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不同苗木类型和不同整地方式的马尾松幼林造林成活率、生长状况、生物量和根系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容器苗上山造林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年抽梢长度和生物量优于裸根苗造林及小规格整地。整地方式对造林第1 a的马尾松幼林有一定影响,而在第3 a则对幼林的树高、抽梢长度起着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在建造马尾松速生丰产原料林时,应大力推广容器育苗,克服当前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同时也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整地方式,为后期生长提供有利的土壤营养空间。但容器苗造林的根系易产生一些扭结现象,在育苗过程中,应注意容器的大小、形状、材料和育苗周期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林地,采用不同坡位和施肥量进行马尾松幼林生长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坡位对马尾松幼林生长产生极显著影响,生长量大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其中下坡8年生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分别为8.7cm、7.03m;施肥量多少对马尾松的生长量有影响,生长量大小依次为:施肥2次施肥1次无施肥,但由于在造林初期施肥,对其生长影响未达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不同苗木类型与整地方式造林初期效果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苗木类型和整地方式的湿地松幼林的造林成活率、生长状况、生物量和根系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容器苗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及当年抽梢高和生物量;整地方式对造林当年的湿地松幼林有一定影响,而在第3年则对幼林树高和抽梢起着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尾巨桉造林后施石灰、保水剂,研究林地土壤水分及酸碱性变化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后3个月追肥时,增施石灰或保水剂可显著促进尾巨桉幼林生长。其中1年龄林木以施肥料+保水剂处理组的胸径、树高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年龄林木各处理组间胸径差异不显著,但以施肥料+石灰处理组的树高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施用10 g/株、20 g/株及30 g/株不同保水剂用量梯度对1年龄林木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2年龄林木的树高影响差异显著,以30 g/株的保水剂用量的处理组林木树高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8年生长期的影响,发现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的树高、冠幅和胸径等产生显著影响。造林密度增加会造成杉木胸径、冠幅、树高等生长速度降低,杉木的分化时间越早则对其后期的生长影响越大。所以,合理安排杉木的种植密度,可以提升杉木的生长速度,提高杉木再造林的经济效益。文章主要观察4种造林密度对杉木生长的影响,发现1 700株/hm2杉木种植密度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造林密度的尾巨桉林分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的尾巨桉其林木的胸径以及单株材积都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对树高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不同造林密度对尾巨桉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影响为: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变小,单株材积和平均胸径达到最大时的造林密度为1110株/hm2;当造林密度为3 086株/hm2时,林分的蓄积量最大。  相似文献   

7.
在试验基地当中,通过对马尾松造林技术措施的不断探索,对不同造林技术,对马尾松幼林生长存在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将所得出的结果,做出统计与分析。最终得出,在众多造林技术措施当中,立地、种源选择及造林密度,能够对幼林生长带来明显影响,造林技术中的整地方式等措施与其生长存在的关联性不大。这一结果有利于造价技术在实际种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5个不同种源杉木苗造林生长差异,设置融江河流域实生苗为对照(CK),在融安县西山林场开展造林试验。初期调查结果表明:红心杉造林1年成活率最高,为94.5%,最低的是贝江1.5,为84.0%;造林后3年保存率最高的是西山1.5,为92.0%,最小的是CK,为81.0%。6个参试的种源4年生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平均树高大小依次为西山1.5>贝江1.5>咸水2>糠杉>红心杉>CK;平均胸径大小依次为贝江1.5>西山1.5>咸水2>糠杉>红心杉>CK;平均材积大小依次为贝江1.5>西山1.5>咸水2>糠杉>红心杉>CK;平均冠幅差差异不显著。综合各生长性状指标,西山1.5、贝江1.5在试验当地表现最优,适宜广西北部推广栽植。  相似文献   

9.
对太原市西山3种不同开采梯度下油松人工林树木个体生长进行了研究。从树高、胸径、材积3方面初步揭示了煤炭开采对油松人工林树木个体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研究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煤炭开采对油松林木的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都有明显的影响。在3个不同的开采强度下,油松树高、胸径、材积的总生长量差异显著,随着开采强度的增加,油松树高、胸径、材积的总生长量降低。3个开采强度下近30a树高、胸径的连年生长量与同时期的煤炭开采量具有显著的拟合效果(p<0.05),且后者至少可解释前者年际间生长变化50%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荒山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对土壤的要求较低,对改善环境和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通过试验对比的方式总结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不同整地方式、不同抚育方式对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从中选取最适宜的造林技术,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流沙地的造林成活率,该文创新性在已经铺设好沙柳沙障流沙地的障格内采用一种新型低压水冲植柳技术进行沙柳造林。为研究沙柳沙障铺设方式对水冲植柳造林效果的影响,对库布齐沙漠流动沙丘和两种沙障(平铺式格状和低立式带状沙柳沙障)内水冲植柳的成活率、总枝数、株高、新枝枝长、新枝枝条直径和冠幅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造林立地条件下,水冲植柳的4项生长指标(株高、新枝枝长、新枝枝条直径和冠幅)差异显著,显著水平均小于0.01;疏透度较大的低立式沙障内水冲植柳长势最好,其次为流动沙丘,疏透度较小的平铺式沙障内水冲植柳长势最差。因此,在库布齐风沙区造林时最好设置带状沙障来提高造林成效。  相似文献   

