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用不同动物来源转移因子(TF)进行AA+肉仔鸡T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器官指数影响的比较研究。采用T细胞体外转化增殖和T细胞体内转化增殖实验,来探讨不同动物来源TF免疫活性和对T细胞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增殖效果的一致性;给1 d肉仔鸡饮水投服不同动物来源TF,7 d、14 d、21 d采样检测。实验数据分析证明,各实验组TF均对肉仔鸡T细胞体外和体内转化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乌骨鸡来源TF作用最强;TF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影响实验,实验数据分析证明,TF对肉仔鸡免疫器官具有促生长作用,并表明实验组中乌骨鸡TF对免疫器官促生长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乌骨鸡TF进行消除IBD疫苗造成的免疫抑制,实验动物分新城抗体检测组和禽流感抗体检测组,每组又分为空白对照组、乌骨鸡TF实验组(TF)、乌骨鸡TF与IBD疫苗结合组和IBD疫苗组,每组50羽,分别隔离饲养。TF+IBD疫苗组和IBD疫苗组雏鸡7日龄免疫IBD疫苗。TF组和TF+IBD疫苗组13日龄饮水投服乌骨鸡TF。14日龄新城疫抗体检测组全部免疫新城疫疫苗(Lasota),禽流感抗体检测组免疫禽流感疫苗(H9)。同时,14、21、28日龄检测新城疫和禽流感(H9)HI抗体。29日龄新城疫攻毒试验实验,计算72h内死亡率。实验数据用SAS软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IBD疫苗可引起肉仔鸡的明显的免疫抑制;乌骨鸡TF有显著提高ND-HI和AI-HI作用,同时,可以彻底消除IBD疫苗造成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96-503
旨在研究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对泰和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增殖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初步探讨α-MSH调控泰和乌骨鸡黑色素合成的机制。利用体外培养的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观察不同质量浓度α-MSH(0、2.5、5、10 mg/L)及其拮抗剂([D-Trp7,Ala8,D-Phe10]α-MSH(6-11)-amide,D-AD-MSH)处理后黑色素细胞增殖、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 1receptor,MC1R)基因表达、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活性、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含量和黑色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α-MSH对细胞有促增殖的作用,2.5mg/Lα-MSH处理组细胞的增殖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α-MSH的对照组(P0.01)。α-MSH剂量依赖性地提高MC1R基因表达。2.5mg/Lα-MSH处理组细胞cAMP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浓度的α-MSH处理均极显著提高细胞TYR活性(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2.5mg/Lα-MSH极显著提高皮肤黑色素细胞的黑色素含量(P0.01),5、10.0mg/Lα-MSH具有提高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含量的趋势(P0.05)。α-MSH拮抗剂D-A-D-MSH预处理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显著抑制α-MSH对黑色素细胞MC1R基因表达、cAMP含量、TYR活性和黑色素含量的上调作用(P0.05)。α-MSH能促进泰和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增殖,提高MC1R基因表达、cAMP含量以及TYR活性并进而促进黑色素合成。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镰刀菌毒素之一的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作者拟研究ZEA对刀豆蛋白A(Con A)介导的小鼠离体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的影响。以Con A作为T淋巴细胞活化刺激剂,以不同浓度ZEA(0、10、20、40μmol·L~(-1))染毒处理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分子及中期活化标志CD25分子表达情况,用CCK-8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细胞分别培养48、72、96h后,Con A组与细胞空白组相比均产生了明显的刺激增殖效应(P0.01)。与Con A对照组相比,ZEA染毒可明显抑制Con A刺激引起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除10μmol·L~(-1) ZEA组在72和96h时间段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染毒组在各时间段均差异极显著(P0.01),并呈浓度-效应关系。细胞加入Con A分别活化6、30h后,Con A组与细胞空白组相比,早期活化分子CD69和中期活化分子CD25明显升高,提示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效应。与Con A对照组相比,当ZEA染毒浓度为10μmol·L~(-1)时,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分子CD69和中期活化分子CD25的表达明显抑制,差异均极显著(P0.01),当ZEA浓度为20、40μmol·L~(-1)时,CD69和CD25的表达进一步抑制(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ZEA对动物免疫抑制作用的产生与其可直接抑制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5.
