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夜间LED红光处理促进设施育苗番茄营养生长提高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LED光源在设施番茄育苗生产上的精准化利用。该试验以金鹏1号番茄植株为试材,研究了夜间红光处理对番茄植株形态、开花、激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夜间红光处理次数与番茄株高、茎粗和开花所需时间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当夜间红光处理次数增加5次及以上时,番茄植株的茎粗和开花所需时间显著增加(P0.05),番茄植株的株高显著降低(P0.05),番茄植株茎叶中的赤霉素3(GA3)和生长素(IAA)含量显著降低(P0.05),番茄植株第1穗果的平均单果质量显著增加(P0.05)。当夜间红光处理次数增加到5次,即每隔2 h打断一次时,番茄植株的株高、茎粗、开花时间、茎叶中IAA和GA3的含量和番茄第1穗果的平均单果质量基本与夜间持续红光处理相一致。因此,可以通过调控夜间红光处理次数来控制番茄幼苗的株高和开花。  相似文献   

2.
盖淑杰  吴美韩  张晓娟  李亚男  黎倩  彭露  周智  夏茂 《核农学报》2022,36(10):2084-2091
为探究远红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采用“燃烧法+高温二次烧结”的方法制备了ZnGa2O4:Cr3+,Ge4+,Li+(ZGO:Cr3+,Ge4+,Li+)荧光粉,将自制的荧光粉材料涂覆在410 nm的蓝紫光LED芯片上,封装成发射主峰位于710 nm左右的LED远红光器件,并进一步组装成LED植物生长灯作为直接光源。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品种红矮生为试材,白光(W)为对照(CK),设置3个处理:T1:红蓝组合光(1R1B)加远红光(光质比为3:1);T2:红蓝组合光(1R1B);T3:白光加远红光(光质比为3:1),研究红蓝组合光(1R1B)和远红光对番茄生理周期、农艺性状、光合色素和番茄果实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可显著缩短番茄生理周期,T1、T2和T3处理对番茄农艺性状中的株高有抑制作用。添加远红光降低了光合色素的含量,但提高了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特别是在红蓝组合光与远红光的共同作用下,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效果最明显,达到CK的3.3倍。添加远红光能够促进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含量增加;红蓝组合光则有利于番茄红素的积累。综上,采用ZGO:Cr3+,Ge4+,Li+远红光荧光粉激发型LED植物灯能调控番茄开花时间,缩短其生理周期,提高番茄果实品质。本研究结果为提高番茄以及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提供了一种新的光照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LED红蓝弱光照射保持樱桃番茄冷库贮藏品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探究单色光对番茄冷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开发樱桃番茄保鲜新技术,以绿熟期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试材,在4℃条件下分别采用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红蓝单色弱光(30 lx)持续照射,研究LED红蓝单色弱光对樱桃番茄采后贮藏过程中感官和主要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制的LED试验装置稳定可靠,红蓝单色光的发射光谱稳定,不因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发生偏移。贮藏10 d以后LED红蓝光处理的樱桃番茄感官品质显著优于无光对照(P0.05),且LED红光处理好于蓝光处理(P0.05)。LED蓝光照射能较好地保持樱桃番茄维生素C含量(P0.05),但LED红光照射不利于维生素C含量的保持。LED红蓝单色弱光照射有利于促进樱桃番茄早期贮藏过程中的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积累,显著抑制贮藏后期糖含量的下降(P0.05)。LED红蓝单色弱光照射处理还能显著延缓樱桃番茄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下降(P0.05),提高樱桃番茄果实可滴定酸的含量,其中LED红光处理显著高于蓝光处理(P0.05)。贮藏20 d时,红光照射可显著促进番茄红素的合成,但贮藏过程中LED蓝光照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与对照(CK)相比,LED红蓝弱光(30 lx)照射有利于樱桃番茄4℃贮藏过程中感官和营养价值的保持,其中LED红色弱光照射处理效果较好。作为一种简便可行的物理保鲜方法,LED红蓝弱光持续照射处理在樱桃番茄采后营养品质调控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育苗质量,降低冬春季低温弱光环境对设施种苗优质生产的制约,本文利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的LED光照与环控技术研究光质和日累积光照量(Daily Light Integral,DLI)对番茄种苗形态建成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通过对光能利用效率(Light Energy Use Efficiency,LUE)和电能利用效率(Electric Energy Use Efficiency,EUE)的实际测试,分析人工光育苗的能耗水平。光质环境以白色荧光灯为对照,选用红蓝比(R∶B)为0.9的白色LED和R∶B为1.2和2.2的白红LED灯具,在DLI为10.1、12.6和15.1 mol/(m2·d)下培育"丰收"番茄种苗31 d。结果表明:在LED下生长的番茄种苗的壮苗指数、生物量和光合能力均显著优于荧光灯下,增强DLI有利于番茄种苗的形态建成和生物量累积;在R∶B为1.2的白红LED(L1.2)下设置DLI为12.6 mol/(m2·d)时,番茄种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干质量日均增长量(G值)、壮苗指数、及干/鲜质量都达到最大。番茄种苗在相同光质下的光合能力不受DLI的影响,但在L1.2下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利用LED生产番茄种苗的LUE和EUE比在荧光灯下显著提高,当DLI为12.6 mol/(m2·d) 时,L1.2下的该值比荧光灯下分别提高79%和321%。因此,R∶B为1.2的白红LED比其他光质的LED更适合番茄种苗生产,推荐DLI为12.6 mol/(m2·d) 作为番茄设施育苗的光环境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5.
黄瓜是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作物之一。我国南方地区冬春季受持续阴雨寡照天气的影响,保护设施内弱光问题严重,对设施作物生育、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本试验通过搭建遮阳网设施,模拟冬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室内的弱光、寡照,形成光照强度约50μmol·m~(-2)·s~(-1)的弱光环境,采用LED灯补光,设置125、200、275、350μmol·m~(-2)·s~(-1)四个光强度在黄瓜结果期进行补光处理,研究补光强度对设施寡照下黄瓜植株生长、光合、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光对设施寡照下植株生长有促进作用,茎粗、植株干重、根系活力等有显著提高;补光能显著增加黄瓜产量、改善品质,补光后黄瓜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提高,有机酸含量有所降低,且补光越强果实品质越佳。与CK相比,350μmol·m~(-2)·s~(-1)补光处理产量提高165.27%,效益较好,果实品质有显著改善,为本试验条件下最适的补光强度。  相似文献   

