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贮量及固定CO2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9a、18a、33a、43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总碳贮量分别为21.97t/hm2、34.14t/hm2、55.62t/hm2和141.70t/hm2;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汇价值平均值的高低排序为:43a生33a生18a生9a生;9a、18a、33a、43a生华北落叶松林当年的碳汇价值有较大差别,分别为119.90元/(hm2·a)、192.86元/(hm2·a)、903.41元/(hm2·a)、373.63元/(hm2·a);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植被固定CO2的净收益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依次为498.43元/hm2(9a生)、5 003.28元/hm2(18a生)、12 923.69元/hm2(33a生)、44 708.75元/hm2(43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是河北省森林重要的碳贮库,碳汇经济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2.
区域层面的森林碳汇估算研究有利于为整体层面持续固碳增汇的森林经营提供科学参考,评估森林碳汇对减少区域内碳排放的贡献。采用温室气体清单估算法,对2000、2005和2010年贵州省森林碳汇进行估算,分别为1 538.0万t、2 244.7万t、2 431.4万t CO2当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占全省碳排放量的10.32%~14.47%。贵州省尚有161.70万hm2宜林地,如果能用于发展碳汇林业,每年可吸收CO2237.9万t,30年内将吸收CO2达7137.0万t。贵州省正处于碳排放增长阶段,相对于森林碳汇而言,本区域碳减排工作任重道远,森林碳汇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恩施州为例,运用生物量清单法估算森林碳汇量,运用数学模型估算CO2年排放量。计算出2015年恩施州森林碳汇量100.80万t,CO2年排放量237.61万t,净排放量136.41万t。得出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恩施州森林年增长量,在2015年CO2不会成为恩施州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但从环境保护这方面出发,同时考虑发展以碳汇为目的的林业经济,恩施州应该加大对森林的管理力度,实行增汇减排措施,并对恩施州森林碳汇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密云县冯家峪镇9种典型森林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开展乔木、灌木、草本、土壤和枯落物碳储量调查,并对增汇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冯家峪镇现有森林面积12 823.55hm2,总碳储量为692 141.73t;油松林的碳储量最高(195 806.52t),柞树林以144 831.77t次之,再次为落叶松人工林(74 597.60t)。2)冯家峪镇不同林分中,落叶松人工林的碳密度(72.02t/hm2)为最高,其次为油松人工林和刺槐人工林,分别为64.42t/hm2和62.87t/hm2,侧柏人工林的碳密度最低,为42.79t/hm2。在对总的碳密度的贡献中,乔木碳库和土壤碳库起着主要的作用。3)与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平均水平(40.06t/hm2)相比,冯家峪镇森林通过合理经营其碳储量可增加潜力为166 400t。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制定森林管理参考水平,计量并核算森林管理活动的合格净碳汇清除量。[方法]采用核证减排标准中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项目的自愿碳标准,选取其中改善森林管理的项目方法学标准,并结合不可抗力及湖南会同县的杉木人工林林地资源现状,进行计量和核算湖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的合格碳汇量。该方法学标准包括4个碳库,即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枯死木和木质林产品。[结果]对30年生和23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森林管理活动后,林分碳储量变化量和碳汇量都有明显增加。森林管理参考水平在考虑皆伐的碳排放后的净碳汇量为-82.79 t二氧化碳当量·hm~(-2),30年生和23年生的总碳汇量分别为441.00、715.46 t二氧化碳当量;实际合格总碳汇量分别为606.59、881.06 t二氧化碳当量。[结论]不同的森林管理采伐强度对30年生和23年生林分碳汇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本文分别基于湖南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第1代杉木人工林建立参考水平和生态站2代杉木人工林制定参考水平核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碳汇量,结果是基于后者参考水平核算的会同县杉木人工林合格的碳汇量比基于前者参考水平核算的多30 t二氧化碳当量·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生态系统尺度揭示排水造林干扰对温带沼泽湿地碳源/汇功能的影响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以期为湿地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排水造林后不同时期(10,30年)形成的人工兴安落叶松林及天然草丛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碳/氮分析仪测定法与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10,30年生人工兴安落叶松林及相应立地上天然草丛沼泽的土壤呼吸(CO_2、CH_4)碳排放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揭示排水造林对温带沼泽湿地碳源/汇的影响规律。【结果】排水造林改变了草丛沼泽CH_4排放的季节变化趋势,由单峰排放型转化为排放与吸收交替型,并使CH_4源/汇功能发生了转化,由草丛沼泽CH_4强排放源(年通量1.780 mg·m~(-2)h~(-1))转化为人工林CH_4弱吸收汇(年通量-0.006 mg·m~(-2)h~(-1));排水造林对草丛沼泽土壤CO_2排放年通量(168.07~220.43 mg·m~(-2)h~(-1))并无显著影响,10,30年生人工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O_2排放年通量分别较草丛沼泽降低12.8%(P0.05)和提高14.3%(P0.05);排水造林改变了草丛沼泽CH_4和CO_2排放主控因子,即其CH_4主控因子由30~40 cm土壤温度转化为与土壤温度不相关,草丛沼泽土壤CO_2主控因子为气温及0~30 cm土壤温度,10和30年生人工林排水垄转化为气温及0~40 cm土层土壤温度、而排水渠转化为气温及地表温度(30年生人工林)或与气温及土壤温度均不相关(10年生人工林);10年生人工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年净固碳量(10.51和4.68 t·hm~(-2)a~(-1))显著低于草丛沼泽(15.44和6.74 t·hm~(-2)a~(-1))31.9%和30.6%(P0.05),而30年生人工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年净固碳量(14.40和6.39 t·hm~(-2)a~(-1))却与草丛沼泽相近(-6.7%和-5.2%,P0.05);10年生人工林碳汇(0.72 t·hm~(-2)a~(-1))显著低于草丛沼泽(2.08 t·hm~(-2)a~(-1))65.4%(P0.05),30年生人工林碳汇(1.20 t·hm~(-2)a~(-1))仍低于草丛沼泽但差异性不显著(-42.3%,P0.05)。【结论】10年生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显著降低小兴安岭草丛沼泽湿地碳汇功能近2/3,其碳汇功能恢复至少需要30年以上时间,故应避免对温带沼泽湿地进行排水造林。  相似文献   

