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豆科绿肥根系发达且穿透力较强,庞大的根系可以疏松土壤,培肥地力。科合202属于小粒豆,是适用于豆科绿肥、芽豆等的专用大豆新品种,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引进俄罗斯的大豆材料HZDD1424为母本、加拿大大豆材料HZDD3796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粗蛋白质(干基)含量达41.03%、粗脂肪(干基)含量达18.79%。于202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豆20210040),生育日数120 d,适应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2.
大豆新品种廊豆6号是河北省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在2002年以科丰6做母本,豫豆22做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选育而成的。具有高产、优质、抗病和抗逆性强等特点,区域试验较对照品种中黄13增产9.29%,生产试验增产11.0%;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38.99%,粗脂肪(干基)含量为21.14%。同时介绍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和适宜的栽培区域。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大豆区域试验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种化学品质发展变化的概况及趋势,对黑龙江省2005~2008年参加区域试验的360份大豆品种(品系)进行品质分析,对照美国2号大豆期货标准,评价了近年来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品质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在360份材料中,蛋白质(干基)含量达到该标准的有151份,占全部材料的41.9%;脂肪(干基)含量达到该标准的有104份,占全部材料的28.9%;蛋白质加脂肪(干基)含量达到标准的有87份,占全部材料的24.2%.黑龙江省大豆区域试验品种的整体品质与美国2号大豆质量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季良  彭琳 《杂粮作物》2006,26(6):399-401
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种阿豆1号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黑河5号的基础上,采用异地选择方法培育的优良大豆新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37.4%(干基),脂肪含量23.4%(干基),且蛋白质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大,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总量受环境影响较小。2004~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128.5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3位。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84.9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3位。该品种适宜新疆北部冷凉大豆产区春播和南部阿克苏地区复播。  相似文献   

5.
彭琳  季良 《大豆科技》2007,(2):12-13,16
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种新大豆7号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1995年从加拿大引进,经过连续多年异地选择培育的优良大豆新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38.2%(干基),脂肪含量23.7%(干基),且蛋白质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大,脂肪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小.2004-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252.45 kg/hm2,较对照阿豆1号增产3.96%,居参试品种第二位.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202.05 kg/hm2,比对照阿豆1号增产10.99%,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该品种适宜新疆北部冷凉大豆产区春播和南部阿克苏地区复播.  相似文献   

6.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绥农76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农76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以绥07-1186为母本、绥07-104为父本,经过常规人工杂交选育而成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绥农76粗蛋白质(干基)含量高达46.78%。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豆2019021)。该品种生育日数115 d,适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及吉林、内蒙、新疆等相应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7.
大豆新品种云环资大豆2号,经云南省大豆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单产3 248.1~3 322.7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11.78%~13.81%,增产显著;高抗大豆花叶病;籽粒(干基)粗脂肪含量20.0%,粗蛋白43.1%。该品种适合夏播、秋播,南部热区可冬播。  相似文献   

8.
濉科998是以巨丰×豫豆21的优势单株为母本,开豆4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稳产夏大豆新品种.2006-2007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732.2 kg/hm2,比中豆20(CK)增产7.30%;2007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20.0 kg/hm2,比中豆20(CK)增产8.99%.籽粒蛋白质含量41.52%,脂肪20.07%.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1.8 d,中抗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SC3、SC7,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适应性强.综合抗性好,适于安徽沿淮淮北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吉林省500份大豆品种(系)中的低聚糖含量(干基).使用正相氨基柱分离、63%乙腈溶液洗脱、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以蔗糖、水苏糖和棉籽糖为标准品,加入乳糖为内标,计算大豆中低聚糖含量.蔗糖、水苏糖和棉籽糖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85%、100.34%和98.21%,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7~0.9996.测得500份大豆品种(系)中的低聚糖总量范围7.73%~13.46%,超过12%的品种(系)有49个.蔗糖含量范围3.42%~8.27%,棉籽糖含量范围0.41%~1.37%,水苏糖含量范嗣3.23%~4.87%.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大豆豆血红蛋白与产量的关系,以12个吉林省审定推广的吉农系列大豆品种为材料,在盛花期(R2)、结荚期(R4)、鼓粒期(R6)和成熟期(R8)测定根结瘤特性和根瘤中豆血红蛋白的含量测量产量,并分析不同品种根瘤数量、干重和豆血红蛋白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吉农51、吉农39和吉农41产量处于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吉农38、吉农43和吉农45,并且在R6和R8期吉农51、吉农41和吉农39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比其它品种高12.4%~95.7%和14.6%~88.1%。R6和R8期根瘤豆血红蛋白的含量与根瘤数量和干重呈显著正相关,且R6期相关性更大。R6和R8期根瘤干重和根瘤数量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大豆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说明豆血红蛋白与产量的关系密切,豆血红蛋白含量可以作为筛选高固氮结瘤能力大豆品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我国各地大豆品质状况,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于2010—2012年组织31个综合试验站从各服务区域内的科技示范县收集到1 176份大豆主栽品种样品,对40余项品质性状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大豆粗蛋白平均含量以南方为高,达43.75%,其次为黄淮海流域(41.94%),再次为西北地区(40.01%),东北地区最低(39.16%)。从省份分布情况看,四川、浙江和广西居前3位。粗蛋白含量位居前列的主栽品种包括中黄42、晋遗19、菏豆12、山宁16、豫豆29、浙秋豆3号、  相似文献   

