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探索旱地小麦磷肥施用技术,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磷量条件下不同施磷深度对旱地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磷量,各生育时期群体分蘖数增加,成熟期穗数显著提高,花后0~10d、15~25d籽粒灌浆速率增加,千粒重提高,且40cm深度施磷较20cm深度的对冬前分蘖有较大的调节效应,提高了灌浆前期(花后10~15d)籽粒千粒重积累速率,显著提高了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施磷量,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量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且40cm深度施高磷明显促进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总之,旱地小麦40cm深度配施150kg·hm~(-2)磷肥有利于构建合理群体,且主要通过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6,(6):762-768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氮磷肥配施对旱地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0~100 cm土壤蓄水量均表现为低氮高于高氮,且N,P比为1∶1时差异显著。低氮可增加各生育期0~80 cm各土层根系总面积、总周长、总长及根系活力;可增加群体分蘖、生物量、穗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且N,P比为1∶1时差异显著;可显著提高N,P比为1∶0.5,1∶1时花后5,20~35 d根系活力;可显著增加N,P比为1∶1时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结果还表明,低氮条件下,增加施磷量,可增加各生育期根系总面积、总周长、总长及根系活力、群体分蘖、生物量、穗数,可显著增加穗粒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高氮条件下,各生育期根系活力、群体分蘖、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N,P比为1∶0.75最高。总之,施氮量为150 kg/hm2,N,P比为1∶1,是旱地小麦高产和高效利用水分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在通许县壤质潮土上开展了关键生育期补灌与分期施肥相结合对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氮肥与关键生育期补灌相结合的处理均提高了小麦分蘖数、株高、生物量、千粒重和产量,且提高了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期小麦株高、生物量、分蘖数以及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各处理中以240 kg/hm2氮肥用量处理的效果最佳,但该处理小麦全生育期的耗水量也最大,从而导致其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因此,不同处理中以N 180处理(180 g/hm2氮用量)增产和节水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旱地小麦抗倒伏能力,在常见生长调节剂中筛选抗倒稳产增产最适宜的生长调节剂和相应处理方法,试验选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采用拌种和喷施设置6个处理,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株高、第1—3节及穗下节、产量和产量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和喷施均能起到控制株高和增产的效果,烯效唑拌种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CK处理,麦巨金拌种对小麦株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个处理中,麦巨金拌种对控制株高和增产的综合效果最好。为了减少倒伏对产量的影响,可配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简单的特点,能提高旱地小麦抗倒伏能力,小麦种植中推荐使用烯效唑和麦巨金拌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旱地麦田灌溉条件,但小麦季通常仅能进行一次灌溉的生产实际,探索返青后补灌与氮肥互作对旱地小麦生产力、水氮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9—2022年,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的典型旱地小麦种植区,设置两因素裂区试验,灌溉水平为主处理,分别为全生育期不灌溉(I0)和返青后补灌(I1,小麦返青后0—40 cm土层首次出现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补灌至田间持水量的85%,全生育期仅灌溉一次)。施氮量为副处理,分别为0(N0)、120(N120)、180(N180)和240 kg N·hm-2(N240)。分析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以及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结果】与I0相比,I1优化了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增加了氮素吸收能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3年平均分别显著提高55.8%和34.7%,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显著降低11.6%。随着施氮量增加,I0水平下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61-566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休闲期深翻下全膜覆盖与生育期覆膜播种对土壤水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旨在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覆盖调控技术的蓄水保墒效果,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综合栽培技术提供新途径。结果表明,休闲期深翻下全膜覆盖较不覆盖可显著提高播前0~280 cm各土层土壤蓄水量、越冬期—抽穗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可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深翻下全膜覆盖配套膜际条播方式较沟播、条播可显著提高越冬期—抽穗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提高57.6%,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谷醇比、蛋白质产量。