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缢蛏7群体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对我国沿海庄河、汉沽、海阳、盐城、崇明、宁波、漳州7个地理群体缢蛏的12个形态性状进行了形态差异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汉沽群体和海阳群体首先与庄河群体聚类,之后依次与崇明群体和盐城群体聚类,最后与宁波和漳州群体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36.28%,主成分2为22.23%,主成分3为12.72%,累积贡献率为71.23%。判别分析结果表明,7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7群体缢蛏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6.67%~86.67%,P2为68.96%~100%。7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77.93%。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与海州湾彩虹明樱蛤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分析方法,通过测量彩虹明樱蛤的10个形态学比例性状,对来自海州湾连云港海区(LYG)和杭州湾南岸慈溪海区(CX)以及杭州湾北岸的平湖乍浦海区(ZP)3群体彩虹明樱蛤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表明,海州湾群体与杭州湾群体形态差异最大,连云港与杭州湾的慈溪群体和乍浦2群体形态距离分别达到了4.92和5.58,而杭州湾慈溪群体和乍浦群体形态最为相似,形态距离仅为2.16。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54.40%,主成分2为13.50%,累积贡献率为67.90%;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较高,这些因子主要是第1主成分中的性状AB、AD、AB、SW、EF、GH、AI和IJ以及主成分2中的AE。判别分析结果表明,3个海区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经6步判别分析后应用AF、IJ、AE、AB、SW和GH建立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80%~100%,P2为82.86%~100%,综合判别率为88.89%,说明判别方程可以有效的将上述群体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3.
运用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江苏、安徽、山东和湖北4个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野生群体的13个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和江苏2个克氏原螯虾群体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而与湖北和安徽群体间趋异程度逐渐增大。主成分分析中,雌性群体贡献率分别是主成分1为46.104%、主成分2为25.375%、主成分3为10.830%,累积贡献率为82.309%;而雄性群体贡献率分别是主成分1为50.611%、主成分2为26.365%、主成分3为8.623%,累积贡献率为85.599%。判别分析中,雌体准确率P1为70.6%~100.0%,P2为52.9%~100.0%,综合判别率为87.6%;雄体准确率P1为66.7%~100.0%,P2为66.7%~100.0%,综合判别率为92.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且主要表现在头胸甲部和腹部的性状上,但这些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需多项参数综合分析才能进行不同群体间的辨别。  相似文献   

4.
大菱鲆4个进口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2003~2004年进口的4个大菱鲆不同进口群体(英国、法国1、法国2、法国3),测定了其全长、体长、头长、吻长、体高、尾柄高和尾柄长等7项形态性状.采用聚类、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大菱鲆的6项比例形态性状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法国1和法国2群体间形态最接近,而与英国群体、法国3群体的趋异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两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61.069%,主成分2为34.343%,累计贡献率为95.412%.以判别分析建立了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46.7%~80.0%(P1)和51.7%~77.4%(P2),综合判别率为62.5%.3种多元分析结果表明,4个大菱鲆群体在形态上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且集中表现在全长、体长、头长、吻长和尾柄长这5个形态性状指标上.  相似文献   

5.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6个不同地理群体凡纳滨对虾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显示广东和厦门的群体形态较为接近,而与浙江,海南三亚(盐度10‰、70‰)的差异程度较大,渤海湾捕捞的野生凡纳滨对虾与另外5个群体欧氏距离最远;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28.96%,主成分2:18.22%,主成分3:14.89%,主成分4:10.51%,累计贡献率72.58%;判别分析结果,判别准确率P1为76.7%-96.6%,判别准确率P2为82.3%-100%,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8.33%。虽然6个凡纳滨对虾群体在形态上已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均未达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江苏、安徽、山东和湖北4个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野生群体的13个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和江苏2个克氏原螫虾群体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而与湖北和安徽群体间趋异程度逐渐增大.主成分分析中,雌性群体贡献率分别是主成分1为46.104%、主成分2为25.375%、主成分3为10.830%,累积贡献率为82.309%;而雄性群体贡献率分别是主成分1为50.611%、主成分2为26.365%、主成分3为8.623%,累积贡献率为85.599%.判别分析中,雌体准确率P1为70.6%~100.0%,P2为52.9%~100.0%,综合判别率为87.6%;雄体准确率P1为66.7%~100.0%,P2为66.7% ~ 100.0%,综合判别率为92.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且主要表现在头胸甲部和腹部的性状上,但这些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需多项参数综合分析才能进行不同群体间的辨别.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琴  赵峰  宋超  张涛  苗中博  庄平 《海洋渔业》2019,41(3):294-303