选用180羽体重相近(255.58±9.27g)的7日龄健康樱桃谷商品肉鸭,按饲养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5羽。分别为:地面水养组、网床水养组、网床旱养组、地面旱养组,饲养至56日龄,各组随机取5只肉鸭进行屠宰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网床旱养可以提高肉鸭羽毛重,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网床水养相比,网床旱养可以提高羽毛比率17.81%,且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网床旱养相比,水养可以提高56日龄肉鸭的屠宰率和全净膛率,并显著提高半净膛率(p<0.05),其中网床水养达到了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ORF5基因疫苗(pcDNA-PRRSV-SC2-ORF5)分别以200 ug,100 ug和50 ug 3种剂量肌肉注射免疫21日龄仔猪,同时设空载体对照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于免疫后7 d、15d、30d、45d、60d和70d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分别对免疫猪外周血中CIM+、CD8+T淋巴细胞数和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个不同剂量的pcDNA-PRRSV-SC2-ORF5基因疫苗免疫仔猪后均能诱导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大剂量基因疫苗免疫仔猪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及CD4+、CD8+百分含量高于中剂量和小剂量基因疫苗免疫的仔猪,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鸡和猪脾转移因子活性组分的提取及免疫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ephadex G-25柱层析法分离提取鸡、猪脾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各组分。利用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通过MTT法比较鸡脾TF各组分及TF原液对免疫抑制小鼠和正常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同时比较了不同来源的鸡脾和猪脾TF各组分及原液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结果表明鸡脾和猪脾TF均由三大组分构成,其中鸡脾TF三大组分及原液均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差异显著(P<0.01),其中组分Ⅲ的淋巴细胞转化最佳,组分Ⅰ与组分Ⅱ接近,但均优于原液。而对正常小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却表现不同的结果,其中组分Ⅰ和原液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P<0.05),组分Ⅱ作用不显著,组分Ⅲ则起到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而不同来源的猪脾和鸡脾TF各组分及原液对正常小鼠的淋巴细胞均表现出一致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选取400羽1日龄商品代樱桃谷肉鸭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常规饲养条件下益生素对肉鸭免疫力和生产性能影响的试验。试验随机分为4组,3个试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每个试验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试验组在常规饲养条件基础上饲料中添加益生素,添加量为:试验1组0.1%,试验2组0.2%,试验3组0.3%,试验期为40 d。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组肉鸭HI效价明显提高(<0.05);(2)试验组肉鸭淋巴细胞比例及白细胞吞噬指数极显著提高(<0.01);(3)试验组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05);(4)试验组肉鸭肠道的有害菌(肠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有益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0.01);(5)肉鸭增重效果显著(<0.01);(6)肉鸭的成活率明显提高,差异极显著(<0.01);(7)料肉比降低,差异显著(<0.05)。由此得出,饲粮中添加益生素能显著提高樱桃谷肉鸭的生产性能,此外,饲粮中添加益素还能提高樱桃谷肉鸭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9,(7):1284-1290
羊胚胎鼻甲上皮细胞(OFTu)是羊口疮病毒(ORFV)高效感染和增殖的细胞,为分析ORFV感染对OFTu细胞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表达的影响及探讨IFITM3的表达状态对ORFV在OFTu细胞上增殖的作用,本研究对ORFV感染OFTu细胞后IFITM3基因的动态表达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IFITM3不同表达状态的感染细胞模型,探讨了IFITM3的不同表达状态对ORFV在OFTu细胞上增殖的作用。结果表明,ORFV感染可以诱导细胞IFITM3的表达,感染后2 h开始逐渐升高,感染后6~36 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过表达IFITM3的OFTu细胞会在感染后的24和36 h显著抑制(P0.05)ORFV的增殖,干扰表达IFITM3的OFTu细胞在ORFV感染后的前36 h促进了病毒的增殖,但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IFITM3的抗病毒谱,也为深入探索该蛋白的功能及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亮氨酸(Leu)对猪胎盘滋养层细胞(p Tr)增殖数目和增殖周期的影响,本试验分别利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Leu浓度(0、0.01、0.05、0.1、0.25、0.5、1、5、10 mmol/L)处理p Tr不同时间(24 h、48 h、72 h)后,其增殖活力和细胞周期分布。结果显示,Leu处理p Tr细胞24 h后,0.01 mmol/L组和0.05 mmol/L组细胞数目极显著降低(P0.01);Leu处理p Tr细胞48 h后,细胞数目极显著降低(P0.01);1~10 mmol/L Leu处理p Tr细胞72 h后,细胞数目极显著降低(P0.01)。不同浓度Leu处理p Tr 24 h和48 h后,各试验组G0~G1期细胞数目逐渐增多,S期细胞数目逐渐减少,并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高浓度的Leu会阻碍正常细胞周期,从而抑制p Tr的增殖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