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对樟子松林分进行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可知,在中龄林进行施用菌剂、切根、人工整枝试验对促进樟子松树势的恢复、树木胸径生长、增强树势等方面等有明显作用:在胸径生长方面,3个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切根5年后的樟子松林分胸径生长高于施用菌剂和人工整枝处理,年生长量达1.89cm;3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大大减少了松枯梢病发病机率,其中修枝处理防控病害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培养基、pH值、水势及温度条件下,研究了沙地樟子松林下2种常见外生菌根真菌松乳菇和高大环柄菇的生长。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培养基上,2种菌株都能生长;高大环柄菇对pH值适应范围较广,在中性条件下生长最好,松乳菇在弱酸性条件下生长较好;温度对菌株生长影响较大,2种菌株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均为25~28℃;极端水势条件下(-1500kPa),高大环柄菇和松乳菇均不能生长,低胁迫(-170kPa,-230kPa)能促进高大环柄菇和松乳菇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樟子松林在我国境内的分布很局限。沙地樟子松林仅集中分布在呼伦贝尔高原东部,海拉尔河中游及支流伊敏河、辉河流域和哈拉哈河上游一带的固定沙丘上。其中面积最大的一片位于红花尔基以南,目前已由建国初的13.2万亩增加到180万亩,是国家重点抚育保护对象和采种基地。由于樟子松属极易燃植物,火对沙地樟子松林的威胁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依据野外考察资料,试就火烧对红花尔基一带沙地樟子松林的影响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为例,从5个方面介绍了抚育采伐对人工樟子松林分生长各项指标、林内环境、林分的稳定性、木材质量和抚育伐总生长量的影响。同时指出,对樟子松进行适时合理抚育伐,可以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实现早成材早利用。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外生菌根合成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厚环乳牛肝菌、赭丝膜菌、彩色豆马勃、血红铆钉菇 4种菌根菌 ,在纯培养条件下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 2个生态因子的适应性 ,以及同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形成外生菌根的能力。结果表明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菌根生长、菌根侵染率具有很大影响。其中厚环乳牛肝菌和彩色豆马勃具有很强的耐温湿性 ,而赭丝膜菌和血红铆钉菇则稍差。在菌根纯培养合成中 ,供试菌株均与落叶松形成了外生菌根。接种后苗木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比对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将外生菌根菌牛肝菌(Boletus sp.)、铆钉菇(Gomphidin viscidns)、厚环枯盖牛肝菌(Snillus grevillei)的人工纯培养物接种于培育湿地松苗的大田中,对苗木的生长、产量和抗病能力都有显著提高,施菌苗比未施菌苗每亩净增值分别为B 菌66.2%、G 菌105%、S菌70.8%,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抚顺地区珍贵的外生菌根菌资源,该文对抚顺地区松树外生菌根菌的种类、资源分布、林相特征等进行了调查分析。文中以与油松形成外生菌根的血红铆钉菇为例,分析了血红铆钉菇资源减少、产量下降的原因,建议重视发展赤松林和油松林,积极研究和探索油松林及赤松林的更新换代,为发展血红铆钉菇等外生菌根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红花尔基林业局沙地人工樟子松胸径、树高、胸高断面积、材积与胸径连年生长量、树高连年生长量、胸高断面积连年生长量、材积连年生长量的灰色预测模型.通过残差检验,发现胸径与树高灰色预测模型精度最高,井用此两模型预测了樟子松生长进程,得出人工樟子松林优势木在30年时即可达到中径木标准,进入工艺成熟,可以采伐利用.同时表明人工沙地樟子松林能够成林成材,具有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9.
根据实地调查,将奇乾林业局樟子松森林群落划分为4个类型,对各类型的分布、林木生长及天然更新等情况进行了论述。并对该局樟子松林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0.
浅谈杨树与樟子松的混交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林业的发展,樟子松林由于种种因素大面积的减少,对林木资源消耗很大,如何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我们在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机械林场对杨树和樟子松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林龄为32 a的樟子松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林内K、P、Mg、Zn、Cu、Fe、Mn等矿质元素2010-2011年通过降雨输入、地表径流输出以及积累、留存、淋溶、归还、吸收等循环过程。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林林分矿质元素的收入大于支出,呈盈余状态。但林分的生产力却比较低,生物生产量仅为2.604 t·hm-2·a-1,原因可能是樟子松林对矿质元素的利用率较低。同时林分的归还量少,林分矿质元素循环效率低。建议采取人工措施调控樟子松林,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区四大沙地之一。过去曾有樟子松森林环境的历史,今天又具备恢复发展樟子松林的主地条件。本文通过调查了解论证了把呼伦贝尔沙地建成樟子松林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提出了主要措施和设想,对治理我区沙地和在沙地发展珍贵的樟子松林,乃至把沙地建成樟子松基地方面阐述了依据,谈出了建议、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3.
外生菌根真菌及其接种白皮松生长对煤矸石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外生菌根真菌铆钉菇菌菌丝在煤矸石提取液中的生长模式,并对接种和未接种的白皮松在不同比率煤矸石混合基质中的生长和存活作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铆钉菇菌在85%煤矸石提取液中生长良好。虽然煤矸石环境抑制了菌丝的发展,降低了苗木的接种率,但对于接种后的幼苗,其在不同比率煤矸石混合基质中的各项生长指标都优于未接种幼苗。其中,接种幼苗干质量和侧根数,显著多于未接种幼苗。纯煤矸石的环境中真菌和植物都很难生存和发展,但与少量的黄土(15%)混合后,各项生长指标都得到显著改善。这个结果说明,为了保证煤矸石生态治理工程中的成功,有必要在矸石中混合一定土壤以保证生物技术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在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4种更新位置樟子松5年生以上幼树树高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更新类型樟子松幼树6年生以后,同龄幼树高都呈现樟子松林缘〉樟子松林隙〉银中杨林内、樟子松林缘〉小黑杨林内〉银中杨林内的趋势;樟子松林隙和小黑杨林内规律性不明显。不同更新位置同龄幼树当年高生长量,呈现樟子松林缘〉小黑杨林内〉樟子松林隙〉银中杨林内的趋势。樟子松林缘、樟子松林隙、小黑杨林内、银中杨林内5~10 a(11a)生樟子松更新幼树年均高生长量范围分别为10.8 cm(5 a)~33.6 cm(11 a)、9.4 cm (5 a)~30 cm(11 a)、9.2 cm(5 a)~26.5 cm(10 a)、9.0 cm(5 a)~25.3 cm(10 a)。  相似文献   

