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塞罕坝机械林场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选取立地因子(坡向和土层厚度)和林分因子(树高和林龄),应用统计学方法划分立地类型,利用理查德(Richard)函数拟合立地指数,构建华北落叶松树高曲线,编制地位指数表,并对该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华北落叶松的6种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阳坡中层土和阴坡厚层土立地质量为Ⅰ级,平均立地指数分别为12.15m、11.55m;阳坡厚层土和阴坡中层土立地质量为Ⅱ级,平均立地指数分别为11.39m、11.16m;阴坡薄层土和阳坡薄层土立地质量分别为Ⅲ级和Ⅳ级,平均立地指数分别为10.85m、9.87m。  相似文献   

2.
在子洲县选择样地和样树,进行了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等不同坡向对核桃幼树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影响研究,结果为不同坡向对核桃幼树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影响极显著或显著,半阴坡最有利于核桃幼树生长,其次为阴坡,阳坡最不利;在榆林黄土高原区核桃栽植应优先选择半阴坡,其次为阴坡,因尽量避免选择阳坡。  相似文献   

3.
闽楠阔叶树林冠下造林幼树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闽楠容器苗在阔叶树林冠下进行不同郁闭度(0.2~0.4、0.4~0.6、0.6~0.8)、不同坡向(阳坡、半阳坡、阴坡)造林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对闽楠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影响不显著,郁闭度0.2~0.4、0.4~0.6、0.6~0.8的当年造林成活率分别达90.2%、90.6%、90.1%,保存率分别达86.1%、86.5%、86.2%;不同郁闭度对闽楠幼树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平均地径、平均树高生长量均以郁闭度0.4~0.6最高,分别达1.38㎝、1.32m。不同坡向对闽楠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影响不显著,阳坡、半阳坡、阴坡的当年造林成活率分别达90.1%、90.6%、90.0%,保存率分别达85.9%、86.4%、86.0%。不同坡向对闽楠幼树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平均地径、平均树高生长量均以半阳坡最高,分别达1.39㎝、1.31m。  相似文献   

4.
调查蕉城区不同海拔、坡向和无性系的2年生油茶的生长情况,平均成活率89.2%,平均高27.2 cm,平均冠径69.3 cm。不同海拔、坡向、无性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2年生油茶幼树的生长。海拔较低和阳坡有利于油茶的生长,海拔较高和阴坡则不利于油茶生长。蕉城区种植油茶适宜在海拔低于600 m的阳坡,选择闽43品种进行种植,生长较快。在海拔高于800 m和阴坡的山地不宜种植油茶,否则油茶生长较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接坝山区陡坡地段不同坡向油松造林成活率与生长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1)阳坡的油松存活率最高,阴坡最低,大小排序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2)阳坡的油松人工林地径最小,阴坡最大,大小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3)阳坡的油松树高最小,阴坡最大,大小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  相似文献   

6.
以隆林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小班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划分隆林县油茶林的主要立地类型,然后采用 5 个理论生长方程构建不同立地类型的油茶树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影响隆林县油茶林分布的主要立地因子为土壤类型、坡度、地貌和坡向,隆林县油茶林的立地类型可划分为 54 种;(2)红壤缓坡低山阴坡、红壤缓坡丘陵阴坡、黄壤缓坡低山阴坡、黄壤缓坡丘陵阴坡、石灰土缓坡低山阳坡以及石灰土平坡低山阳坡立地类型的油茶最优树高生长模型均为Logistic 模型,黄壤缓坡低山阳坡的最优模型为 Korf 模型,石灰土缓坡低山阴坡的最优模型为 Gompertz模型。  相似文献   

7.
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不同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燕山山地干旱阳坡人工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差异,对人工栽植的油松、樟子松及蒙古栎的生长状况及其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植5a后,油松、樟子松和蒙古栎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93.79%、87.98%和66.69%,其地径分别为4.68cm、5.34cm、1.52cm,树高分别为1.58m、1.75m、0.80m,油松、樟子松、蒙古栎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 857.36g、2 018.30g、234.35g,形成的人工幼林的密度在867.00~2 183.00株/hm~2之间;立地条件较好的样地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型,立地条件较差的样地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油松、樟子松、蒙古栎均为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的适宜造林树种,栽植5a后已基本形成稳定的乔木层,人工造林加速了干旱阳坡由绣线菊灌丛向乔木林的更新与恢复。  相似文献   

8.
榆林市榆阳区退耕还林林地侧柏生长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相同的土壤和不同的立地类型所选出的10个7年生侧柏样地进行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林地侧柏在阳坡的下坡生长最好,平均高达1.44 m,在阳坡的上坡和阴坡的中坡最差,而在其他立地则居中。另外在所有样地中树高在1~1.4 m之间达54%,在1.4~1.8 m达27%,而在1 m以下和1.8 m以上则不足20%。侧柏总体上生长较好,生长也迅速,能很好地在干旱瘠薄的黄土高原上生长。  相似文献   

