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不同年龄绿竹各器官的N、P、K 3种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器官N、P、K元素含量基本呈随竹株年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从绿竹各器官不同年龄竹的平均N、P、k含量来看,N含量大小排序为叶根蔸枝秆,P含量大小排序为叶蔸枝根秆,K含量大小排序为叶蔸秆枝根。3种主要营养元素在绿竹各器官中的以叶最多,含量最少的是枝与杆,各器官N、P、K含量中,N所占的比例最大,达58.7%,P最少,只占5.4%。  相似文献   

2.
沿海沙地新造绿竹林生物量结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生理生态学相关原理 ,对沙地绿竹林生物量结构调查分析 ,研究沿海沙地绿竹造林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在沿海沙地条件下 ,绿竹生长良好 ,I度竹极少有抽枝展叶 ,II度竹光合器官发育趋向完备 ,并开始为大量长根孕笋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生物量分析来看 ,单株和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基本上遵循原则为 :秆 >竹根 >竹蔸 >枝 >叶  相似文献   

3.
3种不同地下茎形态竹子的钾含量及积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典型的散生型高节竹、混生型苦竹和丛生型绿竹为研究对象,对钾含量、储量和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竹和高节竹钾含量大小表现为叶>枝>秆,而苦竹则表现为叶>秆>枝,枝、秆中钾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高节竹、苦竹叶片钾含量显著高于绿竹;高节竹枝条钾含量显著高于绿竹;苦竹秆中钾含量显著高于绿竹。钾素积累量大小为苦竹>绿竹>高节竹,其积累量分别为259.87、177.05、123.16 kg·hm-2,而钾素利用效率高低则表现为绿竹>苦竹>高节竹,每生产1 t干物质所需钾素分别为3.81、6.34、6.95 kg。  相似文献   

4.
绿竹地下茎发笋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绿竹地下茎生物学特性即竹蔸秆基芽目萌发规律、蔸根芽点发根规律及竹丛蔸幅与发笋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各母竹的笋目数量变幅为3~10个,多数为5~9个,不同径阶绿竹母竹的秆基笋目数量不同,与径阶呈正相关;秆基笋目从2月开始萌发,3—5月为萌发高峰期,6月以后基本停止萌发;绿竹在6年生以后,整个母竹根系进入老化期;竹丛蔸幅和发笋量呈显著正相关,用Y=0.0424X^2-1.7755X+28.961拟合绿竹竹丛蔸幅和发笋量之间的关系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姚兆斌  江洪  曹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1,(5):2778-2780,2858
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对毛竹在2008和2009年的高生长及2009年的竹蔸、叶、秆、鞭和笋5个器官的含水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大、小年的高生长(Pn)与出土生长时间(t)的关系均呈"S"形曲线;竹蔸的含水率范围为0.33~0.70,竹叶为0.32~0.63,竹秆为0.32~0.58,竹鞭为0.36~0.61,竹笋为0.46~0.90,其中竹笋含水率最高,变化也最大,其次是竹蔸、叶、鞭和秆;毛竹地下部分的含水率范围为0.34~0.62,地上部分为0.33~0.57。  相似文献   

6.
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对毛竹在2008和2009年的高生长及2009年的竹蔸、叶、秆、鞭和笋5个器官的含水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大、小年的高生长(Pn)与出土生长时间(t)的关系均呈"S"形曲线;竹蔸的含水率范围为0.33~0.70,竹叶为0.32~0.63,竹秆为0.32~0.58,竹鞭为0.36~0.61,竹笋为0.46~0.90,其中竹笋含水率最高,变化也最大,其次是竹蔸、叶、鞭和秆;毛竹地下部分的含水率范围为0.34~0.62,地上部分为0.33~0.57。  相似文献   

