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10个陆地棉G.hirsutum品种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方法,分别对10个棉花品种种子萌发20d时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0个棉花品种的子叶、根、茎、叶POD同工酶酶谱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茎的酶带数最多,根的酶带数次之,子叶的酶带数较少,叶的酶带数最少。其中在各器官之间差异最大的是真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带数;各品种各器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根部活性最强,叶次之,子叶最弱;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近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冬丽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8):1530-1532
以河南广泛种植的4个小麦品种幼苗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经干旱处理后,4种小麦幼苗根和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小麦根和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分为A区、B区、C区。在干旱胁迫下,酶带数目增加,且A、B、C 3个区酶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加深。干旱胁迫后,4个品种小麦幼苗根和叶中POD活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3个不同养殖群体裙带菜同工酶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个不同养殖群体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本地裙带菜、日本裙带菜、自育裙带菜)的孢子叶、茎和叶不同部位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进行了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3个裙带菜群体的POD同工酶其孢子叶活力都相对强于其它部位;日本裙带菜茎和叶的各部位POD酶活力相同,但叶中部的酶活力稍强于茎;自育裙带菜茎底部和茎中部的POD酶活力较强些,而叶底部的酶活力较叶中部和顶部的强;本地裙带菜的茎和叶由底部到顶部POD酶活力逐渐变弱。孢子叶EST酶活力要较茎和叶的酶活力强很多,3种裙带菜孢子叶中EST酶活力相同。此外,还对裙带菜的种质、样品处理方法以及3种裙带菜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忍冬属植物茎的POD同工酶谱,以期为忍冬属植物亲缘关系的鉴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西宁地区的4种忍冬属植物和作为外类群的1种猬实属植物的茎的POD同工酶谱进行了研究。[结果]5种植物的POD同工酶电泳共出现7条酶带,其中POD-1、POD-2为所共有的酶带,POD-6是忍冬属4种植物所共有的酶带,POD-3和POD-7为猥实所特有的酶带。因而,POD-3,6,7可作为忍冬属和猥实属植物的分类鉴定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将所选的5个植物品种可分成大2类,即忍冬属的盘叶忍冬、红脉忍冬、金花忍冬和兰果忍冬归为1类,猥实属的猬实独自归为另1类。[结论]POD同工酶分析技术在忍冬属植物的分类鉴定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区罗布红麻和罗布白麻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彦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092-6094
[目的]对不同地区罗布红麻和罗布白麻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分析,并应用相似系数方法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地区的罗布红麻和罗布白麻的过氧化物酶酶谱分为A、B、C3个区域,其中,活性最强的是A、C区,所有供试样品显现出3种酶谱谱型,10种酶谱谱带,并且在酶谱特征、种间(内)相似程度上均有明显差异,说明种间(内)遗传差异较大。宁夏地区的罗布白麻与其他3个地区的罗布红麻亲缘关系最远,新疆地区的罗布红麻与内蒙古、宁夏地区的罗布红麻的亲缘关系很亲近,但与宁夏地区的罗布白麻无亲缘关系,内蒙古、宁夏地区的罗布红麻与宁夏地区的罗布白麻亲缘关系比较亲近。[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罗布麻的亲缘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罗汉果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后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对罗汉果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前后的植株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分析、染色体计数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结果]超低温保存前后,POD同工酶图谱上均显示9条酶带,且迁移率一致;EST同工酶图谱上均显示8条酶带,迁移率也一致;POD和EST同工酶谱、染色体数目和RAPD谱带均未发现差异。[结论]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罗汉果种质资源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胡杨、灰叶胡杨雌雄株上的不同叶形叶片为材料,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胡杨雌株四种叶形的POD同工酶酶谱存在差异,条形叶和披针形叶的POD同工酶酶谱带型一致,卵形叶和阔卵形叶的POD同工酶酶谱带型一致。而胡杨雄株上四种叶形间的POD同工酶酶谱则完全相同。比较胡杨雌株卵形叶和阔卵形叶的POD同工酶酶谱在POD-B区比雄株的多1条酶带(Rf=0.398),可作为胡杨雌株的特征谱带,这种雌雄株间的POD同工酶酶谱差异在胡杨幼苗中也有体现,也可以作为胡杨幼苗性别鉴定的依据。灰叶胡杨雌、雄株在同一株上的不同叶形间POD同工酶酶谱完全一致,雌雄株的同工酶酶谱在POD-B区迁移率明显不同,但这种差异在幼苗上的表现不太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鉴别胡杨、灰叶胡杨的雌雄株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盐胁迫对小麦幼苗POD活性和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旸  裴冬丽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759-1761
研究了0.4 mol/L氯化钠(NaCl)处理后4个河南广泛种植的小麦品种幼苗根和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酶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个小麦品种在盐胁迫处理后,根和叶中的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且无论是对照还是盐胁迫处理,根中的POD活性都要高于其叶中的POD活性。POD同工酶酶谱在不同小麦品种间的不同组织中存在差异性,根中的POD同工酶酶带总体染色比叶中深;经盐胁迫处理后,根和叶中的酶带颜色均有不同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刺儿菜进行同工酶分析,确定适合作为遗传标记的同工酶类型。[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垂直平板电泳(PAGE)技术,对刺儿菜雌雄株花和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及酯酶同工酶(EST)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OD、MDH及EST同工酶在刺儿菜雌雄株的花和叶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花和叶片中,POD同工酶均发现了性别特异的酶带,MDH同工酶仅发现在花中具有1条雄性特异带,苹果酸酶同工酶(ME)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除花中的酯酶酶谱外,两种同工酶在同一性别的不同个体间,酶谱无明显差异。[结论]同一种酶在刺儿菜叶片和花中的雌雄株酶谱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王静  王廷璞  石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801-3802,3885
[目的]研究Cu^2+胁迫对家山黧豆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为提高家山黧豆的抗逆性和抗病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的Cu^2+(50、100、150、200、250 mg/L)处理家山黧豆幼苗,考察不同浓度Cu^2+胁迫对其POD活性及同工酶数量和种类的影响。[结果]在Cu^2+胁迫下,各处理中家山黧豆幼苗根的POD活性均高于茎和叶,且各处理下的家山黧豆幼苗根、茎、叶中POD活性均高于对照(除250 mg/L)。不同浓度Cu^2+胁迫下,家山黧豆幼苗根系同工酶的酶带数和活性变化较大,茎和叶片比较稳定。[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家山黧豆的抗逆、抗病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53+12856-12853,12856
