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心兰EMS离体诱变及再生苗RAPD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浓度的EMS对离体培养的文心兰类原球茎薄切片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研究.发现EMS使部分薄切片褐化死亡,再生类原球茎的生长受到抑制,再生苗数量减少;EMS的伤害作用随诱变剂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但对试管苗的生长影响并不大.采用10条RAPD引物进行的PCR检测结果表明,经EMS处理的再生苗DNA序列...  相似文献   

2.
以甜叶菊茎段为外植体,用不同浓度的 NaN3对其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筛选出合适的离体化学诱变体系,并对该体系下的部分再生苗进行RAPD和SRAP检测。结果表明:NaN3处理的半致死剂量为9 mmol/L浸泡4 h,该处理下植株矮化、腋芽数减少;用2种分子技术对该处理下14株再生苗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28.6%再生苗的DNA序列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这为使用NaN3对甜叶菊进行大规模的离体诱变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NaN3对甜叶菊离体培养的茎段进行诱变处理,通过对各处理下的再生苗进行SRAP检测,建立其离体诱变技术体系。结果显示,较低浓度的NaN3(3 mg/L)诱变处理对再生苗伤害较小,随着诱变浓度的增加(3~7 mg/L),茎段死亡率也逐渐增加;SRAP分子检测发现,再生苗的DNA序列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变化,最高多态性比率为54.2%(3 mg/L处理20 d)。结果表明,较合适NaN3离体诱变技术体系为3 mg/L处理20 d。  相似文献   

4.
蝴蝶兰Co^60γ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蝴蝶兰的原球茎为试验材料,设置ck、10GY、20GY、30GY、40GY、50GY等6个辐射剂量进行Co^60γ射线诱变处理。并对辐射后的原球茎进行分化扩繁生根落地栽培,观察田间生长变化,发现了诱变苗。  相似文献   

5.
叠氮化钠对花生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生幼芽叶节,用不同浓度的NaN3及不同的处理时间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外植体的成活率,丛生芽的诱导率均随NaN3浓度的提高及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NaN3用于诱发花生丛生芽变异的适宜浓度为200mg/L,处理时间为2h.  相似文献   

6.
叠氮化钠诱变普通小麦陕农33突变体库的构建和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用叠氮化钠(NaN3)构建一个小麦突变体库,分别用浓度为0、5、10、15、20 mmol·L-1的NaN3处理普通小麦陕农33的种子,检测了各处理发芽指标和田间M1群体的生理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0mmol·L-1的NaN3是诱变普通小麦较适宜的浓度。在以10mmol·L-1的NaN3诱变普通小麦得到的M2群体中发现了322份茎、叶、穗和其他性状变异的突变体,其中204份茎秆性状突变、65份叶片性状突变、24份穗部性状突变和115份其他性状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5.18%、1.65%、0.61%、2.92%。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估计该群体的突变密度为1/57.0kb。经M3代田间鉴定,共获得可遗传突变株系58个。本研究所构建的突变体库可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小麦育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单倍体离体诱变及其效应的AFLP分子标记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油菜小孢子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的离体组织作实验材料,诱导愈伤组织,获得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经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以后,部分分化成苗,对成苗单株进行AFLP分析,检测其诱变效应.结果表明茎段在附加有0.5mg/L 2,4-D和2mg/L 6-BA的MS培养基上能诱导出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用3 000~4 000R辐射剂量对愈伤组织进行处理较为适宜;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单倍体基因组在诱变过程中发生了不定向变异.  相似文献   

8.
以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ichex Lindley)无菌苗分成的茎段、带顶芽的茎段和根蔸3类外植体在MS+6-BA0.5mg/L+NAA0.2mg/L上均能诱导出丛芽,只有根蔸能诱导原球茎,且诱导丛芽倍数高于其它两类;在此培养基上原球茎的增殖系数高于其它组合的培养基;温度对原球茎继代增殖有明显影响,(25±1)益最适合原球茎的生长繁殖;温度对生根的影响较为明显,较低的温度(23℃)有利于减少分生苗的数量,形成健壮高大的试管苗,适量的香蕉能促进形成粗壮的根和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抗氧化剂减缓长期继代蝴蝶兰类原球茎衰老的机理,本实验在培养基添加抗氧化剂100 mg/L半胱氨酸和8 g/L甘露醇继代类原球茎24个月,分析其相关氧化指标及DNA稳定性。结果表明,类原球茎培养期间处理组总活性氧水平变化趋势与对照组不同,处理组比对照组低,对照组总活性氧水平消长趋势与超氧阴离子(O_2~-)生成速率较为一致,处理组则与羟自由基(·OH)相对含量的消长趋势较一致。继代期间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与总活性氧水平变化趋势相似,处理组比对照组低。类原球茎DNA的SRAP分析结果表明,继代培养期间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均未发生明显的DNA差异。类原球茎DNA甲基化程度变化趋势与总活性氧水平变化大体相同,中后期处理组比对照组低。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茎段组织的EMS诱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1%的EMS溶液处理“中薯2号”试管苗茎段材料,通过对诱变材料再生过程的观察、再生苗试管培养观察及棚栽阶段的生理指标统计分析,研究了EMS对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茎段组织化学诱变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EMS能够有效渗入生长点细胞;经EMS处理后试管苗生长量显著小于对照,再生植株和组织器官发生变异;试验证实1%(v∶v)浓度EMS处理4h以上具有明显的诱变效应,可以应用于今后马铃薯诱变育种。  相似文献   

