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SRSC垄宽和垄高对日光温室甜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不同宽度(基质或土壤体积)和高度的SRSC垄对甜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优的SRSC栽培垄参数。以甜椒为试验材料,并以土壤栽培垄为对照(CK),分别设置10cm(W10)、35cm(W35)和40cm(W40/H15)不同宽度及0cm(H0)、10cm(H10)和15cm(W40/H15)不同高度的SRSC栽培垄,测定采收时甜椒的生长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宽度的SRSC垄中,CK与W35和W40/H15的甜椒的各项生长指标没有显著差异,而W10的甜椒的株高、茎粗和地上干鲜质量低于其他处理,生长最差,但其产量高于CK;W40/H15的甜椒产量最高,比CK高34.2%;不同高度的SRSC栽培垄中,H10甜椒的株高、茎粗及地上干鲜质量显著低于CK,生长最差,而H0和W40/H15甜椒的株高、茎粗、地上及地下干鲜质量没有显著差异,且二者的甜椒生长优于H10。H0的产量最低,而W40/H15的产量最高,比H0高60.4%,同时比CK高34.2%。综上,W40/H15对甜椒生长的影响相对较优,并且对其产量的提升效果最好,即SRSC垄宽为40cm,垄高为15cm时,生产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2.
以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为试验处理,膜下沟灌(FP)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后26 d~55 d, FG+H处理明显提高了20 cm处地温;定植后118 d~154 d,5 cm、10 cm、15 cm、20 cm、25 cm处地温均低于FP。FG+H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提高,是FP的2.2倍。FG+H处理可明显降低0~60 cm土壤硬度,而对土壤容重无明显影响。FG+H处理0~20 cm土壤全氮、有效P、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比FP分别提高18.4%、47.6%、34.9%和20.9%,且明显降低了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FG+H处理相对FP有缓解土壤酸化和盐化的趋势。FG+H处理番茄采收期相对FP推迟约10 d左右,但FG+H处理番茄总产量相对FP提高了19.9%。本研究结果表明,FG+H处理不仅明显改善了设施土壤理化性状,而且番茄产量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草垄栽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土培高36.9—112.7%。土壤疏松,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了根系活力,根重比对照高71.7%,根系活力高7.8%。草垄栽培黄瓜功能叶中叶绿素A含量比土壤对照高8.1—23.3%,促进了地上、地下部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草垄栽培的黄瓜果实V_c含量比土壤的高28—40%,可溶性固形物高36%。草垄栽培黄瓜果实品优,味香甜好吃。  相似文献   

4.
采用穴施基质的方法,研究了穴施牛粪、石子、碎砖块和砂子对苹果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穴施牛粪处理可增加总根量和各形态根量,其它处理总根量均不同程度减少;不同处理根形态均以直径<2 mm根量最多,其次分别为直径2~5 mm根和直径5~10 mm根,直径>10 mm根量最少;不同处理根量均以20~40 cm土层最多,其次为0~20 cm土层,40~60 cm土层最少。  相似文献   

5.
草垄栽培是一项引进的新技术。温室中草垄栽培可提高地温2.5~4.1℃;大棚内草垄栽培可提高地温0.6~1.6℃,其中10cm土深处增温效果最显著。草垄栽培黄瓜缓苗期短,生长速度快,叶色浓绿,根系发达,植株健壮,雌花数、收瓜数增加。温室草垄栽培黄瓜早期产量比对照高37.2%,大棚内草垄栽培黄瓜的产量比对照高39.6%。草垄栽培一茬后,栽种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62%(温室内)和0.55%(大棚内)。草垄栽培将是克服固定式结构的园艺设施内土壤连作障碍、提高黄瓜产量、产值的优良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6.
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磷素累积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沈阳市郊设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5个不同有机肥用量的小区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有机肥用量(0~60t·hm-2)对20~40cm土层土壤全磷、速效磷及黄瓜产量的影响.表明,黄瓜拉秧0~20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均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有机肥用量达到40t·hm-2时,0~20cm土层全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20-40cm土层全磷在间个黄瓜生长季内则无显著变化;用有机肥后,0~20cm土层速效磷含量表现出钷高至黄瓜开花期后逐渐降低的趋势,而20~40cm土层速效磷含量在黄瓜坐果期后逐渐提高,在该实验条件下.有机肥20t·hm-2可在拉秧期基本保持原有土壤速效磷水平,高量有机肥可进一步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磷淋失风险;在一定范围内,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黄瓜新德里有所提高当有机肥施用量超过40t·hm-2时,黄瓜产量无显著变化(P<0.05).  相似文献   

