然资源统筹管理体系融入;林业管理结构整体保持"条块结合"不变,但从"条条为主"转变为"以块为主";纵向体系基本稳定,依托于国家行政区划层级从中央向地方、基层不断延伸,从上到下的政策传导机制非常成熟,占有主导地位;从下到上的反馈机制与从外到内的建言献策机制逐步发展;行政主官的政治维度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保障了林业在国家宏观决策中的相对重要性。与国际林业管理体系的比较表明,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背景下,林业资源管理呈现出向自然资源整体管理整合或向生态管理融入的趋势。该研究可为中国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县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是衡量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笔者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探讨了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评价法在生态县建设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长治县生态县建设综合指标在2008年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发展能力较弱,部分指标与生态县建设的指标要求差距较大;到2010年长治县的综合指标有明显的增幅;在2015年将逐步达到综合指标的要求;到2020年,长治县的生态建设将会稳步向前,部分指标会超出指标要求,并且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统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标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而国家公园对自然教育的需求较大。基于此,文中在阐述自然教育和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现状以及构建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统标准的原则;立足我国国家公园现状,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统标准的框架,包括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规划与管理、生态体验、硬件设施、人员、媒介、教育内容与项目、教育活动设计、系统评价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