7.
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对毛竹在2008和2009年的高生长及2009年的竹蔸、叶、秆、鞭和笋5个器官的含水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大、小年的高生长(Pn)与出土生长时间(t)的关系均呈"S"形曲线;竹蔸的含水率范围为0.33~0.70,竹叶为0.32~0.63,竹秆为0.32~0.58,竹鞭为0.36~0.61,竹笋为0.46~0.90,其中竹笋含水率最高,变化也最大,其次是竹蔸、叶、鞭和秆;毛竹地下部分的含水率范围为0.34~0.62,地上部分为0.33~0.57。  相似文献   

8.
川南地区3种丛生竹竹秆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给蓬勃发展的丛生竹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以川南地区人工栽培的3种丛生竹材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竹秆特性,测量胸径、全长、秆高、尖削度、竹壁厚、节间长等指标。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拟合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胸径与竹秆高度、秆质量、总节数等因子相关性显著,拟合的模型经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相同胸径下,全长方面,硬头黄竹>梁山慈竹>撑绿竹;秆质量方面,硬头黄竹秆质量最大,梁山慈竹和撑绿竹相当,约70%的秆质量都集中在中下部。随着竹秆相对高度上升,相对壁厚的下降速度依次为硬头黄竹>梁山慈竹>撑绿竹,相对直径大小为梁山慈竹>硬头黄竹>撑绿竹,但在相同胸径下,硬头黄竹胸径处的竹壁最厚。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爆发式生长与营养物质积累的关系,在毛竹爆发式生长期的4,5,6月中旬分别采集不同年龄(1,3,5年生)立竹器官(叶、枝、秆、鞭)样品,测定氮、磷、钾、钙和镁质量分数,分析不同年龄立竹间差异。结果表明:在毛竹爆发式生长期,相同年龄立竹叶、枝、秆、鞭中的养分质量分数存在差异,氮、磷、钾、钙和镁质量分数竹叶中最高,平均分别为23.18,2.51,12.28,4.08,和0.96 g·kg-1;竹鞭次之,竹秆中最低;氮、磷、钾质量分数竹叶4月较低,5月和6月较高,而在竹枝、竹秆、竹鞭中则是4月较高,5月和6月较低;不同年龄立竹相同器官的营养元素质量分数也存在差异,且不同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规律亦不相同。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条件下,4月,叶、枝、秆中氮、磷、钾质量分数1年生立竹高于3年生和5年生立竹;5月,竹叶中钾质量分数随竹龄增加而减少,叶、鞭中氮质量分数1年生和3年生立竹显著高于5年生立竹;6月,竹叶中氮和磷质量分数1年生立竹显著低于3年生和5年生立竹,竹鞭中氮和磷质量分数1年生立竹显著高于3年生和5年生立竹;5-6月,不同年龄立竹叶、枝、秆中镁质量分数均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毛竹在爆发式生长期立竹器官营养物质存在明显的生理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退化雷竹林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定位调查方法研究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雷竹林的地上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退化雷竹林林分结构不合理,立竹密度过大,立竹平均胸径偏小;退化雷竹林各年龄立竹的器官平均含水率较生长正常雷竹林的高;退化雷竹林1年生立竹秆生物量比例最高,枝、叶生物量比例分别是秆生物量比例的23.10%、27.32%,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加,秆生物量比例下降,枝、叶生物量比例提高;退化雷竹林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下降,是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9.49%;退化雷竹林秆、枝、叶和地上部分总的相对生物量显著降低,分别为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7.53%、55.26%、58.62%、63.74%.  相似文献   