11.
从蝴蝶兰组培群体中筛选得到3种蝴蝶兰组培突变体:缺刻型花,花瓣唇瓣化的非正常整齐花以及花色嵌合型突变体.利用50条随机引物对3种突变体及其正常株进行RAPD检测,结果发现RAPD检测对缺刻型花和花色嵌合型突变体有效,但是对花瓣唇瓣化的非正常整齐花无效.另发现缺刻型花存在个体差异,每个突变体的条带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以蝴蝶兰幼嫩花梗诱导的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暗培养时间和TDZ浓度对蝴蝶兰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暗培养和TDZ对接种的蝴蝶兰叶片的成活率均具有显著影响,暗培养60 d时,叶片的存活率在90%以上,而在同一暗培养时间条件下,叶片的存活率随着TDZ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在TDZ浓度为3.0 mg/L,暗培养60 d时,蝴蝶兰存活叶片不定芽的诱导率最高,达到93.45%;诱导的不定芽数最多,平均每个外植体诱导的不定芽数为13.22个。综合考虑外植体的成活率、不定芽诱导率和诱导的不定芽数,蝴蝶兰叶片诱导不定芽的最佳条件为:MS+TDZ 3.0 mg/L,暗培养60 d。  相似文献   

13.
不同处理方法对马铃薯茎尖成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带马铃薯病毒的N88为材料,分别在40℃/25℃(4 h/20 h)的变温环境中,培养2、3、4周处理后茎尖剥离;以N88和D575试管苗为材料,在加入0,20,30 mg·L-1病毒唑的培养基中处理40 d后茎尖剥离。茎尖培养基为MS+0.05 mg·L-1 NAA+0.1 mg·L-1 6-BA+0.1 mg·L-1 GA3+4 g·L-1琼脂粉+30 g·L-1白砂糖的改良固体培养基,30 d后开始调查成苗率,每隔10 d调查1次,直到60 d,统计茎尖成苗率。结果表明:2周变温处理的茎尖成苗率和对照接近,但脱毒率有所提高;4周变温处理剥离茎尖成苗率最低,60 d成苗率仅为15%,脱毒率为100%;病毒唑浓度对不同材料的茎尖成苗率影响不同,其中D575经过20 mg·L-1病毒唑处理,茎尖培养60 d后成苗率最高达到83.3%,PVS脱除率为40%;材料N88在加入20 mg·L-1和30 mg·L-1浓度病毒唑的培养基中培养40 d后茎尖剥离,60 d成苗率分别为40.0%和41.7%,PVY、PLRV的脱毒率为100%。  相似文献   

14.
以甘蔗新品种云蔗03-194的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采用不同2,4-D浓度对幼嫩叶片的切片进行愈伤诱导,以不同6-BA和KT激素配比对甘蔗愈伤进行分化诱导和增殖培养,以不同NAA浓度及香蕉汁添加量诱导甘蔗组培苗生根。结果表明:适宜甘蔗幼嫩叶片愈伤诱导的培养基为MS+2,4-D 1.5mg/L,诱导分化培养以MS+6-BA1mg/L+KT 0.5 mg/L为宜,增殖培养以6-BA 2.0 mg/L+KT 1.0 mg/L为宜,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NAA 1.5mg/L+30mL香蕉汁。以河沙:红壤土(2∶1)为假植基质,假植成活率达92%~96%,植株生长健壮,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15.
以王氏唇柱苣苔(Chirita wangiana)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组培离体快繁研究,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对组培苗进行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初代诱导培养基为MS添加0.5 mg/L 6-BA+0.1 mg/L NAA;最适继代培养基为MS添加0.5 mg/L 6-BA+0.05 mg/L NA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培养基添加0.5 mg/L IBA和15 g/L蔗糖,所有生根培养基获得的组培苗移栽驯化成活率达到92%以上。组织学切片检测表明,王氏唇柱苣苔叶片为外植体所形成芽体均为器官发生方式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组培苗倍性没有变化,基因组大小与母本相比仅发生了1.86%的减少;染色体数目为2n=36,跟母本一致,植株形态特征上也无变异。研究结果可为王氏唇柱苣苔的园艺应用快速提供大量遗传稳定的种苗。  相似文献   

16.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216-222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stablish an efficient protocol of plantlet regeneration through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garlic (Allium sativum L.). Root tips measuring 2 to 3 mm were excised and cultured on agar-solidified MS medium containing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D) for callus and embryo formation.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of 2,4-D was 0.5 μM. At a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1.0 μM, 2,4-D had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callus and embryo formation. Embryos germinated and formed rooted plantlets on MS solid medium containing 5.0 μM kinetin. The number of plantlets regenerated per root tip expiant depended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2,4-D in the callus initiation medium. The plantlet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soil after acclimatization in a growth cabinet. Somatic embryos were morphologically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