6.
不同LED光源对番茄果实转色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采用新型半导体光源发光二极管(LED)精量调制光质(红光、蓝光和红蓝组合光),以普通日光灯(白光)为对照,研究不同光质对番茄果实转色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处理下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但Vc含量最低。蓝光处理下番茄果实维生素C(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红蓝组合光处理番茄果实Vc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明显,但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提高。红光和红蓝组合光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番茄果实糖、酸含量;各处理糖酸比均显著高于对照,且红蓝组合光处理番茄果实的糖/酸值最高。红光和蓝光是影响番茄果实转色期品质变化的主要光质。  相似文献   

7.
不同钾水平对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营养液砂培试验技术,研究开花期一次施用不同钾水平营养液处理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番茄植株拉秧时,高浓度钾水平T1 (K+:9 mmol/L)和T2(K+:12 mmol/L)茎粗显著大于对照(K+:6 mmol/L),分别比对照增加10.03%和9.08%;在处理后第8d,T2比T1和对照的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4.58%和12.96%,且差异显著;T1单株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4.65%;T1和T2果实Vc的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15.25%和14.46%,T2显著降低了果实中硝酸盐含量,T1显著增加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1和T2糖酸比分别比对照高9.67%和10.70%.  相似文献   

8.
温室弱光制约着番茄生产,选择对弱光敏感性较强的生育期进行阶段性补光是经济可行的干预方式之一。为了探究番茄不同生育期的弱光敏感性,该研究在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中种植番茄“丰收74-560RZ F1”,以全生育期1000 μmol/(m2·s)的光照强度为对照,分别于番茄花期、膨大期、转色期和采收期中的某一时期进行弱光处理(弱光处理的光照强度为160 μmol/(m2·s),同处理其他生育期光照强度均保持1000 μmol/(m2·s)),通过对番茄风味及品质相关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分析阐明番茄品质形成对不同生育期弱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各生育期弱光处理均降低了番茄果实总黄酮、多酚和番茄红素的含量,其中,花期弱光处理下番茄总黄酮及多酚含量均为处理间最低,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了35%、29%(P<0.05);花期和转色期弱光处理下番茄红素含量均低于其他处理,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了45%和60%(P<0.05);所有处理下番茄果实中番茄红素与总黄酮、多酚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2)各生育期弱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番茄果实中醛类、酮类、酯类、烃类及醇类等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的总数量和总含量(P<0.05),所有处理均为醛类含量最高,醇类含量最低。膨大期弱光处理检测出的挥发性物质总数量最少(为40种,较对照减少9%),花期弱光处理下番茄挥发性物质总含量最低(较对照降低了28%);其中,花期处理下醛类、酯类及其他类挥发性物质含量均为处理间最低,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了31.7%、64.1%、56.8%;花期和膨大期弱光处理下番茄果实中醇类物质含量均低于其他处理,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5.3%和28.2%(P<0.05);此外,酯类物质在所有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该类挥发性物质的弱光敏感性较强。