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真姬菇子实体的每个担子上着生四个担孢子;从分离获得的78个有性孢子单核体之间的交配结果分析,真姬菇属于四极性担子菌;X^2测验结果显示,供试真姬菇菌株的四种交配型孢子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研究中还发现真姬菇的A因子和B因子内部发生重组,产生了新的A和B因子,其重组率皆为1.3%。  相似文献   

2.
利用在人工栽培条件下获得的翘鳞香菇(Lentinus squarrosulus)子实体,搜集担孢子并分离获得了103个孢子单核体,分析孢子单核体的交配结果可知翘鳞香菇属于四极性交配型系统;X2测验结果显示,供试翘鳞香菇菌种的四种交配型孢子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研究中发现翘鳞香菇的B因子内部发生重组,产生了新的B因子,其重组率为0.97%.  相似文献   

3.
以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鲁大秀珍1号(LD1)的新鲜子实体为材料,收集担孢子并分离获得58株单核菌株,经过三轮交配实验,将58株单核菌株分成4组(T1、T2、T.和T4),分别有16、14、12和16株,可知肺形侧耳属于四极性异宗配合;指定T1为A1B1,T2为A2B2,核迁移实验明确了T3的交配型为A1B2,T4为A2B1;卡方检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型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4.
金福菇的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金福菇(Tricholoma giganteum)担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金福菇的交配属四极性异宗结合。本研究还检测到重组B因子的新等位基因(Br)。  相似文献   

5.
侧耳属(Pleurotus)有40~42个种(R.Singer1978),我国有25个种(戴芳澜,1979).侧耳的个体发育全过程是:担孢子→初生菌丝体→次生菌丝体→子实体→担孢子.某些品种在其生活史中存在着粉孢子阶段(Eugenio和Anaerson,1968).侧耳属系双因子四极性异宗配合型真菌.在凤尾菇P.sajor-caju和佛罗里达平菇P.florida中,个别菌株的初级菌丝有锁状联合(clamp connection),能正常出菇.由此推测,可能有双核担孢子存在.部分担  相似文献   

6.
对3株野生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子实体进行担孢子收集,采用单孢稀释法分离鉴定得到300株蒙古口蘑单孢菌丝体,利用三轮交配法对其中101株进行交配型鉴定,试验统计结果进行χ~2检验,并对4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株进行ISSR分子标记验证。结果显示,可观察到典型的4种交配反应菌落形态并可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加以区分验证。所得蒙古口蘑交配类型属于四极性交配系统,为A、B因子互不连锁的双因子控制。  相似文献   

7.
凤尾菇营养缺陷型的诱变筛选及交配型基因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工作中,带有营养缺陷型突变基因的单核体常被用作融合亲本,以便检出融合子和进行融合子的遗传分析。本实验使用了紫外线诱变担孢子的方法,方便而易于操作,筛选出几株遗传特性稳定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同时对它们的交配型基因进行了测定,发现了风尾菇交配型基因中的中性不亲和因子。 1材料和方法 1.1供试菌株 凤尾菇PL27(Pleurotus sajor-caju),野生型双核体;P23,P36,P22和P27是从PL27的单核体,它们的交配型基因分别确定为A1B1,A2B2,A2B1和A1B2。以上菌株均引自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8.
香菇135菌株特异SCAR标记的分布和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香菇(Lentinula edodes)135菌株的特异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引物135F/R(扩增601bp的条带)对135菌株的58个原生质体单核体和97个孢子单核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检验此特异标记在单核体中的分布和遗传规律。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两种交配型A1B1和A282,此标记仅存在于后一种核中;另外,此标记在四种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后代中随机分布,显示这个SCAR标记可以稳定遗传到后代,而且与交配型A、B因子之间没有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紫芝(Ganoderma sinense)的担孢子萌发获得的单核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三轮杂交法、OWE-SOJ技术及核迁移技术对其担孢子单核体交配型因子进行准确测定。结果表明,紫芝为四级性异宗结合菌类,其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交配型分离比例符合1:1的预期,不同交配型担孢子的单核体符合1:1:1:1的自由分离规律,采用OWE-SOJ与核迁移试验相互印证,可以对紫芝担孢子交配型进行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0.
几种食用菌孢子分离及其交配行为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子分离是食用菌常规杂交育种的第一步工作,分离获得的孢子其交配行为取决于交配系统,如草菇属初级同宗结合,双孢蘑菇为次级同宗结合,大肥菇、香菇、平菇等为异宗结合菇类,对不同交配系统担孢子的遗传重组及其孢子交配行为进行分析,在理论上便能推算出有性后代的变异程度,从而为育种和菌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假定某食用菌双核体(异核体)基因型是AaBb,它经减数分裂后可产生AB、Ab、aB、ab四种孢子,在斜面上涂布这四种孢子,则其后代就可能出现AaBb(亲本型PD)及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非亲本型NPD)9种基因型,尽管子代在遗传上包含了亲代所有的遗传组成,但是基因型及基因型频率发生了变化,PD/NPD=4/12,如果AaBb基因型具杂种优势性状的话,那么非亲本子代就可能影响其原基因型生物学性状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Microscopical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richoloma giganteum basidia bear 4 basidiospores. Mating tests revealed that T. giganteum has a tetra-polar, heterothallic mating system. New types of factor B (Br)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recombination within the B-type mating factor.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香菇自然种群交配型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在湖北省无栽培菌株孢子传播的香菇自然发生地随机采集的32个野生香菇菌株为材料,用原生质体单核体和孢子单核体配对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鉴定样本中的交配型因子,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  相似文献   

