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红鳍笛鲷网箱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鳍笛鲷俗称“美国红鱼”,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等温热带海区。其特点是个体大、产量高、肉质细嫩、经济效益佳,是福建尤其是平潭县沿海目前海水网箱养殖业引进的优良新品种。为了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海水网箱养殖,现将其养殖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一、生活习性  红鳍笛鲷属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真鲷亚纲)、鲈形目、鲈形亚目、笛鲷科、笛鲷属。它的体表侧线上下方鳞片皆后斜,背鳍鳍条部基底大于鳍高,鳍后缘略带圆,体表呈红色,腹部浅红色,故称“美国红鱼”或“红鱼”。栖息于水深30米~100米,底质为泥、泥沙、沙泥、贝壳及岩…  相似文献   

2.
对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和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及不同生长阶段千年笛鲷的含肉率、肥满度、比肝重及其肌肉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笛鲷的含肉率差异极显著,肥满度、比肝重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较小,而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千年笛鲷而言,其差异明显。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红鳍笛鲷>紫红笛鲷>千年笛鲷。不同生长阶段的千年笛鲷,随着鱼体的生长,其含肉率增加,肥满度和比肝重降低;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增加,水分和灰分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红鳍笛鲷(Lutianus erythroptrus Block.)俗称美国红鱼,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等温热带海区.其特点是个体大,产量高,肉质细嫩,经济效益佳.现将其养殖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1生活习性 红鳍笛鲷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笛鲷科、笛鲷属.它的体表侧线上下方鳞片皆后斜,背鳍鳍条部基底大于鳍高,鳍后缘略带圆,体表呈红色,腹部浅红色,故称"美国红鱼”或"红鱼”.栖息于水深30~100m,底质为泥、泥沙、沙泥、贝壳及岩礁等海区.每年3~5月集群繁殖,盛期4月,个体怀卵量可达100~170万粒.性喜垂直移动,黄昏和早晨多栖底层,白天和夜晚常浮游中上层,繁殖季节,由深海游向浅海产卵,产卵后又返游深海觅食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应用Elliott-Persson模型研究了红鳍笛鲷幼鱼(体长37.40(±6.84)mm,体质量2.53(±1.30)g]的排空率与摄食率,以及在3种不同饵料(多齿蛇鲻肉糜、斑节对虾肉糜、海水鱼营养配合饲料)投喂下,其生长率、丰满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海水鱼配合饲料投喂下,红鳍笛鲷幼鱼的胃含物(占体重的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动为GCW=-0.472T+4.222 (R2=-0.72),胃排空率为每100 9体质量0.472g/h,日摄食量为每100 9体质量(湿重)22.62 9,对配合饲料的食物转换效率为6.85%.红鳍笛鲷幼鱼的摄食具有一定的周律性,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饲喂18 d后研究发现,投喂斑节对虾肉糜的红鳍笛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为1.58%/d,而投喂配合饲料组和蛇鲻肉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55%/d和1.22%/d.红鳍笛鲷幼鱼的丰满度在蛇鲻肉糜和斑节对虾肉糜投喂组均有显著变化,而配合饲料组无显著变化.斑节对虾肉糜投喂组的幼鱼成活率最高(90%),其他2种饲料投喂组受试鱼成活率较接近,分别为72.5%、75%.综合考虑,该生长期的红鳍笛鲷幼鱼适当投喂虾肉,配合饲料日投喂2次,并保证在18:00时饱食为宜,有利于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率.  相似文献   

5.