研究表明花期弱光胁迫对番茄果实品质和风味相关次生代谢物积累的不良影响最大,较其他生育期而言,番茄花期弱光敏感期更需要采用人工光源进行及时合理的补光以降低损失,而对于花期补光强度及适宜光质需根据补光效果预期及补光成本预算等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氮磷钾养分对寒地膜荚黄芪生长及药用成分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养分是影响黄芪生长的重要因素,研究N、P、K对膜荚黄芪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以期为寒地黄芪营养调控提供基础支撑。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通过N、P、K单因素试验和L_9(3~4)正交试验,分析1年生膜荚黄芪在不同因子水平及多因子配施下植株表观生长量和根系药用成分含量变化。1)在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膜荚黄芪株高差异不显著;根长N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茎粗、10 cm处根粗(R1)N2和N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和CK;地下鲜重各氮素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地上鲜重N3与N1、N2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CK(P 0.05)。毛蕊异黄酮苷、刺芒柄花苷N2与N1、N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CK(P0.05);毛蕊异黄酮差异不显著;多糖N2与N1差异不显著,但与N3、CK差异显著;在不同磷素水平条件下,膜荚黄芪根长表现P3和P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P1和CK(P0.05);根粗(R1)P1和P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P3和CK(P0.05)。P1处理的膜荚黄芪根系毛蕊异黄酮苷和刺芒柄花苷含量最高(P0.05),而多糖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在不同钾素水平下,膜荚黄芪株高、1 cm处根粗(R0)、地下鲜重、地上地下鲜重比值均表现为K2、K3和CK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K1(P0.05)。毛蕊异黄酮苷和刺芒柄花苷含量K2处理与K1、CK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K3(P0.05);毛蕊异黄酮含量K3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多糖含量各处理差异显著,含量高低顺序为CKK3K2K1。2)N、P、K配施条件下,K元素对膜荚黄芪影响较大,株高、茎粗、根粗(R1)、地上鲜重及地下鲜重达显著水平(P0.05),N、P对膜荚黄芪影响较小。膜荚黄芪毛蕊异黄酮苷和多糖受N、P、K元素影响大小为KNP,刺芒柄花苷含量受N、K元素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毛蕊异黄酮含量在各处理差异不显著。N、K元素的增施有利于植株的生长、生物量及多糖的积累,N、P、K元素对膜荚黄芪影响效果为KNP;单元素施肥时,氮肥(20 g/m~2)、磷肥(15 g/m~2)、钾肥(20 g/m~2)对膜荚植株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氮肥(20 g/m~2)、磷肥(7.5 g/m~2)、钾肥(20 g/m~2)对药用成分积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三元素配施时,N2P2K3处理(N 20 g/m~2,P 15 g/m~2,K 30 g/m~2)有利于膜荚黄芪植株生长及根系多糖积累,而N1P2K2处理(N 10 g/m~2,P 15 g/m~2,K 20 g/m~2)有利于黄酮类物质的积累。建议种植生产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向施肥管理。  相似文献   

10.
高新昊  张志斌  郭世荣 《土壤》2007,39(3):465-468
以尿素和硫酸钾为N、K肥源,采用有机基质进行日光温室番茄越冬长季节栽培,考察N、K肥(N:K2O)不同比例分段追施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按追肥方案不同设分段追肥与对照两个处理,分段追肥处理追肥比例依次为座果期N:K2O=1:1(3次)、采收初期N:K2O=1:1.2(3次)、采收中期N:K2O=1:1.4(3次)、采收末期N:K2O=1:1.2(两次),对照则始终按N:K2O=1:1.2(11次)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两种试验处理对番茄植株形态指标影响不大,分段追肥处理增加了番茄茎粗,但差异并不显著;两种处理对番茄总座果穗数影响不大,但分段追肥却显著增加了有效果穗率从而增加了番茄有效果穗数;从整个采收期来看,分段追肥处理显著增加了番茄座果数与单果重,从而显著增加了番茄产量;两种处理在采收初期对番茄果实品质影响差异不显著,分段追肥处理在采收末期显著增加了果实中Vc含量,采收末期番茄果实品质的各项指标含量均高于同处理下采收初期的指标含量。  相似文献   