7.
根据7块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标准地调查的数据,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林木和各器官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树干所占比重最大且逐渐增大,在林龄28年时,乔木层的生物量最大为167.86 t/hm2。杉木人工林碳储量垂直分布序列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分别为50.28 t/hm2、4.32 t/hm2、1.50 t/hm2,平均年固碳量分别为2.44 t/hm2·a-1、0.19 t/hm2·a-1、0.14 t/hm2·a-1。杉木人工林总平均生物量、总平均碳储量和总平均年固碳量分别为119.05 t/hm2、56.10 t/hm2、2.77 t/hm2·a-1。因此,乔木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碳库层,对于森林的碳汇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森林碳汇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森林碳汇是把森林的生态效益有偿化的关键随着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的加剧,森林碳汇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森林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CO2,减缓了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的速度,这就是森林的碳汇作用。全球植物年固定CO22852亿t,约占大气中CO2的11%,其中森林年固定CO2为1196亿t,占大气中CO2的46%,陆地上有机物中的碳为11500亿t,其中90%储存于森林中。现在大气中CO2年增长率已达0.5%,而全球森林面积自上世纪来每年约减少0.2亿hm2,相当于森林从大气中吸收和固定CO2每年减少48亿t。所以,森林是吸收消耗、固定和储存CO2最有…  相似文献   

9.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与自动气象梯度观测系统2008年12个月的观测数据,研究会同13年生杉木人工林CO2通量特征。结果表明:13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晴天平均碳汇持续时间表现为夏>春>秋>冬,平均日较差表现为夏>秋>春>冬,最大碳汇出现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夏、秋、春和冬;1年中,月累积碳通量除1和2月为碳源外,其他各月均表现为碳汇,碳汇最大值出现在6月(-53.0gC·m-2);13年生杉木林的年碳汇总量为-255.3gC·m-2。白天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可用Michaelis-Menten模型模拟(P<0.05),但模型参数随温度而异;夜间CO2通量与5cm土壤温度呈指数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0.
湘潭市能源的生态足迹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明而综合的特点。采用生态足迹成分法对湘潭市2003年能源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对湘潭市2003年CO2排放量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湘潭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653 hm2,实有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077 hm2,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赤字为0.576hm2;2003年湘潭市CO2排放量为1 186.42万t,现有森林CO2年吸收量为140.25万t。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生产力,每年可多吸收74.27万t CO2,实现减排6.26%。  相似文献   

11.
柳杉人工林皆伐后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皆伐后1年内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结果表明:柳杉人工林皆伐林地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比对照(未皆伐林地)减小2.01 gC.kg-1,但差异不显著,而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及微生物量碳分别比对照减少20.97 tC.hm-2、6.68 mg.kg-1(P0.05);皆伐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量碳均随季节的变化而逐渐降低,但有机碳储量随季节的变化无明显减少趋势;皆伐林地土壤四季的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差异不显著。皆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P0.05);皆伐林地和对照在0~4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但对照的相关性高于皆伐林地。总之,柳杉人工林转变为采伐迹地后,其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都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之一,皆伐炼山所造成的环境负效应值得深思.本文以华西雨屏区28 a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皆伐和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库的影响.结果如下:(1)皆伐所造成的干材C转移量为85.9(±7.6)t·hm-2、(2)炼山所造成的采伐剩余物、林下层植物和凋落物C量损失分别为8.8(±0.3)t·hm-2、0.19(±0.02)t·hm-2和2.80(±0.08)t·hm-2、(3)炼山能显著降低0 ~60 cm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其C损失量为39.5(±1.0)t·hm-2.炼山造成的采伐剩余物、林下层植物、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燃烧所释放CO2量为188.1 t·hm-2.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人工林皆伐炼山所造成的环境负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连栽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连栽杨树人工林林木和土壤碳储量变化规律,了解杨树人工林碳汇能力,笔者对江汉平原1代和2代杨树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代和2代杨树人工林林木碳储量分别为30.83 t/hm2和24.63 t/hm2;土壤碳储量(0~20 cm)分别为39.29 t/hm2和29.09 ...  相似文献   