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性腺发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学方法对1.5~2.5龄红笛鲷的性腺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红笛鲷GSI在3—5月处于较高水平,5月达到最高值(0.14%),6-7月呈下降趋势,8月略有回升,而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雄性红笛鲷GSI的周年变化趋势与雌性红笛鲷基本相似;雌雄红笛鲷HIS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3月最高(雄性红笛鲷为1.73%,雌性红笛鲷为1.71%);雌性红笛鲷除6-8月外,其GSI与HSI均呈负相关,而雄性红笛鲷在5~12月GSI与HSI呈正相关,其他月份呈负相关。另外还发现精巢中精原细胞与卵巢第Ⅱ、Ⅲ时相细胞的出现几率与雌雄红笛鲷的GSI周年变化一致。精巢的发育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整个发育过程,但结合解剖学特征总体判断,精巢仅发育到Ⅳ期早期;在雌鱼只观察到卵原细胞、第Ⅱ时相卵母细胞、第Ⅲ时相卵母细胞,结合解剖学特征判断卵巢只发育到Ⅱ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视杆蛋白(RH1)基因和长波敏感视蛋白(LWS)基因,并分析其在早期发育不同阶段和成鱼不同组织的表达规律,为探究笛鲷属鱼类适应从表层浮游逐步转为下层底栖光环境生活的过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RACE克隆红鳍笛鲷RH1基因和LWS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2个基因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红鳍笛鲷6个胚胎发育时期(原肠下包1/2期、胚孔封闭期、视囊期、晶体出现期、心脏跳动期、孵化出膜期)和5个仔鱼发育时期(1、3、10、15和20 d),以及成鱼不同组织(脑脏、心脏、肝脏、肌肉、黑色皮肤、红色皮肤、胃和视网膜)的表达规律。【结果】红鳍笛鲷RH1基因和LWS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1723 bp和1302 bp,其中RH1基因具有465 bp的3'-UTR和196 bp的5'-UTR,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残基;LWS基因具有213 bp的3'-UTR和15 bp的5'-UTR,ORF长度为1074 bp,编码357个氨基酸残基。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2个视蛋白基因均先与鲈形目等鱼类聚为一支,再与鳉形目、鲽形目和鲤形目等聚为一支,最后再与陆生脊椎动物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RH1基因在孵化出膜后15和20 d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下同),LWS基因在孵化出膜后20 d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2个视蛋白基因在成鱼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相似,在视网膜上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结论】红鳍笛鲷RH1和LWS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在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与红鳍笛鲷的生活习性变化相关,表明红鳍笛鲷RH1和LWS基因表达与其生活光环境的变化密切呼应,在早期发育变态阶段的光线调节,以及适应黑暗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笛鲷属(Lutjanus)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对分布中国南海的12种笛鲷属鱼类16S rRNA和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胸斑笛鲷(Lutjanus carponotatus)、四线笛鲷(Lutjanus kasmira)、驼背笛鲷(Lutjanus gibbus)和单斑笛鲷(Lutjanus monostigma)序列进行分析,利用MEGA软件计算各物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6S rRNA基因同源序列为560 bp,COⅠ基因为639 bp. 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较为保守,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39,COⅠ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46. 16种笛鲷在系统进化树上主要聚为4个分支,各分支中的笛鲷种类与其形态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分支Ⅰ中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i)、金焰笛鲷(Lutjanus fulviflamma)和单斑笛鲷体背后上方具有椭圆形黑斑;分支Ⅱ中金带笛鲷(Lutjanus fulvus)与四线笛鲷体表具有若干纵向条纹,蓝点笛鲷(Lutjanus rivalatus)与星点笛鲷(Lutjanus stellatus)身体体背后上方均具有白色斑点;分支Ⅳ中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马拉巴笛鲷(Lutjanus malabaricus)与驼背笛鲷体型较大,成鱼体色为鲜红色.