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紫科1号红豆杉为材料,对其不同年份的生长量、生物量和紫杉醇含量进行观测和检测。结果表明:结果分析得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5年生紫科1号红豆杉无论是生长量、生物量还是紫杉醇含量都具有明显优势;生长量方面其株高平均122.37 cm,分支数与6、7年生苗没明显差异,地径虽不是最大,与6年生苗相比没有差异;生物量达3.35 kg;根与枝叶紫杉醇含量没明显差异,紫杉醇含量都较高平均0.005 2%。确定了紫科1号红豆杉采收的最佳时间和部位:5年生枝叶。  相似文献   

2.
在北方寒地栽培条件下,开展了芽球菊苣品种筛选及根株培育时的适宜播种期和适宜栽培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北方寒地栽培的芽球菊苣最佳品种为A3(中囤1号);适宜播期为7月初;适宜密度为11.1万株/km2(60cm×15cm)。  相似文献   

3.
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edia)雌雄异株,树形美观,全株皆可提取紫杉醇,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本文对四川洪雅地区曼地亚红豆杉2种雌株和1个无性系雄株的枝条和叶片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枝条形态特征可作为雌雄性鉴定的标准之一:2个无性系雌株小枝近轮生,雌株1号节间长25 cm左右,每节分枝数为4个~5个;雌株2号较雌株1号的节间较短,仅为7 cm~8 cm,每节有7个~8个分枝;雄株1号侧枝排列在同一平面上,节间仅为3 cm~5 cm,每节有2个~3个分枝。2与2种曼地亚红豆杉雌株相比,雄株1号叶片更狭长,叶长、叶面积、叶形指数均大于2种雌株,而叶宽显著小于雌株。3雌株2号的单片叶鲜重量、干重量和比叶重量均低于雌株1号和雄株1号。综上所述,经过近20年的引种驯化,四川洪雅3种不同曼地亚红豆杉雌雄株的枝条和叶片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枝条和叶片形态特征对曼地亚红豆杉雌雄性进行鉴别,有利于生产栽植中的植株性别配置。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土地生产力,通过园林景观式栽培南方红豆杉,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5年生不同造林密度(160 000株/hm2、80 000株/hm2、40 000株/hm2、26 667株/hm2、1 7778株/hm2、20 000株/hm2、13 333株/hm2、10 000株/hm2)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的株高、地径与侧枝数量进行调查,分析了8种造林密度对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间南方红豆杉的株高、地径和侧枝数量的生长差异显著,其中20 000株/hm2(0.5 m×1.0 m)、17 778株/hm2(0.75 m×0.75 m)、13 333株/hm2(0.75 m×1.00 m)和10 000株/hm2(1.0 m×1.0 m)等4种造林密度的南方红豆杉株高与地径均显著高于其他造林密度,地径和侧枝数量随着造林密度的变小而呈增加的趋势;造林密度为20 000株/hm2(0.5 m×1.0m)的南方红豆杉生长性状的综合评价值为0.592 7,是所有造林密度中最大的,以该密度营造南方红豆杉园林景观式栽培可以得到最大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5.
对南方红豆杉8种不同密度、17种不同基肥和3种不同遮阴的27个月幼林的生长量进行观测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1南方红豆杉不同密度的树高、地径、侧枝发枝数和生物量各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较有利于其生长的造林密度是50 cm×100 cm、100 cm×100 cm、75 cm×75 cm,最不利于其生长的造林密度是25 cm×25 cm;217种不同基肥对南方红豆杉的树高、地径、侧枝发枝数和生物量各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较有利于幼树生长的基肥处理是:碎柴皮2.64 kg/株、锯末3 kg/株、锯末2.2 kg/株、碎柴皮2.0 kg/株;33种不同遮阴对南方红豆杉的树高、地径、侧枝发枝数和生物量各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遮阴度为50%的遮阴条件最有利于幼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海拔固定样地实测调查研究,分析不同样地天然更新苗径级结构、种群密度、林分郁闭度、群落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不同海拔高度天然更新密度差异显著(p0.05)。天然更新幼苗密度低海拔地区最高,高海拔次之,中间海拔较低;(2)青海云杉不同海拔梯度更新苗平均基径为2.47cm,海拔2 500m平均胸径最小为1.63cm,海拔2 900m最大为3.8cm。(3)海拔2 500m草类青海云杉天然更新株数1 800株/hm~2为更新良好,2 700m、2 800m藓类青海云杉天然更新株数分别为1 975、1 375株/hm~2为更新一般,2 900 m、2 930 m、3 000m草类青海云杉更新株数为300、50、275株/hm~2为无天然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三段程序化繁育的猴腿、黄瓜香、薇菜优质壮苗为试材,研究3种蕨在原生境条件下的高密度栽培技术,栽培密度分别为猴腿20cm×35cm(8000株/亩)、30cm×35cm(6000株/亩)、40cm×35cm(4000株/亩);黄瓜香、薇菜40cm×50cm(5600株/亩)、50cm×50cm(4200株/亩)、60cm×50cm(3400株/亩)。结果表明:林下高密度栽培猴腿适宜初植密度6000株/亩,黄瓜香4200株/亩,薇菜4200株/亩。  相似文献   