7.
采用穴施基质的方法,研究了穴施牛粪、玉米秸、碎砖块和砂子对苹果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穴施牛粪处理可增加总根量和各形态根量;穴施玉米秸处理可增加总根量和直径〈2mm根量;其它处理总根量均不同程度减少;不同处理根形态均以直径〈2 mm根量最多,其次分别为直径2~5 mm根和直径5~10 mm根,直径〉10 mm根量最少;不同处理根量均以20~40 cm土层最多,其次为0~20cm土层,40~60 cm土层最少。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了解冬小麦根系形态的动态分布规律,为优化根系构型、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借助于微根管技术,对冬小麦根系生长至消亡过程中的根长密度、根尖数、表面积、直径和以根长为基础的根系生长速率进了原位监测。【结果】冬小麦根系的根长密度和根尖数均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根表面积和直径在抽穗前达到最大值;收获1周后,其根长密度、表面积和根尖数开始大幅降低;10—40 cm土层根系的平均直径较大,根长密度的最大值出现在30—40 cm土层;冬小麦绝大多数根系的直径(RD)小于0.5 mm,0.1 mm<RD≤0.25 mm区间的根长密度是其它区间之和的1.3—2.1倍;返青至拔节前期,0—40 cm土层的根系增长速率最为显著,拔节中后期40—80 cm土层则显著增大。【结论】返青至抽穗期冬小麦的根系生长最旺盛,其生长重心也逐渐下移,收获后死亡节律滞后。深层根系的直径较小,0.1 mm<RD≤0.25 mm区间的细根是冬小麦根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质量灌溉水对大棚黄瓜生长和土壤电导率的影响,采用不同电导率的灌溉水E1(4.04 mS/cm)、E2(2.03 m S/cm)、E3(0.31 mS/cm)对大棚黄瓜进行灌溉。结果表明,黄瓜产量、株高、叶片数随灌溉水电导率的增加均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随灌溉水电导率的增加而增加,在0~40 cm土层,E1处理土壤电导率显著高于E2和E3处理47.3%~114.7%。可见在该研究区灌溉水是影响土壤电导率的重要因素,电导率为4.04 mS/cm的灌溉水已影响大棚黄瓜的生长,设施蔬菜种植需考虑灌溉水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灌溉是设施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子。探究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对设施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稳定性的影响,为设施农业合理水分调控、促进设施土壤结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年膜下滴灌试验地为对象,供试作物为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种植模式为沟垄覆膜。设置了3个灌水控制下限,其土壤水吸力值分别为20、30及40 k Pa(分别记为D20、D30、D40),灌水控制上限均为6 k Pa。各小区以埋设深度30 cm的张力计指示土壤水分变化,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量。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了土壤团聚体的组成,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以及土壤结构破坏率(RDS)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 T)。【结果】在0—30 cm土层,D40处理的土壤电导率(EC)、阳离子交换量(CEC)和容重都显著低于D20和D30处理(D40D30D20);D20处理的p H显著低于D30和D40处理(D40D30D20)(P0.05)。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对团聚体数量和大小的测定发现,在0—30 cm土层,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主要集中在2和1—0.25 mm粒级(23.01%—39.98%),而水稳性团聚体主要集中在1—0.25和0.25—0.053 mm粒级(31.08—47.27%)。在0—20 cm土层,D30处理的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高于D20和D40处理;但在20—30 cm土层,D20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高于D30和D40处理。不同灌水控制下限下的土壤结构破坏率(RDS)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 T)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且RDS与El T的变化规律相似。在0—20 cm土层,D30处理的土壤结构破坏率(RDS)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 T)显著低于D20和D40处理(P0.05)。但在20—30 cm土层,D20处理的土壤结构破坏率(RDS)比D30和D40处理分别低了12.2%和16.8%。干筛下在10—20 cm土层内,D20、D30、D40处理的分形维数最小,分别是2.13、2.08、2.19;湿筛下在10—20 cm土层内,D40、D30、D40处理的分形维数最小,分别是2.31、1.99、2.12。结果表现出,与D20和D40处理相比,D30处理显著降低了团聚体中的分形维数(D)。【结论】在保证设施番茄产量和节约用水的条件下,将土壤水吸力30 k Pa作为膜下滴灌灌水控制下限,有利于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英语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的意义。就其语义分类和用法及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江西省地方标准中有关降水集中期的定义,统计1971~2008年4~9月的降水集中期,并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方法做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8年4~9月期间,6~8月是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雨量较多的月份,4、5、9月是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雨量较少的月份。随时间变化,全省6~8月降水集中期及其雨量呈可能增多趋势,4、5、9月呈可能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汉代"亡人"的存在背离"编户齐民"理想社会组织秩序。作为行政管理者难以控制而实际上长期存在的社会人群,"亡人"的活动往往促成了生产技术和文化礼俗的自然传播。"亡人"的数量和流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若形成规模,也可能导致"流民"运动。分析汉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因,不应当忽视"亡人"和"流民"的积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气象微博的服务特点和开展情况的初步探讨,提出了针对气象微博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浸泡发芽培养方法改变水稻分子内部构象,测定其变性淀粉果胶酶活力的变化,选择最佳浸泡发芽条件并测定变性后淀粉灰度。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浸泡温度25℃,浸泡方式为浸泡4 h断水10 h,加碱量为0.03%Ca(OH)2,培养时间为2.5 d,在25℃条件下发芽6 d,变性淀粉果胶酶活性最高,灰度较好。从而成功实现对发芽水稻变性淀粉果胶酶活性及其灰度分布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探讨冬小麦的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冬小麦的耕种面积也不断增大。因此,对冬小麦的种植管理、病虫的防治,已成为了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我国种植冬小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异同分析及其实施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家在宏观层面相继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人地挂钩政策,并允许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两个挂钩在政策内涵、政策目标、切入点、适用范围及实施机制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其中增减挂钩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和特例,而人地挂钩则是增减挂钩的拓展和延伸。本文在详细分析两个挂钩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人地挂钩的试点工作中,一是应以内涵城市化作为实施人地挂钩政策试点的引擎;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规划的引领作用,稳妥推进;四是多方筹措资金,为人地挂钩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加快构建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通过网络表达民意,激发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又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然,在互联网政治上,要善于梳理、整合网络民意,对网民加以引导,实现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19.
闫敏 《古今农业》2008,(4):99-104
明清时期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内学术界比较关心的问题。建国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七个方面:烟草是否我国本土原产作物、烟草的传入时间、烟草的最早传入地、烟草的传入途径、烟草在全国的传布状况、烟草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烟草的传入对我国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虽然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仍然需要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合作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发展历程、研发成果、示范进展与发展方向及存在问题等方面阐述大陆及台湾地区精准农业发展现况 ,提出应组织相关研讨会、建立精准农业合作示范区域以及推动学者间互访等方式 ,以达到两岸精准农业技术间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