此外,在体型方面,分支Ⅰ中笛鲷种类体型较小,身体修长,分支Ⅳ体型较高,分支Ⅱ和Ⅲ体型介于两者之间,与前人研究认为体型、体色、条带可作为笛鲷种类划分的基本分类特征的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六溴环十二烷(HBCD)短期暴露对红鳍笛鲷的甲状腺素干扰效应及相关机理,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将红鳍笛鲷幼鱼暴露于3个不同浓度的HBCD(8.6、43.0、215μg·L-1)溶液中24、48、96 h后,以肝脏和脑组织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腺原氨酸(T4)含量及T3/T4比值为生物标志物,评价HBCD短期暴露对红鳍笛鲷肝、脑组织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BCD对红鳍笛鲷幼鱼肝、脑组织甲状腺具有明显的干扰作用,且8.6、43.0μg·L-1浓度暴露下对T3、T4含量以诱导作用为主,215μg·L-1浓度暴露下短时间内表现为极显著的诱导作用(P0.01),随暴露时间延长则表现为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此外,HBCD暴露过程中,肝组织T3/T4比值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脑组织T3/T4比值则随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短时间暴露T3/T4比值高于对照组、长时间暴露T3/T4比值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红鳍笛鲷肝脏和脑组织甲状腺素T3、T4含量及T3/T4比值对实验室3种浓度的HBCD胁迫均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干扰物的筛选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间接双抗体夹心法对2006年湛江港养殖海域360份红笛鲷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进行红笛鲷弧菌病血清抗体水平动态的评定,以获得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湛江港养殖海域红笛鲷弧菌病高发期是10月、11月和12月,阳性率分别是61.67%、53.33%和30.00%。红笛鲷血清内抗溶藻弧菌抗体水平在8-12月份最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黄鳍鲷挂牌标志放流和流刺网探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厦门湾黄鳍鲷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于2011年在厦门五缘湾增殖放流97万尾黄鳍鲷苗种,其中放流标志黄鳍鲷苗种15 036尾.结果表明,一年标志鱼回捕率为0.612%;放流标志鱼主要回捕海域为厦门湾大离浦屿—后田—刘五店—欧厝—小嶝岛邻近海域;放流黄鳍鲷在海区的生长情况良好,平均生长速度约0.56 g/d;经1 a时间,放流黄鳍鲷平均尾重约0.27 kg,形成资源量约263 t,形成捕捞产量约1.61 t;从2006到2011年每年进行增殖放流,结果使厦门湾黄鳍鲷种群的相对资源量比例提高了约3.83%.表明,黄鳍鲷增殖放流获得了一定的资源增殖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使用增殖放流中常用的挂牌标志法、荧光标志法、剪鳍标志法对卵形鲳鲹、紫红笛鲷和黑鲷3种鱼,在10 mg/L和20 mg/L浓度的丁香酚溶液下分别进行标志.通过在模拟鱼类自然生活环境下观察鱼的行为,统计存活率和脱标情况来确定两个麻醉浓度和3种标志方法对3种鱼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L丁香酚对鱼苗的影响比20mg/L丁香酚小.对比存活率和标志成功率可知,卵形鲳鲹鱼苗适合在10 mg/L丁香酚下进行荧光标志,紫红笛鲷鱼苗和黑鲷鱼苗适合在10 mg/L丁香酚下进行剪鳍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蓝点笛鲷人工育苗中药物的施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半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Cu2+、Zn2+对蓝点笛鲷急性毒性及联合毒性。[结果]Cu2+的安全浓度为0.103 8 mg/L;Zn2+的安全浓度为3.347 8 mg/L。Cu2+对蓝点笛鲷幼鱼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0.422 3、15.888 5 mg/L;Zn2+对蓝点笛鲷幼鱼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0.395 2、14.123 2 mg/L。等毒性配比的2种重金属离子混合液对蓝点笛鲷幼鱼的毒性大于单一毒性。[结论]Cu2+为剧毒物质,Zn2+为低毒物质,两者混合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提高黄鳍鲷、褐篮子鱼在 1 000 m2 斑节对虾南海 2 号养殖池塘内的生态效益。【方 法】试验比较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南海 2 号 - 黄鳍鲷(Sparuslatus)(混养黄鳍鲷处理)、斑节对虾 南海 2 号 - 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变化、颗粒物质含量、浮游 藻类、浮游动物以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等指标在 105d 的变化。【结果】整个实验期间混养黄鳍鲷处理和混养褐 篮子鱼处理池塘水体中氨氮(NH4 +-N)、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 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低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然而 TN 含量却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至试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 含量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表明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较高的 TN 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两口混养池 