11.
厚壁毛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蒽酮比色法,对不同年龄厚壁毛竹叶、枝、秆、蔸、鞭、蔸根、鞭根7器官构件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竹叶可溶性糖的含量较高,平均为7.89%,淀粉含量较低,只有4.42%;竹蔸、蔸根、鞭根和鞭的淀粉含量较高,分别可达15.02%,13.40%,12.02%和5.03%;而可溶性糖的含量较低,说明鞭、蔸、根是主要的营养储藏器官。(2)随年龄增长,竹叶、枝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化不大,而竹秆、竹蔸逐渐升高,从Ⅰ度竹至Ⅵ度竹,竹秆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分别由1.68%、2.26%增加到6.10%和4.48%;竹蔸也分别由0.48%、8.62%增长到2.02%和22.35%,但竹鞭淀粉含量则显著降低,由幼龄鞭的10.26%锐减到老龄鞭的0.07%,减少了150倍。总之,厚壁毛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器官构件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且受年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省彝良县海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水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水竹无性系种群分株生物量与胸径、株高及胸径平方与株高乘积的关系密切.2)水竹无性系种群分株各构件单位含水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升后降,无性系种群分株含水率1,2,3年生水竹均高于4,5年生水竹.3)水竹无性系种群分株各构件单位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秆,鞭,枝,蔸,根,叶;地上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下部分;在不同年龄由大到小依次为1年生,2年生,3年生,4年生,5年生,其中以1年生水竹最大,5年生最小.  相似文献   

13.
山地麻竹笋用林单株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南靖林场 1995年造林山地麻竹林竹株生物量测定 ,结果表明 3个年度麻竹竹秆生物量随竹秆高度的升高而呈明显减小的趋势 ,竹枝、竹叶和各构件总生物量随高度的升高呈“小、大、小”的变化 ;枝叶生物量比随竹高的升高而降低 ,竹蔸和竹根生物以 2年竹为最大 ,1年竹其次。 2个年度麻竹不同径阶各构件生物量随径阶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且 2年竹各构件生物量大于 1年竹。 2个年度麻竹竹秆和地上部分各构件总生物量预测方程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以赣县3种不同施肥处理及不施肥对照的硬头黄竹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和测定其单丛分株数、立竹年龄结构和生物量,研究施肥对硬头黄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地提高硬头黄竹林的立竹数量和地上部分群体生物量。与对照相比,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和复合肥处理立竹数分别增加了26.33、20.50株·丛-1和8.5株·丛-1,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09.24、22.92 g·株-1和162.63 g·株-1;不同处理单丛生物量表现为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复合肥>CK。矿渣肥肥效时间较长,1 a竹所占比例比CK提高了5.31%,而毛竹专用肥和复合肥对竹林年龄组成的调节作用较弱。复合肥处理分别对3 a秆、2 a枝和1 a叶生物量提高的作用最强,矿渣肥分别对2 a秆和3 a枝、叶生物量提高的作用最强。地上生物量在不同施肥处理、不同年龄和不同构件间差异均显著(P<0.05)。随着年龄和竹高的增加,秆生物量的增加速率最大,其次分别为叶和枝。硬头黄竹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中,秆生物量占的比例最大,叶的生物量次之,略大于枝生物量所占比例。因此,在硬头黄竹林的经营管理中,除了进行施肥外,还应合理采伐,使竹林保持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15.
对沿海沙地吊丝竹林不同年龄植株养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浓度除1年生枝外各年龄竹秆、枝、叶均随着所处位置的升高而呈单峰变化趋势,P,K,Mg浓度随着竹秆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器官各养分浓度均表现为:竹叶>竹枝>竹秆,1年生竹养分浓度>2年生竹.不同年龄吊丝竹各养分含量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N>K>Mg>P>Ca.吊丝竹林分各元素现存量的分配乔木层占绝对优势.乔木层各器官N,P,K,Ca养分现存量均以竹秆为最大,分别占整个乔木层的45.00%,50.48%,49.84%和47.04%;而Mg元素现存量为竹叶最高.吊丝竹林分群落下层枯落物层储存了较多的N和P,而草本层则储存了较多的K,Ca和Mg.  相似文献   

