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配电网中,发生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后,故障信号弱,输电线路末端的电流很小,会造成输电线路末端的馈线终端(Feeder Terminal Unit,FTU)不启动,而在故障点附近的馈线终端FTU会频繁启动。针对馈线终端的启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解决办法。馈线终端FTU能准确启动,可以为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奠定基础,能提高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在 3~ 63 k V配电系统中 ,电压等级不算太高 ,电器制造业的水平对于满足其设备绝缘的要求 (按线电压考虑 )还大有余地 ,配电线路不长 ,对地电容较小 ,因此 ,常把这些系统设计成小电流接地系统 ,即中性点不接地、或在当中性点不接地时 ,如果单相接地电流大于一定值 (3~ 1 0 k V系统中 ,单相接地电流大于 3 0 A;2 0 k V及以上系统中 ,单相接地电流大于 1 0 A)时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电阻等阻抗接地。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 ,接地电容电流比负载电流小得多 ,且系统线电压仍保持不变 ,故可不中断供电 (国家规程规定允许暂时运行 2 h。) ,而利…  相似文献   

3.
系统的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时,一般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或称小电流系统。由于单相接地时故障点的电流较小,且电源三相线电压仍保持对称,不影响系统的供电,因此,通常允许带故障运行1~2h。但是分析表明发生单相接地后,非接地相对地电压升高√3倍,为防止故障扩大,必须发出信号并排除故障。尤其是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电网结构复杂化,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相似文献   

4.
1 系统接地的特点小电流接地电力系统中 ,单相接地是一种常见的临时性故障 ,发生单相接地后 ,故障相对地电压降低 ,非故障两相的相电压升高 ,系统相电压由对称变成不对称 (见图 1) ,而线电压却依然对称 (因负序电压等于零 ,见图 2 ) ,因而 ,对用户的供电不构成影响 ,但升高的非故障相电压 ,可能在绝缘薄弱处引起击穿 ,继而造成短路 ;可能使电压互感器铁芯严重饱和 ,导致电压互感器严重过负荷而烧毁。所以 ,发生单相接地后 ,系统仍能继续运行一定时间 ,但不允许长期对外供电。图 1          图 22 系统接地监视装置的工作原理系…  相似文献   

5.
10 k V(35 k V)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 (以下简称单相接地 )是配电系统最常见的故障 ,多发生在潮湿、多雨天气。由于树障、配电线路上绝缘子单相击穿、单相断线以及小动物危害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单相接地不仅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供电 ,而且可能产生过电压 ,烧坏设备 ,甚至引起相间短路而扩大事故。因此 ,熟悉接地故障的处理方法对值班人员来说十分重要。1 几种接地故障的特征(1) 当发生一相 (如 A相 )不完全接地时 ,即通过高电阻或电弧接地 ,这时故障相的电压降低 ,非故障相的电压升高 ,它们大于相电压 ,但达不到线电压。电压互感器开口三…  相似文献   

6.
暂态录波型故障指示器在单相接地故障进行故障区域定位时需要先启动录波。根据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的配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了暂态录波型故障指示器在小电阻接地系统中无法可靠启动录波的原因,提出了利用零序电流变化特征构成的启动录波新判据。利用此判据可以在小电阻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可靠启动录波,通过PSCAD/EMTDC仿真验证了该判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变电站内小电流接地系统可靠性,当出线回路发生单相接地时能够使值班员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故障回路和接地相,迅速将故障回路与系统断开,必须使小电  相似文献   

8.
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虽然对供电不受影响,但因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升高到线电压,可能引起对地绝缘击穿而造成相间短路。故发生单相接地后,不允许长期带接地运行,为此必须装设专用仪表来监视对地绝缘状况。我国目前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广泛采用检测接地故障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母线绝缘监察装置发现接地故障。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相似文献   

9.
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力求将单相接地故障时的不良后果限制到最低.减少其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危害,为此要选择合适的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中性点接地方式要根据不同地区、电网发展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地确定。  相似文献   

