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中国插花艺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东方插花艺术源于中国。中国原始插花意念始于佛前供花,发展于唐、宋,盛于明代。发展过程中,风格上受佛教、道家、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构图上受传统习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国插花艺术的风格:自然、简洁、重视线条美;花材以木本花卉为主,作品常赋予精神上的意义,重视特制容器及花与容器相称。  相似文献   

2.
本从构思立意、构图造型及命名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插花的创作特点。中国插花艺术受中国传统化的影响,采用师法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手法,利用自然花材的姿质来体现作品的美,色彩上注重疏淡雅致,并注重作品的主题表达和诗情画意。作品形态自然、线条优美、意境隽逸、情趣盎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正>1对称与均衡花材、容器在构图布局上给人以稳定感和视觉平衡感,包括重力、形态、色彩、质感等方面。对称是最简单的均衡,如三角形插花、半圆形插花、椭圆形插花等。适用于公共场所的装饰,仅见于规则式插花;而着重于意境表达的自然式插花,则多采用不对称的动态均衡,以"上轻下重"为原则,  相似文献   

4.
插花艺术效果是受花材组合,花器、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不同因素的组合,应采用与之相适的插花造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从魏晋时期佛前供花开始到明清时期文人插花,均形成了独特的插花艺术形式,呈现出东方插花艺术的独特韵味。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出中国古代插花艺术中呈现出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寄情与花、以花抒情;诗情画意、和谐统一的美学特色,中国的古代插花从花材的选取到整体的布局均体现出了美学中意境美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浅谈生活插花实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晓亚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214-216
介绍了插花艺术的概念、特点、种类及花材的选择原则,并提出了生活插花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7.
郭之达 《现代农业》2014,(9):108-108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有所提升。现代的人们不光追求温饱、富裕,还追求一种品味。插花消费也开始悄然升温,走进了千家万户。插花能美化和装点人们的生活环境,给人以松弛、舒服、美的享受。目前插花需要的花材,大致上分三大类:鲜切花、干花、人造花(绢花、涤沦花、塑料花等)。鲜切花虽有自然花材之美,但保持时间太短、代价大、季节性强;  相似文献   

8.
肖奕 《湖南农业》2004,(3):13-13
随着我国南北插花技艺的蓬勃发展,迅速建立并扩大花材生产基地势在必行。同时,还应从花材上来保证插花艺术的民族特色,使之既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又具有时代特色。河南鄢陵自明代以来号称“鄢陵蜡梅甲天下”,如今却少人问津。又如宜与蜡梅配置于一瓶的南天竹,绿叶常青,红实累累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系统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发展概况及其艺术风格与特点。中国传统插花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就有了原始意念和雏形。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有了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隋唐时期形成一门专艺,此后广泛普及,迅速发展。至明朝,形成了完备的插花艺术体系,专著问世。但到清朝便停滞不前,中后期以后更衰落不振。在艺术风格上,各代虽有差异,但形式活泼自然,内涵丰富,善用木本花材,注重完整性与和谐统一性则是共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盆景与插花艺术是表现植物自然美的造型艺术,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为提高盆景与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提出了盆景与插花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即精练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注重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探索并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自然美的审美领域无限广阔,中华民族赏花审美、与花交流的优良花卉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本文从宋代文人赏梅审美实践活动中采撷三粒梅文化的结晶体,静心品味、凝神把玩,似乎嗅到了梅花这一大自然恩赐给中华民族的"尤物"身上散发出的阵阵宇宙自然生机律动的清香气息;人类既然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同命运共呼吸,自有其彼此潜在的生命力律动的共鸣,这就叫"异质同构"。在赏梅审美实践活动中,能够品赏梅花的一花一蕾、一枝一叶之美者,自能斟酌宇宙自然生机律动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2.
古语说:“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茶壶是茶具的主角之一,自从文艺界人士参与到造壶活动中后,他们以抽象的艺术语言,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之美,赋予茶具以蓬勃的生命。本文以清代至现代五位著名画家为例,浅析他们所作茶壶画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代咏梅诗分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咏梅诗的分类研究为主要内容,从汉代乐府诗到近现代诗人诗作,概括得出咏梅诗发展的3个阶段。同时,分析归纳从汉代乐府诗到清末民初诗人咏梅诗作约1000首,对描写梅花品种、自身器官、观赏特性、生长地、梅花与人的情感、与梅花有关的社会活动、梅花精神品格之美、咏梅诗典故等主要方面的诗句进行了归类,运用图的形式进行分析,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梅花自身变化与咏梅诗发展的规律和联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花境在国内的推广与应用,花境本土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各地花境景观雷同、景观衰退严重、养护负担增加。基于此,保证景观效果的稳定性和低维护性是亟须研究的方向。本文在我国各地对花境植物材料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长效低维护花境植物的选择原则,并结合南通当地实践经验总结了长效低维护花境植物的配置方案,以期为花境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展现浙江省长兴县梅Prunus mume栽培发展的历史面貌,通过历览当地方志文献,考究文人墨客的诗词画迹,对长兴县植梅历史轨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研究表明,长兴县梅的栽培起源于唐朝,以栽培果梅为主,在宋、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初至清末是其昌盛期,栽植规模达数十万株之多,但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清末逐渐衰败,栽植面积不足 1 hm2。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恢复,包括果梅、乌梅、花梅等在内的梅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县仅花梅面积就达400 hm2。长兴县梅的栽培历史与规模,可与中国其他任何传统产梅地区相媲美,在梅栽培史、梅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学地位。参15  相似文献   

16.
梅花盆景的产业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景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具有重要的商品价值。梅花作为我国传统的名花,种植广泛。简述了我国梅花盆景的栽培历史、分布,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孙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55-6755,6806
介绍了清代松花江流域的自然概况,分析了清中期该流域经济的开发过程及特点,论述了清中期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