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是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初孵幼虫群集于茶丛中、下部老叶背面取食叶肉,2龄后开始分散并迁至茶蓬嫩叶背面,将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幼虫具假死性,取食多在黄昏至清晨,中午常移至丛间或落叶下.黄昏后再返回树上。因此,幼虫发生初期难以被察觉,容易造成为害损失。该虫一年发生4代,第一代幼虫发生于春茶期间,对春茶产量影响较大。为了提高对第一代茶黑毒蛾发生期测报的准确性,本文对浙江省临安县1978~1988年第一代茶黑毒蛾的发生期与气象资料进行了预报要素分级多元回归分析,并对近两年进行试报。  相似文献   

2.
茶黑毒蛾越冬代防治适期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为茶树主要害虫之一,江南茶区每年发生4代,个别年份有不完全的第五代.第一代是全年的主害代,越冬代次之,抓好越冬代的防治可缓解第一代的防治压力,而准确掌握防治适期,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笔者通过1985~1992年的田间调查和分析,提出越冬代田间防治适期的预测方法,供各茶树病虫测报站及生产单位参考.材料及方法一、资料来源茶黑毒蛾田间防治适期资料系笔者在杭州茶叶试验场及余杭县茶树病虫测报站田间调查资料.调查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用振落法(塑料薄膜承接)或盆拍法,计数总幼虫量及3龄前幼虫量,计算3龄前幼虫占的百分率.当田间 3龄前幼虫占总虫量84%左右时定为田间开始施药日,即本文的防治适期.气象资料采用与调查地邻近的杭州茶科所气象哨的地面观察数据.  相似文献   

3.
茶黑毒蛾,又名茶茸毒娥,鳞翅目,毒绒科。以幼虫取食茶树叶片为害,严重时,老嫩叶片尽皆吃光,仅留秀技,不仅严重影响茶叶产量,甚至毁灭茶自。条黑毒俄老熟幼虫体长30mm左右,全体棕褐色,间生黑白色长短毛;第四至第七节腹背毛族耸立,棕灰色,短而整齐,密同毛刷;幼虫体毛有毒,触及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痛痒;初孵幼虫具群集性,二龄后分散为害;幼虫共五龄,极活泼,受惊后坠地假死;幼虫每年约发生五代,代次较为整齐,各代发生期如下:(1)3月下旬——4月下旬;(2)5月下旬——6月中旬;(3)7月上旬——7月下旬;(4)8月中旬…  相似文献   

4.
茶树不同成熟度叶片对茶尺蠖发育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饲养方法,研究了取食茶树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对茶尺蠖发育与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嫩叶有利于茶尺蠖产卵量的增加,成叶有利于茶尺蠖幼虫生长发育,老叶则不利于茶尺蠖取食,尤其对低龄幼虫影响更大。从茶尺蠖生命表参数的变化来看,成叶较有利于茶尺蠖种群的发展,老叶上茶尺蠖种群发展最慢。但是,3种叶片均能维持茶尺蠖完成世代循环。不同茶树叶片化学物质含量分析表明,氨基酸、水分含量是影响茶尺蠖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茶尺蠖不同发育阶段对叶片营养需求有所不同,嫩叶和成叶的营养成分对茶尺蠖发育存在互补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在浙江、安徽、贵州、台湾等省均有发生。近年来,浙江北部为害严重,给夏秋茶的产量造成很大损失。茶黑毒蛾幼虫具有趋嫩为害的特点,所造成损失的部分就等于直接的经济损失。为了搞清该虫的为害性,我们于1986年进行了茶黑毒蛾幼虫食叶量的观测,为准确测定茶黑毒蛾幼虫的食叶量,采用了量叶面积和称重量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余金咏  于泉林 《玉米科学》2013,21(3):140-143148
在冀东地区全年分别对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量、越冬幼虫数量及黑光灯诱蛾量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冀东地区玉米田全年共发生以3化性为主的不完全世代。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发生第1代和第2代,在夏玉米田发生第2代和第3代。统计显示,玉米秸秆中越冬幼虫以3化性为主,3化性幼虫占幼虫总数的73.7%;黑光灯逐日诱蛾量分析显示,全年共形成3个较集中的诱蛾量动态,共诱集成虫1589头,黑光灯全年诱蛾量动态与玉米螟田间落卵量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春节之前,普洱茶区逐步进入早春茶开采,部分茶区不断传来茶黑毒蛾危害的消息。普洱综合试验站及时派出植保专家深入茶山茶园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在思茅区的云盘山有万亩有机茶园受灾,茶树的新芽、嫩叶、老叶,甚至嫩茎都被取食,虫龄80%都在三龄期以前,还有大量的初孵幼虫  相似文献   

