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水稻三化暝近年来在我县回升速度较快,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几年来的研究表明,再度猖獗的主要原因是:(1)品种布局的调整,利于三化暝的发生;(2)种植新技术的推广,为再度猖獗提供条件;(3)常年冬季偏暖,气候条件适宜;(4)防治认识不足,造成三化暝危害逐年加重。据此提出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在扬州市近年来发生加重。水稻品种布局、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抗药性的产生及防治失当均是造成其上升的重要因素。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有效控制螟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三化螟是邗江区水稻生产上的灾害性害虫,2000-2001年在邗江稻区发生猖獗,灯下蛾量,田间卵量超过历史同期水平,三化螟为害程度民水稻品种布局的变更和品种特性,栽培技术,人为因素以及气候等多种因素有关,三化螟的防治最为突出和明显的措施采用“避”与“治”相结合的方法,“避”即通过农业措施使水稻易遭三化螟危害的生育期避开,“治”即在三化螟卵孵盛期,高峰期用药防治。  相似文献   

4.
灭线磷杀虫剂,法国安万特作物科学公司在我国登记商品益舒宝原药,益舒宝5%,10%颗粒剂,用于防治水稻稻澳蚊;益舒宝20%颗粒剂,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益农特10.33%颗粒剂(益舒宝+锐劲特复配),防治水稻稻瘿蚊,二化螟,三化螟。  相似文献   

5.
刘刚 《北京农业》2007,(8):51-52
1 水稻害虫 防治水稻三化螟,推荐使用的品种 氟虫腈+敌百虫(1:49)推荐使用的剂量为50克有效成分/亩。使用技术要点:在三化螟卵孵始盛期喷雾。  相似文献   

6.
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大螟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自八十年代末以来,三化螟再度回升,成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而近两年二化螟回升势头较猛,2001年沿江地区与三化螟并重发生,局部甚至重于三化螟.1999~2001年我们通过3年的分片设点观察、田间药剂防治试验和对靖江市近5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基本上已摸清我市水稻螟虫的种群演变规律和掌握了防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介绍了水稻虫害(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病害(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病毒病、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振华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4):102-103
本文详细介绍了水稻虫害(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病害(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病毒病、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三化螟是怀集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螟害持续上升,甚至大发生危害,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简述了怀集县水稻三化螟的发生状况,分析了三化螟重发生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三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在我市连续大发生。大冶市自1983年开始推广甲胺磷等高毒农药防治水稻三化螟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根据农业部622号公告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为了筛选防治三化螟的最佳农药,我们选用主要成份为毒死蜱、氟虫氰、辛硫磷、三唑磷等类型农药对三化螟进行防治效果试验,并设空白对照和常规农药甲胺磷对照,经过试验证明25%广治EC、40%惠螟EC、钻斗EC、5%锐劲特SC、20%金雀EC对水稻三化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长;50%甲胺磷EC对水稻三化螟防治效果差,持效期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东省水稻螟虫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水稻螟虫种群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三化螟在水稻稻区普遍发生,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呈上升趋势,在部分稻区上升为优势种群,并对螟虫种群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广东稻区近年钻蛀螟虫群落组成、分布及发生为害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稻区钻蛀螟虫主要种类有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三化螟的分布遍及广东全省且在台山、南雄及新会稻区占绝对优势.二化螟具有由北向南扩散的趋势;台湾稻螟除了在南雄稻区未发现外,其余稻区都有发生.从蛀茎稻螟在稻田的为害程度来看,蛀茎螟虫在调查区中的发生为害因为化学防治和农业栽培防治措施总体上较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东不同稻区钻蛀性螟虫和三化螟卵寄生性天敌资源的调查,结果表明:三化螟仍是稻区钻蛀性螟虫的优势种群,二化螟在个别地区比例较大;三化螟卵寄生性天敌以稻螟赤眼蜂为主,卵寄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的试验和观察,并结合湖北省三化螟实际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和为害程度主要受到年度间的气候、栽培制度、品种、越冬作物、防治水平等因子的综合影响。因子间(在生物学上)相协调时,可造成三化螟大发生和严重为害;因子间不相协调时,则维持在一般水平或轻度发生;当因子间作用特别突出时,就会成为当年三化螟种群数量上升或下降的主导因子。掌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3种越冬水稻螟虫耐寒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测定过冷却点的方法比较了南京地区同一越冬时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的耐寒能力及其不同越冬期耐寒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 :越冬中期老熟螟虫的过冷却能力以三化螟最高、二化螟次之、大螟最低 ,越冬后期三化螟过冷却能力仍高于二化螟 ;三化螟和二化螟体内含水量显著低于大螟 ,说明其过冷却能力的差异与体内含水量有一定关系 ;大螟的过冷却点随温度降低和龄期的增加而升高 ,表明其以耐冻对策越冬 ,而三化螟和二化螟过冷却点则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表明其以避冻对策越冬  相似文献   

16.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沿海地区主要种植的粮食品种,近年来,灰飞虱、水稻的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大发生已成为水稻生产获得高产优质的严重障碍,推广和应用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技术。通过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证了水稻的安全生产,保证了农民的丰产丰收,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异.这可能与各地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40%甲胺吡乳油对信阳稻区二化螟和三化螟的防治效果.本试验采用40%甲胺吡乳油30ml/667m2、40ml/667m2、50ml/667m2、对照药剂选用50%甲胺磷乳油150ml/667m2和5%蚜虱净乳油100ml/667m2及清水对照,用工农-16型喷雾器各处理及对照667m2兑水50Kg常规喷雾。每个处理重复4次,每小区面积33.3m2,各处理区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的试验方法,分别于喷施药剂3天、6天和10天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小区25丛进行调查。试验数据采用“DMRT”法进行显著性分析,经各处理多重比较后得知,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选用40%甲胺吡乳油40ml/667m2常规喷雾既效果显著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9.
用三唑酮防治稻粒黑粉病,通过不同的防治适期、不同的浓度及打药次数的防效比较,确定了最佳的防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制种田母本始穗期和抽穗期,用20%三唑酮EC1200ml/hm2或15%三唑酮WPl200 g/hm2防治稻粒黑粉病的效果在90%以上,重发年份,齐穗期扬花期还需再防治一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四川省西部水稻螟虫组成及发生危害特点。[方法]于2007~2009年对四川西部稻区螟虫的组成及危害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川西稻区螟虫由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组成。二化螟在川西绝大部分稻区都是优势危害种群;三化螟主要在龙泉和青白江及部分稻区有分布为害,表现出扩散加重趋势;大螟数量很少,但在水稻生长后期危害较重。[结论]研究结果为川西稻区水稻螟虫的有效防控措施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