11.
孟力力  曹凯  孙倩  柏宗春  张义 《核农学报》2022,36(1):226-235
为探明人工光植物工厂中红光远红光配比对水培冰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200 μmol·m-2·s-1的条件下,以白光LED作为CK(R/FR=5.5),在CK基础上添加不同强度远红光,分别设置FR1(R/FR=1.2)和FR2(R/FR=0.8),研究不同光质组合处理下冰草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营养...  相似文献   

12.
生殖生长期弱光对番茄表型特征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中以番茄品种“丰收74-560 RZ F1”为试材,分别在花期、果实膨大期、转色期、采收期进行160μmol·m−2·s−1的弱光处理,非处理的生殖生长期光强度均保持在1000μmol·m−2·s−1,通过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指标评估不同生殖生长期弱光对番茄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期或膨大期弱光处理对番茄植株形态结构影响较大,其中花期弱光处理下的番茄植株徒长趋势最突出,且平均单株叶片数和节数最少,较对照分别减少了3.5个和1.6个;膨大期弱光处理后番茄叶片叶绿素a/b值及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花期弱光处理后单株第一果穗坐果数较对照降低了53%,其他发育期弱光处理后坐果数均未受到显著影响;花期或膨大期弱光处理后平均单株第一、二、三果穗产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发育期弱光处理;(2)与对照相比,各发育期弱光处理导致番茄第一穗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花期降低25%,转色期弱光处理后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降低15%,但总酸含量提高了26%,导致该处理下番茄果实糖酸比最低;与对照相比,所有发育期弱光处理后果实维生素C含量均有所降低,以采收期弱光处理后番茄果实维生素C含量最低。研究表明弱光导致番茄产量和品质降低,且不同生殖阶段番茄对弱光的敏感性有所差异。根据不同时期番茄生长特性及其对弱光的响应特点进行针对性补光对设施番茄稳质稳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LED光源不同R/B处理对甘薯组培苗品质及节能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红色LED(660±20nm)和蓝色LED(450±20nm)组合制成的LED灯管作为组培人工光源,研究光照度为35μmol.m-2.s-1时,红蓝光质比(R/B)分别为4、6、8、10的光环境培养条件下甘薯组培苗的生长情况,以相同光照度的荧光灯为对照,培育甘薯组培苗28d。结果表明:660nm红光和450nm蓝光组合可以有效抑制植物徒长,有降低地上部分含水率和提高根冠比的作用,荧光灯下生长的植株地上鲜重、叶片含水率和株高均最大,但是植株徒长,干物质积累不良。高的R/B处理能提高植株高度和根冠比,增大地下鲜重,降低地上含水率,有利于干物质积累;R/B为8时甘薯组培苗的地下鲜重和根冠比均最大;R/B变化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另外,LED光源的电能消耗与R/B值呈线性增加关系,并比荧光灯节能27.6%~48.0%。  相似文献   

14.
屈成  刘芬  陈光辉  王悦 《核农学报》2020,34(9):2095-2102
为研究不同LED红蓝光质比对水稻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湘早籼45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白光的基础上添加不同光质比例的红光(主波长662 nm)和蓝光(457 nm),设置T1(白光:蓝光=2:1)、T2(白光:蓝光=1:2)、T3(白光:红光=7:1)、T4(白光:红光=2:1)、T5(白光:红光=3:2)、T6(白光:红光=1:2)共6种不同光质配比,以白光为对照(CK),探究不同光质比对水稻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红光比例提高了水稻幼苗株高、倒二叶叶长、叶面积、壮苗指数、地下部鲜重、根总长、根总数、根表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蓝光比例抑制了水稻幼苗的株高、第一叶叶鞘长,但在蓝光作用下水稻幼苗茎基宽、倒二叶叶宽、叶面积、壮苗指数、幼苗生物量、根总长、根总数、根表面积、根体积、叶绿素含量增加。T2的茎基宽和壮苗指数最大,相比CK分别增加了23.1%和51.6%。T3和T4有利于生物量积累以及叶面积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相比CK,T3和T4叶面积分别提高46.9%和45.6%。综上,LED红光提高了水稻叶片叶面积和抗氧化酶活性,促进幼苗干物质积累和根系系统的发育,蓝光则提高了茎基宽和壮苗指数,对改善水稻幼苗形态和培育壮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优化水稻工厂化育秧光照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Irradiance level is a limiting factor for plant growth, especially in a greenhouse. A bacterial fertilizer was applied to test its role on cucumber seedlings to overcome low light intensity. Five light intensity levels of 100, 200, 400, 600 and 800 μmol? m?2s?1 were us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bacterial fertilizer can stimulate nitrogen (N) and potassium (K) uptake at 400 and 600 μmol? m?2s?1 and phosphorus (P) uptake except for 800 μmol? m?2s?1. Nitrogen, P, and K in soils were highly improved at various light intensities.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iron (Fe) and zinc (Zn) was stronger in roots than in shoots.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of chlorophyll, carotinoid, soluble sugar, and photosynthesis rate were also observed. The bacterial fertilizer increased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leaf area, fresh and dry weight except for the decline of height at 100 and 200 μmol? m?2s?1. The sharp decline or increase occurred mostly at the light intensity of 400 μmol? m?2s?1.  相似文献   