总之,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下全年覆膜技术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和有效利用生育期降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最终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是适合旱地麦田采用的一种蓄水保墒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与评价2种抗旱剂在小麦上的抗旱与增产作用,试验研究了在播期干旱胁迫下,2种抗旱剂拌种对小麦田间出苗率、幼苗生理、产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抗旱剂拌种均有显著提高田间出苗率、穗数、穗粒数、产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功能;播后10 d,Kh-1拌种和Kh-13拌种出苗率分别比对照极显著提高40.7%和40.0%;Kh-1和Kh-13穗数比对照分别极显著提高32.27%和30.8%,穗粒数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17.70%和19.22%,产量分别比对照极显著提高59.11%和56.06%;水分利用率均比对照极显著提高了60.81%;Kh-1和Kh-13拌种处理相对电导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3个指标均显著增强。因此,Kh-1和Kh-13拌种能显著增强小麦抗旱能力,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3 a定位试验,采用实地测产、水分平衡等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与产量性状,以及土壤储水量、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以及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小麦千粒重以及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玉米周年产量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增加1.1%,其中,小麦季减产3.3%,玉米季增产4.8%;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季和玉米季各时期0~200 cm土体储水量均跃秸秆不还田处理,其中,小麦收获期至玉米播种期土壤储水量增加明显,增幅为4.6%;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减少小麦季和玉米季的作物耗水量,提高周年水分利用效率,但不利于小麦季作物水分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5,(6):697-699
为了探明活力久久拌种对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旱地小麦品种晋麦92号为材料,以活力久久粉剂、水剂与清水作对照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力久久粉剂和水剂拌种使旱地小麦总茎蘖数、单株分蘖数、成穗数、千粒质量、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增加,其中,以粉剂效果更好,增产率达6.1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88%。因此,建议在旱地小麦生产中推广使用活力久久。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旱作麦区集蓄雨水的转化利用,以深层防堵渗灌系统和旱地小麦‘运旱6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012—2017年5个小麦季限量补水渗灌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补水渗灌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补水渗灌处理比对照增产47.5%~478.0%,补水渗灌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都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年型补水渗灌处理的耗水量都大于对照,水分利用率较对照提高2.6~8.1 kg/(hm2?mm),提高了15.0%~245.5%,灌溉效率5.7~9.4 kg/(hm2?mm),干旱年型水分利用率、灌溉效率提高幅度最大。以5年平均产量和小麦价格2.36元/kg计算,补水渗灌纯收益6849元/hm2,比对照提高117.4%。深层防堵渗灌系统在旱地小麦上节水增产增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药剂拌种的时间与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马铃薯Lt-5为试材,探讨了药剂拌种时间和不同方式拌种后马铃薯存放时间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切薯后晾晒5h以上拌种对增产及保证马铃薯品质效果最好,与立即拌种相比,晾晒后可以减少马铃薯薯块中畸形和疮痂病病薯率;种薯切块拌种后至播种前时间间隔越长,产量越低,拌种方式上干拌好于湿拌。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生物拌种剂对黄瓜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黄瓜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生物拌种剂能有效防治黄瓜立枯病,并对黄瓜具有促生作用,药种比1∶25拌种,防效达到68.51%,株高、根长、鲜重分别增加56.99%、92.73%、53.33%。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二氢卟吩铁拌种和喷雾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明确使用剂量。采用不同浓度二氢卟吩铁对花生拌种及在不同生长期喷雾2种方式处理。结果表明,二氢卟吩铁种子拌种和喷雾均能促进花生生长、分枝,增加单株的角果数,提高果仁重,分别增加花生产量12.38%~14.29%和33.33%~55.87%。