8.
以北美红杉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833株/hm2(株行距3 m×4 m)、1 111株/hm2(株行距3 m×3 m)、1667株/hm2(株行距2 m×3 m)3个初植密度以及550~1 800 m海拔范围内造林生长参数的变化规律,试图揭示初植密度与海拔高度两项造林关键因素对北美红杉生长特征的影响规律,期望为高级用材北美红杉引种造林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一种较好的生根培养基为MS+1.5 mg/LNAA+0.1 mg/L6-BA;(2)初植密度对试验株树高生长影响不大,1 111株/hm2和1 667株/hm2水平之间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地径生长量随着初植密度的加大先升后降,当初植密度为1 406株/hm2(相当于2.6 m×2.6 m的株行距)时,地径发育情况最优,生长量在4.65 mm左右;(3)北美红杉各生长量参数随海拔增大先升后降,当海拔高度为1 096 m(考虑高海拔造林1 000~1 800 m范围)时,树高生长情况最优;当海拔高度为680 m左右时,地径发育情况最优。当海拔高度超过最佳值时,海拔的增加则会对北美红杉的发育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导致其生长量呈现逐渐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油茶芽苗砧嫁接苗田间移栽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怀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油茶采穗圃的湘林1号、104号和长林3号、4号等20多个油茶优良无性系为试材,对油茶芽苗砧嫁接苗进行田间移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短期移栽密度以222~333株/m2,株行距3 cm×15 cm、3 cm×12 cm和3 cm×10 cm,产苗量7~10万株/667 m2的密度最合适;移栽天气以毛毛细雨天和阴天最佳,其次是晴天;最适砧木粗度为0.31~0.45 cm;拱膜密封嫁接苗保温保湿天数以90~95 d,且第1次密封时间以40 d左右为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汪清县的5个乡镇东北红豆杉天然种群中各选出30株生长健壮、胸径30 cm左右的雌树作为初选优树,用生长锥钻取胸径处近15年的生长轮,按5年分组,共分成3组,然后比较初选优树3组生长轮的生长量,按只要有1组生长轮的生长量超过4. 7 mm标准在150株初选优树中进行筛选,共选出优树55株。再将这55株优树采集优树穗条进行扦插育苗,用1年生扦插苗营建子代测定林,5年后调查测定林树木地径、树高和冠幅3个因素数据,进行再选择,结果表明:3组数据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地径平均值为0. 7 cm以上时,树高、冠幅与其他优树相比差异显著;冠幅在28 cm以上时,地径、树高与其他优树相比差异显著;树高在45 cm以上时,地径、冠幅与其他优树相比差异显著。根据以上数据,再选择出地径、树高、冠幅均具有显著优势的5株东北红豆杉优树,即罗子沟27号、东光22号、大兴沟1号、大兴沟9号、大兴沟30号。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培育措施对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起进行了不同密度、不同基肥和不同遮荫度等措施对云南红豆杉幼树生长的影响及云南红豆杉不同月份紫杉醇含量变化等研究.经多年观测发现:①不同密度对云南红豆杉幼林生长影响较大,较有利于其生长的造林密度为50 m×1 m、0.75 m×0.75 m、0.50 m×0.75 m;②施用不同基肥对云南红豆杉幼林的生长也有较大影响,较有利于其生长的基肥为(牛粪4.8 kg+锯末3 kg)/株、(100 g复合肥+锯末3 kg)/株、碎柴皮1.32 kg/株;③在3种遮阳条件(全光、50%、80%)下,云南红豆杉生长有差异,其中遮荫度为50%的遮阳条件有利于其生长;④云南红豆杉不同月份间紫杉醇含量变化较大,含量最高的为6月份,最低的为12月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因素设计进行基质施肥对高阿丁枫苗木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施肥极显著地影响苗木密度、地径、苗高和侧枝萌发;②苗木密度随施肥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③施肥量为0.0~3.0 kg/m2时,地径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施肥量>3.0 kg/m2时,各处理间的地径无显著性差异;④0.0~7.0 kg/m2施肥范围内苗高随着施肥量的增大而增长,施肥量大于8.0 kg/m2时抑制苗高生长;⑤施肥量0.0~7.0 kg/m2时,侧枝数与施肥量正相关,施肥量>7.0 kg/m2时,侧枝发育受到抑制;⑥除密度与侧枝数间未达到显著相关外,其余指标两两间相关极显著,其中密度与苗高、地径呈负相关,而地径、苗高与侧枝数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冷凉地区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生长缓慢。利用1a生云南红豆杉苗作为实验材料,进行3种有机肥施肥效应实验、腐殖土施肥量梯度实验、林粮间作实验。4年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羊圈肥、猪圈肥、腐殖土3种有机肥料,腐殖土肥效明显,以腐殖土作底肥可使云南红豆杉幼树的生物量增长量达到最高。腐殖土施肥量梯度实验效应:采用1.5kg/株的腐殖土作底肥更有利于促进云南红豆杉幼树的生长。林粮间作实验效应为:分季节采用黄豆、蚕豆与云南红豆杉隔行间作的林粮间作模式更有利于云南红豆杉幼树生物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以柏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松柏混交林 3 种川中丘陵区典型低效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开窗补阔改造,分别种植窄冠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Zhaiguan)、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相似文献   

