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起旋器出口断面流速分布与起旋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6种起旋器、4种流量工竞的试验,对起旋器出口断面流速分布及起旋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起旋器出口断面轴向流速分布呈类对数型分布,它比平直流的流速分布更均匀,可以用平直流速分布公式与一个二次尾流函数来表示;起旋器出口断面周向流速分布在主流区近似呈线性分布。提出了起旋器的起旋效率计算公式,公式表明要提高起旋效率,则必须减小阻力损失,即应对起旋器结构参数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
在φ29 mm×4 200 mm流化床装置上,利用CCD图像测量与数据处理系统在线对导流叶片式局部起旋器对水平液固循环流化床内固相颗粒分布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局部起旋器后,颗粒分布状况在一定距离内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轴向距离增加,起旋器作用效果减弱。随着导叶包角、液体流速的增加,颗粒固含率不均匀度减小。对于相同直径的颗粒,密度和初始加入量越大,颗粒固含率不均匀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报道了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 Turcz.)在河南省的新分布。该种属于旋花科,采集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荒山坡上。通过查阅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馆藏标本和出版文献,发现河南产的与其他地方的刺旋花性状差异很大。本研究对该种的形态特征和生存环境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该种的照片。凭证标本现保存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HEAC)。  相似文献   

4.
<正> 正确掌握水田旋耙方法,对水稻的生长和农机械工作效益的提高关系极大。因此,水田旋耙作业应掌握以下要点: 1、适量进水 水太多,田不易起  相似文献   

5.
园林苗木的起挖方式有两种,分别为裸根起苗和带土球起苗。其方法与质量要求各有不同。笔者将这两种园林苗木的起苗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改变传统的防漩消涡观念,研究出一种带有潜水起旋墩的新型喇叭形竖井泄洪洞,在各种水头下均能产生稳定的空腔旋转流运动,用以消除溢流堰和竖井的负压,避免发生空蚀,同时提高泄洪洞的消能率.潜水起旋墩同喇叭形堰外缘的切线成小角度连接,其旋流运动机理是,当水流漫溢堰顶时,开始产生旋转流,而当水深超过起旋墩顶时自动扩大人流角度和加大泄量,在底层旋流的拖曳下作同步强力旋转流运动.所提出的设计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广东清远抽水蓄能电站的竖井泄洪洞设计中.  相似文献   

7.
采用机械起苗、起苗器起苗和人工挖苗3种方法进行荔枝批量起苗移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挖裸根苗移植用时适中、成本最低、成活率较高,一般苗圃大批量移植时较为可行;起苗器带泥团移植在移植附加值大、名贵、珍稀的苗木品种时较为适用;而钩机挖苗因损伤较大,一般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8.
<正>正确掌握水田旋耙方法,对水稻的生长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极为重要。因此,水田旋靶作业应掌握以下要点:1.适量进水。一般应掌握在田块旋耙前2~4小时完成进水,水深6~8厘米。  相似文献   

9.
玉米旋心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旋心虫在豫西主要分布于海拔500m以上的丘陵浅山区。1a发生1代,幼虫危害盛期在6月至7月中旬末,主要造成玉米枯心苗,呈分蘖丛生的畸形株,多不抽穗而致绝收,发现成虫寄主有白苏,紫苏和冬凌草3种。适时早播和轮作倒茬是减轻危害的经济有效措施;用甲基异柳磷毒土围苗等药杀幼虫是田间防治控制危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自1986年以来,我们对大兴安岭林牧区经济动物寄生虫调查中,共剖检狼尸体5只,在其中一只狼胃内发现虫体23条,经鉴定为狼旋尾线虫 Spirocerca lupi Rudolphi 1809,隶属旋尾科 Spiruridat,旋尾属Spiroceca.宿主:狼,寄生部位:胃.分布区域:鄂伦春旗,感染率:20%,感染强度:23条.虫体形态记述:虫体呈棕色、卷旋状态、口孔呈六角形漏斗,神经环位于食道肌肉中部,有颈乳头、排泄孔距头端0.475~1.252mm.  相似文献   