[目的]筛选罗布麻种子诱导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方法]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选择无污染的带皮罗布麻种芽(露白)作为外植体,考察不同浓度NAA对罗布麻种子诱导分化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培养基。[结果]不同浓度的NAA均能促进罗布麻种子成活,且不同浓度见无显著性差异。罗布麻种子的最佳培养基为:MS+0.02mg/LNAA+1.00mg/LIBA+10g/L琼脂+30g/L蔗糖。[结论]该研究为罗布麻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罗布麻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菊  苏印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3939-3940
[目的]对罗布麻叶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罗布麻叶总黄酮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考察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提取条件对罗布麻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进一步验证,得出罗布麻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罗布麻叶总黄酮在波长51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线性回归方程为:C=0.2019×A-0.0100,相关系数r=0.9997;各种提取因素对罗布麻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结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乙醇浓度65%,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 h。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罗布麻茎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法从罗布麻茎中提取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罗布麻茎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罗布麻茎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1.5 h、料液比1∶40(g∶m L)、样品目数100,此条件下的提取率达2.033%。[结论]该研究为罗布麻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紫苏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尧  庄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5-18776
[目的]测定紫苏(Apocynum venetum L.)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方法]选取紫苏果实、花、根、茎和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紫苏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有很大的差异,其含量大小为:叶〉根〉果实〉花〉茎。[结论]该研究可为有效开发利用紫苏提供参考价值;紫苏根中总黄酮含量比花、果实中高是一大发现,可为紫苏根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罗布麻叶水煎剂抗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炜  聂姬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89-4790,4851
[目的]研究罗布麻叶水煎剂对小鼠的抗炎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罗布麻叶水煎剂高、低剂量组(6、3 g/kg)和药物对照组(醋酸地塞米松);采用二甲苯致耳廓肿胀、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致足肿胀模型研究罗布麻叶水煎剂的抗炎作用。[结果]灌胃高、低剂量的罗布麻叶水煎剂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肿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可降低小鼠炎症组织中PGE2的含量;高剂量罗布麻叶水煎剂可明显抑制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结论]罗布麻叶对急性炎症具有明显的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了酶法提取罗布麻叶总黄酮的工艺,为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提取提供参考。[方法]罗布麻叶先以纤维素酶酶解预处理后再用溶剂乙醇提取其中的总黄酮。分别考查了酶解各因素如酶解pH值、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以及溶剂乙醇的浓度对罗布麻叶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确定了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pH值5,酶用量3mg/g,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 h,乙醇浓度50%。该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到4.6%。[结论]以纤维素酶酶解预处理后再用溶剂乙醇提取罗布麻叶中的总黄酮得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白明  李连珍  王亚宁  王宪龄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761-7762,7767
[目的]优化闪式提取器提取罗布麻叶中总黄酮成分的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罗布麻叶总黄酮的闪式提取工艺。[结果]闪式提取法提取罗布麻叶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55%,料液比1∶50(W/V,g/ml,下同),提取时间50 s,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最高提取率为4.24%。验证性试验用最佳工艺条件提取5次,RSD为1.07%。[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闪式提取高效、快速,不破坏成分,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双亚5号亚麻与罗布麻原生质体解离及体细胞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双亚5号亚麻与罗布麻原生质体制备、电融合和培养的适宜条件,为进一步深入进行亚麻与罗布麻体细胞杂交育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已建立的双亚5号亚麻和罗布麻胚性细胞悬浮系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并进行电融合,培养.[结果]制备亚麻和罗布麻原生质体的最佳渗透剂分别是5.6;蔗糖和0.7 mol/L甘露醇;游离亚麻和罗布麻原生质体的最适酶组合都是0.5; Cellulase Onozuka R-10+1.0; Cellulase Onozuka RS+0.2; Pectolyase Y-23;最佳酶解时间分别是4和3 h;亚麻细胞最佳继代时间是转瓶后的第3 d,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存活率均为92.0;,产量分别达到1.24×106和22.4×106个/mL;2种原生质体电融合的最佳参数依次为:AC 8 v/cm,持续25 s-DC 1 500 v/cm,脉冲宽度为60 μs,脉冲次数1次-交流电时间为9 s,重复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融合率达到20.5;.[结论]亚麻与罗布麻原生质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实现体细胞杂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时期采集的罗布麻茶主要成分和品质的变化规律,确定罗布麻茶原叶最佳采摘时间。[方法]以新疆阿勒泰地区2008年6~9月采集的罗布麻原叶制成的保健茶为材料,检测并比较不同时期采集的罗布麻茶的品质差异。[结果]就绿叶而言,6月罗布麻茶样的无机与有机物质含量均不占优势;7月茶样的有机物质含量,尤其是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8月茶样的有益矿质元素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最高、与绿叶相比,9月金黄叶的水浸提物含量、总黄酮含量和体外清除·OH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均显著高于绿叶。[结论]7~8月是罗布麻茶绿叶采摘的最佳时期,而9月的金黄叶则可以制成茶汤浓厚、抗氧化能力强的金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