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林业动态》2006,(6):F0002-F0002
2006年2月15日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一周年前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表示,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有能力、而且正在按部就班地实现公约规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发大会上签署的条约,其最终目标是“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对气候系统不进行危险的人为干涉的水平上”。该《公约》已于1994年生效。  相似文献   

3.
全世界森林清查的范围、技术和重要性都可能因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对话的结果而发生改变。首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有成员国都必须依照公约的规则来评估和报告其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发达国家每年报告一次,发展中国家定期提供报告。其次,《京都议定书》增加了一些监测和说明碳储量的新规则。因此,已经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必须依据公约在承诺期内每年提供详细而精确的补充评估报告。到2006年底,这些国家还必须实施清查制度以记录来源于森林的碳消除和碳排放。  相似文献   

4.
日本《朝日新闻》、《时事通讯社》等多家媒体2007年11月21日新加坡报道:第3届东亚首脑会议于当日在新加坡举行,东盟(ASEAN)10国与日本、中国、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16国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作为会议具体成果,与会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与会领导人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各国应在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发达国家要继续发挥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业产业》2010,(10):44-45
“碳政治”,也称“气候政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政治模式,来源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鉴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各工业化国家碳排放标准2012年到期,各国期望在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上签署第二期减排协议。由此,全球围绕碳排放展开了攸关国家发展的激烈博弈,这就是“碳政治”。  相似文献   

6.
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2012年)即将结束之际,全球更加关注"后京都时代"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安排。2009年12月7日,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代表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为期近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共商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发达国家碳排放的承诺,发展中国家适当缓解行动,以及减排资金和技术支持问题,成为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会上,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主张和举措备受关注。联合国专门负责气候变化谈判的最高官员德博埃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举措已位于世界前列。"森林既是吸收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90年~2005年,全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森林面积均是负增长,只有中国在过去15年森林面积不断扩大,蓄积量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3日至15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大会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和活动。会议共通过了28项决议,其内容涉及适应气候变化基金、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技术转让、能力建设、《京都议定书》下的灵活机制、国家通讯、财务和行政问题以及执行公约的长期行动等。  相似文献   

8.
这将使中国的排放量大幅减少,让中国变成处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导者。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伊沃·德波尔称,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公布的新节能减排计划“极具雄心”,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9.
根据《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气候变化给北欧、加拿大和俄罗斯北部带来了更多的降雨,但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印度南部和东南亚的雨量将会减少。  相似文献   

10.
《绿色中国(A版)》2009,(12):11-13
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如今的哥本哈根会议,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走过了怎样的路程?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COP17)将在南菲东部海滨城市德班举行,与会各国将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此次大会将决定《京都协议书》第二承诺期是否延续,这将决定COP存亡及全球减排规则和新经济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8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2次会议上,倡议“为了地球种植10亿棵树”,旨在动员全球各个领域采取虽微小但却实用的一步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为遏制地球气候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据澳大利亚人网站2007年3月30目消息,澳大利亚霍华德政府在森林与气候全球倡议中提出关于气候变化的提案。该提案建议筹集2亿美元用于推动可持续林业和发展中国家的森林保护。如同亚太6国气候变化合作伙伴所希望的那样。该倡议是在未建立能源法规或未实现《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的情况下提出的减排措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面临的生死攸关的挑战。12月7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192个国家的领导人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将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面临的生死攸关的挑战。12月7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192个国家的领导人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将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湖南林业》2012,(2):6-7
湿地是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生态之基,在维护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保护湿地.18个国家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也称作《拉姆萨尔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相似文献   

17.
林业碳汇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气候变化"的定义是,"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相似文献   

18.
12月7日起,192年国家的领导人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将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积累的丰富的林业科学技术知识,不仅散见于《诗经》、《周礼》、《尔雅》、《齐民要术》等各种古籍之中,而且还有专著。如《南方草木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志,《竹谱》是中国最早的竹类专著,《植物实名图考》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图谱。  相似文献   

20.
《湖南林业》2012,(1):8-15
200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也明确提出,新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今年11月28日,在罕见的连绵阴雨中,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194个国家,700多个联合国、政府间、非政府组织,500多家媒体的1.5万名代表聚集南非德班,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