9.
朝阳县油松、刺槐、华北落叶松树高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朝阳县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刺槐和华北落叶松的解析木数据,按照不同立地类型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运用6种高生长模型对树高生长进行拟合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树种高生长用Logistic模型最佳,油松在阴坡厚土层和阳坡厚土层的高生长用Richards方程最佳.相对生长方程在刺槐阳坡中土层和阳坡厚土层的高生长模拟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清流国有林场杉木与岗梅混交造林成效的调查,对岗梅的初期生长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不同坡位、不同坡向对岗梅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立地质量等级、坡位对岗梅地径、树高、分枝数量和冠幅影响显著,岗梅更适宜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中下坡生长。不同坡向对岗梅生长的影响在初期主要表现在分枝数量和冠幅的差异,地径、树高差异不大,阳坡岗梅的平均分枝数比阴坡和半阴坡多,冠幅较大,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浑善达克沙地东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平坡地(0~5°)、阳陡坡底(26~35°)、阳陡坡中、坡顶、阴陡坡中、阴陡坡底)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的变化,为区域人工林抚育和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阳陡坡底樟子松平均株高、胸径、冠幅最大,分别为2.14 m、25.05 mm、108.65 cm;②各立...  相似文献   

12.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立地、不同林龄、不同林型和不同林分密度研究了樟子松人工林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状况和林地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含水率有明显区别:0~20年生林分土壤含水率较高,至27年生林分林地土壤含水率为最低,27年生以后林分土壤含水率有所回升。甸子地樟子松固沙林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优于坨子地樟子松固沙林。不同林龄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区别不明显,但较裸沙地要好。从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效果来看:樟杨混交是较好造林类型,600~800株/hm2是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适宜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3.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苗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天然更新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母树密度不同,天然更新苗数量和年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樟子松天然更新苗年龄结构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樟子松天然更新苗密度因林分类型的差异明显不同。在疏林地(树龄30 a),平均更新苗密度每2 500 m2为13株,在火烧迹地平均更新苗密度每600 m2为28.5株,樟子松单株样地平均更新苗密度每600 m2为118.8株。不同年龄的天然更新苗保存密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关系,且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研究区天然更新苗密度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造林当年不同越冬保护措施效果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昱 《山西林业科技》2002,(2):21-23,27
樟子松自1975年在山西省北部半干旱风沙区引种栽植成功以来,造林翌春幼树大量死亡已成为造林屡屡失败的关键,究其原因,是幼树遭受生理干旱所致。1996年-1997年进行了造林当年不同越冬保护措施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幼树当年越冬采用地膜覆土法比单纯覆土法翌春保存率提高28.5%,每公顷成本节省921元。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东南部山地人工林造林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内蒙古东南部山地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油松、樟子松人工林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情况,依据立地因子(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坡向、坡度)和林分因子(优势木高、树龄),应用统计学方法划分了造林立地类型,用样地资料拟合了4个针叶树种的生长模型,分别编制了适宜该区的立地指数表,并对该区针叶树造林立地质量做出了评价。研究表明,内蒙古东南部山地针叶树人工林中57.11%的立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近30%立地质量较差,仅有13.22%的林分生产力水平处于优等水平。  相似文献   

16.
西北灌区次生盐化土樟子松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用污染土壤盆栽方法研究油松和樟子松幼苗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和樟子松能够明显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樟子松提高较显著,在0~10cm土层,油松和樟子松的有机质分别比对照提高102.63%和168.42%;在全氮含量方面,油松的全氮含量低于对照,樟子松能提高土壤的全氮含量。樟子松比油松更适合种植在贫瘠的污染土壤上。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区土壤以风沙土为主,严重地影响樟子松造林的效果。因此栽植坑的大小及其坑内的土壤类型在风沙区樟子松造林中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进行大坑换土与小坑不换土的对比试验,测定黄绵土和风沙土的理化性质,对比樟子松的保存状况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黄绵土的理化性质比风沙土的理化性质更好;大坑换土处理的樟子松保存率和生长量比小坑不换土的好。因此,进行大坑栽植和把坑内的风沙土换作黄绵土处理对樟子松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坑换土是毛乌素沙区樟子松造林的一项有效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9.
就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下的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性质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林型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异性以及土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研究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异的某些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下土壤pH值变异系数为4.22~5.90,属弱变异性;樟子松纯林下层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变异系数达到90.97%,属于强变异性,其他所测的土壤养分指标变异系数在16.38%~50.89%,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