10.
所谓小电流接地系统系指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当某一相发生接地故障时,由于不能构成短路回路,接地故障电流往往比负荷电流小得多。在该系统中,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线电压的大小和相位的不变(仍对称),况且系统的绝缘又是按线电压设计的。所以不需立即切除故障。但由于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升高,系统中的绝缘薄弱点可能击穿而造成短路故障;故障点产生间歇性电弧时,在一定条件下,将会产生串联谐振过电压,对系统的绝缘造成极大的危害。那么如何正确判断单相接地故障,从而避免对系统的危害呢?一般系统发生单…  相似文献   

11.
<正>1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概念在电压等级35 k V及以下电力系统中,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不构成短路回路,接地故障电流非常小,甚至比正常的负荷电流还小,这样的系统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系统可带故障运行1—2 h,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但这时非接地  相似文献   

12.
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故障定位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和定位一直是当前困扰配电网运行的技术难点,准确选择接地线路,查找发生单相接地的区段,可以避免对非故障线路不必要的倒闸操作,保持供电的连续性。本文介绍的单相接地故障检测是采用信号注入法。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安装在变电所的信号源主动向母线注入一个特殊的信号,这个特殊的信号在接地点和信号源构成的回路上流过,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使用MLX型微机自动选测接地路装置已获成功。本文在分析小接地电流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特点基础上,简介了该装置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目前我国配电网普遍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即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后,三个线电压保持不变,不影响对用户的供电,按照有关规程规定,仍可继续运行2 h。配电网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后,非接地相对地电压就会升高到原来的3~(1/2)倍,在绝缘相对薄弱处很容易再次发生异相接地,从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1单相接地故障对人身及设备的危害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断路器不跳闸,故障线路可以继续运行2 h。但在此期间,可能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接地点附近有行人路过引发触电事故等。另外,由于单相接地出现谐振产生过压现象会对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等造成危害,还会对供电能量、线损等产生影响,因此,广东电网吴川供电局要求发生接地故障后应尽快消除。  相似文献   

16.
关飞 《农村电工》2001,(8):26-26
单相接地故障是10kV配网出现最多的故障。按现行规程,当发生接地故障时电网只能继续运行2h。如果工作人员能在2h内找到故障点并加以处理,则可大大减少停电时间,缩小停电范围(例如拉开分路开关将故障隔离)。而事实上,依照传统的定位方法,对相当多的接地故障(尤其是隐性故障),工作人员往往需要比2h更长的时间才能将故障点找到。这种情形在农村配网司空见惯。结果是大大地降低了配网的供电可靠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简便快捷地将故障点查找出来成为配网运行维护人员迫切要求解决的一个课题。 由山东工业大…  相似文献   

17.
小电流接地系统是指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或经高阻接地的电力系统,盱眙供电公司配电网多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这种接地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经消弧线圈容流补偿,无法迅速确认故障线路。为解决此问题,盱眙供电公司采用KA2003-DH型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此装置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功能强大,人机界面友好,运维简单,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准确率达到了100%,彻底摆脱依靠"经验"的"人工拉路法",解决了非故障线路的停电问题,为盱眙供电公司配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8.
35kV及以下电力网为非直接接地的电网,接地时接地点的间歇性电弧可能在电网中引起过电压,使非故障相的绝缘薄弱点发生第二点接地,造成事故扩大。该文针对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特点,推广应用绝缘监察的选线装置。  相似文献   

19.
张建国 《农村电工》2020,28(1):43-44
我国电力系统10 kV中性点接地的方式有直接接地与非直接接地两类,非直接接地分为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直接接地是指10 kV电力系统中至少有一个中性点直接或经小阻抗与接地装置相连接。这种接地方式使中性点经常保持零电位,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能限制非故障相对电压的升高,但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较大,发生人身单相对地电击时,危险性较大,且会造成过电流保护动作停电。  相似文献   

20.
徐亚杰 《农村电工》2009,17(11):22-23
在中压电网中,35,10,6kV应用较为普遍,其均为中性点非接地系统。但是随着供电网络的发展,特别是采用电缆线路的用户日益增加,使得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断增加,导致电网内单相接地故障扩展为事故。我国有关电气设备设计规范规定:35kV电网如果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10A,3~10kV电网如果接地电容电流大于30A,都需要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