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品种稳产性系数和高稳系数法,以2008年河南省大豆区域试验汇总结果为依据,以安豆4号历年参加的河南省大豆区域试验、河南省大豆生产试验、国家黄淮海夏大豆中组品种区域试验的平均亩产量为参考,对安豆4号的高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豆4号平均亩产量高、变异系数低、高稳系数高,充分说明了安豆4号是一个高产稳产的大豆新品种。同时对安豆4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利用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法,以2007年河南省大豆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对安豆1号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高稳系数法估算安豆1号高产稳产性结果与通用方法估测的高产稳产性结果相似,体现了高产基础上的稳产,从而证明了安豆1号是一个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种。同时对安豆1号的特征特性进行了说明,为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安豆4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豆新品种安豆4号的适宜种植密度,设置5种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在18.8万株/hm2时,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协调,达到高产的目的,为安豆4号在河南省种植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4.
安豆1号是河南省安阳市农科院1999年依据"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育种目标,遵从"优中选优"的原则,从商豆1099中挑选变异单株进行系统选育育成的高产、稳产、广适性大豆新品种。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  相似文献   

5.
大豆新品种安豆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豆1号大豆新品种是从商豆1099系统选育而成的,2009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晋青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山西豆冠种业有限公司合作于2000年以晋豆19为母本,以冀青1号为父本,经过常规人工杂交育种所选出的新品种.在2015—2018年参加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大豆品种鉴定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在区域试验中较对照增产5.68%,在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增产0.8%,同时该品种在试验中表现出...  相似文献   

7.
DTOPSIS法对安豆1号大豆新品种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DTOPSIS法对参加2007年河南省大豆区试试验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DTOPSIS法综合评价安豆1号结果与产量评价有所不同,安豆1号产量占参试品种的第2位,运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居第7位。  相似文献   

8.
大豆新品种安豆203的综合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中黄13×濮豆6018有性杂交系统选择培育而成的安豆203,在2013—2014年山东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较对照荷豆12增产6.5%,生产试验较荷豆12增产7.8%;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3表现感,SC7表现中感;蛋白质含量42.45%,脂肪含量19.42%;基本满足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提出的适应机械化生产品种应具有的性状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安豆203高产稳产、广适、抗病、蛋白质含量高、宜机械化收获,具有很高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于伟 《大豆科技》2010,(2):63-65
阜豆9号于2007年和2009年先后通过安徽省审定和国家审定。安徽省区域试验中较对照中豆20增产13.30%,国家区域试验中较对照徐豆9号增产11.07%。蛋白质含量41.17%,脂肪含量19.46%;抗病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中熟,是一个高产、稳产、广适的大豆新品种。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濮科花8号是河南省濮阳农科所1994年以开8441为母本、鲁花11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系谱号为9421—0—4—1。2005—2007年参加全国北方片小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表现为早熟、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2008年6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品鉴花生2008010。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13年河南省大豆区域试验结果,采用品种稳定性参数估算、高温系数法和回归系数法对安豆5156的高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其特征特性、品质及抗性鉴定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用高温系数法估算安豆5156的高产稳产性结果与通用方法估测结果相似,具有较好的高产性和稳定性,用回归系数法分析,该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且品质优良,抗逆性强,是比较理想的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采用试点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方法,LSD法,Shukla互作方差分析方法,对2013年河南省大豆区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品种的抗病性鉴定和品质分析结果,综合分析参试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品种秋乐1205、安豆5156、周豆22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可在河南省广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豫豆17号是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农科所采用有性杂交育成的大豆新品种。经河南省和国家80个点次试验,较对照(豫豆2号、豫豆10号)平均增产13%以上。一般产量可达2550~3000kg/hm2,高者可达4284kg/hm2。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耐旱、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6.13%。生育期中熟偏早,是黄淮区域较理想的夏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4.
安麦1号系河南省安阳市农科所小麦研究室运用作物灰色育种学原理与方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市、省两级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表现突出。对产量、品质、抗逆性、抗病性等12个性状的同异分析也表明,该品种综合评估排名第一。是近年来在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中涌现出来的不可多得的品种新秀。该品种2001年8月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相似文献   

15.
为发掘新的抗病基因以增强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本研究以大豆品种安豆1498和Williams为材料,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鉴定二者对Race1、Race3、Race4、NKI、USAR2、Ps41-1、PsMC1和PsJS2等8个大豆疫霉菌株的抗性;对安豆1498与Williams杂交组合获得167个F2:3代家系群体接种PsJS2菌株,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并利用618个SSR分子标记对抗性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 表明:安豆1498对Race1、Race3、Race4、Ps41-1、PsMC1和PsJS2等6个大豆疫霉菌株表现为抗病,表明安豆1498是一个优良的疫霉根腐病抗性材料;抗性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安豆1498和F1代都表现抗病,Williams表现感病,F2:3代群体中抗病:分离:感病株数表现为1∶2∶1的分离比,表明安豆1498对大豆疫霉菌株PsJS2的抗性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Rps1498;基因定位结果显示Rps1498与大豆3号染色体(N连锁群)上的5个SSR标记(Satt152、Satt631、Sat_186、Satt683和Satt624)连锁,通过分子作图分析Rps1498位于SSR标记Sat_186和Satt68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5.1和9.3 cM.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大豆生产现状及高产育种方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大豆生产现状河南省常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90年代以来,大豆生产发展迅速。以豫豆6号、8号、10号、15号为主的大豆新品种迅速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大豆产量由80年代的亩产不足100公斤,上升到亩产130公斤左右。“九五”以来,大豆种植面积成为黄淮大豆产区面积最大的省份...  相似文献   

17.
洛玉二号(原名洛试203)是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选系ZK03-1为母本,以自选系ZK02 -2为父本杂交后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属于中秆大穗早熟品种,2002~2003年在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早熟、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宜在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在该区域常年种植面积在133万hm2左右,主栽品种有黑河38、黑河18、北豆5、垦鉴豆4号等。由于品种的适应性不同,并且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一是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增加,二是黑龙江北部大豆重迎茬现象严重.因此,对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品种在生产中不断被淘汰。北豆21号是黑龙江农垦北安科研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9.
潍豆126是潍坊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大豆新品种。在2013—2014年山东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为230.75公斤/亩,平均较对照增产3.7%。201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47.9公斤/亩,平均比对照菏豆12增产6.0%。脂肪含量2.07%,属高油品种,抗花叶病毒3号株系和7号株系,2016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委员会审定(编号:鲁审豆20160042)。  相似文献   

20.
花育31号(原代号远育16—8)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选育而成。是利用不亲和野生种育成的国内外首个花生属区组间杂交品种。在参加山东省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2009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36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