为研究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凤鲚(Coilia mystus)群体的形态差异,分别采集江苏吕四(吕四群体)、上海崇明(崇明群体)、浙江舟山(舟山群体)和浙江温州(温州群体)近岸海域的凤鲚共160尾,测量获得了11个传统形态可量性状和19个框架结构数据,将其转化为29个形态比例指标,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分析表明:除吻长/体长以外,凤鲚4个群体其它性状比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主成分,其中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贡献率分别为44.27%、16.31%和8.36%,累计贡献率为68.94%,结果显示,影响4个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凤鲚躯干部和尾部。判别分析利用贡献率最大的8个参数构建了4个群体的判别方程,温州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达90.0%,其次是吕四群体(87.5%)、崇明群体(67.5%)和舟山群体(60.0%),综合判别准确率为76.3%。聚类分析发现,崇明群体和舟山群体距离最近,最先聚为一组,后与吕四群体汇为一大组,而温州群体单独聚成一组。研究认为:崇明群体形态与舟山群体最为接近,与吕四和温州群体有显著差异(P<0.05)且差异性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丽文蛤与文蛤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丽文蛤和文蛤的可量性状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形态差异。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丽文蛤与文蛤在10个比例性状中存在着7~8个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文蛤不同地理群体为一组,丽文蛤为另一组。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70%、17.04%、13.82%和10.40%,累计贡献率为67.95%。第一主成分主要受楯面长/壳长、小月面长/壳长的影响。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丽文蛤与文蛤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5)。建立了5个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9.51%~98.75%,P2为76.67%~95.18%,综合判别率为82.80%。  相似文献   

9.
厚壳贻贝3群体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对浙江沿海嵊泗、舟山、台州3个地理群体厚壳贻贝的4个形态性状进行了形态差异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嵊泗群体和台州群体首先聚类,之后与舟山群体聚类。主成分分析中,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47.01%,2为25.07%,累积贡献率为72.08%。判别分析结果表明,3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3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N80.00%。86.66%,P2为80.65%。85.71%。3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83.33%。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11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和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反映在选育对虾的腹节1及腹节总长度增加,但头胸甲及腹节1的宽度降低.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18.14%,主成分2为15.09%,主成分3为11.09%,主成分4为9.53%,累积贡献率为53.85%.分析结果显示,2个群体在横向体型因子方面差异最明显,结果与显著性检验的结论基本一致.判别分析显示,2个对虾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001).建立了2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2%~75%,P2为55.4%~79.8%,综合判别率为70.67%,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于中国对虾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选育群体的判别准确率(75%)相对较高,从而从形态学方面体现了选择育种的效果.[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384-388]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张永普 《水产学报》2004,28(3):339-342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为印度椢魈洋海域的广温广盐性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山东以南沿海,是我国沿海滩涂的主要经济养殖贝类.有关泥蚶人工育苗、繁殖与生长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1-9],但种内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我国山东、浙江、广西和韩国4个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泥蚶种内的形态变异特点与地理分化规律、并建立判别函数,为泥蚶地理种群的识别、种质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五种蚌的形态变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开建 《水产学报》2003,27(1):13-18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用6个形态性状对褶纹冠蚌、三角帆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和球形无齿蚌5种蚌的种间以及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受4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54.17%;第二主成分受1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34.08%。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褶纹冠蚌与三解帆蚌形态相近,随圆背角无齿蚌与球形无齿蚌外形相拟。方差分析和t检验表明,褶纹冠蚌和三解帆蚌的不同地理种群分别表现出形态上变异。建立了5种蚌的判别函数,三角帆蚌和圆背角无齿蚌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褶纹冠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和球形无齿蚌的判别准确率依次为98.92%、86.36%和96.88%,总判别准确率为97.83%。  相似文献   

13.