8.
该文总结测定茶毛虫(Euproctivpseu-docousStrand)的幼虫平均每头取食鲜叶量为1468.9mg,3龄后幼虫开始大量取食,1-2龄占总取食量1.15%,3龄占4.66%,4-6龄占94.19%,5-6龄是暴食期占82.19%,而且茶毛虫幼虫3龄后开始分群,说明茶毛虫的防治违期定为1-2龄幼虫是合理的。根据防治费用、茶叶产量、茶叶价格、幼虫存活率和防治效果的调查,每公顷产干茶2250kg的茶园,第1、2、3代茶毛虫的防治指标分别为91400、320700、163900头·hm-2。本指标针对福州地区的鲜叶价格和劳务价格而制定,并考虑了本地区的气候和天敌因素,在具体…  相似文献   

9.
洪雅县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学平 《中国茶叶》2008,30(7):32-32
一、发生规律 1.茶树黑刺粉虱在洪雅县一年发生4代,以第4代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份化蛹,4月初成虫羽化,越冬代成虫盛发期在4月上旬;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第1代到第4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0.
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u-tsumura)属鳞翅目,毒蛾科,该虫为害茶树。建瓯县小桥乡这两年开始发现,现波及几个村的茶园。今春四月间经调查建瓯县上屯村西焙高产茶园水仙等品种128亩为害特别严重,有暴发成灾之势。幼虫为害幼嫩芽叶,为害区虫口密度每丛多达几百条,去秋第三代幼虫没有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不仅吃去嫩叶新梢,连老叶也为害。轻者叶片缺刻,重则片叶不留,形  相似文献   

11.
我国茶树蓑蛾区系与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鹄  韩宝瑜 《茶叶科学》1997,17(2):171-176
我国茶树蓑蛾类害虫已达11属20种。除雄蛾外,其它虫态终生负囊,聚集发生,形成“危害中心,常致局部茶丛受害光秃。常见种大都一年发生1代,只茶蓑蛾与茶小蓑蛾一年2代。多以非老熟幼虫越冬,仅大蓑蛾以老熟幼虫、黑肩蓑蛾以卵越冬。非老熟幼虫早春复苏早而贪食,常造成冬芽殆尽,春茶局部绝收。气候雨湿和天敌可对蓑蛾产生明显的自然控制。文中还就其地理分布、形态鉴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大田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 R.)是为害新梢的一种重要害虫。1979年我省分离到一株对茶小卷叶蛾毒力较强的颗粒体病毒(AoGV),1980—1983年曾进行了一系列田间试验,以探明其用于生产防治的可能性及应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茶小卷叶蛾第一代卵孵化期,应用低剂量 AoGV 常量喷布茶树(每亩用病毒12.5—25毫克,加水125斤),幼虫感染死亡率达87.5—93.8%。用病毒治虫不仅方法简便易行,而且持效期长,喷施一次可控制小卷叶蛾为害16代,持效达3年以上,充分发挥了病毒治  相似文献   

13.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世界性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寄主范围极广。本文比较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茶树和玉米叶片的生长适合度。试验结果表明,饲喂茶树叶片的初孵草地贪夜蛾幼虫8 d死亡率高达100%。3龄(9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茶树叶片的幼虫体重增长量显著低于以玉米叶为食的幼虫;取食3 d和6 d后,以茶树叶片为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体重分别是以玉米叶为食的幼虫体重的35.58%和36.67%。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长适合度明显低于取食玉米叶的幼虫。主要表现为:(1)8 d后,取食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存活率比取食茶树叶片的幼虫高出20%;(2)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成功化蛹率为54.17%;(3)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发育历期极显著长于取食玉米叶的幼虫,且蛹重、蛹长和蛹宽极显著低于取食玉米叶的幼虫的蛹。尽管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长适合度较低,但是由于茶园中存在草地贪夜蛾嗜食的杂草,初孵幼虫可以杂草为食,3龄以上幼虫可取食茶树叶片并成功化蛹。因此,推测一旦草地贪夜蛾误迁入茶园,在茶园中的嗜食杂草被其食光后,其幼虫很有可能进一步危害茶树。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缩短茶树无性苗繁育周期,提高无性苗质量,本试验以3年生台茶12号(又名金萱)茶树嫩枝为扦插材料,采用全光照弥雾快繁育苗技术,研究了插穗顶梢保留与摘除、不保留成熟功能叶、保留1~3片成熟功能叶对茶树扦插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并于扦插前对茶树嫩枝不同部位芽叶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叶片成熟度增加,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呈递增趋势。净光合速率也随叶片成熟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但以第2片成熟功能叶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叶片成熟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以顶部一芽一叶含量最高。带成熟功能叶插穗成活率和生根率均为100.00%,而不带成熟功能叶的一芽一叶插穗和一芽二叶插穗成活率和生根率均仅为5.00%和23.33%。根系生长以带3片功能叶留梢插穗最好,生根早且根量大,10βd内就有大量白色根点从茎段基部冒出,60%~70%茶苗形成二次根仅需37βd,且地上部新形成的成熟功能叶数也最多,但是新梢高度增长值小于保留顶梢带1片成熟功能叶插穗,基部茎粗增长值小于带2片成熟功能叶插穗。成熟功能叶片数的增加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成活率和生根率;保留顶梢插穗的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优于去梢插穗。  相似文献   