11.
为改进和优化茶园风力除虫机通风管道的结构,结合流体力学雷诺时均N–S方程、 Simple流场求解算法、к–ε湍流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茶园风力除虫机通风管道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风量为16 m3/min的中亚风机在空载状态下通风管道内部流场的特征.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两进风口由相距400 mm缩短至280 mm时,出风口风速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2.
根据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力分析理论,以现行规范中均匀配筋计算公式为基础,导出了圆形和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非对称配筋的设计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曹学文  石倩  彭文山 《油气储运》2019,(9):1048-1053
板翅式换热器内部纵横两个维度的流量分配不均,导致其换热性能降低。基于单相流量分配理论和板翅式换热器内部流场特性,通过改变换热器进出口管个数、进出口方式、端部入口管相对位置等,建立了新型板翅式换热器结构。基于CFD方法的Fluent数值计算方法,对板翅式换热器优化前后的流量分配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后的端部入口管相对位置、入口管个数及出口管个数对流量分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改变进出口方式可以均衡各通道路径在入口和出口处的总压降,有效改善板翅式换热器的流量分配特性;优化后的板翅式换热器最佳参数组合是端部入口管相对位置为0.033、入口管个数为5、出口管个数为1,该结构可以使气相和液相的流量不均匀度降低约50%,对提高换热器换热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避免油菜旋风式烘干机作业时已达到烘干效果的油菜籽不能及时分离,导致油菜籽过度干燥,借助Ansys Fluent软件对油菜旋风式烘干机主要工作部件干燥筒的气力流场进行仿真分析,探究干燥筒的气流入口型式、入口气流速度及入口截面积大小等因素对干燥筒内油菜籽的分离性能的气力流场旋转强度、速度分量和压降等指标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预估并仿真分析油菜籽有效分离的干燥筒出口气流场特性,利用毕托管对干燥筒出口气流场风速进行测量,验证了该仿真模拟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干燥筒气流入口型式采用蜗壳式所形成的气流场承载和分离物料能力优于切向式;当入口截面积一定时,速度越大,干燥筒内气流场分布更有利于物料分离;干燥筒入口截面积与压降呈正相关,并对出口段的气流速度有影响。对出口流场进行模拟和实测验证试验,其流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一点位的流速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为6.58%,验证了所建立的干燥筒气力流场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水力相似原理,结合旋流沉砂池设计规律,建立了旋流固液分离设备模型,选择4个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不同粒径的含砂水流时砂粒分离效率的变化,探讨沉砂分离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及沉砂池设计最佳水平取值。结果表明,水头增大使分离效率增加,但过大的水头会使分离效率降低;流入口直径较小时分离效率较高;底流口直径增大使分离效率增加;底流管长度增大使分离效率增加。影响100目砂分离效率的各因素主次顺序及最佳水平为底流口直径30 mm、底流管长度45 cm、水头35 cm、流入口直径40 mm;影响30目砂分离效率的各因素主次顺序及最佳水平为水头60 cm,流入口直径40 mm,底流口直径30 mm,底流管长度30 cm。在各因素最佳水平下,100目砂的最佳分离效率为82.14%,30目砂的最佳分离效率为83.55%。试验结果为小型污水处理中的沉砂池设计与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智勇  崔旭阳  刘文  周芳德 《油气储运》2012,31(6):435-440,487
建立了圆管气-液旋流分离器结构设计简化模型,通过研究液滴和气泡的轨迹并结合传统分离器的设计经验,完成分离器的结构参数设计和计算。使用Fluent软件对单、双入口分离器内部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轴向速度在分离器中心区域方向向上,在该区域外侧向下,拟合了最大轴向速度与入口混合物速度的经验关联式;切向速度在分离器中心位置为0,在径向先增大后减小,在壁面处为0,漩涡在最大值两侧分为两层,内侧为准强制涡,外侧为准自由涡;径向速度数量级比切向速度和轴向速度均小,并且在轴线的两侧一正一负,在分离器中心位置为0,沿着径向先迅速增大后减小,在壁面处为0。在下部液相空间的截面上,压力在圆管壁面处最大,在中心处最小;在轴向上,随着液位的升高,压力逐渐增大。对比单、双入口分离器的模拟结果,双入口切向速度、径向速度和压力的分布对称性更好,流场更稳定,动能损失更小,由此证实了在单入口情况下,分离器流场的不对称性由入口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两站间无旁接含蜡热油管道蜡沉积分布和运行工况数学模型:出站油温、周围环境温度及流量决定着含蜡热油管道的结蜡方位;管道结蜡后,结蜡段传热系数、流速、管道摩阻及管道沿线各流态长度等运行工况将发生变化。算例分析表明:管道沿线因存在结蜡层而使散热量降低,但提高管道出站油温,进站油温升高并不明显;随着结蜡起始点与出站之间距离的增加,管道沿线总摩阻基本呈线性降低且直线斜率较大;管输油品不同流态长度与管道沿线结蜡位置基本呈线性变化关系。(图3,表3,参11)。  相似文献   

18.
Th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 for the H + D(2) --> HD + D reaction has been measured using a technique called reaction product imaging. In this experiment, a photolytically produced beam of hydrogen (H) atoms crossed a beam of cold deuterium (D(2)) molecules. Product D atoms were ioniz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particle beams and accelerated toward a position-sensitive detector. The ion images appearing on the detector are two-dimensional projection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D atom products. The reaction was studied at nominal center-of-mass collision energies of 0.54 and 1.29 electron volts. At the lower collision energy, the measured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 for D atom production, summed over all final states of the HD(v,J) product,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recent quasi-classical trajectory calculations. At the higher collision energy,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less favorable.  相似文献   

19.
张鹏云 《油气储运》2007,26(11):38-41
分析了管内二元气体的混合机理,对不同流速影响混合长度规律的三维数值模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置换初始阶段,混合长度增长速率加大,随着置换距离的增加,增长速率减小;混合区浓度在轴向上为非对称分布,呈"头短尾长"特征;流速是置换的重要控制参数,湍流时的混合长度小于层流,但是进入湍流状态后,提高流速对减少混合长度的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