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姜钰  姜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30-3531,3534
依据价值分析理念,对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进行了区划分析,并构建了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G+X"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姜钰  安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40-2242
采用SWOT方法对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依据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现状,划分出了不同的发展建设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生态功能区建设对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而摆脱生态功能区发展的科技瓶颈则是生态功能区建设成功的关键。为此,文章从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科技需求入手,通过分析影响生态功能区发展主要科技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支持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发展的科技对策,为大兴安岭地区制定生态功能区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大兴安岭林区可循环生态功能区建设存在的森林资源数量减少、森林结构失调、森林防护效能减弱等问题,提出了树立新的资源使用观念、调整经营布局、实施5大工程、建设5大基地等发展循环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重点生态功能区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重要区域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南岭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系统分析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6年泾县被列入国家级生态功能区,为进一步保护和建设生态功能区,发挥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的作用,从编制泾县农业行业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出发,提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循环生态经济、全面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等6个方面保护和建设生态功能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县域生态功能区划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楠  张廷  梁成华  李金霞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3016-3020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对辽宁省清原县生态功能区划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清原县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治理和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奠定扎实的基础,也为清原县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生态建设功能区划的5个基本原则、清原县在辽宁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归属和其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将清原县划分为5个生态区和6个生态功能区,并针对每个生态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建设、保护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赵冬青  王伟 《甘肃农业》2014,(10):53-55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生态功能区,是临夏州乃至甘肃省中部地区的经济命脉和天然绿色屏障。加强太子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严重、违法耕种严重、经济发展滞后等情况,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应着力从生态型的新型农村建设、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强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快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9.
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始终坚持的人与自然共相处的重大举措。大兴安岭林区作为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地区之一,仍存在着经济与生态保护不相适应的问题,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发展。应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严厉打击非法行为,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1.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的现状1.1大兴安岭林区非法侵占、涉猎等行为严重由于大兴安岭林区面积辽阔,里面的野生动物种类多、  相似文献   

10.
西部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玲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838-4840,4844
以西部甘肃省域崇信县为研究区域,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崇信县在甘肃省以及平凉市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归属和其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将崇信县划分为3个主要生态功能区,分别为煤炭资源开发与植被恢复功能区、丘陵河谷农业生产功能区、残塬沟壑农林生产功能区.同时根据各区主要生态功能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生态保护和建设方向,为各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西部同质县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许磊  牛凤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36-2037
利用大兴安岭地区近30年(1971~200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气温、降水量等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年均降水量随全球气温升高呈增加趋势。1988~2000年间降水量增加最为明显。该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近30年来,日照时数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由于高原地区近自然河道自身的特点,单一的工程措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在阐述高原近自然河道自然特性和生态河道治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水利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原生态型、工程生态型、生物修复型3种河道生态治理模式及不同模式适用条件,对高原地区河道的生态恢复、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景生 《北京农业》2012,(3):119-120
通过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为实例,从林业经济生态的基本概念出发,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最终实现林业经济生态效益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颁布的生态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此获得生态省建设中主要指标建设情况、完成程度的排序。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在总体建设指标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处于初期建设水平阶段;从单项建设指标看,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进步明显,但在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从省内各地区建设情况看,发展不平衡,建设水平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生态廊道是文化遗产廊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被修复又是生态廊道构建的核心工作。在文化遗产廊道中进行植被修复,既要满足生态修复的要求,又要满足传承历史风貌、呈现特色景观等更高的需求。风景林是在生态稳定前提下,具有观赏、游憩及旅游功能的人工或自然群落,具有较高的生态、美学、游览价值,能够实现文化遗产廊道中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平衡发展。因此,文化遗产廊道中的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且迫切。方法本研究以“大同市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专项规划”为例,探索遗产廊道中的风景林营造策略。具体方法:(1)依据法律法规确定遗产保护的缓冲区,在缓冲区范围外,通过数字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科学甄选造林范围,再依据具体立地条件划分为造林细班;(2)依据廊道具体情况制定植被景观风貌控制和造林强度控制;(3)以当地原生植物群落为蓝本,进行品种选择、植被群落构建和建植方式设计。结果本研究利用GIS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基础数据平台,通过林地适宜性评价、视域分析等方法实现了宜林地范围选取及细班划分,同时结合传统造林与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空间规划与植物造景方面的方法,依据研究区林木生长立地条件,从植被景观风貌控制、造林强度控制、树种选择、群落构建及细班方案设计五方面打造了符合生态规律与景观美学的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使研究区整体形成近自然、地域性、生态性、多样性的植被风貌,同时各分区凸显地域品种和群落的差异。结论该研究指导了大同市古长城沿线长度约250 km、面域近186 km2的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充分证明了上述风景林营造策略在遗产廊道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探究大兴安岭北部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有助于了解当地森林稳定性,对该地区兴安落叶松林树种结构调整及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北部过伐林与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分析过伐林与原始林不同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北部的过伐林共有20科31属36种植物,原始林共16科24属27种植物,过伐林的植物物种数量高于原始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原始林多于过伐林,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优势度在过伐林和原始林表现基本一致。2)大兴安岭北部过伐林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过滤起主导作用,原始林研究区域内各物种在初期经历了环境过滤,后期经历了负密度制约。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的植物多样性和群落构建在目前的环境背景下随时间逐步趋于单一化,应对该群落进行适当采伐来引进聚集度高(同一属)的植物以增加群落的稳定性,采伐原始林胸径和冠幅较大的老龄化乔木来调节林木间的关系及改变群落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周宾  裴成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06-5808,5812
为充分挖掘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协调大遗址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依据环境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为适应现代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系统整合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并不断研究与探索其非使用价值。基于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背景,统一大遗址的遗存本体、现代人工建筑、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与特点,构建大遗址保护-生态城市建设的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长城修筑到戍边屯田,延庆长城沿线形成了许多因长城而存在和发展的村落,结合统计年鉴数据与实地调查具体分析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总结民宿+文化、特色农业、美食文化餐饮等乡村振兴模式,从创新文旅融合形式、加强文旅资源管理、构建文旅融合发展体系、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文旅融合背景下延庆长城文化带乡村振兴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