14.
对比分析了5个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各层土壤容重均呈现随林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孔隙度随林龄增加有所增大,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现随林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0~100cm土层的土壤最大贮水力排序为:7年生(585.39 t·hm-2)>3年生(582.93 t·hm-2)>5年生(580.41 t·hm-2)>1.5年生(570.99 t·hm-2)>1年生(570.63t·hm-2),土壤有效贮水力排序为:1.5年生(59.50 t·hm-2)>7年生(46.96 t·hm-2)>1年生(22.47 t·hm-2)>5年生(22.46 t·hm-2)>3年生(13.82 t·hm-2)。  相似文献   

15.
对11 a 生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香梓楠各植物器官碳素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在450.98~514.45 g/kg 之间,各器官碳含量的排列次序为:干材>根蔸>粗根>枝>中根>细根>叶>皮。(2)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82.32 t/hm2,其中土壤层所占比例最高,达77.62%,灌草层所占比例最少,仅占0.30%,各生物层次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3)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81.68 t/hm2,乔木层、灌草层和凋落物层分别占95.68%、1.45%和2.87%,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4)香梓楠人工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和净固碳量分别为7.10和3.56 t/(hm2· a),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一个林龄序列的巨桉林地枯落物储量、持水量、吸水率、土壤持水性能等与细根生物量关系,结果表明:(1)枯落物现存量在不同林龄林分中表现为5 a〉6 a〉2 a〉4 a〉1 a〉3 a。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为,7—10月凋落量(5.581 t·hm-2)〉1—4月凋落量(1.619 t·hm-2)〉10—1月的凋落量(0.152 t·hm-2);(2)枯落物持水量的变异性较大,同一个季节不同林龄林分的枯落物持水量差异显著,1~6 a平均持水量分别为:9.804 0、12.821 8、7.7508、5.949 8、17.004 2和14.459 6 t·hm-2。枯落物吸水率与浸泡时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其季节差异在浸泡的前4~6 h表现很明显,一般为秋〉冬〉夏〉春季;林龄差异表现表现为4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的吸水率最差,1年生的最好;(3)各林龄林分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季节的基本趋势是:秋〉夏〉春〉冬季(P〈0.01)。林龄趋势为:6年生细根生物量最大(0.906 3 t·hm-2),3年生最小(0.537 7 t·hm-2)。巨桉幼龄林(1~2 a)细根生物量与枯落物持水量及其浸泡时间显著相关,随着林龄的增长,这种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相对准确地计量地带性森林碳库大小是估算区域森林碳汇潜力的前提。根据全市不同森林类型设置样地900个,运用样地清查法估算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52.16 Tg C。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分别为21.97 Tg C和27.16 Tg C。碳储量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从化区和增城区;总碳储量的组成中,土壤层碳库比例最大(58%),其次为乔木层碳库比例(40%),而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细根(≤ 2.0 mm)的生物量比例大多在1%~2%;天然林碳储量与人工林接近,但是碳密度显著大于人工林(p < 0.05);不同林龄从小到大排序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成熟林;天然林以阔叶混和它软阔的碳储量最高,阔叶混和黎蒴的碳密度最高。人工林不同林型从大到小排序为:南洋楹 > 黎蒴 > 木荷 > 木麻黄 > 它软阔 > 阔叶混 > 湿地松。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78.03 t C hm-2,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79.61 t C hm-2和98.42 t C hm-2。本研究全面计量了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现状,这对评估该地区森林固碳潜力和指导碳汇林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32块样地土壤数据,对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中、幼龄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中龄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幼龄林;(2)混交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纯林;(3)0~8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72.25 t/hm2。有机碳主要集中在表土层0~20 cm处,此表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是土层20~40 cm、40~80 cm的175.21%、129.52%。在土层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4)与适宜亚热带地区生长的造林树种——杉木相比,日本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20年生杉木人工林,说明日本落叶松林土壤的固碳能力大于杉木人工林,从侧面也反映了同样作为亚热带地区的造林树种,日本落叶松林要优于杉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19.
A high-density plantation of three genotypes of Populus was exposed to an elevated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2)]; 550 micromol mol(-1)) from planting through canopy closure using a free-air CO(2) enrichment (FACE) technique. The FACE treatment stimulated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by 22 and 11%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years, respectively. Partitioning of extra carbon (C) among C pools of different turnover rates is of critical interest; thus, we calculated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 to determine whether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will enhance net plantation C storage capacity. Free-air CO(2) enrichment increase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all genotypes by 21% in the second year and by 26% in the third year, mainly because of an increase in the size of C pools with relatively slow turnover rates (i.e., wood). In all genotypes in the FACE treatment, more new soil C was added to the total soil C pool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 However, more old soil C loss was observed in the FACE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 possibly due to a priming effect from newly incorporated root litter. FACE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NEP, probably as a result of this priming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