16.
试验在密闭植物工厂内进行,以0:00-12:00照射的白色LED光为基础光,在保证生菜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以两种峰值波长的LED红外光(850nm和930nm)作为补充光,通过调节红外光补光的时间点使之与白光形成半重叠(S)、全重叠(O)、不重叠(N)3种模式,分别为Fr_(930)S、Fr_(850)S、Fr_(930)O、Fr_(850)O、Fr_(930)N、Fr_(850)N共6个处理,各处理白光及红外光的光强度、供光时长均一致,且处理间的耗电量也基本一致。通过测定各处理生菜生长及品质指标,以分析不同红外光对生菜的作用是否独立或依赖于基础光,以及在相同耗电量下红外光的最佳补光模式。结果表明:(1)同一峰值波长的红外光在不同补光模式下对生菜的生长和品质影响各异;而同一补光模式下,不同峰值波长红外光对生菜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也存在差异。(2)6个处理中,850nm红外光独立于白光补光时,生菜地上食用部分的鲜重最高;而生菜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在850nm红外光半重叠模式下最高;930nm独立补光时生菜Vc含量最高,硝酸盐含量最低。因此,实际生产中,在耗能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可根据生产目的对红外光的种类及其相对于基础光的补光模式进行选择和调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精确调制光谱能量,研究不同光质对水稻秧苗素质(株高、根长和鲜干重)和生理特征(内源激素、抗氧化酶、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的影响,探讨生理特征与秧苗素质和补光移栽后产量的耦合关系.水稻秧苗分别在5种光质下进行补光照射:R(100%红光),B(100%蓝光),...  相似文献   

18.
紫外线(UV-B)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信号因子.过量或缺少UV-B都会影响作物的抗性、产量和品质.然而,目前植物工厂中适宜黄瓜生长的UV-B强度尚不明确.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苗期植株为材料,研究不同强度UV-B对人工气候室内黄瓜苗期植株生长、生理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UV-B处理黄瓜植株高度降低4.2%~32.0%,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14.2%~28.2%.3.33μmol/(m2·s)UV-B处理植株茎粗增加13.6%~22.3%,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22.7%~56.7%,同时激活抗氧化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提高16.9%~23.2%,23.8%~25.9%,34.1%~50.4%,抗坏血酸含量增加27.4%~36.4%.由此可知,3.33μmol/(m2·s)UV-B有利于人工气候室中黄瓜苗期植株的生长发育、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及抗氧化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19.
综合形态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番茄壮苗指数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建立最佳的番茄秧苗壮苗指数,提高秧苗评判的准确度,该文以四叶一心番茄秧苗为研究对象,在测定11项秧苗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番茄秧苗综合评价指数,使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指标筛选并组合构成多个番茄壮苗指数,通过综合评价指数与壮苗指数的相关分析筛选出适宜的壮苗指数并验证。结果表明:对300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番茄秧苗综合评价指数为0.26~0.79,可全面概括秧苗的整体素质,能客观、准确地评价秧苗健壮程度;通过秧苗单一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将各指标划分为形态指标、色素指标和株高3个主成分,表明秧苗的质量必须从形态、叶绿素含量和株高这3方面进行评价。从主成分中各选一种指标进行完全随机排列组合成25种壮苗指数,并筛选出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性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4种壮苗指数;并用3种不同品种番茄秧苗对其进行稳定性验证,其中壮苗指数"(总叶绿素/株高)?全株干质量"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性最大为0.797且极显著(P0.01),稳定性好、代表性强,可作为衡量番茄秧苗素质的推荐壮苗指数。以番茄秧苗的综合评价指数为分级依据,根据推荐壮苗指数将秧苗质量分为3个等级(等级Ⅰ(壮苗指数≥0.065)为优质苗,等级Ⅱ(壮苗指数:0.030~0.065)为合格苗,等级Ⅲ(壮苗指数≤0.030)为弱苗(幼苗或老苗)),各等级间差异显著,可以作为较好的判别指标。该研究表明可为番茄育苗生产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蔬菜秧苗评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