15.
不同密度、截干高和基肥对桉树采穗圃插穗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采穗圃母株定植密度、截干促萌高度及基肥种类对桉树采穗圃嫩枝插穗和硬枝插穗产穗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母株以20cm×20cm定植株行距(A3)+母株距根茎部位20cm处的截干促萌高度(B3)+施用1125kg.hm-2发酵牛粪(C2)组合即(A3B3C2)为最佳处理组合,单株嫩枝产穗量达23.3条·年-1,单株硬枝产穗量达16.6条·年-1。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技术对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探索研究施用不同种类肥料、不同施肥数量及不同施肥方法对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量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福建省闽南海拔600m以上丘陵山地以A3(硫酸钾复合肥+发酵牛粪便)+B2(硫酸钾复合肥10g+发酵牛粪便100g)+C1(放射沟施)最佳;1a生南方红豆杉幼林平均地径达2.5cm,平均高达146.3cm。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公共绿地土壤的物理性状、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内的公共绿地土壤多呈砂质,土壤石砾、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平均含量分别为44.20%、1.50g/cm3、39.64%,表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2)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平均值分别为5.70g/...  相似文献   

18.
以2年生多枝柽柳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水平的生根粉、无机肥和有机肥对不同月份、不同土层深度多枝柽柳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多枝柽柳根系活力从4月份到8月份呈单峰曲线,7月份达到最高;多枝柽柳的根系活力在20~60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根系活力逐渐下降,土层深度越深,根系活力越小。(2)3mg/mL生根粉、无机肥(尿素300kg/hm^2+过磷酸钙400kg/hm^2+氯化钾200ks/hm^2)和有机肥15000kg/hm^2对于提高20~40cm土层处的根系活力最好。(3)4.5mg/mL生根粉、无机肥(尿素300kg/hm^2+过磷酸钙400kg/hm^2+氯化钾200kg/hm^2)和有机肥15000kg/hm^2对于提高40~60cm土层多处的根系活力最好。  相似文献   

19.
在对污泥所含有机质等理化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造纸污泥作为有机肥,对比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竹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可使竹林的发笋时间提前,比施用无机竹肥平均提前15天,比不施肥平均提前了25天;施用污泥有利于竹子的生长,其中专用竹肥掺混污泥对竹子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污泥中含有的养分及大量有机质,对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竹子良好生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选育三优(生长快,材质优,抗贫瘠)杉木无性系,开展31个杉木无性系养分胁迫双因素的容器育苗随机区组试验,8株小区。调查苗高、地径和存活率,每个小区抽取生长中等偏上的植株3株,测定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根冠比和全株P含量,并将P含量的高低作为耐贫瘠的一个重要指标。统计分析表明:(1)在无性系间除了存活率和根冠比未达到显著差异外,其它研究性状在无性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具有无性系选择的基础。(2)所有研究性状在不同的养分胁迫处理间有极明显的差异,说明杉木的扦插圃地和造林地的选择十分重要。(3)无性系与养分胁迫处理间的互作表现复杂。(4)各研究性状具有一定的变异和中度以上的重复力。基于方差分析结果,采用主成分选择指数,按一定的选择强度,整个试验共评选出13个优良无性系,其中耐磷和钾(喜氮肥)的无性系7个:A4,A7,A9,A11,A13,A18,A26;耐磷(喜氮钾肥)的无性系7个:A9,A13,A16,A18,A28,A29,A30;不耐贫瘠(喜氮磷钾肥)的无性系8个:A9,A11,A13,A18,A20,A24,A26,A28;从整个试验平均值的的信息评选出优良无性系8个:A9,A11,A13,A18,A24,A26,A28和A25。各种条件下表现均优的无性系有:A9,A13,A18,A26,A28,它们表现突出,同时也很稳定。这些无性系可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