15.
根据标准地、解析木及生物量调查资料,建立了人工樟子松林叶、枝、干及全树生物量预估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小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与胸径密切相关,樟子松生物量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增加,y=aDb Hc为该地区人工樟子松林叶量、枝量、干量和全树生物量的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16.
选择适于竹荪生长的林地,可以用下述方法进行人工栽培:在竹林内翻耕作垄,用野生竹荪孢子液或野生菌丝接种;或以人工培养的菌丝体压块栽培,覆土后即可出菇;也可借鉴传统种菇经验,在段木上接种后,进行埋木出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整地方式对兴安落叶松及樟子松天然更新的影响,我们于1988年5月22~25日在阿木尔林业局兴安林场四类林地、即Ⅰ草类落叶松林,Ⅱ杜鹃落叶松林,Ⅲ杜香落叶松林,Ⅳ阳陡坡樟子松林,进行了人工促进更新的模拟试验,同年秋和第2年春  相似文献   

18.
在高寒地区樟子松育苗中应用外生菌根真菌的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高寒地区樟子松新播苗、移植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苗高、地径、侧根数、干重和菌根化程度均比对照有较大提高。随着苗木生长期的延长,这种积极作用越显著。根据各项生长指标综合分析,筛选出的优良菌种为:臭红菇(Russula foetens)、牛肝菌(Boletus sp.)、血红铆钉菇(Gomphidius rutilus)。  相似文献   

19.
正红花尔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旗中南部,地处半干旱地区。红花尔基樟子松林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唯一的连片沙地樟子松林。红花尔基森林覆盖率为36.5%,素有"樟子松故乡"的美誉,是国家定点的三北防护林种子基地之一。2002年,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樟子松保护区。保护区内的樟子松林是  相似文献   

20.
红汁乳菇菌种分离实验表明,红汁乳菇可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纯菌,不同地域的红汁乳菇子实体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分离时,菌丝生长的快慢不同。红汁乳菇一级菌种培养时,菌丝在PDA、MMN、酵母葡萄糖酸钙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和旺盛,菌丝在MS、查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且生长很弱。用液体培养的红汁乳菇接种马尾松幼苗可形成菌根化苗,苗木菌根形成率为73.3%,且菌根明显促进马尾松苗木生长。马尾松菌根化苗可以提高马尾松苗出圃率及造林成活率,促进马尾松生长,为实现红汁乳菇的半人工栽培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