16.
有些毛竹林经营者认为竹林越密越好。诚然,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加,竹株和枝下秆的高度、枝下节数和节间秆的长度也会增加。就是说,竹林密度提高后,不仅竹株数量增多,而且可增加竹秆的长度、减少竹秆的节数、提高竹秆的质量、减少枝叶的数量,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材用林应以培育较密的林分为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限度,超越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立竹过密时,必然会出现竹株之间互相争夺水、肥、土、空间、阳光,并出现叶面积指数下降和老竹叶过多等问题,还会影响竹株的光合作用,降低竹笋和竹材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版纳甜龙竹种群生物量结构及其回归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版纳甜龙竹的合理经营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云南省勐仑镇人工栽培的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Nees et Arn.ex Munro)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版纳甜龙竹单株各器官含水率和生物量、种群生物量结构,并对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进行了拟合。【结果】版纳甜龙竹秆、枝、叶3种器官含水率随龄级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秆的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竹叶的含水率变化较小。人工林的总生物量为141 598 kg/hm2,其秆、枝、叶、地下部的生物量分别为74674,23381,8071,35472 kg/hm2,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依次为52.74%,16.51%,5.70%,25.05%;Ⅰ龄级、Ⅱ龄级、Ⅲ龄级、Ⅳ龄级和≥Ⅴ龄级版纳甜龙竹的生物量分别为15 899,21 013,37 124,32 495和35 067 kg/hm2,占总生物量比例依次为11.23%,14.84%,26.22%,22.95%,24.76%;版纳甜龙竹的总生物量和秆生物量除低于慈竹以外,均比其他竹种高。版纳甜龙竹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D)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秆生物量(Bs)、地上部生物量(Ba)与胸径(D)间的拟合模型分别为Bs=0.180 6D1.802 2(竹龄(a)≤1)、Bs=0.0803D2.304 4(a>1)和Ba=0.0795D2.455 9(a>1),且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建立了竹秆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在生产实践中可用其估算各器官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以湖北省崇阳县雷竹林为研究对象,对集约经营雷竹林分结构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集约经营雷竹笋用林立竹在林地上分布均匀,调查的雷竹林分平均胸径为2.55cm,通过胸径计算得到的适宜经营密度约为15 000株/hm2(1 000株/667 m2);林分中立竹处于年青状态,1年生、2年生、3年生及4年生、5年生立竹数依次为3 000、4 660、3 880、460、20株/hm2,所占的百分率依次为24.59%、38.20%、31.80%、3.77%及1.60%;钩梢有利于雷竹林分抗雪压,虽然钩梢后立竹留盘数减少,冠幅减小,但平均每枝叶面积指数增大;生产中每年通过在林地上均匀保留健壮的笋体而形成新立竹,因而林木株数按径阶的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出现向右偏态;农事活动使枝下高也发生变异;雷竹林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杆>竹蔸>竹鞭>叶>枝,钩梢使各器官生物量大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以1年生、2年生和5年生厚壁毛竹的秆、枝、叶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对竹粉和综纤维素进行稀硫酸处理,分析其糖及抑制物的浓度。结果表明:随着竹龄和部位的不同,厚壁毛竹的主要化学组成呈现一定的变异规律,叶片的灰分含量最高,秆部灰分含量最低,叶片的苯醇抽提物最高;1年生厚壁毛竹秆部的纤维素含量最高,不同竹龄的厚壁毛竹的综纤维素含量变化不大;5年生厚壁毛竹秆部的酸不溶木质素含量最高,而1年生厚壁毛竹叶片的含量最低;秆的各种糖浓度均大于枝,枝的糖浓度均大于叶;抑制物中乙酸的浓度最高,乙酰丙酸的浓度最低;竹粉中糖含量及抑制物浓度均比综纤维素高。  相似文献   

20.
不同小生境中小蓬竹的含水率及生物量分配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不同小生境中小蓬竹含水率及生物量的分配规律,为喀斯特地区小蓬竹的培育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小生境中1~4年生小蓬竹生物量和含水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小生境中,小蓬竹各构件含水率随龄级的增加而降低;构件含水率排序为秆>地下部分>枝>叶;小蓬竹各构件生物量的分配规律为秆>地下部分>枝>叶,各构件生物量随竹龄的分配规律为3年>2年>4年>1年.不同小生境中,同一龄级的小蓬竹秆的含水率排序为石槽>石缝>土面>石沟,枝叶及地下部分含水率变化较小;小蓬竹生物量的分配规律为石槽>石缝>土面>石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