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育秧环境与秧龄对杂交籼稻秧苗生长及机插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育秧环境和秧龄对杂交籼稻秧苗生长及机插质量的影响,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通过田间苗床和温室大棚苗床温湿度和光照的比较,研究不同育秧环境20、30和40d的3个秧龄以营养土和恒奥达基质作为载体的杂交籼稻秧苗生长特性和机插质量。结果表明:温室大棚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昼夜变化趋势与田间苗床一致,且其昼夜变化滞后于田间苗床,是一个平均温度高于田间苗床且极寡照的育秧环境;温室大棚培育秧苗生长呈2段性,前段生长快,后段生长缓慢,机插漏秧率和浮秧率分别比田间秧苗低4.29和2.73个百分点,每穴苗数比田间秧苗高22.22%,总体机插质量较好;30d秧龄秧苗漏秧率最低、每穴苗数最高,适合机插,而40d秧龄秧苗漏秧率、伤秧率和浮秧率均最高,且穴苗数最低,机插质量差,但温室大棚能适当控制秧苗生长,更适合培育长秧龄秧苗,增加机插秧秧龄弹性;营养土培育秧苗机插质量较恒奥达基质好,恒奥达基质培育秧苗漏秧率和浮秧率均较高,但由于基质疏松,机插抓秧时不易造成伤秧,可以与温室大棚配套培育秧苗,降低温室大棚培育秧苗的伤秧率;秧苗形态和机插质量受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影响,其中叶面积、叶龄和干物质量受温度影响大,且积温与叶龄呈极显著正相关,机插浮秧率和每穴苗数受秧苗期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等气象条件影响较大,而漏秧率和伤秧率与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水稻生物可降解秧盘(规格58cm×28cm×2.8cm)育秧、机插试验及示范情况。用生物可降解秧盘育秧可提高出苗率与成秧率,秧苗分布均匀,插种时漏插率低,更能适应机械插种的要求;育成的秧苗插种时伤根少,插种后返青快,分蘖略早,生育进程快,苗数足,有利于获得高产;育成的秧苗机插时不散秧,比常规育秧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与常规机插育秧(具用种量高、成秧率低、秧苗素质差、在机插过程中容易伤根、不利早发等问题)相比,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育秧优势明显。为促进该技术推广,进行了其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成秧率较常规机插育秧提高,且增产效应极其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普通平盘育秧机插为对照,开展了上毡下钵育秧机插试验。结果表明:上毡下钵育秧机插漏秧率低,苗数均匀,秧苗根系发达,返青发棵快,分蘖成穗数多,增产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水稻生物降解秧盘在双季稻机械插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生物降解秧盘育秧及机插比传统秧盘育秧及机插要显著增产,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采用生物可降解秧盘育秧比传统秧盘育秧秧苗素质好,钵苗带盘机插,伤秧伤根少,不堆秧和出现秧爪粘秧,机插效果好,质量高,漏秧率低,栽后返青快,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多。生物降解秧盘育秧及机插,操作方便,省工省时,价格低廉,高效生态环保,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是水稻机械化种植的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机插秧新方法和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谭文光 《农技服务》2007,24(3):114-115
水稻机插软盘秧具有省工、省力、降低成本、增产增收等优点,发展潜力大。水稻机插软盘秧有播种密度大、苗床秧龄短、苗期长势弱和插后生长好等主要生育特点。按照水稻机插软盘秧的要求指标,选用机插秧专用塑料软盘;抓好“精配营养土、适量播种、控温控水”等三大关键育秧技术的落实,是培育出秧块标准、秧苗合格的水稻机插软盘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机插水稻集中育供秧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太仓市应用了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促进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现从种子处理、工厂化育秧、露地育秧、流水线播种、秧苗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机插水稻工厂化、露地基质育秧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机插早稻大棚育秧播种后不同覆盖物的保湿效果及对水稻成秧率、秧苗素质的影响,为选择机插早稻大棚育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特进行了早稻大棚培育机插秧覆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大棚内加小拱棚搭架覆盖增温保湿效果好,有利于种子正常发芽和秧苗生长,成秧率高、缩脚苗比例低,并可提高秧苗素质。  相似文献   

9.
机插水稻育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机插水稻育秧技术,包括种子处理、床土制备、秧床制作、精量均匀播种、秧苗管理、秧苗标准等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水稻机械化插秧大田育秧的全过程,包括品种选择、育秧方式、秧田准备、播种期、种子处理、秧地耕整、摆盘播种、秧苗管理、移栽期、起秧运秧、薄水机插等各环节,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收。根据多年大田育秧经验进行机插育秧试验,并介绍其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分析了水育秧、旱育秧和淤泥育秧3种方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更有利于机插健壮秧形成,同时在增加秧龄弹性、延长秧龄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淤泥育秧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成秧率较低,且受土壤质地影响较大,实际生产中要慎重使用。在培育机插长秧龄秧苗过程中,肥料宜少施或不施。  相似文献   