从经济角度考虑,拌种适宜用量为每千克花生0.02%二氢卟吩铁SP 0.20~1.00 g,喷雾适宜使用浓度0.02%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1000~5000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侵染源对马铃薯生长及干腐病发生的影响,以及播前药剂拌种对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效果,为宁夏马铃薯干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以种薯接菌和土壤接菌两种方式,并用杀菌剂进行种薯拌种或不拌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长性状及其干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 种薯接菌和土壤接菌对马铃薯生长和干腐病的发生均具有影响,其中种薯接菌T1-1处理的出苗率为89.55%,株高为54.19 cm,低于其他处理,而子代薯块平均病薯数为8.95个,发病率为34.00%,病情指数为20.64,远高于其他处理;随着土壤接入菌源量的增加,马铃薯生长指标呈递减趋势,而干腐病发病呈递增趋势;种薯药剂拌种处理马铃薯生长指标均高于不拌种处理,其干腐病发病均低于不拌种处理。【结论】 种薯带菌是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药剂拌种可减少子代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艳辉 《北京农业》2011,(18):19-20
福太尔玉米拌种剂对玉米根腐病、玉米丝黑穗病及地下害虫(以蛴螬为主)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药剂拌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丝黑穗病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采用杀菌剂可有效地防止该病的侵染,控制其为害。为了筛选对丝黑穗病防效好的拌种药剂,2010年对山西省市售的8种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种药剂拌种对玉米出苗基本没有影响,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明显,降低了发病率,相对防效达到50.6%~86.9%,其中,以20%吡.福.戊唑的防治效果最好,丝黑穗病株率最低,为3.1%,相对防治效果为86.9%;其次为戊唑醇,病株率为3.7%,防治效果为84.4%。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硫酸锌不同浓度拌种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以鲁麦18为试验材料,设置硫酸锌不同拌种浓度,即每千克种子拌硫酸锌0、0.25、0.5、1.0、2.0、4.0、8.0 g,整盆取样并进行各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在低浓度下,即每千克种子拌硫酸锌0~4.0 g时,硫酸锌拌种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随着硫酸锌拌种浓度的增加,小麦生长各指标(出苗率、发芽指数、株高)、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根系形态指标和根系生理活性指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以1.0 g/kg处理效果最好;当拌种浓度达到8.0 g/kg时各指标均低于对照,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说明在0~4.0 g/kg浓度范围内,硫酸锌拌种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其中以1.0 g/kg浓度处理效果最好,8.0 g/kg时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乙酸溶液拌种对大白菜种子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伯瑛  程季珍  武峻新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177-1178,1182
通过用乙酸溶液拌种对大白菜种子出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种液比30∶1,1.0%,1.5%乙酸溶液进行大白菜拌种最好。对以C粒径等级种子为主的混合种子,可用1.0%乙酸溶液拌种,用纸袋贮存效果较好;对以B粒径等级种子为主的混合种子,可用1.5%乙酸溶液拌种,用铝箔袋贮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叶面宝浸拌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叶面宝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不同浓度药剂浸种和拌种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浓度叶面宝浸拌种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玉米产量,1000倍液、2000倍液、4000倍液浸种和200倍液拌种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17.9%,7.4%,3.0%和16.7%,1000倍液浸种和200倍液拌种的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同时,用叶面宝液浸拌玉米种子可提高发芽率,促进苗期生长和植株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施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棉花立枯病和黄萎病的防效及其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为合理使用该药剂防治棉花立枯病和黄萎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10×10 8活芽孢/g、15×10 8活芽孢/g和30×10 8活芽孢/g 3个不同活芽孢数量的可湿性粉剂,按照药种比1∶10播前种子处理,评价不同处理对棉花立枯病和黄萎病的防效以及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结果 3个处理均能降低立枯病的病株率、病情指数和死苗率,其中15×10 8活芽孢/g处理效果最好,防效达44.31%,死苗率显著低于对照;15×10 8和30×10 8活芽孢/g处理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显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其中15×10 8活芽孢/g处理防治效果高达70.71%;3个处理籽棉产量和铃重均有提高,其中15×10 8和30×10 8活芽孢/g处理的籽棉产量增产率分别达到20.1%和24.3%;各处理对衣分、籽指、单株铃数及纤维品质指标均没有明显影响。 结论 枯草芽孢杆菌拌种处理能减少死苗率,降低棉田立枯病、黄萎病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提高铃重和籽棉产量,对棉花的纤维品质也无不利影响。其中以15×10 8活芽孢/g处理防治病害效果最佳,能够明显提高产量,可用于防治棉花立枯病和黄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