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系统聚类法对1999-2000年全国红麻新品种(系)区试试验点进行分析,按试验点间欧氏距离的大小分析评价试验点对品种区辨力的差异。结果表明,7个试验点可分为5个生态区域,试验点的设置基本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2.
用系统聚类法对1999-2000年全国红麻新品种(系)区试试验点进行分析,按试验点间欧氏距离的大小分析评价试验点对品种区辨力的差异.结果表明,7个试验点可分为5个生态区域,试验点的设置基本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3.
秩次分析法评价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1998--1999年全国北方片花生区试资料为例,用秩次分析法评价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产量结果。结果表明,用秩次分析法评价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可以解决不均衡试验的区试资料给联合方差分析带来的困难,对参试品种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以黄淮海夏播玉米区2002~2009年区试数据为依据,分析实体对照的局限性,将参试品种平均值作为对照与实体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区试中采用参试品种平均值作为对照是可行的。采用平均值作对照的同时可在区域试验中加入本区或当地大田表现较好的品种作为参照,有利于考察参试品种对环境的实际适应能力。在区域试验中可采用平均值作对照,但生产试验和预备试验中一般不宜采取平均值作对照,应用实体对照。选拔标准一般可参照现行的审定标准,但不同生态区域和组别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各区情况。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的生态区域中,按照统一的试验方案,布置大麦新品种多年多点的比较试验,以检验、评价参试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和稳定性,并和大面积的推广品种做比较,以确定新品种的利用价值,为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可靠依据。这种试验简称为区域试验。江苏省从1979年设立大麦区试至今,经历了10轮试验,鉴定出一批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区域试验是联系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大面积生产上品种更新和推广的桥梁,涉及到新品种选育单位科研任务的完成和种子经营、使用单位效益的高低。因此,区域试验的工作倍受各方面的关…  相似文献   

6.
1998年全国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试组织了早讪早中熟组、早舢中迟熟组、中舢迟熟(A、B)组、晚舢早熟组、晚舢中迟熟组、双季晚粳组、华南早舢组、华南晚舢组9个熟组的区域试验和早舢中迟熟组、中轴迟熟组、晚税早熟组、晚制中迟熟组、双季晚粳组、华南早舢纷、华南晚籼组7个熟组的生产试验。供试品种(组合)87个,试验点次162个。经过对各点次试验资料的总结分析,有11个品种(组合)在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比较突出,推荐全国品种审定。介绍如下;(1)特优18三系杂交稻组合,广西区玉林地区农科所选育。1997年参加华南早舢组区试,平均…  相似文献   

7.
以灰色关联度法对辽宁省大豆品种区试结果评价武丽石吕桂兰王文斌王会英(辽宁省农科院油料所)(抚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是对省内各育种单位提供的大豆新品种(品系),在省内不同生态区域进行其特征、特性、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的鉴定。目前...  相似文献   

8.
2000年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试优良品种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全国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试共组织了豫粳6号组、中作93组、金珠1号组、秋光组和吉玉粳组5个熟期组的区试及生产试验。供试品种 (组合 )共计60个 ,试验点次70个。经过对试验资料的初步分析总结 ,有9个品种 (组合 )在区试和生产试验中比较突出 ,拟推荐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介绍如下 :(1)3A/18三系杂交稻组合 ,天津市农作所选育。1998~1999年参加了国家北方水稻区域试验 ,1998年初试平均单产576.8kg/667m2 ,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2.0 % ;1999年续试平均单产652.5kg/6…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为鉴定全国茶树良种并为推广良种提供科学依据,在全国不同茶区分设十个区域试验点,分别承担有关品种区试任务。该试验任务由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下达,所在省农业厅协同领导和监督,全国区试指导小组指导实施,采用统一计划、统一试验方法进行试验,从1988年开始执行,1993年结束。  相似文献   

10.
全国烤烟良种区域试验的现状与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并探讨了全国烤烟良种区域试验的现状,对全国烤烟良种从区试组织管理、方法、试验设计和试验布局等方面作了综述,指出了区试中存在的如对照品种、统一密码编号等方面的问题,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