12.
一、机插秧软盘育苗技术 1.育秧标准 (1)专用软盘.水稻机捕秧专用塑料软盘规格为长58厘米,宽28厘米,杂交稻大田机插秧需塑料软盘苗225盘/公顷左右,粳稻品种需塑料软盘苗375盘公顷左右. (2)标准秧块.水稻机插秧秧苗是以土壤为载体的标准秧块秧苗,标准秧块长58厘米,宽28厘米,土层厚度2-2.5厘米.秧苗秧块过大或过小容易导致机插上秧后卡滞或脱空造成漏插,过厚过薄会造成伤秧过多或取秧不匀,因此需要使用专用的机插秧塑料软盘育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检验湖南省机械插秧的盘育秧秧盘肥的效果,用秧好秧盘肥、普通肥、不加肥3种育秧方式进行了育秧机插对比试验,利用育秧期间遇寒潮日平均温度4.3~8.1℃72 h的低温胁迫,对秧好秧盘肥育秧耐寒的田间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秧好秧盘肥育秧比普通施肥盘育秧和不加肥盘育秧的肥力水平高、养分齐全,秧苗抗逆性强,采用秧好秧盘肥育秧还可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强CAT活性,提高秧苗素质,促进秧苗早生快发,并有增穗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量和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机插水稻秧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播量及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陕西汉中地区,川优6203水稻机械育秧随秧龄的增加成秧率下降。秧龄在25 d左右,盘播60~80 g稻种秧苗素质好、个体差异小,群体整齐,成秧率高;秧龄在35 d左右,盘播70~90 g稻种秧苗素质好、个体差异小,群体整齐,成秧率高。汉中地区,川优6203水稻机械育秧在超长秧龄情况下,不能盘播低于60 g。  相似文献   

15.
加快示范推广机插水稻集中育供秧,加大机械化育秧流水线推广力度,目前扬州市广陵区水稻集中育秧面积不足300亩,规模化种植条件下全部实现集中育供秧面积应达1100亩以上,每个乡镇培育一个商品化育秧服务组织,全区建立1个工厂化育秧示范点,充分发挥育苗周期短,生产规模大,工作效率高,抗灾能力强,秧苗质量高的优点,为后期水稻机插秧提供高质量的秧苗。  相似文献   

16.
以中嘉早17为材料,塑料硬盘育秧,进行机插早稻秧苗期施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秧苗期不施肥处理的秧苗综合素质差,根系盘结力小,成秧率低,难以机插,其余3个处理中以施基肥加追肥2次处理的秧苗综合素质较好,秧苗粗壮,成秧率高;机插移栽后,以秧苗期施基肥加追肥1次处理的分蘖数较多,有效穗较多,实际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基质的类型特征、秧苗生理特性、机插质量和产量间的内在联系,评价育秧基质的适用性与应用广泛性,选取水稻品种连粳11为试验材料,设纯基质、基质+土壤粘结剂、营养土+机插秧专用肥(旱秧绿)3个处理,研究水稻育秧专用基质对秧苗素质及机插作业质量的影响,明确育秧基质在水稻育苗中的可行性,从水稻育秧技术研究情况展开讨论,分析了水稻育秧关键技术及其特点。结果表明,秧苗素质方面,纯基质处理和基质+粘结剂处理的株高、茎基宽和白根数均表现为增高,优势明显;机插质量方面,漂秧率表现为纯基质>基质+粘结剂>营养土+机插秧专用肥,伤秧率表现为营养土+机插秧专用肥>基质+粘结剂>纯基质;群体茎蘖动态方面,纯基质处理和基质+粘结剂处理的分蘖早发性要好于营养土+机插秧专用肥处理,基质+粘结剂处理的最高分蘖数也较高;最终产量表现为基质+粘结剂>营养土+机插秧专用肥>纯基质。因此推荐基质+粘结剂用于机插秧苗的苗床育秧。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绿福牌基质育秧机插秧早稻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基质育秧出苗整齐,成秧率高,根系活力强,秧苗素质较好,适宜机插;基质育秧机插秧到大田后表现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抽穗整齐、穗大等优势,产量较营养土育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中主要是育秧技术,能否育出符合机械栽插的规格化、标准化秧块是关键。对于中籼杂交稻机插秧,秧苗素质的提高,能有效地降低漏插率,提高栽插质量,有利于中籼杂交稻机械栽插推广的步伐。机插秧的软盘育秧技术是旱育植的一种方式,于传统的早育秧方式极为相似,在推广过程中虽然容易被农民接受,但由于机插秧对秧块的整体要求比较高、(一盘秧苗无高矮,一把秧苗无粗细),农民在育秧实际过程中,采用传统旱育秧方式的粗放型操作,育出的秧块,整体素质不高,达不到标准吗,造成漏插或育秧失败等,对中籼杂交稻的机插秧推广,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就育秧和栽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如何补救措施,不断完善育秧技术,加快中籼杂交稻机插秧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研究机插水稻的育秧技术,结果表明:秧床地下盘根膜孔距控制在2.0 cm×2.0 cm,每125 kg床土施用1.00~1.25 kg壮秧营养剂,秧床落谷量3 750~4 500 kg/hm2,三叶期秧床施用多效唑1 050~1 200 g/hm2,可显著提高成秧率和秧苗素质,有利于培育健壮机插水稻秧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