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6.83~18.65 μg/L 和 5.34~16.24 μg/L,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 论】试验结果表明,黄鳍鲷的扰动作用可以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 NH4 +-N、NO3 --N 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池塘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斑节对虾南海 2 号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黄鳍鲷和褐篮 子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养殖池塘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 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芮翔 《新农业》2022,(4):59-61
黄鳍棘鲷也称为黄脚立或者立鱼,其体长呈椭圆形,侧扁且背面狭窄,腹面钝圆.黄鳍棘鲷属于热带、温带的杂食性栖鱼类,在红海、阿拉伯海沿岸以及中国近海都有分布,喜沙泥底质的水域栖息.黄鳍鲷的幼鱼期都是雄性,生长3~4年转为雌性.9~11月是产卵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生长速度较快,具备较高的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斜带髭鲷和紫红笛鲷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游泳能力,以及盐度、光照、昼夜时间、饥饿和再投喂对游泳能力的影响,旨在为优化其苗种培育工艺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斜带髭鲷游泳能力指数为:1 cm:48.60;2 cm:122.40;3 cm:242.40;4 cm:397.20。最大巡游速度出现在25~35的盐度区间,盐度越高,影响越显著;不同体长组紫红笛鲷幼鱼的游泳能力指数分别为:1 cm:111.90;2 cm:258.00;3 cm:285.00;4 cm:318.00;且随着游泳时间延长,巡游速度线形下降。在15~35的盐度范围内,紫红笛鲷巡游速度最大,且随着生长,盐度越低对巡游速度的影响越显著;在0~2 460 lx的光照范围中,1,2,3 cm规格的斜带髭鲷巡游速度随着光照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巡游速度出现在清晨,最低巡游速度出现在午夜,且差异显著;而光照对巡游速度的影响随紫红笛鲷生长而减弱;紫红笛鲷的最大巡游速度出现在清晨,其次为傍晚,最低巡游速度出现在午夜。2种鱼在饥饿的前2 d里巡游速度相对对照组有所上升,但随即下降明显。再投喂组的巡游速度随补偿生长的出现相对对照组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16.
韩如冰 《新农村》2007,(1):21-21
剑尾鱼又名剑鱼、清剑,原产墨西哥南部及危地马拉等地,经人工优选培育,已育出现了不少新品种,如红剑鱼、黄剑鱼、鸳鸯剑鱼等。目前饲养较多的为红剑鱼,依背鳍和尾鳍形状分为两类:一类是背鳍高宽,尾鳍上下末端均有剑状延伸的高鳍燕尾红剑;另一类是雄鱼背鳍很长,尾鳍下部末端拖带一条高鳍竿尾红剑。剑尾鱼因形态奇特,深受人们喜爱,是水族箱中的不可缺少的热带鱼品种。1·形态特征体色浅蓝,体形纺锤形、侧扁。雄鱼有剑尾,背鳍有红点,雌鱼无剑尾,背鳍无斑点。剑尾鱼经人工饲养后,体形已小型化,只有7~8厘米长。体色橄榄绿,鳞片边缘褐色,两侧中部…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剂对蓝点笛鲷幼鱼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表面活性剂对蓝点笛鲷幼鱼的毒性。[方法]采用半静水法生物测试,以蓝点笛鲷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对其急性毒性,[结果]2种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为:SDS〉DBS。其安全浓度分别为0.406 3、0.584 0 mg/L。SDS与DBS对蓝点笛鲷幼鱼的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2.022 0、2.858 5 mg/L和1.769 1、2.514 9 mg/L。[结论]SDS与DBS对蓝点笛鲷幼鱼为中等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河鲀鱼资源现状河鲀鱼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广,品种较多,现初步查明有43种,其中在我国就有35种,大部分是东方鲀属,分布在东海、黄海、渤海。进入鸭绿江口下游水域的河鲀鱼主要有5种,即黄鳍东方鲀(地方名:花廷巴)、菊黄东方鲀(黄廷巴)、虫纹东方鲀(面廷巴)、假睛东方鲀(黑罗子)、红鳍东方鲀(红鳍)。  相似文献   

19.
王永翠  李加儿  区又君  苏慧  曹守花  刘汝建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137-139,前插1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的味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的味蕾组织结构相同,呈椭圆形,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黄鳍鲷唇、口腔粘膜、舌、咽和鳃弓上皮中都含有味蕾,味蕾在咽上皮中含量最多,鳃弓上皮中含量次之,唇、口腔粘膜和舌上皮中含量最少,且唇<口腔粘膜<舌。在相同部位的味蕾含量野生鱼比养殖鱼多,这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20.
贺颂茹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44-44,46
黄鳍鲷适应力强、生长快,是我国华南地区主要养殖经济鱼类,可以进行多种方式养殖。从养殖水质、苗种培育、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探讨黄鳍鲷在池塘饲养条件下的健康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