12.
对杉木幼林进行不同整地和施肥抚育措施的比较试验,并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对不同经营措施进行多目标决策,结果表明:不同的整地方式和施肥抚育措施对3年生杉木树高与胸径生长的影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大坪整地〉大穴整地〉小穴整地,施肥〉不施肥,即造林前利用挖掘机进行大坪整地和幼林施肥抚育能改善林地土壤水、肥、气、热条件,有效地促进杉木幼林树高、地径生长以及郁闭度的增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造林成本。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进行多目标决策选择,挖掘机大坪整地方式优于大穴整地及人工小穴整地,施肥优于不施肥。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适宜杨树伐根嫁接更新的优良品种,以小美旱杨为砧木,选择038杨、中林46杨、107杨、108杨、埃瑞达诺110杨、中林2001杨、中林2025杨、84K杨和转基因杨9个杨树品种作接穗进行伐根嫁接,调查比较伐桩与不同品种接穗的成活率、保存率以及不同品种杨树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蓄积量。结果表明:1)以小美旱杨为伐桩,84k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最低,其余8种新品种接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在80%和90%以上;2)84k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以及平均蓄积量均最低;3)中林2001杨、107杨、108杨、埃瑞达诺110杨以及中林2025杨平均胸径均较大,且之间无显著差异,埃瑞达诺110杨、107杨、108杨以及中林2001杨平均树高均较高,且差异不显著,埃瑞达诺110杨、107杨、108杨以及中林2025杨之间平均蓄积量均较大,且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可知,埃瑞达诺110杨、107杨和108杨是适宜杨树伐根嫁接造林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4.
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对半干旱区造林和土壤改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试验分别设置低、中、高浓度保水剂(20,40,60g/株)和微生物菌肥(150,300,450g/株)用于张北半干旱区风沙土樟子松造林。通过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分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微生物菌落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等指标的差异,研究保水剂与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微生物以及樟子松成活率的影响,探究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樟子松造林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能够显著改良土壤,提高造林成活率,但不同浓度配比对各项指标影响效果不同。高浓度保水剂单施对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分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最明显,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141%,150%,63.8%;中浓度保水剂和高、中浓度菌肥混施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其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分别较对照组高77%,108%,93%,微生物碳、氮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32%,178%。此外,施加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对樟子松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株高、地径平均值分别较对照组提高6%,12%。保水剂提高樟子松成活率的效果优于其与微生物菌肥混施,且中浓度保水剂条件下造林成活率最高。在干旱、半干旱区造林时,采用中浓度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可以改良土壤,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台湾峦大杉不同造林密度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湾峦大杉引种造林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造林密度2500~3500株/hm^2范围,适当密植有利于提高峦大杉造林保存率;造林后1~2a,峦大杉高径生长低于本地杉木,差异达显著水平,3a生峦大杉高径生长与杉木接近,6a生林分峦大杉生长势超过杉木,说明其有良好生长潜力;不同造林密度对峦大杉树高生长期、单株材积生长影响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陕北黄土区阳坡水土保持林合理的结构配置模式,在吴起县吴仓堡镇黄土西坡设置6.25 hm2大样地,实测山杏+小叶杨+刺槐阔叶混交林树木的胸径、树高等指标,分析林分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点格局分析法,探讨山杏、小叶杨和刺槐种群的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山杏和小叶杨是该研究群落的优势种,刺槐是伴生种,山杏的优势地位明显;2)小叶杨种群以大、中径级林木为主,山杏种群以中、小径级林木为主,刺槐种群以小径级林木为主,林木整体生长状况欠佳,且小叶杨种群树高均值明显大于山杏、刺槐种群,林分复层结构明显;3)山杏、小叶杨和刺槐种群在0 ~125 m空间尺度内呈聚集分布,分别在尺度为47、65和104 m时达到最大聚集强度,林木主要分布在微地形上,最大聚集半径与林木聚集分布的微地形规模相吻合;4)山杏、小叶杨和刺槐种群在0 ~125 m空间尺度内,呈显著负关联,种间竞争激烈.黄土区干旱阳坡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受微地形影响较大,应根据坡面微地形设计造林混交模式和布置种植点,并加强抚育管理.研究为该地区水土保持林草植被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7.
使用新材料蓄水渗膜造林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通过使用蓄水渗膜材料进行造林试验,与未使用蓄水渗膜袋造林进行比较,调查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使用蓄水渗膜袋造林明显好于对照,造林成活率、苗木生长量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在乌兰布和沙漠,测量使用蓄水渗膜袋和未使用蓄水渗膜袋方式,各个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蓄水渗膜袋埋放处含水量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蘸根处理对彰武松造林效果及生长表现的影响,为推动北京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北京市密云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以清水为对照,设置复合微生物菌剂、ABT-3生根粉和两者1∶1混合3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5 a生彰武松造林其成活率、生长量、叶片性状、干物质量以及造林成本影响。[结果]单施ABT-3号生根粉的地径、地下生物量、造林成活率、造林成本效果最佳;单施复合微生物菌剂的苗高、地径、年均生长量、地上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针叶厚度、针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效果最佳;混合处理的各测定指标均低于单施处理,但高于对照处理。[结论]在北京地区进行彰武松造林实践生产中,除了采用常规抚育管理外,建议合理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它不仅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还可以促进苗木生长发育,加快成林步伐,提高林分品质,最终达到改善北京市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依据福建省天然阔叶林主要分布区的林分标准地资料,对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的树高与胸径、枝下高与胸径、冠幅与胸径、树高与枝下高、冠幅与树高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几个测树因子的生长规律,为天然阔叶林经营、林地生产力评价、森林收获预估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