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采用因素法对陕西省平利县耕地进行等别划分,结果表明:该县耕地自然质量等别为五等至九等,利用等别为六等至十二等,经济等别为三等至七等,3个等别整体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经验证,该分等结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准确量化和有效管理平利县耕地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采用因素法对陕西省平利县耕地进行等别划分,结果表明:该县耕地自然质量等别为五等至九等,利用等别为六等至十二等,经济等别为三等至七等,3个等别整体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经验证,该分等结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准确量化和有效管理平利县耕地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采用因素法对陕西省平利县耕地进行等别划分,结果表明:该县耕地自然质量等别为五等至九等,利用等别为六等至十二等,经济等别为三等至七等,3个等别整体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经验证,该分等结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准确量化和有效管理平利县耕地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蒲城县耕地分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分等工作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准确掌握土地资源数量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TD/T 1004—2003),采用因素法对陕西省蒲城县耕地进行等别划分。结果表明:该县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为2 017~2 794,从十一等到十四等划分为4个等别;利用等指数为901~1 776,从十等到十八等划分为9个等别;经济等指数为303~899,从四等到九等划分为6个等别。经验证,该分等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可为准确量化和有效管理蒲城县耕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探索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方法,实现占补耕地等别可比.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对比分析法.结论: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可以实现对同一区域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等别的推定,农用地分等成果能够保障土地开发整理中补充耕地等别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以河西走廊地区金塔县为样区,对甘肃荒漠绿洲区农用地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塔县农用地划分为2个自然等,从地类分布情况看,其分布规律与耕地的可灌溉情况紧密关联,全县99.45%的分等单元为自然质量较高的16等,在各乡镇均有分布;从农用地利用等别看,全县共分为3个等别(11~13等);农用地等别共分为6个,主要为4~8等,在空间分布上更趋于集中,而三合乡的水浇地由于地形平坦、土壤肥力较高,加之种植合理,成为全县等别最高的农用地,为10等。  相似文献   

7.
韩兴  陶伟  郭聃  王琳玥  谷伟  孙英  窦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00-6902
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按照《农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采用等间距法,以利用等指数80、100、120为间距,分别划分了吉林省农用地利用等。结果表明,以利用等指数80、100、120为间距相应划分了15、12、10个农用地利用等;以利用等指数100为间距对吉林省农用地利用等别进行划分较为科学、合理,为吉林省实行按等级折算补充耕地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新增耕地的利用情况与质量等别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9-2011年间共新增耕地1 135.38 hm2,主要分布在缓坡台地或低丘山坡上,基础设施齐全,利用程度较高.新增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分别达到14.7、10.4等和5.7等,与周边原有旱坡耕地相比,自然质量等高0.9个等别,利用等别高1.2个等别,经济等别高1.2个等别.  相似文献   

9.
徐晗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775-6776
[目的]利用《农用地分等规程》中所给出的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分等,研究其不同指标区间分等结果的可比性,从而为今后的农用地分等工作提供修正依据。[方法]对陕西省内分别属于不同指标区的户县和合阳县的分等结果中共同分等因素对应的分区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属于关中渭河平原区的户县和属于渭北黄土旱塬的合阳县3个相同等别的农用地,其土地自然条件是不一致的。[结论]在农用地分等中,由于不同指标区的分等因素以及所占权重不同,各指标区间分等结果不可比。  相似文献   

10.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实例论证方法研究了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在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构建土地整理的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工程的指标可转化为自然等别,通过因素量化对比,可得出地块在整理前后的等别变化,且分等数据是计算土地整理效益的重要依据.证明利用农用地自然等别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质量评价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三穗县为例,从自然禀赋、基础设施、其他因素3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专家打分及GIS工具的应对各指标打分,运用灰色聚类评估将基本农田按照劣、中、良、优进行聚类.结果显示:三穗县基本农田总体状况为良,自然禀赋状况为优,基础设施状况为中,其他因素状况为中.研究结果为今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狄春雷  谭永生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242-4246
分析了长株潭地区农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解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内涵的基础上,对长株潭城市规划区进行农用地分等定级一体化研究,并对长株潭城市规划区农用地等别、级别的面积、分布特征、等级间相互关系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以期为科学量化长株潭地区农用地数量、质量及分布,为长株潭地区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参考,为科学核算耕地生产力,确定土地整理中的耕地质量标准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为摸清桂林市五城区耕地地力现状,以指导五城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改良,促进五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数据,在收集整理相关图件和其它资料的基础上,在GIS支持下,将桂林市五城区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确定评价单元。按照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取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及耕层养分状况等六个方面10个因子,采用模糊评价法、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累加法等对五城区耕地地力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五城区耕地地力等级以三、四级耕地面积最大,占耕地面积的57.53%,其次是一、二级耕地,占耕地面积的27.6%,五、六级耕地面积最少,占耕地面积的14.67%,可见五城区耕地地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14.
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农田调整布局要求,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基于GIS 技术形成了 农用地等别转绘平均等别计算,耕地集中连片性分析基于多因素的同一等别较高质量耕地地块筛选按等折算等 技术建立了一套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本农田空间布局技术方法。并以重庆市大足县为例,研究县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中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调整布局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农用土地分等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考国家制定的《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引入立地条件系数,提出了农有土地分等的技术方法,并结合秦皇岛山海关区的区域特点及土了利用方式进行了实际研究,旨在对今后的分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技术路线的制定、分等参数的选择、分等因子及其权重值的确定,到最终确定农用地的等别,详细介绍了因素法在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分析了黑龙江省农用地的分等成果,并就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因素法与土地评价中的指数和法对农用地进行分等的优缺点,确定较优的农用地分等方法,对陕西省户县农用地分别用因素法与指数和法进行分等的分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等单元个数及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户县农用地分等的结果中分等单元个数及面积大小分布高度一致,但指数和法更为简便,更适合进行农用地分等,为日后的农用地分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环境质量等级划分是土壤环境调查和监测的一项重要目标。不同于总体估计和空间插值,等级划分只需要准确估计污染物浓度与等级划分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由于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具有空间连续性,加密采样时应该将样点布设在等级过渡地带,准确获取等级边界。但是初步调查的样点一般较为稀疏,导致等级估计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反映真实的等级过渡情况,而且具体应用对两类等级划分错误也有不同的控制要求,构成了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及加密采样面临的特殊问题。本文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统计推断与加密采样布局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以等级划分为目的的统计推断方法与加密采样布局优化方法体系,并探讨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为我国目前开展的农用地土壤环境类别划分、工矿企业土壤污染修复区确定等重大需求提供方法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坡度、高程、到地面水体距离、地质灾害以及石漠化6大自然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和到主干道距离2大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水域3大生态安全因素为评价因子,利用加权叠加法,对涪陵区进行了建设用地适宜评价,将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适宜、限制和禁止建设3个等级,并对各适宜性等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