高晓蕾  许然  张志新  郑小东 《水产学报》2019,43(7):1593-1602
中国海域跨度大,生态环境差别显著,栖息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长蛸群体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实验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的多元分析方法对中国沿海长蛸11个自然群体的14个形态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群体判别函数。结果显示,长蛸腕式为1234,腕间膜式为ABCDE。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66.067%。主成分1主要包括胴宽/体长、头宽/体长、漏斗后部长/体长3个参数,累计贡献率达36.979%;主成分2主要包括体质量/体长、胴背长/体长、漏斗前部长/体长3个参数,累计贡献率达29.088%。基于主成分散点图可以清晰区分澎湖群体与其他群体。依据判别函数,群体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0.40%。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腕吸盘数目在澎湖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显示,11个群体中北方5个群体与宜兰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嵊泗、南麂岛、连江3个南方群体聚成一支,之后与澎湖群体聚成一支,泉港群体单独聚成一支。研究表明,北方5个群体间形态相似度较大,且与南方群体差异显著;澎湖和泉港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形态差异。中国沿海11个长蛸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地域差异性,形态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用8个量度特征对大连、舟山和厦门3个单齿螺(Monodonta labio)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舟山群体和厦门群体形态最为接近,大连群体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得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57.49%,主成分2为18.80%,主成分3为10.40%,累计贡献率为86.69%.通过判别分析,建立了3个地理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3.16% ~ 81.82%,准确率P2为60.00% ~81.82%,综合判别率为74.13%.3个地理群体间最大差异系数为0.191 8~0.945 7,均小于1.28.多元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理群体的形态特征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沅江和西江水系大眼华鳊()的形态差异及分化程度,对两个水系5个种群的147个样本进行了测量,共获得9个可量性状和21个框架性状,通过多元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Friedman非参数检验的结果显示,5个种群间的体侧各部分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0.01)。聚类分析将5个种群分为三支,其中西江两个种群为一支,沅江干流和沅江锦江种群为一支,沅江清水江种群单独为一支。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6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81.93%,贡献率大的性状集中在尾柄部、头部和躯干前部。判别分析筛选出头部和尾柄部的10个性状,分别建立了5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成功率在92%~100%。3种多元分析方法从框架形态差异上将沅江和西江水系大眼华鳊的种群有效区分开来,为5个种群的形态差异及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形态差异与遗传混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图们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种群现状,以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研究材料,将我国黄河和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及日本本土的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作为参照对象,应用三种形态多元分析方法与STRUCTURE聚类分析方法,对它们的32个外部形态性状进行分析。判别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低(83.30%);主成分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12个差异最大的表型性状均位于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之间,呈现为中间类型;传统聚类显示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形态差异最小;STRUCTURE聚类显示,图们江有60%的个体聚入日本绒螯蟹群体,而只有10%的个体聚入中华绒螯蟹群体,其余30%个体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中间类型。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分布的重叠区与混杂区,但其形态偏向日本绒螯蟹。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主要一级支流中华倒刺鲃形态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嘉陵江、赤水河、清江3个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种群288尾样本的3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全长/体长、叉长/体长、体宽/体长等29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首先聚为一类,认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最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3个中华倒刺鲃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较为相似,而两者与清江种群形态差异较大.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长江上游中华倒刺鲃种群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五个青蛤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本文利用RAPD方法对我国浙江、江苏、辽宁、天津和福建沿海青蛤地理群体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从6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其中12条扩增效果好、条带清晰的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青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五个群体的多态度在0.249~0.307之间,平均为0.278,按递减依次为江苏>福建>辽宁>浙江>天津;经分子方差分析(AMOVA),10.69%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89.31%来自于群体内,遗传分化除辽宁与江苏、天津群体间不显著外,其它群体间分化显著;根据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浙江群体与江苏群体,辽宁群体与天津群体分别先聚在一起,最后与福建群体聚类;S11、S424、S228、S4254个引物可以区分这五个青蛤地理种群,作为群体特征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