13.
担子菌交配型位点结构及交配型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担子菌的有性发育过程是由交配型基因控制的,多个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交配型基因组成基因簇,交配型位点则由1~2个基因簇组成。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A交配型位点的交配型基因编码两类含相似同源结构域的蛋白质,两类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异源二聚体,调节依赖于A因子的发育过程。B位点的交配型基因编码信息素及其受体,是核迁移过程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以收集自福建三明地区的12个野生香菇菌株分离得到的46个单核体为材料,进行交配型因子分析。结果从样本中鉴定出15个A因子和15个B因子,表明该地区野生香菇有较丰富的交配型因子,为香菇杂交育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交配型基因为主要标记的香菇菌种鉴定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香菇交配型基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交配型基因为主要标记的香菇菌种鉴定新方法。这一方法以香菇性亲合性理论为基础,以交配型基因的等位性和多型性为依据,以标准菌株原生质体单核体的两种亲本交配型为遗传标记,以待测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为材料。该方法中使用的原生质体方法和交配型测定方法都是相当成熟的技术,操作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16.
对大叶榕榕果中寄生的非传粉小蜂Camarothorax bimasculinus进行显微观察与形态比较,结果表明该小蜂具有雄性多型现象,其雄蜂具有翅和无翅两种类型。有翅型雄蜂与雌蜂外形较相似,复眼发达,具翅两对,能够在榕果外与雌虫交配;无翅型雄蜂与雌蜂外形差异较大,复眼退化,无翅,在榕果内与雌虫交配,存活寿命比有翅型雄蜂短。  相似文献   

17.
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对来自辽宁、上海地区的6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纤溶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蛹虫草纤溶酶活性差异较大,最高的比活力可达134.8IU/mg(鲜LN-2),最低的比活力仅有3.4IU/mg(鲜LN-3);经PCR鉴定首次发现,就纤溶酶活性而言,双交配型的蛹虫草明显高于单交配型的蛹虫草;本研究还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蛹虫草(C.militaris)与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等11种食药用菌的纤溶酶活性;结果表明,所测定的11种食药用菌中,纤溶酶比活力最高的是冬虫夏草(C.sinensis)(149.5IU/mg),其次是蛹虫草(65.6IU/mg)和秀珍菇(30.6IU/mg),而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桑黄(Phellinus spp.)、灵芝(Ganoderma lucidum)和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的子实体中未检测到纤溶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香菇1号菌株的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单核体为材料,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类单核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平均连锁聚类方法对酯酶同工酶图谱进行聚类,从交配型角度探讨了不同来源的两类单核体在形态和生化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单核体在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三个性状上表现出相同的差异趋势,在同一种交配型的个体间,孢子单核体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原生质单核体,在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这一性状上,用聚类方法可以将绝大多数单核体归入所属的交配型范围内。这两类单核体具有的不同表型与它们的不同来源有密切的联系,有性世代中复杂的遗传行为导致孢子单核体中性状出现较大的变异,而作为无性后代的原生质单核体则表现出性状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两类单核体表现出的差异为香菇的遗传和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9.
汪虹  曹晖 《食用菌学报》2006,13(2):9-14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又名酒红色球盖菇、皱环球盖菇,隶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球盖菇属(Stropharia)[1]。大球盖菇抗逆性强,易栽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