15.
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命表法研究一种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茶尺蠖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和卵孵化率分别为90.50%、86.29%和91.03%,与茶树嫩梢饲养比较差异不显著。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化蛹率为85.52%,低于茶树嫩梢饲养87.50%的化蛹率。取食人工饲料的茶尺蠖幼虫历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20βd和39.62βd,较茶树嫩梢饲养历期分别增加了1.44βd和2.41βd,但两者无显著差异。人工饲料饲养茶尺蠖雌成虫寿命显著高于对照,单雌产卵286.9粒,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14.82%。幼虫种群存活率曲线呈死亡率-年龄增函数,死亡主要发生在后期(化蛹)个体中,与茶树嫩梢饲养差异不显著;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种群内禀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0.113和1.119,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了2.43βd和0.265βd,种群趋势指数87.21,表明采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茶尺蠖种群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第2代棉铃虫是危害花生最严重的世代,95%左右的卵产在花生中上部的嫩梢、嫩叶、花萼和茎基上,平均每株落卵19.6粒。在花生上的卵量和幼虫量与第1代蛾量密切相关,卵量(Y1)与第1代蛾量(X)关系式为:Y1=-315.9+1.7783X(n=6,r=0.8562);幼虫量(Y2)与第1代蛾量(X)关系式为:Y2=31.3+0.134X(n=6,r=0.8652).在第2代棉铃早产卵初盛期应用B.t菌剂(含孢子100亿个/ml)200倍液喷雾3次,或1.8%齐螨素乳油675ml/hm^2兑水810kg喷雾2次,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茶树体内铅的吸收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茶树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季节、品种、树龄新梢铅含量的变化较系统地研究了茶树本身对铅吸收累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铅含量最高,其次为生产枝、侧枝和老叶,茶籽和幼嫩新梢的铅含量较低。新梢和叶片铅含量随其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茶树成熟叶片和新梢铅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成熟叶片表现为4~6月最高,7月最低,而新梢表现为春梢明显高于秋梢,秋梢高于夏梢;成熟叶片与新梢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树龄的增高,新梢铅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不同茶树品种新梢铅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多环芳烃在茶树鲜叶及绿茶加工过程中残留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监测了茶树鲜叶及其绿茶加工中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茶树一芽二叶样品PAHs含量差异明显,产地环境PAHs污染程度对茶鲜叶PAHs含量影响较大。茶芽、嫩叶、老叶PAHs含量分别在40.5~52.8μg·kg~(-1)、50.0~67.4μg·kg~(-1)和91.5~97.6μg·kg~(-1)之间,PAHs含量大小顺序为老叶嫩叶芽。汽车尾气对交通公路旁茶树芽和嫩叶PAHs含量影响较大,且对50 m范围内茶树鲜叶影响更明显。电加热干燥模式下,水分散失和PAHs挥发是影响绿茶加工过程中PAHs含量的两个关键因子。加工环节过后,茶叶PAHs含量由61.0μg·kg~(-1)上升到166.1μg·kg~(-1)。摊放和干燥过程中PAHs大量挥发,造成茶叶干重中PAHs残留量由292.0μg·kg~(-1)降低到171.9μg·kg~(-1)。  相似文献   

19.
茶树对氟富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氟电极分析了31个茶树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季节茶树叶片和不同茶树器官的氟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成熟叶片平均氟含量为1499.2mg/kg,其中乌牛早氟含量最高,为2163.2mg/kg,浙农138氟含量最低,为805.7mg/kg,前者为后者的2.7倍。6个品种夏季不同叶位间氟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芽氟含量最低,平均为88.6mg/kg,第六叶氟含量最高,平均为1010.1mg/kg,除第五叶与第六叶氟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叶位氟含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时春季新梢不同叶位氟含量为26.0mg/kg-700.8mg/kg,均低于夏季新梢对应叶位氟含量。鸠坑茶树植株主要器官氟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叶片氟含量最高,其次为嫩茎和须根,主根最低,不同树龄茶树主要器官间氟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