12.
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感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和辽豆15为材料,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接种后5、10、15、20、25、30 d取样,测定抗感品种接种与未接种根内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初步明确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大豆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根内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感病品种辽豆15,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辽豆15.  相似文献   

13.
杂交大豆杂优豆1号选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杂优豆1号(皖豆25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1997年以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016组配的杂交大豆新组合,这是世界上第二个通过正式审定、可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大豆杂交种.2002-2003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91.16 kg/667m2,比CK中豆20增产15.37%,均达极显著水平.2003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7.28 kg/667m2,比CK中豆20增产19.14%.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抗病、高抗倒伏、高产稳产的优点,蛋白质含量43.56%,脂肪含量18.96%,生育期111 d,商品性好,适于安徽省淮北及江淮地区作中熟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4.
高蛋白鲜食大豆新品种晋科4号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好。2012年晋科4号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鲜食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474.5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9.01%;该品种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MV),中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干基蛋白质含量达45.85%,属高蛋白鲜食品种,适合我国黄淮海地区春播。  相似文献   

15.
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在山西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在山西的增产效果及筛选适宜的大豆品种,应用大豆品种汾豆78与玉米品种大丰30研究了山西省传统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与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对比,应用大豆品种汾豆78、79、56、92及93与玉米品种大丰30进行了大豆新品种筛选。测定了大豆苗期、盛花期、结荚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大豆成熟后的品质,大豆玉米成熟后的植株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与传统套作模式相比,带状复种技术下大豆植株总叶绿素、籽粒蛋白质及油脂含量更高,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分别为42.28%和19.84%,大豆与玉米产量分别为531.0和9 514.5 kg·hm~(-2),分别增产6.6%和70.7%。大豆新品种筛选结果显示,汾豆93在植株生长后期干物质及叶绿素含量最高,植株性状最佳,成熟后籽粒的品质最好,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分别为44.08%和20.2%,玉米大豆综合产量最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分别为894.0及10 550.7 kg·hm-2,比对照组分别增产了68.7%和10.9%。表明这种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适合在山西省生态环境条件下应用推广,汾豆93与大丰30是"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模式较好的搭配品种。  相似文献   

16.
濉科928是濉溪县农技推广中心和科技开发中心以巨丰×豫豆21(♀)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400kg/hm2,比中豆20(CK)增产6.51%;2005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51.2kg/hm2,比中豆20(CK)增产12.36%。产量具有一致的平均稳定性。籽粒蛋白质含量44.93%,蛋脂合计62.39%。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增产潜力大、品质优、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好,适于黄淮南部地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蛋白质及油脂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和油脂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掌握大豆种质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地方品种408份、国内育成品种145份、国外育成品种77份,合计76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测定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在南京同一环境下全国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变幅分别为39.2%~54.2%、7.5%~17.5%和47.3%~64.6%,地方品种38.8%~51.5%、11.5%~22.5%和55.6%~69.0%,国内育成品种41.7%~49.4%、12.9%~22.9%和55.6%~68.6%.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人工选育后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有大幅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平均数和变异度则有减小,说明以往人工进化着重在油脂含量的改进.三个性状各群体在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区平均间差异并不大,各区都有优良变异.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并未发现相关;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油脂含量与地理纬度出现显著正相关;育成品种蛋白质含量与地理纬度还出现显著负相关;野生自然状态下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之间无相关,而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依次增强了负相关;形成这种相关的原因在于地区间油脂含量人工进化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濉科928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以巨丰×豫豆21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 490.0 kg/hm2,比中豆20(CK)增产6.51%;2005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51.2 kg/hm2,比中豆20(CK)增产12.36%.产量具有一致的平均稳定性.籽粒蛋白质含量44.93%,蛋脂合计62.39%.蛋白质产量1 001.9~1 253.9 kg/hm2,比对照中豆20增产15.41%~23.39%.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增产潜力大、品质优、生育期适中、综合抗好,适于黄淮南部地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9.
选用来自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区的25个大豆品种(品系),进行干豆腐加工,对大豆品种原料理化指标、干豆腐品质特性指标等进行测定、分析,并对不同大豆品种的干豆腐加工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理化指标及干豆腐品质指标均呈现了较大的差异。大豆品种籽粒品质指标与干豆腐品质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籽粒蛋白含量、水溶性蛋白含量与干豆腐品质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籽粒脂肪含量、7S的含量与干豆腐品质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基于因子分析的大豆品种加工干豆腐适用性评价,筛选出东农42、吉育204、东农48、2010-60和2003-342-24-4共5个干豆腐加工品质优良的大豆品种(品系)。  相似文献   

20.
赣豆10号为优质高产的南方春大豆新品种,2015—2016年参加江西省春大豆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214公斤/公顷,较对照中豆40增产9.16%,粗蛋白含量为40.1%,粗脂肪含量为22.8%,属高油大豆品种,适宜在江西省大豆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